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神山突擊隊——“我不是英雄,只是有人需要我”

在全民戰“疫”的各條戰線中,武漢雷神山醫院建設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這裡是寄託著全國人民的希望和危重症患者抵抗死神的最後防線。在雷神山醫院項目建設現場,一群身著中建八一標誌的建設者走進我們的視線,這群年輕的建設者說““我不是英雄,只是有人需要我”。”今天,一起走進他們的故事。

@雷神山突擊隊——“我不是英雄,只是有人需要我”


與雷神山建設,是一生的榮耀。突擊隊員張志龍是新風工區空調負責人,每天要堅持到凌晨2:00後才返回休息,每天走的步數超過3萬步,長期霸佔微信步數排行榜榜首。最緊張的時刻,他幾乎與同事進行“2小時倒班”制,簡單休整一下又重新投入了工作。他將施工計劃細化到“6小時彙報”,定期梳理自己施工區域內的人員、材料、機具情況,制定詳細的分工表,隨時協調現場,保證搶工過程中工序不亂,緊張有序地開展施工。

談到本次馳援武漢,張志龍說:“自己沒有趕上中建八一援藏援川,這次能夠援助武漢,是自己一生的榮幸,只想按時完成任務,把工程交付國家,能早一天是一天”。

張志龍說,自從投身施工當中後,已經沒有時間去查看疫情的新聞了,就像身在暴風中央一樣,工作讓他感到十分心安。“這次前來的黨員同志和兄弟們都十分給力,工作起來都十分‘玩命’,公司為我們提供了完善的後勤保障,兄弟們毫無顧慮,往前衝就是了!”

缺工人、缺材料,找李徵。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突擊隊現場生產負責人李徵主要負責現場工人、機具、材料的調配工作。由於他經常在各個地塊奔波,所以大家只經常處於“找李徵”的狀態。“找到了他就有了材料,找到了他就有了工人”,李徵擁有多個醫院類項目的豐富經驗,是名副其實的“醫院寶典”。早在進場施工之初,他就提出“醫院項目新風系統必須加高效過濾器,這種材料必須想盡一切辦法找到”、“醫院項目冷凝水必須單排,避免交叉感染,要對病人負責”。雖然現場工期緊張,但他依然對施工質量有著嚴格的要求,“不僅要又快又好的幹完工程,還要讓醫院具備良好的使用功效”這是李徵堅定的信念。

帶著希望出發,前往勝利的彼岸。突擊隊員楊露是在2月4日自駕前來武漢雷神山醫院。最繁忙的時候,他每天的微信步數都超過了40000步。為了不讓家人朋友擔心,他特意關閉了微信的步數。楊露負責現場壓力最大的通風工作。“充實的工作沒有讓我感到勞累,在這裡工作每天都感覺很起勁,很充實。身為黨員,就是要在關鍵時刻頂得上去!”楊露前往武漢的那天,正逢他的小女兒滿月,他帶上黨徽,揮別了愛人與兩個孩子,開始了這次堅決的遠征!

工裝就是軍裝,鐵軍精神薪火相傳。2月9日,來自河南的施工班組在抵達武漢後便立即投身了現場施工,甚至沒有時間更換統一帶有標識的勞動防護用品。但是在班組長的帶領下,他們每個人在安全帽、反光背心上都用記號筆寫下了“八一”的名字,工人郭國濤說:“看團隊裡其他工人背後都有這種字樣,我們想和大家作為一個團隊,共同援建武漢,為祖國出力”。

郭國濤此時非常自豪,年輕的臉上掛著笑容,神采奕奕,“‘八一’這個名字聽起來很好聽,就像是軍人一樣,來到現場之後,感覺我們就像一支部隊,紀律好,管理強,大家都向著一處使勁,這種感覺很好!”

據悉,中建八局一公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人民志願軍23兵團109師326團於1952年抗美援朝歸國,至1983年由基建工程兵22支隊201團在濟南集體轉業。30多年間,這支隊伍“勞武結合,能工能戰,以工為主”,為國家建設、軍隊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第一流基建隊伍”、“南征北戰的鐵軍,重點建設的先鋒”,為中建紅色基因、八局鐵軍文化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令行禁止、使命必達的鐵軍精神,已經成為中建八局一公司最為厚重的文化底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