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途摩旅預防輪胎被扎後無法騎行需準備哪些裝備?

愛越野的酷路澤



專業解析摩托車故障,精準推薦所需車型。大家好,我是 騎士分享 歡迎您的關注!

長途摩旅出現扎胎的幾率還是比較大的,畢竟車胎和路面是直接接觸的,在加之路況多種多樣,所以無形中就會放大這種幾率。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預防或者解決這種故障呢?

這就要從我們的隨身攜帶物品說起來了,為了避免出現因為扎胎後無法行駛的現象出現,我們必須要準備相應的補胎工具和相關耗材,其中比較常見的有打氣筒,膠條,補片,內胎,補胎液,扒胎工具,以及拆卸輪胎所用的扳手。
1.充氣裝置,打氣筒或者充氣泵在輪胎漏氣不是很嚴重的前提下,可以有效的延長車輛的行駛距離,其次補胎後也需要給輪胎充氣,所以充氣裝置是必不可少的,一定要隨車攜帶。


2.相關耗材,膠條或者補片是修補不同輪胎的必備耗材,對於真空胎來說,膠條是最簡單直接的修補材料,並且效果也非常明顯,只要操作到位常見的破損面都是可以修復的。而貼片則是有內胎輪胎修補時所需的材料,所以還有根據車輛輪胎的形式,攜帶相關的材料。
3.補胎液,補胎液是一個比較神奇的東西,它對於破損面不大的小傷口可以起到有效的修補作用,並且可操作性也比較強,操作手法也比較簡單,所以補胎液也是必備工具。


4.扒胎工具,扒胎工具對於真空胎來說意義不大,因為真空胎和輪轂的接觸比較緊,所以常規的這種工具可操作性並不大,其次一些小的傷口對於真空胎來說沒必要拆卸修復,所以它主要針對的是有內胎的輪胎,有內胎的輪胎只有將內胎拆卸出來才能進行修補,因此扒胎工具和相關扳手也是必備物品。

以上的項目雖然看著有些多但都是有必要的,不過我們完全可以進行壓縮精簡,因為現階段的大多數車輛採用的都是真空胎,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只攜帶充氣裝置,膠條,以及補胎液,只要這三樣東西再手,常規的輪胎被扎都是可以輕鬆應對的,也可以有效的避免因為輪胎被扎後無法行駛的現象出現。

當然行駛過程中定期對輪胎進行異物的清理也是很有必要的,除此以外還要檢查輪胎的氣壓,讓其一定要保持在合理的範圍內,這樣就可以降低輪胎被扎的幾率。

總而言之,攜帶相關物品,定期檢查車輛就可以有效的避免和降低輪胎被扎的幾率,即便出現了輪胎被扎的現象,也沒必要過度恐慌,只要攜帶補胎液,打氣筒,膠條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騎士分享


不請自來!


摩旅是個愜意的事,但長途摩旅需要準備的工具因人而異,不是每個玩摩托的人都具備修車師傅的技能。但無論是小白還是摩旅老鳥,在工具之外都需要具備簡單的摩托車爆胎、換鏈條等簡單動手能力;你得知道如何拆、如何修、如何安裝;最好是同一個故障知道好幾種處理方案,至於需要什麼樣的工具,我來說說,先說修車類工具


1、充氣工具

有錢就入手可以通過點菸器來啟動電動充氣筒,最好帶胎壓計,可以根據天氣及路況調整胎壓;畢竟你補完胎之後就需要充氣。


2、拆卸工具

套筒工具及輪胎外胎拆卸工具,網上有成套的,買現成就好,要注意的是,如果輪胎是需要拆搖臂、前叉等情況,還需要準備可以拆這兩個地方大螺母的套筒工具(並且需要注意拆卸前的剎車調整方式;準備高品質自補補胎(不要貪圖便宜),辣條;如果是高檔車胎,建議慎重使用辣條


3、內胎

如果你不是真空胎的話,那麼是有內胎的(一些老款摩托或入門摩托會採用);在摩旅之前就需要搞清楚輪胎是真空胎還是傳統的內外胎,如果是有內胎的,最好多背幾條內胎裝行李中,一旦出現扎胎、爆胎等情況,不會修補就直接更換,等到了修摩托車的地方再修理就好。


除了以上的工具之外,再次提醒一下,長途摩旅路況未知,環境未知。一旦出現扎胎,需要就地先處理,不能繼續騎行,容易出事;找出扎胎位置及是否有鋼絲、玻璃、釘子等物還在外胎中,需要拔出。其次,要掌握自己摩托車的輪胎修補技巧,並會使用隨身攜帶的工具,知道什麼情況用辣條,什麼情況用修補液。最後,打氣筒最佳選擇電動,手動太耗力氣,如果有內胎最好直接多帶幾條。

以上供參考!


DQ視角


如果帶內胎的車,可以在內胎裡面灌點自補液,對付小點的眼可以補上,最好多帶一條內胎預防,真空胎的,預算不錯的話,可以出發前換上正新的功夫龍輪胎,這個輪胎的好處是胎壁特別硬,厚,在完全沒氣的情況下,可以讓你40碼左右速度正常騎行幾十公里而不會傷輪轂,當然這種情況適合應急,長途出發,補胎膠條和打氣筒最好帶上,這種補胎的方式簡單,沒有動手能力的都能自己補胎


自由騎跡


帶備胎,還要帶補胎工具還必須要自己能裝卸能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