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美國H1N1

事件回顧

2009年4月美國爆發了新型H1N1流感,並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地。根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估計,在病毒傳播的第一年,美國有6080萬例感染,近27.4萬人住院治療,1.2萬餘人死亡。全球範圍內,因H1N1而失去生命的人數在15至58萬人之間。

自2009年4月發現新型H1N1病毒以來,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很快將其報告給世界衛生組織(WHO),後者在評估後宣佈此為全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美國政府也很快宣佈公共衛生緊急情況,開始釋放25%的戰略儲備藥品,用於保護和治療流感。2009年4-10月,美國前後經歷了兩波感染高發季,部分學校被迫停課。2009年10月,美國政府開始投放疫苗,疫情逐漸好轉。到2010年8月,世界衛生組織宣佈疫情結束。

(1)美國GDP疫情當年出現反彈


2009年美國H1N1

(2)疫情後美國經濟當年就出現反彈的原因:金融行業力挽狂瀾,背後的本質邏輯主要集中在美國經濟增長模式主要是全球投資驅動型,2009年全球都處於經濟復甦階段,尤其是新興經濟體更成為了全球經濟增長的發動機

事實上,自2006年開始新興經濟國家對全球GDP的貢獻率已經超過發達經濟體。2008年次貸危機,進一步夯實了這個明顯的趨勢。自2008年之後,新興經濟國家對全球GDP增長貢獻率已經開始明顯並且穩定的超越發達經濟體。並且我們可以通過下圖清晰地發現,美國人均GNP增幅變化與新興經濟體對全球GDP貢獻率基本同期波動,與發達經濟體對全球GDP貢獻不同步的現象。這個現行與美國經濟增長方式有很大關係,美國經濟增長屬於投資驅動型,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推手為金融與商業服務、信息業、製造業,其中金融與商業服務全球資產配置相關,因此新興經濟體的崛起,事實上成為美國走出次貸危機以及2009年H1N1疫情的主要推動力量。當然美國信息產業技術升級也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但這並不在本次討論2009年美國H1N1序列之內。


2009年美國H1N1

資料來源:WIND,圖表繪製過程剔除了2009年巨大變化導致的圖標不清晰問題數據,2009年發達經濟體對全球GDP貢獻率為-2139.16%,新興經濟體對全球GDP貢獻率為851.67%。


2009年美國H1N1


(3)全球資產佈局,加之新興經濟體的迅速崛起,以股息、利息等方式資金迴流美國,提升了美國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進而迅速拉動美國消費,保障了美國經濟在疫情後出現快速反彈的局面。

H1N1流感爆發之際正值美國經濟處於危機後的低谷,政策環境較松。財政方面,美國國會通過《美國復甦與再投資法案》,大幅增加赤字,拯救瀕臨破產的金融機構和實體企業,幫助債務負擔過重的家庭度過難關。貨幣方面,美聯儲將政策利率下調至零,同時開啟量化寬鬆,向市場注入流動性,降低信用風險溢價。美國當時實行量化寬鬆能夠順暢地傳遞到實體經濟主要依賴投資驅動,我們可以清晰的在下圖中發現,量化寬鬆政策極大地刺激了海外投資規模,2008年-2009年海外直接投資規模增速以超過50%的增速在迅速提高,這是美國短期內消費層面提升的重要原因。


2009年美國H1N1


2009年美國H1N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