孔子的管理思想有哪些?能否詳細談談?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孔子的管理思想主要目的是打著“仁”的旗號,維護等級尊卑的禮。

孔子的管理思想思想的核心是,只有君子才能治理好天下。衡量君子的標準是仁(道德),仁是通過言行舉止(禮)來表現的,所以,要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君子,只要觀察其言行舉止就可以了。這裡有一個嚴重的邏輯性錯誤,因為僅觀察外表,是無法分辨出羊和披著羊皮的狼。

儒家思想已經有2千多年的歷史了,中國人的智商也不低,難道就沒有人發現這個邏輯錯誤?歷史的確令人非常失望,這個邏輯錯誤被一些“聰明”人,發展成了“處世之道”。經常會聽到有人說“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等等,其本質就是如何做披著羊皮的狼。魯迅《狂人日記》中的“吃人”二字,用的真是入骨三分。


孔子“惡居下流而訕上者”,也就是說你地位低的不能抨擊地位高的。這也算是自古以來的莫談國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本就帶有必須的意志在裡面,是沒得商量了。後世儒家為了美化,硬是通過斷句來混淆它的本意。其實孔子這種人看來:統治者怎麼說怎麼做,有必要告訴民眾嗎?如果還要向民眾解釋,等級尊卑之分何在?孔子在砸農民工鍋的時候,使民知之了嗎?


一邊宣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邊又說“唯上知與下愚不移”。然而下層人的愚昧不是你“不可使知之”造成的麼?你這不是詐上而愚下,自己打自己的臉麼?


猛哥厲史


孔子的管理思想體系,是建立在仇侮小人百姓,惡剝酷壓,奴役愚化廣大小人百姓的主張之上的。其中有:

1,孝道正政化的政治綱領(孝以事君,悌以事長)。2,剝削取財的財政大綱(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3,遠離百姓的官僚作派(親君子遠小人)。4,剝奪百姓話語權的言論準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5,扼殺百姓大局意識的思維準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6,剝奪百姓知情權的行為準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7,剝奪百姓平等權的法禮準則(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民)。8,彈壓民意的治國方略(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9,素服及身的行政方略(素富貴行富貴,素貧賤行貧賤),(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10,反對開發民智的愚民政策(唯上智與下愚不移)。11,聽天由命,各安本份的中庸之道。

以上是孔夫子管理思想的基本內容。後世的封建統治者獨尊儒朮,正是看中了這些陰毒而又十分實用的方策。


看透古今


孔子是我國春秋暑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他的主要思想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1、儒家的“禮治 ”

儒家的“禮治”主義的根本含義為“異”,即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範。只有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理想社會。國家的治亂,取決於等級秩序的穩定與否。儒家的“禮”也是一種法的形式。它是以維護宗法等級製為核心,如違反了“禮”的規範,就要受到“刑”的懲罰。

2、儒家的“德治”

儒家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恥辱而無奸邪之心。這是最徹底、根本和積極的辦法,斷非法律制裁所能辦到。

3、儒家的“人治 ”

儒家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並可以有很複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從這一角度看,“德治”主義和“人治”主義有很大的聯繫。“德治”強調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則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種賢人政治。由於儒家相信“人格”有絕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礎上便發展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   

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孔子的“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對中華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鵬知天下


孔子管理思想源於對中國傳統管理哲學思想“允執其中”的繼承。《尚書•大禹謨》記載的十六字心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表述了中華管理文化的主流傳統。它的主旨是允執其中。而實現執中的方法是“執兩用中”。中式管理的傳統就是執兩用中,持中致和。“允執其中”是變易達到和諧的通路,這要借重於“執兩用中”的思維工具易卦模式。


靜月軒主19


這個太多了。只能舉例說明了。

1 . 為政以德。為政也就是作為管理者,以德服人,以德處事,自然人心順服,拱衛左右。

2 .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這就是講敏銳的觀察力,觀察他的動機行動和態度,自然心如明鏡。任用他還是詢問他,還是審問,自然不會糊塗。

3. 言寡尤,行寡悔 ,祿在其中 。說話錯少,行動後悔少,自然就能當好官,自然長久。

4.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下屬認為可以做的,就去做。下屬不認可的,那就要解釋了。

5.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在那個位置,就不要去擔心去想那個位置的事。

6.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 。管理者如果身正,不用發佈命令,自然別人跟著做。如果身不正,哪怕發佈了命令,別人也不一定執行。

7. 近者悅,遠者來。作為管理者,就要做到自己 手下人高興,外人羨慕,都想成為這個人的手下。





金佛柯


孔子管理思想的二個要點:尚禮與尊義

一、孔子“禮”之核心

幾千年的文化傳承,中國影響最大的是儒家,其文化核心至今對現代人冶國、學習、經商、交流等意義深遠。

熟悉孔子的人都知道,他其實經歷坎坷,仕途也波瀾起伏,可以說是位逆行者,他屬於堅守本性的人,絕不會為三鬥米折腰,是位有傲骨、有思想的大師。

“守成”,即是孔子心中至高的“禮”的核心。孔子思想中,禮決定政治秩序,無禮,則無敬畏天地,無尊卑,無親疏。若想天下安定,需要禮待天下,世人安其位。

二、“身正”、“均”、“安”,孔子以規則冶天下之手段

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是說身為管理人員,品行高尚,以身作則,當好榜樣。若自己行為不端,下屬也難於服從。或是陰奉陽違。

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均”,就是一種制約與相對平衡,管理者要把握這個尺度。得人心者得天下,制度層面要合理、公平、公正,一視同仁。

三、義作為成功管理者的戒尺

子曰:“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其中上好禮是為政者重仁義,禮冶天下;上好義是百姓以仁義規範自身,守身行事。

四、禮、義是冶國之核心

“禮”和“義”,是孔子儒家思想之核心,對從政者冶國平天下之根本。於企業而言,管理者禮義為準則冶理,則以公平公正合規之制度,讓屬下信服自願效力。

“管理”二字,“管”指通道,有從上而下遵循的法則、法理、規範;而“理”同“順”,指通過管後,一切變得順暢,從無序到有序,從雜亂到井然。


婷予


孔子管理思想是儒家管理的根基。它已經具備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包含了最有價值的管理學基本原理和管理哲學範疇,也體現出了它的先天不足和缺憾。

孔子則把古代的智慧集中用到一點上來,提出“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的辦法(《中庸章句》),用一套社會成本較低的中庸之道來達成持中致和。

所謂中庸,庸者,用也,“中庸”也就是用中。《禮記•仲尼燕居》載:子曰“禮乎禮,夫禮所以治中也。”禮的基本作用是治中,中庸思想要求人們“無過無不及”地用中,而所守的中就是“禮”。中庸就是謹守禮制,無過無不及,不偏不倚,不改不易。經過這一番苦心的改造,使民眾易於信守。孔子在《論語•學而》中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古代聖賢所教導的“允執厥中”被孔子轉換成了比較簡單的禮、義、和等信條,用於教化萬民,達成社會的和諧。《論語•泰伯》記載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道出了孔子認為百姓可以使他們按指引的道路走,不可能使他們都知道為什麼要走這條路的本意。明確地宣示了孔子將古代流傳下來的“允執其中”的智慧改造成讓老百姓照著做的“中庸”信條的良苦用心。孔子的智慧是:老百姓掌握“執兩用中”實在太難,只好取其次,給老百姓“中庸”的信條,老百姓遵循“中庸”的哲理,依循“守禮”、“重義”的路走就得了,簡單易行。這比要求老百姓搞明白“執兩用中”的道理,而且學會應用的社會成本實在要低得多,也行得通——應該說,孔子找到了現實可行的一種治理方案,雖然不是沒有負面作用的最佳方案。

這樣,在經過孔子改造之後所形成的中庸思想框架裡的中道和執兩用中,重點也就不在於思維方法,而在於禮制、道德倫理和修養方法了。執中成了簡單的守中道、守禮制。在此變化的過程中,思維方法也就逐漸僵化了,從哲學方法向側重儒教信條的方向蛻化,也就逐漸喪失了活力。這是孔子成功所付出的沉重代價。以致到了末世的儒學大師朱熹手裡,道統就蛻化成“唯理是從”的死守信條的宗教式教義了。理學大師朱熹說:“君子之所以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隨時以處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人之心,而又無所忌憚也。蓋中無定體,隨時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朱熹:《中庸章句集註》)中即理也,孔子的守“禮”,已經被泛化為守“平常之理”,執中也就被詮釋成了守“理”,遵守教條死理。中華哲學的活的靈魂也就滅失得一乾二淨了。曾經有過積極作用的儒家思想,從此也就走向了自己的反面,成了“以理殺人”,阻礙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腐儒,而終被五四開始的革命運動的大浪所淘汰。

孔子是我國的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他所提出的理論個人所感覺有利有弊,以上就是我個人的看法。



史事探秘


孔子的終極理想是什麼?

克己復禮。

克己者,就是剋制自己,也就是修身。

復禮者,就是恢復周禮。

所以孔子所有的思想都是基於此目標而延伸出來,管理思想亦然。

拋開管理自己,談一般意義的管理,還是要回到如何恢復周禮的層面來看,孔子給出的具體實施辦法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這就是孔子管理思想的核心。

這個核心可以分解為:位置與制度

高清自己的位置,做自己位置應該做的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就是這個意思),把它形成制度,等級,不越級,不非禮就是最好的管理方法。


邏輯命理


孔子作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留下許多經典句子,

一起來體會其中的智慧人生。

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

——《論語·子罕》

三軍中最重要的統帥是可以換人的,但是,一個普通人的志向卻不可以改變。

孔子說這話的目的是告訴學生,一個人應該堅定信念,矢志不渝。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衛靈公》

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人如果沒有長遠的謀劃,就會有即將到來的憂患。邏輯上是,人之所以有今日之憂,是因為以前沒有考慮得長遠。

道,不同,不相為謀。

——《論語·衛靈公》

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論語中最初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別。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論語·顏淵》

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

你要求別人做什麼時,首先自己本身也願意這樣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別人這樣了,那麼你的要求才會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別人去做到。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論語·述而》

多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

人們常犯的一個毛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優點,找他人的缺點,愛拿自己的長處與他人的短處相比。在與人相處中,要看到別人的優點,學習之,看到別人的缺點,要加以改進。

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里仁》

早上明白了仁義之道,晚上為它去死也可以。

“朝聞道,夕死可矣”一句話反映了孔子一生對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的執著追求。孔子把“仁”看作最高的道德修養,且高置於生死之上。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論語·子罕》

時間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復返,感慨人生世事變化之快,亦有惜時之意在其中。

這是孔子在考察宇宙,體觸萬物時生髮出的精粹思想,有更為普遍的意義,那就是要我們珍惜時光。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

後世被用來提醒人們用老實的態度對待知識問題,來不得半點虛偽和驕傲。要養成踏實認真的學習態度,實事求是的作風,避免魯莽虛榮的風氣。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論語·季民第十六》

不擔心貧窮,而擔心財富不均;不擔心人口少,而擔心不安定。由於財富均了,也就沒有所謂



琴瑟和鳴mengmeng


可以從以下方面說:第一思想方面:孔子開創了儒家思想體.

主張“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

仁”、“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 鈴聲

仁”(仁道精神),主張“己所不欲,勿施於

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

人”(將心比心,推己及人)。

2.教育教育方面:主張“有教無類”的教育原則,

主張“因材施教”的教育策略,主張“舉

一反三”的教育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