郸城:“疫”线“工兵组”——随访郸城县疾控中心流调队

周口日报·新周口客户端记者 徐松 通讯员 杨傲

“哪里有疫情,我们就要冲向哪里。而且,要全力发掘疫源、排除隐患。”今年54岁的王士林是郸城县疾控中心副主任,是一位在疾控战线工作32年的老将。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他负责疾控中心流行病学调查队“工兵组”,带领一班人第一时间冲到发现确诊病例的疫区,病人流调、流调报告、标本采样、疫地消杀、疫情汇总……守护着更多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郸城:“疫”线“工兵组”——随访郸城县疾控中心流调队

“疾控,不言而喻就是疾病预防控制。除了不参与救治环节,其他的战场都是我们的,我来给你讲一讲吧……”王士林和郸城县疾控团队也是一场身经百战的精英团队。他们参加过“非典”、“禽流感”、“汶山地震”……每一项重大战役背后,都有他们调查流行病学、排除病源隐患的身影。

郸城:“疫”线“工兵组”——随访郸城县疾控中心流调队

因为他们穿着防护服,也许你们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不知道他们的容颜。但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中,除了救治过程不能参与,余下的环节: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走访隔离和被污染环境消毒,全部由他们负责。人们叫他“工兵组”,流调队员自嘲地称自己是“隐形战士”。

郸城:“疫”线“工兵组”——随访郸城县疾控中心流调队

疫情就是战场,流调队员不能后退,不准请假,不准发热,流调队员时刻准备着随叫随到,随时出发,这就是流调队铁的纪律。

“发现确诊病例,要求每一个人都是要躲远一点。但是,我们要不但要走近疫区,更要走进疫区。”郸城县疾控中心主任张吉志坚定地说,“疾控人每一次和家人通话,都是亲人们担心的话语,反复的叮嘱,揪心的牵挂。”

郸城:“疫”线“工兵组”——随访郸城县疾控中心流调队

在医院,他们穿着的也是防护服,你可能当他们是医生。其实,他们是疾控人,他们每一次走进病房,都是胆战心惊,如履薄冰,脚步却坚定不移走到病人床前,暖心的安抚,详细的询问,不遗漏每一个环节。

在病人面前,每一次采集样本,他们也是高度紧张,冷汗打湿衣帽,操作却熟练精准,不能失误。

郸城:“疫”线“工兵组”——随访郸城县疾控中心流调队

奔向疫区,每一次流调出发,都有壮士一去不复回的悲壮情怀;每一次解除隔离衣摘下口罩,都是“出水芙蓉”豁然绽放的笑脸;每一次加班到深夜,仰头望夜空繁星闪烁,都会信心暴涨,有党和人民的众志成城,中国一定会赢。

郸城:“疫”线“工兵组”——随访郸城县疾控中心流调队

记者看到,他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走进“戒备森严”的病房,从确诊的“新冠肺炎”病人身上采集到样本,然后报送到市级实验室里,检验师再连续工作4个小时检测病原。有时候一次未发现,还要两次三次才能确诊。

紧接着是流行病学调查,更是需要流调队员直接与病人以各种方式(面对面、电话、病人家属)仔细询问病人发病前后去过哪些地方、坐过什么交通工具、接触过哪些人、整个发病过程和就医情况。有些病人和家属或讳疾忌医,有瞒报漏报的,还要对他们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做通做透思想工作,拿到最详实最全面的资料。

郸城:“疫”线“工兵组”——随访郸城县疾控中心流调队

在下乡入村的流调工作中,对密切接触者的排查追踪管理是最困难的部分,需要流调队员成为“海捕文书”的执行人。根据患者提供的线索在第一时间内,一个接一个地找到跟病人有过近距离接触的所有人员,包括患者的亲朋好友,与患者搭乘同一交通工具的人员,患者接触过的出租车司机、宾馆服务员、餐厅服务员、导游、串过的门、走过的亲戚、牌友、酒友,等等不一而足。有时虽只有一位患者,流调队员却要排查密切接触者几十到上百人。

在郸城县首例确诊患者白马镇调查密切接触者时,因道路封闭在寒风中徒步走了十余里才到达目的地,从上午10点一直到下午五点,连续走访了19名密切接触者,全部调查完成,累的浑身像散了架,吃了一碗泡面又急忙整理资料。

在丁村乡,为了追踪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流调队员深夜两点还走在丁村乡村庄小路上,按照线索追踪每一名密切接触者。在秋渠乡为了查找传染源,五个流调队利用两天时间把秋南、秋北两个行政村走了两遍,不放过一处疑点,对蛛丝马迹进行调查。

在排查出所有隐患、确保万无一失的情况下,流调队员和疾控人还要对被污染环境的消毒工作,对患者生活、工作过的,或者长时间停留过的所有场所,也就是最危险、最有可能存有病毒的场所进行消毒,消除传染病扩散传播隐患,对疑似病例也要进行同样的操作。

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疾控人直接面对最诡谲最凶恶的病毒,他们和医护人员一起奏响着一曲慷慨壮歌。也许他们的“隐形战士”的称号更准确,因为他们不在救治一线,或者不知不觉地融在救治队伍里,他们却始终在距离新型冠状病毒最近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