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建安風骨”(續)


想起了“建安風骨”(續)


想起了“建安風骨”(續)


想起了“建安風骨”(續)

今日文壇,真是“到處鶯歌燕舞”,“亂花漸欲迷人眼”。文學史上有過漢代專事諂媚的宮廷詩,有過南北朝駢文的浮華奢靡,有過晚唐的只知堆砌華麗辭藻的“花間詞人”,也有過“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讓人悲哀的種種文學現象,但是,都比不上今日文壇的烏煙瘴氣。

我們這個時代是個什麼樣的時代?文學應該為這個時代做些什麼?

不錯,這是一個改革開放的時代,是有史以來人民生活水平最高的一個時代。但是,這根本不能成為無病呻吟、矯揉造作、顧左右而言他的理由!根本不能成為公子派頭、娘娘腔、脂粉氣的理由!

這是一個人欲橫流、物慾橫流的時代,我們殷殷守望著的許多美好的東西已經漸行漸遠;這也是一個文學受到委屈的時代,一些文人或者所謂文人,逃避現實,故作高雅,東施效顰,以超然世外的陶淵明狀,很有耐心地修築自己的象牙之塔;或者破罐子破摔,什麼刺激,什麼不要臉就寫什麼,從根本上造成了文學的血性缺失。

文學,總是記錄著時代又反過來影響時代的。從後一個意義上來說,為文的人,你的東西總要表述一種思想,一種觀點或者是一種情緒的,你要用什麼東西來施加你的影響呢?誠然,任何時候我們都需要優雅,需要抒情,我們需要“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也需要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正像我們一邊唱著《咱們工人有力量》,一邊也喜歡《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一樣,黃鐘大呂的粗獷並不排斥小夜曲的溫馨。可曾記得當年的電視劇《渴望》?那裡的愛情、友情、親情為什麼會激盪起億萬人心底的共鳴?人們需要健康的、表達心聲的文學藝術啊。即令無關國計民生,有感而發,“緣事而作”也是受歡迎的。而那些沒完沒了的“皇帝”、“格格”,不是逃避又是什麼?那些矮化民族的小鮮肉,究竟能給孩子們什麼樣的感悟?

可以說,即使《渴望》,對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教化意義也是遠遠不夠的,時代對於文學真正需要的,正是“建安風骨”那種關注國計民生、革除時弊的陽剛之氣。在這個意義上,有著警醒意味的蒼涼的狼嗥比惹人憐愛的“京巴”的幽咽或許更有用。

“建安風骨”表現了文學的血性,他最終將在充滿了虛無的叢林中殺出一條血路,用他堅強的臂膀,為文學撐起一篇不受委屈的天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