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建安风骨”(续)


想起了“建安风骨”(续)


想起了“建安风骨”(续)


想起了“建安风骨”(续)

今日文坛,真是“到处莺歌燕舞”,“乱花渐欲迷人眼”。文学史上有过汉代专事谄媚的宫廷诗,有过南北朝骈文的浮华奢靡,有过晚唐的只知堆砌华丽辞藻的“花间词人”,也有过“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让人悲哀的种种文学现象,但是,都比不上今日文坛的乌烟瘴气。

我们这个时代是个什么样的时代?文学应该为这个时代做些什么?

不错,这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是有史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最高的一个时代。但是,这根本不能成为无病呻吟、矫揉造作、顾左右而言他的理由!根本不能成为公子派头、娘娘腔、脂粉气的理由!

这是一个人欲横流、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殷殷守望着的许多美好的东西已经渐行渐远;这也是一个文学受到委屈的时代,一些文人或者所谓文人,逃避现实,故作高雅,东施效颦,以超然世外的陶渊明状,很有耐心地修筑自己的象牙之塔;或者破罐子破摔,什么刺激,什么不要脸就写什么,从根本上造成了文学的血性缺失。

文学,总是记录着时代又反过来影响时代的。从后一个意义上来说,为文的人,你的东西总要表述一种思想,一种观点或者是一种情绪的,你要用什么东西来施加你的影响呢?诚然,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优雅,需要抒情,我们需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也需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正像我们一边唱着《咱们工人有力量》,一边也喜欢《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一样,黄钟大吕的粗犷并不排斥小夜曲的温馨。可曾记得当年的电视剧《渴望》?那里的爱情、友情、亲情为什么会激荡起亿万人心底的共鸣?人们需要健康的、表达心声的文学艺术啊。即令无关国计民生,有感而发,“缘事而作”也是受欢迎的。而那些没完没了的“皇帝”、“格格”,不是逃避又是什么?那些矮化民族的小鲜肉,究竟能给孩子们什么样的感悟?

可以说,即使《渴望》,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教化意义也是远远不够的,时代对于文学真正需要的,正是“建安风骨”那种关注国计民生、革除时弊的阳刚之气。在这个意义上,有着警醒意味的苍凉的狼嗥比惹人怜爱的“京巴”的幽咽或许更有用。

“建安风骨”表现了文学的血性,他最终将在充满了虚无的丛林中杀出一条血路,用他坚强的臂膀,为文学撑起一篇不受委屈的天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