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佈:那佳坡建村歷史達637年

考古發佈:那佳坡建村歷史達637年

稽考:蘇玉敬

2020年2月9日

中華大地,人傑地靈的地方是我家鄉一那佳。光陰似箭,轉眼間離開老家已有31個春秋(1989年9月外出求學後僅假期短暫回家),但卻一直惦記著家鄉的那山那水,還有老房、古石(木)皿器等。為了表達對家鄉熱愛與思念,筆者將蒐集史料、古蹟、家譜、皿器等老物件,包括世代相傳的故事,寫成文章,供熱情關心和研究那佳坡歷史的同仁參考,以饗家鄉的父老鄉親,更以此紓釋心中那永遠抹不掉的濃濃鄉愁。

考古發佈:那佳坡建村歷史達637年

(那佳坡開基始祖公、祖母合葬墓)


2019年12月,筆者得到由那壩蘇永德收藏保存《蘇氏族譜》(以下簡稱《族譜》)的手抄本原件。

根據《族譜》的序文記載,那壩村的開基始祖為明朝的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間。《續序》文雲:“自本宗族始祖蘇宸三世,後裔移居那壩村起,本宗族自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1993年),經歷了625年聚居”;“先公原籍江南蘇州人氏,前來南寧府宣化縣,知縣出身,居住卯馮圩,後移居上南鄉浪邊村歐屋園,用價紋銀76兩,置得房屋30餘間,至今拋荒,人將種蔗矣,然相傳猶稱蘇屋園雲,洪武元年,始遷來細蘇屋,即那壩村,皆三世先公之後裔也”。同時對明清蘇氏發展源流概況進行考證:明清以後從新安派中分出澄江(今江蘇江陰)一派。閩派在同安蘆山堂的蘇氏子孫又散佈於仙遊、興化、泉州、晉江、永春、龍溪、臺灣各處。眉山派蘇軾子孫繁衍發展,分佈於無錫、蘇州、宜興、鎮江、揚州等地,成為毗陵派。又有子孫從常州遷居浙江四明、奉化、慈溪等地,成為四明派。此外,有遷於河南許昌、太康、安徽太平、江西九江、瑞昌,湖南瀏陽、長沙等地。還有遷居於廣東樂昌、南雄、新會、三水、開平、順德、碧江、番禺、廉江、湛江、高要、新寧、廣西玉林、貴港、桂林、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柳州、河池、梧州、藤縣、合浦、容縣、博白、橫縣等地,形成廣東廣西的蘇氏家族。

考古發佈:那佳坡建村歷史達637年

(珍藏的老石器)


那壩老村歷史脈絡逐漸清晰可追還,現已可以明確那壩老村已有652年曆史,共經歷28代(含蘇宸公前二世)繁衍錦長。

2020年1月,筆者得到由那佳頭房蘇玉進世代相傳達收藏保存的《年生簿》《齋書》【明洪武癸亥年八月十九日(公元1683)出】和肆房蘇玉華世代相傳收藏保存的《年生簿》、《武功郡》【明洪武癸亥年(公元1683)印】手抄本原件。

考古發佈:那佳坡建村歷史達637年

(《武功郡》年生簿及齋書)


經考證:《齋書》與《武功郡》【明洪武(朱元璋皇帝)癸亥年(公元1683)印】手抄本原件相互印證,均屬世代相傳、歷史久遠。《武功郡》其行書寫順序、“郡” 的右耳旁,為下為跪著的人形,表人口。“陰”即為“印”字和金黃色紙質材料均與明洪武(朱元璋皇帝)癸亥年(公元1683)史料記載相符。而同步對據史料記載和文物遺蹟(那佳開基始祖墓、宗祠、蘇惠仁故居、蘇惠仁老祖墓、平天山、丘球山、炮臺)等全面考查,對磚塊、瓦片、陶瓷、門檻、門墩、門石柱子、石磨等年份、用材進行比對分析。按那佳坡從南寧那壩老村開村始祖(宗支圖為有字輩,但具體名字需進一步考證)遷居創業,同時結合我們祖先遷移習慣,均居住在河道附近(那壩、三岸都如此),這很可能當年交通工具是小船和方便生活考慮。按族譜宗支圖推算,與那壩老村時間相差僅15年。這與那佳坡世代相傳:那佳坡從那壩遷移,是相符的,世代相傳那佳坡先到橋頭坡生活後才又遷移此地,也是歷史相吻合的。現可以確定那佳坡【蘇玉華世代保存的《武功郡》,齋書(敬齋齊父蘇彩仁、齋母餘氏,齋主:蘇義才、蘇義菁、蘇義澄。齋書上標名的大清國:廣東省廉州府(轄境相當今廣西北海、欽州及合浦、浦北、防城、靈山等市縣地。七年降為州,十四年復為府,屬廣東省,1912年廢)】靈山西鄉司(今靈山縣太平鎮)工寧鄉第三團那佳坡,已有文字記載共有24代(宗支世系表:那壩開基始祖蘇宸公三世 有能富貴進成朝 國忠達仁義禮信(茂) 玉建榮華永世祥),歷史跨躍達637年。這充分說明,明洪武(朱元璋皇帝)十六年(公元1383年)前就有我們祖先在那佳坡這個福地繁衍生息。

考古發佈:那佳坡建村歷史達637年

(舊本齋書)


那佳宗祠遺址稽考:宗祠即宗廟、祖廟、祖祠,祠堂選址位於才學山“蟾蜍拋錐”風水寶地。是蘇氏家族祭祀先祖、舉辦宗族事務、修編宗譜、議決重大事務、習武場所及讀書育人的重要場所。是鄉親和子孫後代瞭解祠堂文化,瞭解那佳文化發展史的一個重要載體。

考古發佈:那佳坡建村歷史達637年

(出土的那佳宗祠門檻石)


那佳蘇氏宗祠宗祠是一處始建於清代的家族祠堂建築,系硬山式磚木結構平屋,呈三合院結構形式。佔地面積約300多平方米。始建於清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由清朝著名鄉紳、狀師、武術宗師蘇惠仁(1821.10—1899.9)籌建。據史料記載和文物遺蹟考查,正廳設有神龕,擺放有4塊祖宗牌位,牌位的尺寸及造型都很有講究,涉及到玄學,古時的丁蘭尺等。那佳坡從南寧那壩村始祖(宗支圖為有字輩,但具體名字需進一步考證)遷居創業,按族譜宗支圖推算,與那壩老村時間相差僅15年。這與那佳坡世代相傳:那佳坡從那壩遷移,是相符的,世代相傳那佳坡先到橋頭坡生活後才又遷移,也是歷史相吻合的。現可以確定那佳坡【大清國時稱:廣東省廉州府(轄境相當今廣西北海、欽州及合浦、浦北、防城、靈山等市縣地。七年降為州,十四年復為府,屬廣東省,1912年廢)】靈山西鄉司(今靈山縣太平鎮)工寧鄉第三團那佳坡已有文字記載達637年曆史。這充分說明,明洪武(朱元璋皇帝)十六年(公元1383年)前就有我們祖先在那佳坡這個福地繁衍生息。

考古發佈:那佳坡建村歷史達637年

(珍藏的銅先、門鎖、出土的陶瓷碎片)


我家鄉歷來崇文重教興武風清骨廉,歷史上人才輩出,文武兼有。有清朝著名鄉紳、狀師、武功宗師蘇惠仁;靈山縣著名縣官蘇智秀(參事,相當於現縣長助理);紅星那禮圩開圩發起人之一蘇玉英(蘇信民父親,曾任靈山縣第8區紅星鄉副鄉長),蘇國美(那佳頭房開基之人,有族譜記載第一人);蘇輝(華靈游擊隊武工隊隊長、歷任華靈村文書、華靈村黨支部書記(1950年3月——1979年9月,參加過壇旺剿匪誓師大會和新江漢林剿匪大小戰鬥30多次等,同一時期參加革命的有餘文學、李孫派、樑子高等)。

蘇惠仁沒落後,遭破壞並廢棄,2020年2月1日由蘇玉敬倡議恢復遺址,現是那佳坡鄉村旅遊景點之一。

那佳炮臺遺址稽考:那佳坡炮臺遺址位於南寧市邕寧區百濟鎮華靈村那佳坡3組,是全村制高點。佔地面積約1.98畝。炮臺始建於清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由清朝著名鄉紳、狀師、武術宗師蘇惠仁(1821.10—1899.9)籌建,據民間世代流傳和靈山縣誌記載:建有瞭望亭、緊急警報響鐘1個,兵營3間,配土製生鐵炮1門、土製木炮2門,沙槍10杆,大刀10把,炮臺設把總1員,防兵5名。為防止敵人攻擊和安全保護,炮臺洞垛口均粗石砌就,炮臺四周全部種上有刺的竹子,唯一通道由村後背壇稔山塘蜿蜒而上,種有一棵拱門式大榕樹(1974年因集體發展木耳才砍掉),其他面均陡峭絕壁,當時人稱頌其為“小道蜿蜒通雲霄,炮臺俯瞰護全村”,是炮門是全村火力制高點,也是最強防線。炮臺遺址見證那佳先人防賊入侵和護村安民歷史,具有很一定的歷史、藝術和科研價值。蘇惠仁沒落後,遭破壞並廢棄,2020年2月1日由蘇玉敬倡議恢復重建,現是那佳坡鄉村旅遊景點之一。

清朝著名鄉紳、狀師、武術宗師蘇惠仁遺址稽考:

蘇惠仁故居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傳奇歷史故事。位於廣西南寧市邕寧區百濟鎮華靈村那佳坡第3村民小組,建於清仁宗嘉慶十八年 (公元1883),由父親(國字輩),具體名字等考證。按其遺蹟考證:磚木結構天井庭院式佈局,以保持安全和安靜。坐南朝北,佔地面積300平方米。由大門、二門、內院上下層組成。大門向東(向村底欄水口),由大門而進是一條通道,內分上下兩堂屋,中間是天井1左右有耳房。牆體“裡生外熟”是根據江南山水、氣候等特點而精心設計。為典型嶺南古建築硬山式風格。是。廳堂,廂房、耳房相互連接圈圍起來。房屋中間為廳堂,設有神龕(擺放祖宗令牌等的地方),也是主人會客的主要場所;廳堂兩側的房屋為“廂房”,用木板隔成兩層的閣樓,廂房供主人住,以左為尊,閣樓設置有較大窗口,為小陽臺(主要是為了方便搬運稻子入倉),閣樓從廳堂兩側小門進出;廳堂前兩側為耳房,作為廚房或雜物房等。廳堂正面是用木板隔成兩層的“廂房”,一樓廂房左右相對,為女兒閨房,二樓“廂房”左右相對,為男兒房。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古人是多麼的嚴守“忠孝禮儀”,也明白那個年代“大家閨秀”家訓是何等的嚴苛和社會有“男尊女卑”森嚴封建等級。

考古發佈:那佳坡建村歷史達637年

(武術宗師蘇惠仁習武用的石鎖,左右各120斤重)


世代流傳有大小配屬房18間,用於駐紮兵勇(可以藏兵100人)、議事,目前發現有保存完整的石條舊地基,可佐證此言可信),房門、窗戶和地基、庭院全部是成條狀的大石條做成(房門、房窗和地基、庭院用的大石條經初步考證系從才學採石經石匠精心所制,而門壓和木門是用上等硯木做成。2018年6月,其後裔拆舊房搬遷,故居遺址現為林地。

考古發佈:那佳坡建村歷史達637年

(蘇惠仁故居廳常前的石柱子)


蘇惠仁故居,對研究那佳坡村歷史是很好的活教材,對保護和傳承古村落具有重要意義,將加大保護力度,並恢復遺址,爭取列入文物保護單位。

考古發佈:那佳坡建村歷史達637年

(地主收租用的大羅鬥)


那佳平天山稽考:平天山是全坡最高山峰,是龍家所在,那佳坡有“雙龍過脈”風水著稱,我那佳祖先勤勞智慧開基創業,創建了輝煌那佳歷史。我們那佳青龍正脈,是個陽器崇拜的先民(有圖騰神器石具為證),前有男人神石具(3塊石立在平天山,在“和龍”有男人面大神石),人傑地靈,平天山與丘球山,炮臺互相呼應,保仿那佳世代綿長,興旺發達。

考古發佈:那佳坡建村歷史達637年

(男陽具三石陣及人面神石)


考古發佈:那佳坡建村歷史達637年

那佳沉香井稽考:世代相傳,那佳坡有個神奇的水井,每年的大年初一、正月十五(原那佳坡會客節)等重要節日,村裡婦女去水井挑水,一個接一個都不能回家,都圍坐在水井旁聊天,她們都說聞到從水井裡飄出一股清香,令人很陶醉,久久不願離開,只有男人到水井邊吆喝一聲,婦女們就甦醒過來,紛紛擔水回家,沉香井也可能是因此而得名。

為了解除這個困擾,清代時期,村裡請風水先生用兩面銅羅將出水口堵住,並在對面另挖新井,沉香井從此湮沒在一堆荒草之中。

據考證:原水井是用上等木材徹成,可能是沉香木或硯木,其木色澤黑黃,質地堅硬,溢出的沉香為名貴中藥材,其味幽香沁脾,將沉香木用來鋪砌井底,讓井水透出幽蘭之香,這似乎也是一件合乎情理的事,沉香井由此而得名更是順理成章。再說自古以來,根據建築材質特徵命名建築物也屬常事。2020年2月1日由蘇玉敬倡議恢復遺址,將是那佳坡鄉村旅遊景點之一。

那佳土地公、土地廟稽考:傳說土地乃一清貧縣令。生前愛民,死後為神。玉帝念他清正廉明愛護百姓派他管轄一方土地政務,故稱土地,人稱土地爺爺。他生前死後一貫清廉勤政,從不貪贓枉法欺弱幫強欺壓百姓。不貪戀高官位顯買官賣官往上爬,也不貪圖物質享受,生前粗茶淡飯,死後為神只吃些供品,燒餅、糕點、糖果、桃等。

世代相傳,那佳坡土地公、土地廟很利害,凡對其有不敬者,均被懲罰,如插田時屁股正對其,即無故摔倒,過後幾天便生病。因不小心而“得罪”太多,故此,清代時期,村裡請風水先生在新址擇吉日遷出,從此全村風調雨順,丁財更旺。

歡迎親們在底部發表神評,與我們交流

傳家風|揚正氣,從關注開始

更多詳細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蘇氏信息平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