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顏三衛的命運最終如何?

歷史的天空好精彩11


《四鎮三關志·夷部考》:二十二年,以降眾胡,詔兀良哈地置三衛於橫水之北,曰朵顏,曰福餘,曰泰寧,以降胡脫魯忽察兒、海撒男奚、阿札失裡為三衛頭目,世官指揮同知為藩。


“朵顏三衛”在設置之後,在明朝的國力處於上升期時,一度非常恭順,在洪武年間和永樂的前、中期確實起到了抵禦北元和韃靼的作用。在靖難之役中,又出其部落的蒙古騎兵幫助明成祖奪取皇位,可以說是從龍之臣,為了封賞三衛之功,明成祖將大寧衛內徙,將舊大寧之地割予朵顏三衛駐牧。

《明史·卷三百八十二》:成祖複選其三千人為奇兵,從戰。天下既定,徙寧王南昌,徙行都司於保定,遂盡割大寧地畀三衛,以償前勞。


得到在舊大寧駐牧的許可,朵顏三衛不斷南下,與明朝的薊鎮相鄰,在之後也給明朝的邊防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在當時的蒙古草原還並存著韃靼和瓦剌兩方,這兩方彼此展開混戰,還時不時襲擾明邊,而朵顏三衛雖然臣服於明朝,但實際上心有不甘,往往會在瓦剌、韃靼、明朝三方之間左右騎牆。具體在永樂年間,與明朝的關係開始走向不穩定。所謂“當成祖之世,已煩駕馭,厥後更為叵測”。在永樂十七年之後,勾結韃靼阿魯臺,屢次進攻明邊,不勝其擾的明成祖於永樂二十年率軍北征,重創朵顏三衛。

《國榷·卷十七》:上率騎追奔三十餘里,抵其巢,斬首虜數十,生獲其黨伯兒伯克等,盡收其人口、牛、羊、駝、馬,焚其輜重兵器。

其後,朵顏三衛與阿魯臺關係破裂重新歸附明朝,但又於宣德三年再次反叛,被明宣宗擊破,是為寬河之役。而此時韃靼部汗王阿魯臺繼續攻打朵顏三衛,為了自保,又一次歸附明朝,得到了明宣宗的寬宥,“詔蠲三衛罪,以自新”。



在明朝的打擊下,韃靼勢力衰退,瓦剌部趁勢而起,瓦剌部也先一代梟雄,志在統一全蒙古並恢復“大元天下”,駐牧於薊鎮邊外的朵顏三衛自然是其統戰對象。大致在正統九年之前,也先開始了對朵顏三衛的拉攏工作,娶泰寧衛首領拙赤之女為妻,以朵顏三衛為耳目,刺探明朝動向,“陰為之耳目”,正統十四年,在朵顏三衛的協助下,又釀成了明朝建國以來的最大慘劇,即土木堡之變,所謂“土木之變,頗聞三衛為也先向導”。當然,也先並不滿足對三衛的控制,而是想徹底吞併,於是在進攻明朝的同時也開始攻殺三衛,朵顏、泰寧不得已投降瓦剌,福餘遠避腦溫江。與此同時,由於不滿也先統治,朵顏三衛開始重新與明朝交好,將瓦剌的情報輸入明朝,並請求准許在緊急情況時,“得近邊屯牧”。

也先死後,韃靼再次崛起,韃靼的最高權力為權臣孛來所掌握,在孛來的拉攏下,朵顏三衛又與其勾結了起來,雙方聯合對明朝的邊境進行騷擾。

《國榷·卷三十四》:已亥,報虜孛來糾朵顏三衛窺邊。
《國榷·卷三十四》:三月,申朔,虜孛來構朵顏三衛苦堆等九萬餘騎入遼河。



成化初年,韃靼另一權臣毛裡孩起兵攻殺孛來,於是朵顏三衛又“西附毛裡孩”,與其一起進犯明境。其後韃靼滿都魯汗、亦思馬因汗,相繼崛起,不停的蠶食朵顏三衛,在他們的打擊下,朵顏三衛處境極其困難,所謂“三衛達子近被北虜搶殺,備極艱窘”。成化十六年,蒙古中興之主達延汗巴圖蒙克繼位,在他主政後,開啟了統一戰爭,打破了蒙古四分五裂的局面,將蒙古各部統一,此時朵顏三衛就成了達延汗治下的六萬戶之一,即兀良哈萬戶。


在達延汗死後,由於草原分封制的不穩定性,蒙古重新進入了分裂局面,蒙古各部又開始互相攻殺,蒙古本部大汗直屬部落察哈爾部首領達賚遜庫登汗(達延汗重孫,明人稱之為打來孫)因被蒙古右翼萬戶土默特部首領阿勒坦(俺答)和鄂爾多斯部首領巴爾蘇·博羅特(吉嚢)逼迫,不得不遷徙部落於遼東,察哈爾萬戶的遷徙,給朵顏三衛帶來了第一次重大打擊,察哈爾萬戶開始兼併三衛中的福餘衛和泰寧衛。根據明朝奏報顯示在嘉靖三十年,察哈爾萬戶就已經開始了兼併戰爭。

《全邊略記·卷一》:近年小王子打來孫侵於三岔,與泰(泰寧)仇殺,避入夾牆,亦已復故地矣。三衛貢口如常,初未告警。其在遼屬夷稱虜患者,即二衛。

不過攻殺泰寧、福餘衛的可不僅是察哈爾部,還有內喀爾喀和科爾沁部也開始對上述二衛進行吞併,基本在萬曆年以後,二衛已經融入融入以上三部。



而三部之中最強的朵顏部從嘉靖三十一年開始,也處於東西蒙古的剿殺中。土默特部俺答汗、喀喇沁部老把都、察哈爾部聚眾邊外,“虜俺答、把都兒、打來孫等聚薊州近邊,謀犯喜峰口”,但是這三部並未對明朝進行進一步侵犯,倒是在同一時期朵顏三衛嚮明朝告急,由此可知土默特、察哈爾、喀喇沁這三個萬戶已經開始了對朵顏衛的兼併戰爭,以下是嘉靖三十一年的巡撫吳嘉會的奏報。

《四鎮三關志·制疏考》:朵顏三衛夷人近因北虜逼脅,般移鄰邊躲住,日逐乞賞不絕,乞議發銀兩濟用,等因,各到臣。

在嘉靖三十四年,從明人的奏報上看,朵顏衛已經基本被吞併完成,已經和蒙古本部合流,進犯明邊,所謂“往年外夷盡被脅從,部落遠徙,或為嚮導,或隨搶掠”。






蒙古本部不僅用武力控制朵顏三衛,還與其進行雙向聯姻加快朵顏三衛的融合程度,即蒙古本部的公主嫁給朵顏三衛貴族,而朵顏三衛貴族的公主給蒙古封建主做妾,這種雙向聯姻導致蒙古本部和朵顏三衛的關係更加緊密。

《盧龍塞略·卷十五》:其種最貴者為之婿,虜酋歲至祭天以往來其部落。而次則奉女為嬖只,嬖只者,妾也。

而明朝由於嘉靖年間,軍事力量急劇衰退,根本就沒有能力干預蒙古事務,只好坐看朵顏三衛被蒙古各部融化吞併,當然這也是朵顏三衛的唯一選擇。

《石匱書·卷二百七十一》:嘉靖中,與北虜未婚媾,時時導虜寇邊。詰之,輒支吾對:“我中國不能為我主,與婚女媾求好而已。”




所以“朵顏三衛”在明朝中後期的時候就已經被土默特部、察哈爾部、喀喇沁部、科爾沁部、內喀爾喀部瓜分吞併,融入蒙古本部之中。其實在明末清初時,明人的史籍裡就有“朵顏三十六家”的稱呼,“三衛”變成“三十六家”也能看到明人對朵顏三衛被各部瓜分的情況是稍有了解的。

當然,最後漠南蒙古被清朝征服,那些併入漠南蒙古的朵顏三衛部眾自然也成為了清廷管治下的蒙古人眾,所謂“明未亡而插(察哈爾)先斃,諸部皆折入大清”。

引用文獻:《明史》、《國榷》、《石匱書》、《全邊略記》、《盧龍塞略》、《山中聞見錄》、《四鎮三關志》、《天下郡國利病書》、《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


論史


到底什麼是“朵顏三衛”?

在網絡上,凡是對明朝有興趣的人,總要提一句“朵顏三衛”。但關鍵就在於,“朵顏三衛”指的是哪些人?

所謂的朵顏三衛還有一個別名,就是:兀良哈三衛。

朵顏三衛包括了泰寧衛、福餘衛和朵顏衛。朵顏三衛是對他們的統稱。這三衛的歷史都可以追溯到元朝。

在元朝時,蒙古人在大興安嶺以東的地區,設置了朵因溫都兒兀良哈千戶所、台州等處怯憐口千戶所、灰亦兒等處怯憐口千戶所。這些千戶所就是朵顏三衛的前身,其內部成員比較複雜。

明朝建立後,這些千戶所於洪武二十一年(1388)歸順明朝,接受明朝的冊封為指揮、指揮同知。這就是朵顏三衛的形成過程。

當然,歷史上的朵顏三衛與明朝的關係並不穩定。在土木之變中,和瓦剌軍隊一起聯手,對明朝展開作戰。

在明成祖朱棣時期,是少有且短暫的蜜月期。

有一種說法是朱棣曾經把大寧割讓給朵顏三衛,以此犒賞他們在靖難之役中的協助。這種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明朝是主動放棄大寧的。因為朱棣認為大寧的地理位置孤懸於外,沒有辦法和遼東、開平形成統一的防線,所以只得收縮放棄。

總的來講,朵顏三衛最後南下,來到了明朝的長城邊境放牧。根據《明史》記載:

“自大寧前抵喜峰口,近宣府,曰朵顏;自錦(州)、義(州)厲廣寧(衛)至遼河,曰泰寧;自黃泥漥逾瀋陽、鐵嶺至開原,曰福餘”。


HuiNanHistory


明成祖一生進行了5次北伐,在第3次北伐的時候,本來是為了打擊韃靼大汗阿魯臺,但是在進軍途中,並沒有找到阿魯臺。因為阿魯臺早就帶著族人提前逃跑了。明成祖一怒之下,把阿魯臺沒有來得及轉移走的帳篷一股腦兒燒掉,把阿魯臺留下來的牛羊牲口,全部往家裡趕。

在回來的路上,明成祖忽然拐道前往進攻朵顏三衛。由於朵顏三衛並沒有著力防備,因此明成祖給予了他們沉重的打擊,幾乎滅絕了朵顏三衛。

(朵顏三衛)

說起來,朵顏三衛是曾經給過朱棣很大幫助的。朵顏三衛在朱元璋北伐期間,歸附了明朝。後來,朵顏三衛被朱元璋劃撥給了寧王朱權。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時候,由於要用一個藩王的兵力對付全國的兵力,因此,他在兵力上捉襟見肘。在這種情況下,他打起了朱權的主意。《明史》上記載,當時朱權實力雄厚,“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也就是說,朱權除了有八萬甲士、六千戰車外,還有朵顏三衛下面眾多驍勇善戰的騎兵。

朱棣在用計謀擒獲朱權以後,也就把朱權的這些兵力收歸己有。這樣一來,雖然朱棣在總兵力上,還是遠遠不能與中央軍抗衡。但他依靠這些強悍的軍隊,最終奪取了朱允炆的江山。

由此可見,朵顏三衛對朱棣是幫了很大忙的。所以,朱棣實在不該打擊他們。打擊他們的話,就有點顯得恩將仇報了。

再一點,在明軍的強力打擊下,當時整個蒙古分成瓦剌、韃靼和朵顏三衛三部分。這三部分中,韃靼與明朝比較敵對,瓦剌稍微好一點,朵顏三衛與明朝最親善。

這三部分並不團結,互相攻擊。當時對於明朝來說,其實最好的辦法,就是對他們進行分化。最重要的,就是要聯合一部分,打擊另一部分。尤其是應該聯合瓦剌和朵顏三衛,把韃靼給消滅掉。這也是唐朝的時候,對付北方少數民族所使用的政策,而且效果還非常好。

(朱棣畫像)

可是為什麼朱棣卻不這樣做,反而還要打擊自己的朋友朵顏三衛拉仇恨呢?

朱棣之所以要打擊朵顏三衛,有兩個直接的原因。

一是因為朵顏三衛雖然與明朝親善,表面上投奔了明朝,實際上又和韃靼的阿魯臺眉來眼去,幫助阿魯臺打擊明朝。

二是朵顏三衛本來一開始還和明朝關係很好,但是後來,他們卻開始不斷南下抄掠明朝,侵擾明朝邊關的老百姓。

那麼,朵顏三衛本來和明朝親善,為什麼會做這件事呢?

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當蒙古人回到漠北的時候,由於他們人的基數比較龐大,再加上元朝統治期間,蒙古人大量南下,在南方生活,漠北缺少經營。當然了,由於那裡土地貧瘠,不出產莊稼,他們想要經營,也辦不到。

當年蒙古帝國之所以強勢崛起,在那裡生活得比較好,更多的,還是靠不斷的南征北戰,從別的國家掠奪了大量的財富和糧食,因此生活不愁。元末明初蒙古人回到漠北後,就面臨著物資極為缺乏的情況。他們為了奪得更多的物資,只能互相攻擊,同時南下抄掠明朝。

(韃靼大汗阿魯臺)

朵顏三衛當時在蒙古三大部落中,力量是最小的。當韃靼打過來的時候,他們雖然想對抗,但是力量不足。因此,儘管他們歸順了明朝,卻又不得不向韃靼投降。畢竟明朝鞭長莫及,等著明朝帶著軍隊來救的時候,他們可能早就被韃靼給幹掉了。所以,他們才會顯得兩面三刀。

另一方面,雖然明朝也會賜給他們物品,但是由於他們基數太大,因此根本不夠。沒有辦法,他們只能南下抄掠。

所以,朱棣當時之所以要打朵顏三衛,就是明白,在利益面前,在利害關係面前,沒有真正的朋友。且不說明朝自身物資就不豐富,就算很豐富,也無法滿足朵顏三衛蒙古人巨大的需求。而且,就算滿足了,當明軍撤退,阿魯臺打過來的時候,朵顏三衛依然會投降他們。與其養一個填不飽的“白眼狼”,不如把它消滅,以免成為禍害。

明朝之所以採用它這樣的策略,還在於他們對自己軍隊的力量極為自信。明朝是歷史上唯一不採用溫和外交手段,直接強打北方少數民族的朝代。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朱元璋和朱棣給後世定下的基調。


張生全精彩歷史


朵顏三衛,主要指東部蒙古,因明朝於此冊封朵顏衛、福餘衛、泰寧衛,其中尤以朵顏衛最大,故被稱為朵顏三衛,又因朵顏衛主要由兀良哈部組成,因此也稱兀良哈三衛。朵顏三衛在大草原上可以說是個較為奇葩的存在,因屢受韃靼蒙古、瓦剌蒙古的侵襲而與明廷交好,卻又因各種原因而屢屢南下犯邊。終明一朝,朵顏三衛始終保持著這種時叛時附的態勢。

朵顏三衛主要指東部蒙古,靖難之後曾與明廷有過蜜月期

元亡,漠北蒙古族分為三部:居於西遼河、老哈河一帶者,為兀良哈部;居於鄂嫩河、克魯倫河一帶及貝加爾湖以南地區者,為韃靼部;居於科布多河、額爾齊斯河流域及準噶爾盆地者,為瓦剌部。因地理位置居東,因此一般也稱東部蒙古,在這片廣袤的草原上,曾生存著兀良哈部、翁牛特部、烏齊葉特部和札剌亦兒部等蒙古部落。

△明初形勢

明朝洪武年間,為了徹底消除北方殘餘的北元勢力,朱元璋曾發動了多次北伐。洪武二十年(1387年),馮勝、傅友德和藍玉等率領二十萬大軍繞道慶州,包圍了納哈楚軍隊駐地,並迫使其投降。這使得大興安嶺以東的蒙古各部失去了屏障,其駐地直接暴露在了大明的打擊範圍之內。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蒙古大汗脫古思帖木兒又在捕魚兒海大敗,這不僅使他失去了對蒙古諸部的影響和統治,更使得大興安嶺以東的蒙古諸部處於了孤立無援的境地。這些部落在沒有實力與大明對抗的情況下,只能選擇臣服。次年,兀良哈部的原元遼王、惠寧王、朵顏元帥府相繼請求內附,明太祖遂於其地設置泰寧、朵顏、福餘三衛指揮使司,隸屬於大寧都司,並冊封兒子朱權為寧王,統領諸衛。

△捕魚兒海之戰

然而,朵顏三衛不久後再度反叛,重新歸附北元新汗。於是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明朝又派遣傅友德、郭英率軍討伐遼王阿扎失裡於挑兒河一帶,朵顏三衛與明朝的關係就此再度中斷。直到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難,朱棣在獲取了寧王朱權支持之後,部分朵顏三衛隨大寧軍隊一同被收編,並在之後的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

朱棣在南京稱帝之後,感念於朵顏三衛立下的戰功,曾多次派人去招撫朵顏三衛,並“命脫兒火察(即脫魯忽察兒)為左軍都督僉事,哈兒(兀)歹為都指揮同知,掌朵顏衛事;安出及土不申俱為都指揮僉事,掌福餘衛事;忽剌班胡為都指揮僉事,掌泰寧衛事;餘及所舉未至者總三百五十七人,各授指揮、千、百戶等官,賜誥印冠帶及白金、鈔幣、襲衣”。

△朱棣影視形象

因此,在永樂初年,朵顏三衛倒也與明朝度過了一段蜜月期。不過,當時的朵顏三衛中以以泰寧衛最強大,其次福餘衛,朵顏衛最弱,但朱棣的冊封卻以朵顏衛為首,這其中的用意可想而知,而朵顏衛在明朝的支持下則迅速崛起,逐漸吞併其他兩衛,故而將這三位合稱“朵顏三衛”,又因朵顏衛主要以兀良哈部為主,因此也稱“兀良哈三衛”。

因南下爭奪大寧牧區,朵顏三衛開始時常南下侵擾

永樂年間,隨著朱棣於遼東設立奴兒干都司和遷都北平,為了確保遼東和京師的安全,明成祖視朵顏三衛為外藩,“居則偵探,警則捍衛,發給牛具、種、布帛、酒食良厚”。而且一旦朵顏三衛地區遭遇災荒,明成祖往往命官署視馬匹優劣,倍價易米。

△韃靼和兀良哈(朵顏三衛)

然而,隨著蒙古韃靼部的迅速崛起,朵顏三衛時常受其侵擾,懾其兵威,朵顏三衛遂秘密依附韃靼,並開始不斷借賣馬入明邊境偵探虛實。雖然朱棣曾下詔責問,但朵顏三衛部分部落卻和韃靼太師阿魯臺結為兒女親家,開始明目張膽的反叛明朝。

從永樂八年(1410年)開始,朱棣先後五次親征漠北,其中第一次出征時便發現有部分兀良哈人加入韃靼軍,因而曾於次年遣使譴責,但卻收效甚微,眼見兀良哈三衛不知悔改,永樂二十年(1422年)七月,明成祖再度北伐回軍途中,率軍深入屈裂兒河流域,對不斷支持阿魯臺的兀良哈三衛發動進攻,於屈烈河大敗兀良哈部軍,兀良哈遭此重創,部眾紛紛降明。

△戰略收縮為明朝埋下了禍根

到了仁宣年間,鑑於永樂年間連年出兵導致國力損耗,仁、宣二宗開始著手明朝的內治,明朝對蒙古開始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主要通過外交和經濟手段維繫著與蒙古各部的朝貢關係,而蒙古方面瓦剌雖然已經崛起,但卻忙著征服草原,因此雙方總算相安無事。然而,明宣宗年間的這種戰略收縮,尤其是內遷奴兒干,卻為之後的“土木堡之變”和河套之患埋下了伏筆。

為了獲得大寧地區的駐牧權,早在永樂年間朵顏三衛便已經經常與韃靼部聯合犯邊,韃靼和瓦剌爭奪草原事敗後,韃靼太師阿魯臺逃入兀良哈部,在他的挑唆之下,朵顏三衛開始屢屢於永平、山海關之間大肆擄掠。而隨著明朝的戰略收縮,朵顏三衛從宣德五年(1430年)開始正式南遷,最終於正統初年駐牧於明薊遼邊外的瀟河、老哈河一帶,並活躍於整個漠南地區。

△朵顏三衛南下大寧

因此,從正統年間開始,朵顏三衛便屢屢犯明遼東、大同、延安境,甚至和瓦剌部聯合南下侵犯,但卻多次被明朝邊將擊敗,例如獨石口守將楊洪生擒兀良哈首領朵欒帖木兒,又如正統九年(1444年)明英宗徵調大軍追剿擾邊的兀良哈三衛兵,捕獲擾邊者甚眾,奪回被其擄掠的人畜。

正統之後朵顏三衛時叛時附,後金崛起後終被吞併

其實在正統初年,面對北方蒙古的屢屢南下,明朝實際上還具備一定的打擊能力,甚至是出塞追剿的能力,然而自“土木堡之變”後,隨著武將、功勳集團出現斷層,以及文官集團的崛起,明朝的對外策略愈加保守,最終從戰略防禦開始轉入被動防禦,而朵顏三衛與明朝的關係也就此日益緊張。

△瓦剌崛起後朵顏三衛只能依附

當時,瓦剌崛起於蒙古草原,朵顏三衛不得不依附於瓦剌也先,但卻被也先所利用,在朵顏三衛被明軍擊敗的同時,瓦剌又從背後接連進攻,朵顏三衛一度陷入極為困難的境地。無力反抗瓦剌侵擾的他們,只能被迫臣服;雖依舊每年嚮明廷朝貢,以此換取明帝的賞賜;卻又因時常遭到明朝邊將剿殺,而時刻尋機報復。

瓦剌為了徹底征服蒙古大草原,對朵顏三衛逼迫日急,三衛不堪忍受瓦剌肆虐,遂嚮明朝秘密提供瓦剌請阿伯,並請求屯駐於靠近明朝邊境處,但在被明代宗拒絕後便又投向了已經衰弱的韃靼部,與其首領孛來暗中交往,雙方關係日益密切。直到北京保衛戰之後,隨著也先的去世,瓦剌部迅速分崩離析,韃靼部重新崛起,朵顏三衛的日子才算好過了一些。

△達延汗統一蒙古後朵顏三衛屬於左翼蒙古

從成化年間開始,朵顏三衛開始依附於韃靼部多次入關劫掠,雖數遭明守將擊之,仍侵擾不已。然而,南下侵擾的同時,卻又往往因天災飢困,請求明廷恢復馬市,以易糧食等物品。明朝雖始終未與朵顏三衛中斷聯繫,卻也常常因其南下侵擾而以中斷交易為懲戒。雙方在這種打打停停的過程中,關係開始日益疏遠。

明朝中晚期,朵顏衛分佈廣闊,東自大鹼場,北至西拉木倫河,西迄延慶州四海冶南達,寬城;福餘、泰寧兩衛的居地東達遼河中下游,最南端可至海城一帶,東北一部分到松花江流域,西南至小興州與朵顏衛一些部落參錯居住。

△清朝吞併漠南蒙古

達延汗統一蒙古之後,建左右兩翼六個萬戶,兀良哈部與察哈爾部、喀爾喀部隸屬於左翼蒙古。而隨著後金的崛起,在皇太極向東部蒙古的不斷滲透之中,三衛先後服屬於清朝,而當皇太極最終擊敗庫圖克圖汗,其子額哲奉傳國玉璽出降,蒙古汗位至此徹底斷絕,曾經令全世界震顫的蒙古帝國徹底滅亡,之後的蒙古各部開始隸屬於清朝統治。


香茗史館


明洪武元年(1368),明軍佔領大都,元朝滅亡,元惠宗逃往上都後死在應昌。到1387年(洪武二十年)盤踞在遼東的故元丞相納哈出投降,明朝為了鞏固其在北方取得的勝利,從東北到西北設立了許多蒙古、女真衛所。其中在東北建立的蒙古衛所中,較為出名的是泰寧、富餘、朵顏三衛。

然而好景不長,泰寧指揮遼王阿里阿札失裡叛走,明軍追討,三衛名存實亡。直到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大寧(內蒙古寧城)的寧王朱權被脅之歸北平,大寧一下子就空虛了起來。朱棣繼位後,徙大寧都司於保定,之後於1404年再次設立三衛。

明宣德時,三衛開始南下,正統初年三衛已經駐牧於明薊遼邊外黃河(西拉木倫河)、老哈河一帶,並活躍於整個漠南地區。

到明末時,自大寧前抵喜峰口,近宣府,是朵顏的駐牧區域;自錦、義歷廣寧到遼河,是泰寧駐地;從潢泥窪到瀋陽、鐵嶺、開原一線則為福餘。

大致到了16世紀中期,蒙古右翼的強盛及向東擴張開始影響朵顏三衛,嘉靖時,韃靼汗小王子攻破了泰寧、福餘二衛。圖門汗時期,三衛和韃靼一同在明邊境進行軍事行動的記錄屢見不鮮。同時,蒙古左翼南下對朵顏衛進行控制時,右翼喀喇沁和土默特也對朵顏衛進行控制。

到了17世紀初,蒙古周圍明朝和滿洲都發生了鉅變,而蒙古內部左右翼的矛盾仍在延續,在爭奪對明朝的貿易權、明朝給與右翼的賞銀、人畜等問題上更為突出。公元1627年,林丹汗征討右翼哈喇慎、土默特,在張家口邊外的哈喇慎發生戰爭。十月,林丹汗擊潰哈喇慎諸部 ,十一月攻克土默特部的歸化城,降服土默特首領習令等人,並與之會盟。

面對林丹汗的西進,右翼諸部聯合在一起,其中包括被右翼控制的朵顏兀良哈人。向林丹汗佔據的歸化城發動進攻,著名的趙城之戰。趙城之戰不就後,林丹汗又在在艾不蓋又和哈喇慎、土 默特、鄂爾多斯展開了一場大戰。激戰之後,右翼蒙古聯軍遭到林丹汗的致命打擊,這對後來的右翼影響很大,黃進家族老把都後裔統治下的哈喇慎從此潰散,不復存在。

16世紀中期時,朵顏三衛成為了哈喇慎部的附庸,然而林丹汗擊敗落哈喇慎之後,落哈喇慎餘部投降了後金,被編入了八旗,沒有參與趙城。艾不哈大戰的朵顏兀良哈人則在戰後投降了後金,因此也保存了勢力,不久之後便參加了後金對林丹汗的戰爭並得以建立自己的札薩克旗。同時,他們在宗主部落落哈喇慎(喀喇沁))潰滅之後,完全放棄了朵顏或兀良哈這一名稱,徹底改稱喀喇沁了。


江畔初見月


洪武年間,明代大將馮勝建立大寧城(今內蒙古寧城)開始,明朝就對大寧及其周邊地區實行行政管理。  

 朱元璋雖然是要飯出身但喜歡讀書,把統治術學的非常透徹。他知道蒙古遠離內地,漢人管理起來難度大,就採取以夷制夷的策略,讓蒙古人來管理蒙古人。設立了泰寧衛、朵顏衛、福餘衛三個衛所。但當時朱元璋又對三衛不放心,便命令第十七子寧王朱權坐鎮大寧府當政委,統管全局。

 明永樂二十年(1422)七月,蒙古的阿魯臺起兵造反,明成祖朱棣前去討伐他,大獲全勝。在班師回朝時,路過大寧,大寧長官朵顏三衛畢恭畢敬去迎接,但明軍卻突然對朵顏三衛大打出手,把朵顏三衛弄得一頭霧水。

原來朵顏三衛在執掌大寧大權後,表面上跟蒙古是勢同水火,不一個國家了,但一直立場不堅定,左搖右擺,採取非常靈活、務實的"外交政策"。其實就是玩兩面三刀,儘量誰也不得罪,在明朝和蒙古之間搞平衡。這樣一來,蒙古和明朝兩邊都對朵顏三衛有求必應,爭相拉攏。  

 1399年七月,明太祖四子燕王朱棣從北方起兵發動政變。朱棣起兵向南攻打明建文帝的時候對自己周圍的將領都不滿意,駐守遼東的各部明軍將領都看不上眼,唯獨欣賞能征善戰的朵顏三衛。於是就派人跟朵顏三衛接觸,表達了自己對他們的器重,還送去了綾羅綢緞和不少珠寶。

  朵顏三衛一直在寧王朱權身邊,但朱權從沒有給過一個笑臉,好像誰欠了他什麼似的。而且這個朱權非常霸道,依仗著自己是皇族,做事獨斷專行、飛揚跋扈,從來不跟朵顏三衛商量。一年前,朵顏三衛的護衛和朱權府裡的人發生打鬥,朱權府裡的人受了傷,朱權竟然裝作不知道,把朵顏三衛的護衛處死。朵顏三衛當時肺都氣咋了,要不是部下勸阻,早就投奔了蒙古。朵顏三衛感覺朱棣也是一個王爺,卻如此瞧得起他們,真是個知己和偉人呢。朵顏三衛信奉士為知己者死的精神,當然也是看在禮物的面子上,當時就對朱棣表示,我們願意死心塌地跟著大王肝腦塗地,出生入死,朱棣大喜,就積極謀劃幹掉到朱權,因為這個朱權也跟自己不是一條線的人。只有除掉朱權,自己才的大後方才穩固。   轉眼到了十月,朱棣率大軍對大寧發動突襲,朵顏三衛裡應外合,朱棣順利地制服了寧王朱權,將朵顏三衛立下大功,得到朱棣的嘉獎,也把他們收到自己的軍中。

  朵顏三衛的蒙古兵個個武藝高強。驍勇善戰,都是打起仗就不要命的主。朱棣就讓朵顏三衛給自己挑選出三千精銳騎兵跟著自己征戰,朵顏三衛的這三千人馬果然打仗非常英勇,非常賣力,一點也不含糊。

1402年6月,朱棣打進明朝的首都應天(南京),登上皇帝寶座,明朝進入了明成祖時代。明成祖朱棣不是個唸完經就打和尚,過河就拆橋的人。當皇帝不久,朱棣就把大寧這塊地方賜給了朵顏三衛。不僅如此,朱棣還向三衛提供好多農具、耕牛、種子讓他發展當地農業,促進經濟發展。 又賞賜了不少綾羅綢緞和金銀珠寶,作為對他們的獎賞。  

 朱棣這樣做不光是報答朵顏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籠絡朵顏,讓他死心塌地終於自己,充當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橋頭堡。可是朵顏三衛不過是個普通的地方部門,他們的人馬再如何了得也沒有多少人,戰鬥力根本就不能跟韃靼、瓦剌蒙古大部族的勢力相提並論,人家一個噴嚏就把他們嚇倒了。再加上畢竟大家是蒙古近親,多有往來,很難不走動。後來三衛在大明和從韃靼、瓦剌蒙古之間只能採取權宜之計,虛與周旋,兩邊不得罪。 就像村裡的小寡婦,你是能得罪村主任還是村支書?一個弱女子還能怎麼地?朵顏三衛的牆上草態度讓朱棣心裡好不舒服,但軍國大事多,顧不上修理他。

  1422年3月,蒙古封建領主阿魯臺向大明發起進攻,並一度打到了興和守禦千戶所(今河北張北縣),朵顏三衛經不起阿魯臺的威逼利誘也偷偷派兵進攻大明。大明那時正強大,太歲頭上動土還了得。朱棣立刻御駕親征。有本事的皇帝就是牛,動不動就是親征。崇禎要有這本事,也不會去煤山了。皇帝出馬一個頂倆,阿魯臺嚇得屁滾尿流。朱棣大獲全勝、班師回朝。出征的時候,朱棣就尋思教訓三衛,他路過大寧的時候就對手下說,阿魯臺之所以這麼囂張,都是三衛這幫孫子立場不堅定,跟阿魯臺狼狽為奸的緣故、是時候教訓一下這幫傢伙了。皇上的大軍兵強馬壯,又剛剛打了勝仗,士氣高昂,手下將領都想在皇帝面前表現表現。所以攻打三衛不在話下。 明軍兵分兩路,向三衛的軍隊發起攻擊,三衛怎能抵擋,立刻潰敗。朱棣念著三衛當年的情分也不想斬盡殺絕,只想給他一個教訓,就沒有下令追擊。  

 經過這場戰鬥,三衛輸地服服帖帖,不得不有所收斂。 但朵顏三衛不長記性,好了傷疤就忘了疼,當它元氣恢復後就不斷南下騷擾大明內地。1428年秋,明宣宗去邊境視察,到喜峰口的時候,又碰見兀良哈犯邊,又是一頓痛打。十五世紀末,東部蒙古漸漸強大,三衛的處境越來越不妙,經常被他們欺負。 又過了幾十年,三衛這個小部落終於被弱肉強食,成為歷史。  

 可見,明成祖朱棣在出徵回朝途中攻打朵顏三衛,一點也沒有恩將仇報的意思,只是想給反覆無常、騷擾大明的藩屬一點教訓。


史說時間


明朝歷史有一支很厲害,很奇特的軍隊,他曾是元朝統漢下的蒙古諸部,明朝的死敵。然而就是一支這樣的部隊,卻成功幫助明成祖發動“靖難之役”,奪取皇位,復又與明朝兵戈相向,死鬥多年,最終又依附於女真族,充當了女真族開疆擴土的馬前足。

朵顏三衛的由來

朵顏三衛又稱兀良哈三衛,由朵顏衛、泰寧衛、福餘衛組成。

明洪武二十年,明太祖朱元璋為了穩固北方邊陲,令大將馮勝、傅友德和藍玉率二十萬大軍繞道慶州突擊遼東區域,蒙古大汗脫古思帖木兒被藍玉軍擊敗,這一戰迫使大興安嶺以東的蒙古諸部處皆歸附明朝。這一廣大地區原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和侄兒的封地,有著不少蒙古部落,而兀良哈部就是其中之一。到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在這裡設立了朵顏、泰寧、福餘三衛,以安置投降的蒙古人,把三衛劃歸到自己兒子寧王統領,授封三衛首領以各級官職,進行籠絡和羈縻。這三衛當中,由於朵顏實力最強,故又稱“朵顏三衛”。此時的朵顏衛雖隸屬於明朝,實際上是是由蒙古諸部落組成的部落聯軍。

朵顏三衛助明太成祖登基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從北平起兵,爭奪皇位,史稱“靖難之役”,此時遼王朱植和谷王朱橞逃往南京,而寧王朱權則擁兵觀望。朱棣拉攏寧王朱權,同時暗中重金賄賂朵顏三衛,最終脅迫寧王朱權隨他造反,借得兀良哈三衛3000名精騎兵,這支由朵顏三衛騎兵組成的軍隊成了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核心骨幹,為其立下了汗馬功勞。

“成祖從燕王起靖難,患寧王躡其後,自永平攻大寧,入之。謀脅寧王,因厚賂三衛,說之來,成祖行,寧王餞諸郊,三衛從,一呼皆起,遂擁寧王西入關。成祖複選其三千人為奇兵作戰。全國既定,徙寧王南昌,徙行都司於保定,遂盡割大寧地畀三衛,以償前勞。”

朵顏三衛與明成祖兵戈相向

明成祖即位後,封賞了朵顏三衛,決定把大寧衛(今承德市、平泉縣、建昌縣及老哈河流域)割讓給他們,並在開原、廣寧兩地開設互市,供兀良哈三衛蒙古人和明朝進行交易活動。但後來朱棣沒有兌現承諾,於是朵顏三衛蒙古各部,為了獲得大寧地區的駐牧權,聯合了當時頗為強大的阿速特部經常聯兵進攻明朝。

明成祖於公元1422年親征兀良哈三衛,使他們受到極其慘重的傷亡。但是,兀良哈三衛並未屈服,他們為爭得大寧地區與明朝進行了不懈的鬥爭,並最終奪取大寧地區,從此,西拉木倫河和遼河以南,東起開原,西近宣府的長城邊外,均屬兀良哈地區。

朵顏三衛的未來——助清反明

兀良哈部落在明成祖時期,雖臣服明朝政府,待遇優於其他東西兩部蒙古人,在瓦剌和韃靼並立時期,兀良哈人多次依附力量比較強的一方,充當寇掠明朝邊境的幫手。明朝中期,瓦剌入侵發生土木堡之變,朵顏三衛兀良哈人不僅沒有幫助明朝,卻趁機在遼東侵擾。兀良哈人反覆在瓦剌、韃靼、明朝三方間依附。

明朝末年,東北的後金女真部落崛起,通過戰爭和聯姻手段併吞蒙古諸部,按滿八旗的制度分封蒙古八旗。朵顏三衛部落亦又被編為喀喇沁旗,後又被編為左、中、右3個扎薩克旗,在滿清建立過程中,喀喇沁部隨著愛新覺羅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

清王朝建立後,儘管喀喇沁部不是最為親近的蒙古八旗之一,可是因為其近京師,又戰功傑出,成為了同清朝皇室聯婚最為親近的蒙古部落之一。


四哥聊歷史


說到朵顏三衛,還得從朱元璋談起。洪武二十年,朱元璋派馮勝遠征遼東。當時的明軍氣勢恢宏,沒費多大力氣就拿下了納哈出(元末遼陽行省實際領導人),相繼將殘元部落征服。

洪武二十二年,明政府在那裡設立了泰寧、福餘、朵顏三衛。又由於朵顏勢力最大,所以明朝統稱其為朵顏三衛。後來,朱元璋把朵顏三衛封給了寧王朱權。



而在靖難之役中,朱棣毫不客氣地從寧王那得到了朵顏三衛的掌控權,而朵顏三衛也為朱棣奪權做出了不小的貢獻。戰後,朱棣也沒忘了這位“小兄弟”,與其封賞,並把大寧衛水草豐美的牧地送給他們,而朵顏三衛的首領也跟著升官,搖身一變成為都督僉事、都指揮同知、千百戶等。更重要的是,“仁厚”的朱棣,還允許其與明朝內陸通商。



永樂七年,奴兒干都司建立後,朵顏三衛就隸屬於奴兒干都司。他們聽從明朝指揮,任中央政府調兵遣將。在明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朵顏三衛逐漸成為東蒙古的主宰者。

在永樂年間,朵顏三衛可謂是順風順水。各大酋長各自安好,蓄馬養牛。由於優越的自然條件,朵顏三衛的畜牧業得到了空前發展。同時,明政府給予朵顏三衛種子、農具等,幫助其發展農業。而部分朵顏三衛人也開始積極地從事農業,並在馬市上特意交換農具等。

通過馬市交易等,朵顏三衛獲取了大量必需品,也從中攫取了很多利益。在嚐到甜頭後,朵顏三衛開始不滿足了(也有氣候寒冷說)。在天生的好鬥心理的驅使下,朵顏三衛開始南下,騷然女真部落與明朝北部。

正統九年,英宗以其反覆無常、經常騷擾邊境為由,決意發兵20萬討伐。在嚐到苦頭後,朵顏三衛又轉向騷擾女真人。



在蒙古部落中,韃靼和瓦剌競爭尤為激烈。而朵顏三衛向來是棵牆頭草,誰給它好處多,它就投向誰。蒙古騷擾大明,朵顏三衛往往會跟著燒殺搶掠,而表面上又嚮明朝朝貢。而蒙古部落中,也並不是所有部落都示好朵顏三衛。在朵顏三衛受到攻擊時,它又不得不轉而求明朝援助。



之後,在瓦剌和明朝的打擊下,朵顏三衛逐漸走向衰落。正統十二年,瓦剌首領率兵進攻三衛,朵顏和泰寧投降,剩下的福餘衛則撤回嫩江。

嘉靖年間,朵顏三衛被南下的蒙古察哈爾部逐漸吞併。但是,朵顏三衛對明朝的朝貢依然保持了下來。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名頭上是三衛朝貢,可實際上明朝給朵顏三衛的回報更多。



而明朝君臣卻被矇在鼓裡,不知道朵顏三衛已經叛變,天真地以為其仍是東北的屏障。雖然朵顏三衛已經名不副實,但其餘部仍對明朝的邊防產生重要影響(負面)。如大寧地區的豬兒山、老虎林、遼河套等地,漸漸地被“朵顏三衛”控制。明末清初的遼東名將熊廷弼曾指出:“我文皇帝用三衛靖難, 而左臂之斷, 至今為患。”可見,後期朵顏三衛南遷對遼東的負面影響之深。



參考資料:《靖難之役與兀良哈南遷》、《明代兀良哈蒙古三衛朝貢制度》、《明代兀良哈蒙古三衛朝貢制度》


千百年前


朵顏三衛是明朝朱元璋之子寧王朱權的部下,它是一支戰鬥力十分厲害的軍隊,曾經幫助過燕王朱棣奪取皇位,打敗建文帝朱允炆軍隊立下了汗馬功勞。下面就跟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朵顏三衛是一支什麼樣的軍隊以及它的最終結局如何?

朵顏三衛是一支什麼樣的部隊呢?

準確的說,朵顏三衛並不只是一支軍隊。在大明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為了防禦北元的殘餘,在今天的內蒙古地區設置的朵顏、泰寧和福餘三地衛所。

本來三衛中的朵顏衛實力最弱小,泰寧衛實力最強。但是,後來的朵顏衛實力不斷的壯大,很快的就躍居三衛之首。因此,人們往往喜歡把這三衛統稱為“朵顏三衛”。把這三衛統駐的地方稱為“兀良哈地區”,並且他們都是蒙古人。

朵顏三衛的戰鬥力到底有多強呢?

據史料記載,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向寧王借了朵顏三衛3000精兵。這支不足萬人的軍隊幫助燕王打了很多勝仗,常常出其不意,以少勝多,好似今天的特種部隊一樣,為燕王打敗建文帝立下了不少功勞,使得燕王朱棣順利的當上了皇帝。

後來,為了酬謝立了大功的“朵顏三衛”,朱棣決定把大寧衛封賞給他們。同時,還封了三衛的首領都督、指揮、千戶等職,決定在開源、大寧兩地開通互市,供兀良哈地區的蒙古人和漢人進行市場交易。

朵顏三衛的最後結局怎麼樣呢?

之前朱棣承諾朵顏三衛的封賞,後來沒有實現。因為朱棣反悔了,並且在1422-1424年連續3年“御駕親征”打擊支持阿魯臺的朵顏三衛,使他們受到極其慘重的傷亡。但是他們沒有屈服,為了爭的大寧地區與明軍進行了不懈的鬥爭。

所以,朵顏三衛的結局還是很悲哀的,幫了朱棣還落不到好,最後還被朱棣打的損失慘重。


歷史舊聞


“朵顏三衛”即兀良哈三衛。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太祖朱元璋遣藍玉率15萬大軍出大寧,在捕魚兒海擊潰北元皇帝脫古思帖木兒大軍,元主次子地保奴、妃嬪、公主等百餘皇族被俘,同時吳王朵兒只、代王達裡麻及平章以下官屬三千人亦被俘虜,僅元主與太子天保奴等數十騎逃脫。此戰過後,北元徹底失去對於東北大部分地區的掌控,如此,處在東北地區的蒙古諸部在失去了北元這個後盾後,他們就只得歸順於大明朝。



而在這些歸順的蒙古諸部中,就包括遼王、惠寧王和朵顏元帥府。之後,朱元璋為加強對黑龍江西部(今大興安嶺以東、松花江以西、西拉木倫河以北一帶)蒙古族的控制和管轄,遂就決定依靠遼王、惠寧王和朵顏元帥府的勢力在這一地區設立了兀良哈三衛(即泰寧、福餘、朵顏三衛),其中遼王阿扎失裡為泰寧衛指揮使,泰寧衛在今屈裂兒河上游和朵顏山一帶;惠寧王海撒男答溪為福餘衛指揮同知,福餘衛在今洮兒河流域;朵顏府元帥脫魯忽察兒為朵顏衛指揮同知,朵顏衛在今嫩江和烏裕爾河流域。

明初,明廷賦予兀良哈三衛的職責就是“各領其所部,以安畜牧”,皆隸屬於寧王大寧都司,為寧王朱權所掌,時寧王“就藩大寧。大寧在喜峰口外,古會州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為巨鎮。統塞上九十城,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當時,朱元璋就希望依靠著這三衛來對黑龍江西部的蒙古諸部進行直接統治。



不過,在洪武年間,明廷並未能完全的控制住兀良哈三衛,在三衛建立不久,三衛的首領就再次背叛明朝,重新投靠北元。兀良哈三衛真正被明廷長時間掌控是在永樂年間,建文四年(1402年),因原屬於寧王朱權的兀良哈三衛鐵騎在靖難之役中為朱棣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朱棣一改朱元璋時期用武力來對待兀良哈三衛的方式,變為安撫。朱棣登基後,不但將大寧衛水草豐美的牧地送給他們,還大量冊封封兀良哈三部大小首領為都督僉事、都指揮同知、千百戶等官職,並“賜誥印冠帶及白金、鈔幣、襲衣”。



但明廷雖然善待兀良哈三衛,可兀良哈三衛的首領們卻個個都是反覆無常的小人。在洪武時期,明廷建立兀良哈三衛的第二年,他們就反叛大明。而後,在永樂時期,雖然朱棣十分優待兀良哈三衛,但是在永樂初年,三衛就數次侵犯明遼東廣寧等地,同時在永樂八年(1410年),明朝第一次北征韃靼時,明廷就再次發現有兀良哈人反叛大明,加入韃靼軍。

三衛如此作為,在當時也是忍惱了朱棣,永樂九年(1411年),朱棣在遣使譴責三衛首領時,就怒斥:“比者爾為本雅失裡所脅,掠我邊卒,又遣苦列兒給雲馬市,實行窺伺。狡詐如此,罪奚可容”。



當然,在永樂朝,因明朝軍力強盛,而朱棣更是位雄主,因此兀良哈三衛雖然時不時就反叛下,但大部分時間還是效忠明朝的,而因為兀良哈三衛的存在,有利於明廷掌控東北地區,如此朱棣也未想過要徹底滅掉三衛。如此,就在雙方都各求所需下,明廷與三衛的關係,在永樂朝得以長期保持著臣屬關係。

不過,明廷和三衛雖因利益關係得以長期保持著一種相對和平的狀態,三衛也因依附明廷的關係,其經濟、軍事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長。但在正統年間,隨著瓦剌部一統蒙古,三衛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當時瓦剌一直有著再次入主中原的雄心壯志,而對於瓦剌來說,他要想安心的與明廷進行中原的爭奪,就必須要滅掉兀良哈三衛這個反覆無常的隱藏的威脅。因此,隨著瓦剌一統蒙古,兀良哈三衛就成了瓦剌要滅掉的第一個障礙。



正統十二年(1447年),瓦剌部首領也先率部進攻兀良哈三衛,泰寧、朵顏二衛被迫投降,而福餘衛則退回嫩江流域。嘉靖年間,殘存的兀良哈三衛被蒙古察哈爾部、科爾沁部吞併。自此,兀良哈三衛不復存在,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