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被德軍殲滅的蘇聯機械化第6軍實力如何?

0詩意0769


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為了在戰略、戰役和戰術各層面更有效地實施運動戰,蘇聯花費了相當多的時間、資源和精力發展紅軍急需的先進理論、技術和部隊。結果到1938年,紅軍的軍事力量結構中已經擁有了相當強大的裝甲力量,包括四個強有力的坦克軍和數量眾多的坦克旅。這些部隊在戰時的運用遵循的是發展成熟的“大縱深”理論。頗具諷刺意味的是,1939年11月,僅僅在德國發動毀滅性的西線閃電戰之前六個月,蘇聯似乎放棄了對大縱深理論的投入,解散了紅軍剛具雛形但是極有潛力的坦克軍。表面上的原因是蘇聯訓練的坦克部隊在西班牙內戰中表現拙劣,而實際上是因為斯大林在三十年代後期的大清洗中剪除了大多數大縱深理論的主要支持者。德國陸軍和空軍在1941年春季取得的壯觀的勝利-通過運用閃電戰的戰法出人意料地輕易摧毀了英軍和法軍-令蘇聯的政治和軍事領導感到震驚和恐懼。1940和1941年,緊接著德國在西線取得的戲劇性勝利,早已對紅軍在1939-40年冬季蘇芬戰爭中的慘淡表現感到不安的НКО(Народный Комиссариат Обороны/國防人民委員會)急切地試圖重組紅軍軍事力量結構,組建了大規模的新機械化軍,以期在希特勒發動對蘇戰爭之時能夠對抗更富經驗的德軍。1941年6月22日巴巴羅莎戰役開始之時,國防人民委員會正在部署29個新的機械化軍,每個軍包括兩個坦克師和一個摩托化師,總計36,000人和1,031輛坦克。儘管從紙面上看這些大型的軍令人印象深刻,但沒有一個軍擁有滿編的坦克和其他車輛,並且從指揮和控制、訓練、通訊以及後勤支持等環節來看,這些軍都不適合在高強度的戰役中使用、支撐甚至生存。就像一個名副其實的災難球,在巴巴羅莎戰役的頭一個月,德軍摧毀了紅軍大多數的機械化軍和總共23,000輛坦克中的超過10,000輛,少數幾個倖存下來的機械化軍就可憐地成為了那曾經令人刮目相看的機動部隊的笑柄。認識到巴巴羅莎戰役的毀滅性效果之後,蘇聯最高統帥部在1941年8月解散了倖存的機械化軍,起先代之以較小的坦克師,隨後是更小的但數量更多的坦克旅和坦克營,希望他們缺乏經驗的指揮官能夠在戰鬥中更有效地指揮、控制和使用這些小型的部隊。蘇聯最高統帥部解散紅軍大型坦克編制的決定儘管很正確,但卻被證明是代價高昂的,因為紅軍的戰鬥力被顯著地削弱而人員和物資的損失極大地增加了。經過紅軍1941年夏秋對德軍持續不斷的但最終徒勞無功的逆襲、反擊和反攻以及1941-1942年冬季在莫斯科更為成功的反攻,蘇聯最高統帥部認識到紅軍缺乏一支具有足夠力量的坦克和機械化部隊去擊敗德軍摩托化(裝甲)部隊和將戰役發展到戰略縱深。簡單的說,1941-1942年冬季戰役中紅軍在莫斯科附近和戰線其他地段發動的進攻中所投入的執行縱深突破任務的騎兵、滑雪和空降部隊向德軍和蘇聯最高統帥部生動地展示了這些機動部隊是多麼的脆弱,同時也使蘇聯最高統帥部認識到,為使紅軍能夠完成將來賦予它的戰略任務而部署新的坦克和機械化編制的必要性。基於這些經驗,蘇聯最高統帥部和國防委員會於1942年初開始在紅軍中創建新的機動部隊結構,使之能夠在戰場上獲勝並支持縱深戰役。在德國的第二個主要進攻戰役-藍色戰役-之前和其間,紅軍先後建立和部署了新的坦克軍、坦克集團軍和機械化軍,這些部隊被設計用於賦予紅軍實施縱深戰役的能力。經過大量的實驗和無數的失敗之後,這一新的部隊結構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和紅軍1942-1943年冬季進攻中證明了它的生命力。到1943年1月1日,紅軍擁有了一支可怕的部隊,包括2個坦克集團軍、20個坦克軍和8個機械化軍,其任務主要是在戰役層面實施機動作戰;以及一系列可在戰術層面支持步兵部隊的坦克和機械化旅、團。在戰役層面,紅軍的坦克集團軍是其主要的裝甲部隊。根據條例,坦克集團軍是大型的戰役編制,大致相當於德國裝甲軍的規模但機動性較差;坦克和機械化軍是戰役-戰術編制,規模上相當於德國裝甲師和裝甲擲彈兵師但摩托化步兵要少得多。到1943年初,坦克集團軍被單獨或作為機動集群的組成部分配屬於紅軍的作戰方面軍,負責實施戰役機動:在敵軍防禦的戰役縱深發展戰術突破,而後作為追擊戰役的矛頭深入戰略縱深。而此時紅軍的坦克和機械化軍被以兩個或三個組成一個集群配屬於坦克集團軍或者單獨在方面軍和諸兵種合成集團軍編成內作戰,其任務是通過發展戰術突破和引導戰役發展進入敵人的淺近戰役縱深。獨立坦克旅、坦克團和坦克營在紅軍的集團軍和步兵軍編成內負責提供直接的裝甲支援以加強其所在步兵部隊的防禦和協助他們在進攻中突破敵人防禦。然而,1943年初紅軍的集團軍的相對虛弱以及德軍驚人的防禦力量經常迫使紅軍的方面軍和集團軍指揮官過早地投入他們的坦克集團軍和坦克和機械化軍以完成他們的突破任務,通常使得這些寶貴的機動部隊遭受相當大的人員和武器損失。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國防人民委員會增加了紅軍坦克集團軍、坦克和機械化軍和步兵支援坦克團的數量和力量,同時急劇減少了紅軍中獨立坦克旅和坦克營的數量。


Balloon


蘇聯第六機械化軍屬於1941年蘇聯紅軍29個機械化軍的一個,在衛國戰爭爆發時隸屬於西部特別軍區(原西方面軍),下轄第四和第七兩個坦克師,摩托化第二十九師,軍長是M.G.卡茨基列維奇少將(也翻譯成哈斯奇列維奇)。該軍部署在離國境線70-90公里處,是軍區最重要的反擊預備隊,因此也是西部特別軍區的六個機械化軍裡唯一一個滿編的。



全軍共計官兵32382人,1131輛坦克(滿編率109.7%),242輛裝甲車,162門火炮,187門迫擊炮,4779臺汽車,294輛拖拉機(拖曳火炮用),1042輛摩托車。相比之下,其他機械化軍滿編率都低的可憐,僅次於第六機械化軍的第十一機械化軍坦克只有40.2%的滿編率,最低的第十七機械化軍只有6.1%!其他裝備和人員也嚴重不足。

蘇聯電影中的第六機械化軍,該軍裝備中有一多半是這種體形較小的舊式坦克,但已經是蘇軍中裝備最好的了

但比數量不足更糟糕的是,大多數坦克都嚴重落後,數量最多的是T-26和BT系列這樣的薄皮輕型坦克,真正需要的T-34中型坦克和KV系列重型坦克卻少之又少。第六機械化軍得到了重點照顧,擁有452輛新型坦克,滿編率達到82.7%。但為了保密,新坦克被嚴格限制訓練時間,全軍只有20%的新坦克乘員班組得到了“最基本的培訓”。

而且由於蘇聯軍工部門集中全力生產新式坦克,所以很多舊式坦克因缺乏零部件更換而損壞,其中29%需要大修,44%需要中修或小修。蘇聯坦克普遍沒有配備無線電臺,坦克手們很快就會知道,和平時期訓練和演習時使用的信號旗語,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幾乎無法準確識別。

德軍佔有完全制空權,機械化軍的反突擊完全是送人頭


蘇軍高層指揮給機械化軍帶來的困擾尤其嚴重。第七坦克師師長S.V.博爾濟洛夫少將的報告中提到,第六機械化軍並沒有被當成機械化部隊使用,而是在不斷的空襲下,零敲碎打地投入作戰,完全無法抗衡德軍以坦克兵、步兵和炮兵組成的小型合成戰鬥群。

第六機械化軍軍長在反擊中當場犧牲


第六機械化軍最後奉命和第十一機械化軍、第六騎兵軍攻擊德國第3裝甲集群(進攻路線:東普魯士——維爾紐斯——明斯克)南側翼,但在德國空軍的打擊下損失慘重,然後又進入了德軍以反坦克火力部署的伏擊圈,最終裝備損失殆盡,只能作為步兵繼續作戰。

指揮混亂、後勤短缺,第六機械化軍與其說是被德軍消滅的,不如說是被上級坑死的。所以軍區司令員巴甫洛夫大將後來被槍斃,也是為了平息眾怒


根據戰後的報告,第六機械化軍在開赴戰場時,作為後勤保障最好的一個軍,也僅僅只有1至1.5個基數的76毫米炮彈,而且沒有對付坦克的穿甲彈;3個基數的汽油和1個基數的柴油;在戰爭的最初兩天裡,按照混亂的命令先後開往三個不同的集結地域,由於過度機動,燃料很快耗盡,不久就動彈不得了。

耗盡彈藥後,蘇軍坦克只能採用撞擊手段


全軍覆沒後,直到1943年6月,才以近衛紅旗摩托化步兵第三師和機械化第四十九旅為基礎,組建了近衛紅旗第六機械化軍,並參加了上西里西亞戰役、柏林戰役和布拉格戰役等一系列重要戰役,屢建功勳。當然,這個機械化軍在人員上和前者已經沒有什麼關係了,只是番號相同而已。


海軍史研究會員


蘇軍機械化第6軍組建於1940年7月5日,軍部由原先的騎兵第3軍軍部改建。該機械化軍下轄坦克第4師、坦克第7師(原騎兵第11師改編)、摩托化第29師(原步兵第29師)、摩托車第4團(原騎兵第6師騎兵第11團改建)、獨立通信第185營、獨立工兵第41營和航空兵第106大隊等。1940年7月30日,該機械化軍完成了組建工作,8月5日開始了作戰訓練。

根據蘇軍的作戰計劃,該機械化軍在未來戰爭中主要任務是

1. 如果打退了敵軍第一次進攻(當然是理想狀態的),該機械化軍將和機械化第13軍一起協助第4集團軍向維斯瓦河方向實施反突擊

2. 如果敵軍未等蘇軍完全完成戰備發動進攻,該機械化軍將作為西方面軍的預備隊部署於比亞韋斯托克地區,以防止敵軍對西方面軍縱深的突破

當蘇德戰爭於1941年6月22日爆發時,該機械化軍齊裝滿員,裝備擁有由於數據來源不同,所以數字有些不一樣。整個機械化軍擁有1021輛坦克,其中352輛KB-1型和T-34坦克,229輛裝甲車,163門迫擊炮,172門火炮和編制數量80%的拖拉機。

當時整個機械化軍位於比亞韋斯托克西部和西南地區,其中坦克第4師在Турчин圖爾欽(比亞韋斯托克西南4公里)和Подуховный波杜霍夫尼(比亞韋斯托克南9公里);坦克第7師位於Хорощ霍羅什和Гаевники加耶夫尼基(比亞韋斯托克西南8公里)與 Нероники尼羅尼基(比亞韋斯托克以西6公里);摩托化第29師位於Супрасль蘇普拉斯利(比亞韋斯托克東北)

戰爭爆發後,蘇軍西方面軍左右兩翼國境線被德軍第2和第3裝甲集群分別突破,德軍試圖在明斯克切斷西方面軍主力退路進而圍殲。因此,蘇軍準備通過反突擊阻止對方前進。右翼蘇軍決定使用機械化第11軍和機械化第6軍抗擊德軍第3裝甲集群的攻擊。

然而機械化第6軍的反突擊由於缺乏航空兵協同,結果在德軍第2航空隊強大空襲下傷亡慘重,進攻一敗塗地,格羅德諾陷入敵手。在此之後,在沒有炮兵和航空兵的有效支援下,機械化第11和機械化第6軍依然向德軍第9集團軍步兵第20軍陣地發動了猛烈進攻,結果損失慘重,部隊在德軍裝甲兵打擊下節節後撤,該機械化軍也基本全軍覆沒。


榮華之武器堂


這個不好評說。 按當時資料上看,這隻部隊是配備齊全、訓練有素、意志頑強、戰無不勝的。

但是,實踐出真知!大肅反運動對部隊的破壞是及其嚴重的,高級軍官被清洗,新提拔的軍官能力不足,訓練、備戰準備不充分。日常工作唯唯諾諾,凡事都要請示上級,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戰爭一起,亂作一團。


祥雲6423


二戰前蘇軍的整個機械化部隊水平都不是很高。這個師的水平也不怎麼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