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天際有歸舟

文 | 煙雨客


喜歡聽相聲的人,都知道《風雨歸舟》這個曲目,其常見的曲藝形式有岔曲、京韻大鼓、相聲等。岔曲是八角鼓中最原始曲種,為單絃演唱中的一部分,它起源於清初滿族八旗子弟的日常娛樂,興盛於乾隆朝,流行於北京城內外。


煙雨夜讀 | 風雨天際有歸舟


其實,先不論其藝術形式,僅僅就文字的優美及意境的深遠,就已經有足夠的魅力了。不妨一讀:

卸職入深山,隱雲峰受享清閒。悶來時撫琴飲酒山崖以前。忽見那西北乾天風雷起,烏雲滾滾黑漫漫。


命童兒收拾瑤琴,至草亭間。忽然風雨驟,遍野起雲煙。吧嗒嗒的冰雹就把那山花兒打,咕嚕嚕的沉雷震山川。風吹角鈴噹啷啷地響,唰啦啦啦大雨似湧泉。


山窪積水滿,澗下似深潭。霎時間雨住風兒寒,天晴雨過,風消雲散,急忙忙,駕小船,登舟離岸至河間。抬頭看,望東南,雲走山頭碧亮亮的天。長虹倒掛在天邊外,碧綠綠的荷葉襯紅蓮。打上來那滴溜溜的金絲鯉,唰啦啦啦放下了釣魚竿。


煙雨夜讀 | 風雨天際有歸舟


搖槳船攏岸,棄舟至山前。喚童兒放花籃,收拾蓑衣和魚竿。一半魚兒就在爐水煮,一半到那長街換酒錢。

隱士生涯,何其令人欣羨。

其實,以岔曲這種曲藝形式表演的類別比較多,並且唱詞也不盡相同。主要有以下幾種:言前轍、一七轍、遙條轍、中東轍、江陽轍、懷來轍、灰堆轍、由求轍等幾種轍口。

“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這是南北朝謝朓的《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

江路西南永,歸流東北騖。

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

旅思倦搖搖,孤遊昔已屢。

既歡懷祿情,復協滄洲趣。

囂塵自茲隔,賞心於此遇。

雖無玄豹姿,終隱南山霧。


煙雨夜讀 | 風雨天際有歸舟


水天相接處能夠認出返歸之船,雲霧之中也能分辨江江畔的樹林……能夠得到朝廷賞識高居廟堂固然讓人欣喜,但是歸隱山林的樂趣又有幾人知曉呢?

這一葉歸舟,已經經歷了多少驚濤駭浪,又經歷了多少不為人知的跌宕?終於可以停靠岸邊,不再漂泊了。

元代詞人揭傒斯也寫過一首《歸舟》。

歸舟

汀洲春草遍,風雨獨歸時。

大舸中下流,青山兩岸移。

鴉啼木郎廟,人祭水神祠。

波浪爭掀舞,艱難久自知。

風雨獨歸,船行處,風浪湧……


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

宋代:柳永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

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

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

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妝樓顒望,

誤幾回、天際識歸舟。

爭知我,倚闌杆處,正恁凝愁!

妝樓顒望的佳人,對天際歸舟充滿過多少期待,又最終只剩下無盡的失望呢?這一葉葉輕舟,是不是載來了自己的心上人?希望總是在失望中破碎。

天際歸舟還有不同的版本。


煙雨夜讀 | 風雨天際有歸舟


疾風驟至。一陣陣寒徹骨,一點點打松阡,颳倒竹籬。簷掛飛瀑若盆傾,洪流滿地,漲溝渠,行人難舉步,征夫駐馬蹄。


忽然見,江上漁翁打透蓑衣飄斗笠,離岸遙遙好著急。(過板)顧不得綠柳村頭,長街市,賣酒之家酒換魚。望見了水泊山深多少裡,辨不出這南北與東西。又搭著水連天,天連地,地連山,山連續,渾作一團宇宙迷。猛聽得風雷大作,地動山搖,樹倒石劈,霹靂靂地響,電光奪目妖邪避。


非容易,來至在觀瀑石橋(臥牛)將船系。下船來向前指,欲往前村訪知己。當此際,雲方薄,風才止,密密如絲牛毛細。河邊擁亂柴,岸上有濘泥。柴扉倒,枯樹劈。殘枝敗葉隨水浮,落花茅草鋪滿地。但則見,坡兒下臥著那麼一頭驢,原來是,吃醉歸回一老翁,笑嘻嘻在橋邊立,手指著驢,他道說驢打前失跌了我一身泥,為因我扭項觀看風折酒旗。


煙雨夜讀 | 風雨天際有歸舟


下船來欲往前村訪知己,結果看到一滿身是泥的老翁,還笑嘻嘻的,說是因為扭項觀看風折酒旗……

水調歌頭·過岳陽樓作

宋 張孝祥

湖海倦遊客,江漢有歸舟。

西風千里,送我今夜岳陽樓。

日落君山雲氣,春到沅湘草木,

遠思渺難收。

徒倚欄干久,缺月掛簾鉤。

雄三楚,吞七澤,隘九州。

人間好處,何處更似此樓頭?

欲吊沉累無所,但有漁兒樵子,

哀此寫離憂。

回首叫虞舜,杜若滿芳洲。

倦遊的遊子,需要的是歸舟。或許,只有在風雨之中,歸舟才能讓人有更為切膚的感受吧。

煙雨夜讀 | 風雨天際有歸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