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東西該打嗎?情商高的父母避免3點做好6點,比打更有效

本文由 今日頭條原創首發,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全文3476字,閱讀大約需要9分鐘。

好像是很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有這麼一個階段,偷偷的去父母口袋裡拿一點錢買自己喜歡的玩具或者別人有而自己沒有的文具 ,或者把別的同學的小東西偷偷拿回家玩,父母不要驚慌,這也不代表 孩子學壞了,應該好好的進行教育。

孩子偷東西的例子

前段時間孩子由於偷了幾個西紅柿遭致菜農一頓打,還被綁在木棍上示眾的事件,一石激起千層浪。

網友紛紛發表意見,有的指責菜 農“誰家孩子不淘氣,你那幾個柿子值幾個錢,這給孩子造成多大的 心理傷害啊!”

“你有什麼資格綁孩子?他這麼小,以後還怎麼面對 周圍人?”也有人說“熊孩子,現在不教育,以後早晚進監獄”。

孩子偷東西該打嗎?情商高的父母避免3點做好6點,比打更有效

田福利,男,8 歲。父母離婚後,他和姐姐跟著父親生活。父親每天忙著下地幹活,根本沒有時間管教他們姐弟倆。他在班上少言寡語,學習習慣差,成績不好,家庭作業經常不做。

有一次,其父找到學校說他偷了家裡的錢還不承認,讓我幫忙問問。經我再三開導,他終於說出了實情。原來,比他高兩個年級的姐姐學習不好,經常逃學。 校外一夥壞同學盯上了她,經常逼著她要錢。

她被迫無奈便教唆其弟偷了父親賣糧的幾百元錢。拿到錢後,她只分給弟弟十幾元錢並嚇唬他不許告訴別人。其餘的錢陸續交給了勒索她的人。

田福星在給我的檢討書中還承認:花掉這些錢後,他又偷了家裡的幾十元錢,還把他爺爺撿的廢品偷拿去賣了,將錢全部花掉。

孩子為什麼會偷東西 ?

二三歲的孩子有時候看到喜歡的東西,常常會拿回來自己玩,不過這並不屬於真正的偷竊行為。

真正的偷竊行為一般會發生在孩子 6 歲至青春發育期之間。有的 5 歲至 6 歲或者 10 歲至 12 歲的孩子偷別人的東西,其價值數小。

有時拿回來的東西自己家裡也有,可能連他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要拿回來。要想知道怎麼教育孩子,首先就得搞清楚孩子偷東西的動機。

孩子偷東西該打嗎?情商高的父母避免3點做好6點,比打更有效

1.沒有所有權的概念

孩子往往都有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突出,身邊的東西只要是他所喜歡的,就對別人喊:“這是我的,你別動!”而當他看到別人有他喜歡的東西時,也希望能據為已有。

他們往往分不清“所有權”的概念,把自己的東西和別人有的而自己喜歡的東西,都理所當然地視為已有,有時候孩子可能還有這樣的想法,就算是別人的東西,“我只是想拿來玩玩”,像拿自己的玩具一樣,不需要告訴別人,結果就成了“偷”。

2.希望得到自己沒有的東西

有的孩子知道隨意拿別人東西不對,但見到別人有自己喜歡的東西,就總希望自己也能有,但父母又不給買,於是就只好來個既滿足願望又不被人發現的“偷竊”行為。

3.僥倖心理作怪

有時孩子明知道偷竊別人的東西不對,但還想起人不注意時佔點便宜。會認為只是偷偷拿一個,不會被發現。

比如東東就是,在去朋友家玩的時候發現很多積木,特別喜歡,覺得那麼多自己“拿”一兩個也不會被朋友發現,於是就理所當然地“拿”了一些回家。

孩子偷東西該打嗎?情商高的父母避免3點做好6點,比打更有效

4.顯示自己勇敢

一些孩子總是願意在同齡的孩子中表現出自己的勇敢,於是便嘗試這種偷竊的冒險行為,以此來證明自己的膽子很大,很勇敢。只是,他可能不知道自己的這種“勇敢”行為是錯誤的。

5.對同齡人的模仿

可能身邊的孩子偷竊,讓孩子開始模仿,所以才會產生偷竊行為。這些需要和孩子溝通,或者多多觀察孩子和孩子的朋友們,因為年幼的孩子沒有自己的判斷力,所以會一貫的模仿別人。

孩子偷東西,情商高的父母要做好這6點,比打更有效

1.幫孩子建立所有權觀念

雖說“自我中心期”是成長軌跡,但身為父母,我們不能對孩子的“貪得無厭”視而不見,要開動腦筋儘早幫孩子建立起“所有權”的觀念,即讓孩子知道尊重別人的所有權。

父母可以“以身作則”,在收好自己的物品同時,囑咐孩子及時歸還好自己的物品,父母可以向孩子借用玩具或是紙幣,並告訴孩子要使用多長時間,徵得孩子的同意,方可把物品帶走,在歸還時要向孩子說“謝謝”。

例如:在家裡,和寶寶一起認一認,哪些是他的東西,比如,衣服是寶寶的、芭比是寶寶的;手機是媽媽的、筆記本電腦是爸爸的。告訴寶寶,家裡每個人都有私人物品,這些東西,如果沒經過本人允許,是不能動的。

當然,寶寶的東西也一樣,沒經過寶寶允許,媽媽和爸爸也是不能把玩具隨便給別人的。

2.培養孩子的自制力

培養孩子的自制力。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注意培養孩子控制衝動的能力。例如,買回孩子想要的東西,父母可以不馬上給孩子,而是告訴孩子,當他有好的表現時才能得到。

如果孩子沒有亂碰商場裡的東西,家長一定要表揚孩子的自制力。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在孩子面前做好表率,成為孩子的好榜樣,不要為佔到一些小便宜而沾沾自喜,自己有過失時要及時彌補或道歉,這對孩子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很重要。

孩子偷東西該打嗎?情商高的父母避免3點做好6點,比打更有效

3.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如果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我們可以通過手偶遊戲、編故事等方式,例如:給孩子講“拾金不昧”的故事等,讓寶寶辨別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

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要他體會丟了東西會是多麼著急,並鼓勵他及時歸還物品。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看到孩子與他人分享玩具或是食品,我們要及時予以表揚和鼓勵,強化他的分享行為,這樣很快就能建立起所有權的觀念,並學會尊重他人所有權的行為習慣。

4.讓孩子承認錯誤

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要讓他還回去,並且知道別人的東西不能隨便拿,要承認自己的錯誤,向別人道歉,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會擔當,並且會有效的杜絕孩子以後犯類似的錯誤。

5.和孩子溝通教育

發現孩子將別人的東西帶回家了,不要用“偷”這樣的字眼,這些會給孩子心靈造成陰影的,要問清楚孩子為什麼將別人的或者公共的東西帶回家,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孩子需要什麼,應該告訴爸爸媽媽,只要是合理的要求,爸爸媽媽都會滿足他的,這樣孩子以後肯定就不會再犯類似的錯誤了。

孩子偷東西該打嗎?情商高的父母避免3點做好6點,比打更有效

6.適當滿足孩子需求

有些父母,平時對孩子要求太苛刻了,孩子想要的東西總是不買給他們,其實很多玩具都具有益智性能,可以鍛鍊孩子的智力,也是孩子快樂成長必須的,父母不必對孩子要求那麼苛刻,孩子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就只好拿別人的。

這3點很重要,家長一定要避免

1.不問緣由打罵

許多家長對孩子的偷竊行為都十分氣憤,一旦發現,往往不問任何原因就採用斥罵、責打、處罰等嚴厲的懲罰措施來矯治孩子的問題,結果常常使孩子產生牴觸情緒和逆反行為。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就不能真正理解家長的教育動機,也不可能將家長的教育要求轉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幼兒的道德認識和道德判斷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心理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因此對孩子偷竊行為的教育應著重於讓他明白自己的行為為什麼是不對的。

家長的正面教育應首先從詢問孩子“為什麼要偷拿別人的東西”入手,如果是因為“那個東西好玩而自己沒有”,家長可以教導孩子應該怎樣通過正當的途徑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如果是因為“別人也偷拿過我的東西”,家長可以引導他分析;如果大家都相互報復地偷別人的東西,那麼社會生活將會變成什麼樣子。

如果孩子“並沒有覺得不好”,家長可以促使他站在被偷者的位置上去考慮他自己的行為,進而認識自己的行為為什麼是不好的和應當受到譴責的。

在這個基礎上,家長可以針對孩子的心理特點,給孩子提出一些具體的道德要求,並促使他照著去做。這樣的教育,孩子通常都能樂意接受。

孩子偷東西該打嗎?情商高的父母避免3點做好6點,比打更有效

2.亂給孩子貼標籤

很多家長在發現孩子偷東西之後,會責罵、訓斥,“小偷”、“賊”等字眼不斷,這無異於給孩子貼標籤,貼標籤最大的作用就是強化或者及其逆反之心。

因此,家長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反思一下自己的教養方式,冷靜、謹慎地想一想應對孩子不當行為的措施,才不至於對孩子的成長有負面的影響。

3.不顧及孩子自尊心

一些家長髮現孩子偷東西之後,會當著很多人的面教育,甚至在他的朋友和同學中提及,導致孩子自尊心受到傷害,抬不起頭來,對心理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家長們發現孩子偷東西,事過之後,一般不要在別人面前提及,爭取把事件的影響範圍縮減到最小。如果家長髮現孩子周圍存在著譏諷孩子的人,他們的嘲笑今孩子拾不起頭來,家長要想辦法幫助解決解決,以便使孩子重新找回自尊。


孩子把別人的東西拿回家,或者偷偷的去父母口袋裡拿一點錢買自己喜歡的玩具,或者把別人玩具文具據為己有,甚至偷別人的東西,遇到這種情況,父母怎麼做才是高情商呢?

直接用今日頭條app上方的搜索框輸入:孩子偷東西該怎麼辦,就能知道教育專家是怎麼說的,什麼方式最有效,不信你也搜搜?

孩子偷東西該打嗎?情商高的父母避免3點做好6點,比打更有效

今日頭條搜索真的很強大,很方便,內容豐富,更快更全,什麼都可以搜索,不信你也試試?


阿三教育,超強專注家庭教育和課外教育,助力孩子成為最優秀的自己。

閱讀相關文章:“孩子總受欺負怎麼辦?家長做到這5點才是高情商,授之以漁最有效”,請點擊下方“瞭解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