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誰能說下旅順軍港的前世今生?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大連旅順軍港主要是由海岸炮臺,港灣和船塢三大部分組成,與美國的珍珠港,日本的橫須賀軍港,俄羅斯的海參崴軍港,英國的朴茨茅斯軍港並稱為世界的五大軍港之一。其險要之處全在於航道兩側的山上,那裡隱蔽著許多火力機關,無論是甲午戰爭還是日俄戰爭,日軍都沒敢從海上攻取旅順,正所謂“旅順一口,天然形勝,縱有千軍萬馬,斷不能破”,人稱“東亞第一要塞”。

北洋時期。1881年秋,北洋大臣李鴻章出於鞏固北方海防的考慮,選址旅順作為北洋海軍根據地。親率部分文武官員周馥、馬建忠、黃瑞蘭等抵達旅順口考察形勢,得出:旅順口居北洋要隘,京畿門戶,"為奉直兩省海防之關鍵","蓋咽喉要地,勢在必爭"的結論。11月11日,李鴻章將在旅順建港設塢的計劃正式上報朝廷,獲准後,他立刻組建了旅順工程局,1882年9月,李鴻章委派直隸修補道員袁保齡擔任工程局總辦,到1890年9月,旅順船塢全部竣工,耗白銀139.35萬兩,同時在旅順港沿岸用從山東長島運來的紫色花崗岩石條修建了防浪堤,堤高3米左右,現海岸防浪堤即是當時所修的雛形。防浪堤上有鑄鐵和花崗岩纜栓。軍港公園是那時修築的防浪堤一部分,當地人稱為"壩沿"。

俄羅斯佔領時期。《馬關條約》簽訂後,俄國、德國和法國為了自身利益,以提供“友善勸告”為藉口,迫使日本把遼東還給清政府。當然三國干涉也並非行善積德,很快俄國就自居有功向清廷索地。1898年,俄羅斯租下旅順與大連兩港口,旅順進入了短暫的俄治時期。一直對沒有好出海口耿耿於懷的俄國,非常重視旅順作為不凍港的軍事作用和前哨基地的意義,以致於把遠東總督府和太平洋艦隊司令部都設立在旅順。為防止別國覬覦這塊寶地,俄國人還在清廷修築的要塞基礎之上繼續大興土木。俄國人是打算旅順口直通莫斯科。他們不但修復原有的工事,還增修各種防禦堡壘40餘座,炮臺70餘座,配備各式大炮600多門,挖掘了長達數百公里的塹壕,投入兵力達4萬人守備。這把整個旅順武裝成了一個巨大的要塞。

日本佔領時期。日俄戰爭中日本初戰得勝,渡過鴨綠江直逼遼瀋腹地,但旅順仍然有大量俄海陸軍事力量令日軍感到如芒在背。在海軍戰果不彰,未能消滅俄太平洋艦隊和閉塞旅順口的形勢下,日本人不得不在陸路投入重兵,意欲重演一次甲午戰爭的旅順戰役。孰料形勢已非,原來的土山包變成了鋼筋水泥防線。日軍於1904年6月開展作戰部署,從8月到12月發動五次總攻擊,在俄軍炮彈、子彈、鐵絲網交織成的死亡陷阱中血流成河,付出了6萬人傷亡的慘痛代價,才最終拿下了這座小小的軍港。日本以驚人的代價換來了對包括旅順口在內南滿洲“勢力範圍”的支配權。日俄戰後隨著日本大量投資和開發東北,旅順的軍事價值逐漸讓位於商業價值,成為了繁榮的水產交易碼頭。"壩沿"(即現軍港公園一帶)是一座批發和販賣水產海鮮的漁碼頭,每天清晨就停泊著許多各類木船,進行水產交易的人流和貨車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蘇聯佔領時期。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之後,根據《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有關規定,旅順口作為純粹的海軍基地,僅由中蘇兩國艦船使用,為期30年。此後,旅順、大連地區實際上成為蘇聯的軍事管制區。旅順口海軍基地名為中蘇共用,實為蘇聯獨佔,而大連市的主權雖屬中國,但蘇軍佔領當局既不允許國民黨軍隊從海上登陸,也拒絕國民黨政府設立航空站,旅順和大連變成了“國中之國”。蘇軍從旅順火車站終點延伸到黃河路南側至旅順船塢修建了一條單軌鐵路,並在鐵路邊經過壩沿處(軍港公園現址)建倉庫一座,還在附近的海岸橋下入海口處架設了木橋,並鋪設了鐵軌。

收復主權。至於收回旅順的問題,直到1949年中國革命即將取得勝利之時才提上議事日程。1949年底至1950年初毛澤東訪蘇,其目的主要是廢除1945年條約,重新簽訂中蘇同盟條約。最後,經過雙方討論確認的協定規定,不遲於1952年底,蘇聯軍隊撤出旅順海軍基地。根據新的協定,蘇聯政府解除了對旅大地區的軍事管制,並將行政權力移交旅大地方政府,同時還將蘇軍代管或租用的在大連的財產和從日本所有者手中獲得的財產,無償移交給中國。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朝鮮戰爭爆發,東北形勢忽然吃緊,領導層不得不考慮敵人從海路入侵東北的可能性。蘇軍撤離旅順口的日期已經臨近,但中國尚未建立起一支真正的海軍,恐怕很難抵擋來犯的聯合國軍。

蘇軍撤離。1955年5月25日至27日,蘇聯駐軍指揮機關及陸、海、空三軍約12萬人分批撤離。從此,旅順口才算結束了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由外國人統治和管轄的歷史。蘇聯紅軍撤離旅順時倉庫移交給中國人民解放軍旅順駐軍的後勤部管理,作為貯存水泥之用。1958年,海岸橋下入海口處木橋被拆除。這一帶成為當地居民"放大棒釣魚",夏季游泳的天然場所。


尋找歷史的truth


旅順軍港始建清代,其實早在明代旅順就設有水師營,由此出海巡哨,隨著帝國主義不斷侵入黃渤沿海,為加強旅順口海上防務,從1880年至1890年10年間,清政府命北洋大臣李鴻章籌建北洋水師,經營旅順港。旅順軍港地處遼東半島西南端,黃海北岸。港口門開向東南,東側是雄偉的黃金山,西側是老虎尾半島,西南是巍峨的老鐵山,周圍環守旅順港,天然形勝被譽為“天下奇觀”。旅順軍港的險要之處全存於航道兩側的山上,那裡隱蔽著許多火力機關,交叉成網、互相支援,敵艦很難靠近,所以無論是甲午戰爭還是日俄戰爭,日軍都沒有從海上攻進旅順。


旺仔大男人


首先一個港口要是沒有它獨特的地理優勢是不會成為百年來著名的軍事要塞。下面說一下旅順軍港由來和發展。

旅順軍港始建於清代,其實早在明代旅順就設有水師營,由此出海巡哨。隨著帝國主義不斷侵入黃渤沿海,為加強旅順口海上防務,從1880年至1890年10年間,清政府命北洋大臣李鴻章籌建北洋水師,經營旅順港,在旅順徵民大擴航道,疏浚港灣、填海、築炮臺、建港池,使旅順口成為當時世界聞名的軍事要塞,併為五大軍港之一。

到了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清政府在旅順經營了16年,隨後的幾十年由日俄分別侵佔,1955年4月15日,中蘇舉行旅順軍港交接儀式,從4月16日起旅順軍港的防務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掌管。現做為北海艦隊的一處訓練基地。

旅順軍港見證了百年來大連的滄桑歷史: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都在這裡慘烈爆發。其中有一首詩:一山擔兩海,一港寫春秋,一個旅順口,半部近代史。





雙城影院


1881年秋,北洋大臣李鴻章出於鞏固北方海防的考慮,選址旅順作為北洋海軍根據地。親率部分文武官員周馥、馬建忠、黃瑞蘭等抵達旅順口考察形勢,得出:旅順口居北洋要隘,京畿門戶,“為奉直兩省海防之關鍵”,“蓋咽喉要地,勢在必爭”的結論。

11月11日,李鴻章將在旅順建港設塢的計劃正式上報朝廷,獲准後,他立刻組建了旅順工程局,1882年9月,李鴻章委派直隸修補道員袁保齡擔任工程局總辦,到1890年9月,旅順船塢全部竣工,耗白銀139.35萬兩,同時在旅順港沿岸用從山東長島運來的紫色花崗岩石條修建了防浪堤,堤高3米左右,現海岸防浪堤即是當時所修的雛形。防浪堤上有鑄鐵和花崗岩纜栓。軍港公園是那時修築的防浪堤一部分,當地人稱為“壩沿”。

日俄戰爭結束後,“壩沿”(即現軍港公園一帶)是一座批發和販賣水產海鮮的漁碼頭,每天清晨就停泊著許多各類木船,進行水產交易的人流和貨車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1945年8月22日,蘇軍進駐旅順後,從旅順火車站終點延伸到黃河路南側至旅順船塢修建了一條單軌鐵路,並在鐵路邊經過壩沿處(軍港公園現址)建倉庫一座,還在附近的海岸橋下入海口處架設了木橋,並鋪設了鐵軌。1955年,蘇聯紅軍撤離旅順時倉庫移交給中國人民解放軍旅順駐軍的後勤部管理,作為貯存水泥之用。1958年,海岸橋下入海口處木橋被拆除。這一帶成為當地居民“放大棒釣魚”,夏季游泳的天然場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