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常說的不敢越雷池一步,雷池在什麼地方?有什麼歷史淵源?

小小嬴政


這裡說的雷池可不是天宮上的雷池,而是源自中華中原地區的雷池。

在中國的歷史中,成語和俗語不僅僅是一種用語的習慣,還有很多的典例、故事在其中,這就進一步的顯示出了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性,以及接地氣性。

雷池在什麼地方?

這句話中的雷池其實是中國安徽省望江縣雷池鄉的境內。

在成語中,有一句話叫做“不敢越雷池一步”,這句話在詞典中的意思是,比喻某一個人不敢越過某一個地方的某一個界限,以此來反映出一個人的謹小慎微,或是尊規守法。

如果從好的一面去理解這個詞語,大家就能從中理解到也有表達一個人很守原則,很有信用的意思在裡面。

如果從貶義的一面去理解的話,這句話的意思其實也是形容一個人在某個領域非常的墨守成規,不敢去挑戰和創新自己的領域、改革自己的做法,做不到去發明、去創造,只想著遵守陳舊的祖制,所以我們也可以用該句話來形容一些近代史中不想去改革和去帶領人民走向新思想潮流的守舊派。

雷池的聞名有什麼歷史的淵源嗎?

正所謂萬事萬物都是源自於生活,源自於客觀,沒有脫離客觀的俗語,也沒有脫離生活的創造。所以“不敢越雷池一步中的雷池”其實就是從歷史的典籍中吸取而來,以此讓後人在聽到這個俗語的時候,能夠明白當中的意思。

這個典故便是發生關在東晉的時候,話說在成帝的時期,一個叫做溫嶠的人因為受到了中書令庾亮的推薦,去到了當時名叫江州,現在叫做九江的城市駐守,為的就幫助東晉守住這裡,來維護東晉都城的安寧和平靜。可是在這個時候,中書令得知了一個叫做蘇俊的太守,集結了一幫自己的人手準備想要反叛朝廷,一舉攻到帝都取而代之的計劃。為了能夠不費一兵一卒的就對付蘇俊,這個中書令想要利用京城內大司馬的官職,來調蘇俊來當時東晉的京城,可是蘇俊也不是一個傻子,他很快就看出了當中的端詳以及危機,隨即比計劃提前了很久就行動了,一路率領著自己的大軍就轟轟烈烈的和東晉的兵士們混戰在了一起,其實在這個時候,作為中書令的庾亮還以為這個蘇俊不過是一隻瞬間可以消滅的力量,所以便沒有把他放在心上,不僅沒有調遣溫嶠去加固都城的防禦措施,反而還天真的以為這股力量肯定會隨著時間而消減,不足以作為心頭上所擔心的事情,並寫信給溫嶠“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

可是隨著戰局的越來越嚴峻,庾亮慢慢的便改變了他對蘇俊的看法,蘇俊此時率領的大軍正浩浩蕩蕩的朝著東晉的都城殺來,雖然在當中庾亮率領著自己的精銳迎戰,不過因為準備不足被蘇俊、這個他不曾小瞧的對手打的人仰馬翻。

後來被打的狼狽不堪的庾亮找到了溫嶠,並在最後聯合起了溫嶠與蘇俊在最後的決戰中擊敗了他。

最終將這一叛亂鎮壓了下去,保住了東晉的安寧。

以上便是這個段歷史的真正典故。雖然在當時那個所謂的“足下無過雷池一步”慢慢演變為了“不敢越雷池一步”,而且這句話的意思也在慢慢的發生變化,但是這個典故確實是“雷池”的起始,也正是因為此次戰役,才讓天下人對“不敢越雷池一步”記憶猶新。


木劍溫不勝


古代常說的不敢越雷池一步中的“雷池”就是指今天的安徽省望江縣雷池鄉一帶。

“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意思是指不可逾越一定的範圍,否則會出現危險。

原本它不是指某地有地雷,而是指不要逾越某一個地方,這個地方指的是“雷池”



為什麼不要越過雷池呢?這裡面有一個典故。

其實“雷池”這個古地方早在1700年前的東晉就出現了,說不要“越過雷池”這句話的人叫庾亮,有人說他是庾澄慶的先祖。

庾亮是東晉時期的名士,早年他和王導兄弟共同輔佐司馬睿建立了東晉,是東晉時期的三朝元老。他在成帝司馬衍(司馬睿的孫子)當政期間任中書令(皇帝的秘書)。

當時為了防備西部邊境敵人的入侵,庾亮推薦溫嶠任江西九江都督,溫嶠可是東晉的名將,戰功赫赫,曾平叛王墩(王導的叔伯哥哥)之亂。

溫嶠剛上任不久,庾亮得到情報顯示,歷陽太守蘇峻糾集一些人企圖謀反。



當時庾亮想用“調虎離山計”把蘇峻調到京城為官,然後捕而殺之。庾亮自認為是妙計。但溫嶠提出反對意見,勸庾亮不要這樣做,蘇峻他不傻,這時候不會離開老巢。

庾亮執意要調蘇峻進京。

結果不出溫嶠所料,蘇峻感覺朝廷偵知了自己的動向,於是毅然起兵造反,叛軍浩浩蕩蕩向都城南京進發。

此時九江都督溫嶠得到消息後,立即點齊人馬準備從水路進入建康(南京)誓死保衛都城,這時中書令庾亮給溫嶠寫了一封“800里加急”的信,信中有這樣一句話:“吾憂西錘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



什麼意思呢?庾亮說:“溫將軍,我擔心西邊邊防的安全勝過於蘇峻的叛亂,將軍務必留在原地,不要越過雷池到京都來。也就是說庾亮要溫嶠“無過雷池一步”。

按後來的“事變”進展來看,庾亮讓溫嶠“無過雷池一步”是錯誤的戰術。

果然叛軍和庾亮的守軍進行了激烈的戰鬥,最終庾亮不支失敗,南京失陷,庾亮帶著殘兵敗將投奔了溫嶠。

溫嶠沒有過多責備庾亮,二人合兵一處,秣馬厲兵直接殺向了叛軍,庾亮奮勇當先,最終二人斬殺了蘇峻,奪回了南京城。

從此以後,“無過雷池一步”慢慢演變成了“不敢越雷池一步”這句耳熟能詳的成語了。


秉燭讀春秋


古語有一句是不敢越雷池一步,意思就是比喻說,不敢越過一定的界限。那雷池在什麼地方?又有什麼歷史淵源呢?


不敢越雷池一步中的雷池,追其根源,雷池的位置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如今的安徽望江縣雷池鄉,這種說法是源自:

北宋時期的《太平寰宇記》中記載的“大雷水至望江而為池,謂之雷池。”

而不敢越雷池一步中的雷池位置,還一種說法是湖北黃梅縣何安徽宿松縣共有的龍感湖。這一說法因為地圖學社出版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是晉朝以後得各朝各代的地圖上,標有雷池就是如今的湖北黃梅和安徽宿松共有的龍感湖。

不敢越雷池一步這句話的出處則是源出於:

《晉書.庾亮傳》,其中記載的是:“亮並不聽,而報溫嶠書曰: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

因此也就流傳了“不敢越雷池一步”這句話就。


東晉時期,在庾亮為中書令掌政的時候,他因為西部有敵軍侵犯。所以就舉薦了溫嶠去江州為官,讓他去那裡駐守。那當時的歷陽太守蘇峻卻集合隊伍,從而想有所動作。所以當溫嶠去江州後,庾亮就得到報告,說蘇峻準備謀反。

於是,掌朝政的庾亮就想讓蘇峻離開歷陽而來京城讓他做大司農。然而當時得到很有大臣卻認為這樣不行,其中溫嶠也寫信勸諫庾亮,但是庾亮根本不聽。

結果蘇峻不僅不願到京城,而且還察覺到朝廷對他有了猜忌,於是蘇峻就起兵造反攻打京城。當溫嶠知蘇峻反後,他就集合將士,準備發兵前來保護京城。


但是庾亮卻給溫嶠寫信說“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意思就是說:“我擔心西境更甚於歷陽蘇峻,你一定要留守原地,不要越過雷池到京城來。”

然而庾亮當時並沒有正確的估計出蘇峻的實力,所以他做的這個決定也就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所以後來蘇峻叛兵更快就逼近京城,庾亮帶兵去抵抗,結果大敗,同時京城也被攻破。

兵敗後的庾亮於是就去了溫嶠那裡,還好的是溫嶠並沒有責怪庾亮之前錯誤所做的錯誤決定。後來他們加緊練兵,決定和蘇峻相戰到底。


之後蘇峻前來攻打,庾亮這時奮不顧身,親自上陣,從而激勵了晉軍將士,終於打敗叛軍,之後又乘勝追擊,最終得以平定蘇峻叛亂。庾亮此舉,也算是彌補了他“無過雷池一步”所帶來的損失的損失。


中孚鑑


古人常說:“不敢越雷池一步”,其本意是指不要越過雷池。古人說的這句話,含有深刻的道理,就是告訴我們做人做事要有底線,不該超過的界限,一定不要逾越,否則就會有災難。還有有一種深層次的意義,就是指保守、拘泥、或讓敵人膽寒,不敢進犯。那麼“不敢越雷池一步”的雷池,到底指的什麼地方?有什麼歷史淵源?


其實,“不敢越雷池一步”這個成語,是出自《晉書.庾亮傳》,而其中的“雷池”是現在的安徽省望江縣南,池水源自大雷水,東入長江,其歷史淵源來自東晉的故事。

據記載,在東晉成帝時期,庾亮擔任中書令,執撐朝政,為了加強西部防禦,他推薦溫嶠到江州做官,不久後,歷陽太守蘇峻召集一夥亡命之徒,發兵直攻京都,溫嶠率兵準備從水路進入健康,護衛都城,不敢越雷一步城。

庾亮寫信給溫嶠說,西境的敵人比蘇峻更厲害,你必須留在那裡,不要越過雷池到京都來,實際上他犯了輕敵的錯誤。 此戰的結果是,庾亮被蘇峻打得大敗,京都也丟了,自己只好投奔溫嶠。

溫嶠為報此仇,日夜操練,準備與蘇峻決戰。當時,蘇峻調集了一萬步兵,從四面圍攻庾亮鎮守的白石,而此時,他的手下只有兩千人,眼看就要支撐不住了。而正憋著一肚子氣的庾亮飛舞著大刀,奮勇衝進敵營,將士大受激勵,士氣大振,最終殺退了數倍於自己的敵人,大獲全勝,還斬殺了數百敵人。

最後,庾亮、溫嶠等人合力圍剿蘇峻,平定了叛亂,終於彌補了因“無過雷池一步”戰略失誤,而造成的損失。

雖然後來這句話發生了一些改變,但這個典故確實是“雷池”的開始,也正是這次戰役,讓人們記住了“不敢越雷一步”,並且一代一代的流傳了下來。


迷萌樂


不越雷池一步是個成語,是個歷史典故。

公元325年,東晉皇帝晉明帝司馬紹駕崩,五歲的太子司馬衍即位(晉成帝),庾太后垂簾聽政,皇親庾亮名義上和王導等人共同輔政,實則上大權被庾亮一人獨攬。

庾亮是個心胸狹窄又、獨斷專行的人,他執政後,信任小人,迫害忠臣不得人心。一個優秀的政治家應該有容人之量,能夠駕馭人才。大臣裡有任勞任怨,勤勤懇懇的,也有滿腹經綸但桀驁不馴的,成大事的政治家就是能把他們籠絡在自己跟前。如果不能降服利用他們,這些有能力卻有個性的大臣就會成為隱患和禍害。

大將蘇峻就是一個人。蘇峻武藝超群,有抱負有理想,戰功卓著,當初很受先帝司馬紹的欣賞。如果庾亮能把蘇峻給馴服了,一定會成為自己成就大事的得力助手,但庾亮看蘇峻橫豎不順眼。再加上蘇峻生性耿直,得罪不少人;朝廷好多小人就在天天庾亮跟前說蘇峻的壞話。今天說蘇峻軍紀不嚴明騷擾百姓,明天說蘇峻對庾亮不敬,後天說蘇峻私下裡招兵買馬有不臣之心,想造反。

這庾亮本來就看不上蘇峻,這下子正好找到除掉蘇峻的藉口,就假意調蘇峻到京都建康來做大司農,然後收拾他。庾亮身邊的大臣聽說後,普遍覺得庾亮這個計策是個餿主意,忽悠三歲小孩還差不多,蘇峻不會上當的。庾亮的心腹、江州刺史溫嶠聽說後也連夜給庾亮寫信讓他收回成命,因為這樣做是引火燒身,引狼入室,應該不動聲色,調兵遣將,解除蘇峻的武裝。

但庾亮執迷不悟,還是下達了蘇峻進京的調令。蘇峻接到調令後開始高興得不得了,心說朝廷終於想起我蘇峻了,真是蒼天有眼啊,但部下卻說不正常,讓他三思而行。

蘇峻一想大家說的有道理,庾亮這小子不會安好心。

可是該怎麼辦呢?如果我不去就任,那就是違抗皇命,去吧那是送死。橫豎都是死,不如反了吧!

於是蘇峻帶領手下浩浩蕩蕩殺向建康。這邊江州刺史溫嶠早已得知了蘇峻造反的消息,他立刻動員全軍,整裝待發準備率部前去解圍,立刻請示庾亮說自己要帶兵去建康平叛。但庾亮卻給溫嶠回覆說,蘇峻那些烏合之眾不堪一擊,有我在建康,打敗他們易如反掌,陶侃才是最大的危險,所以你要注意陶侃那邊的動向,我擔心你要離開後,讓陶侃這小子鑽了空子,你要服從命令,堅守崗位,不能越雷池一步。

這雷池就在安徽西南部,即今日黃梅和宿松境內的龍湖、感湖等大部分水域。雷池屬於溫嶠的防區,庾亮的意思是嚴令溫嶠不得離開自己的防區。

哪知道庾亮的軍隊養尊處優慣了,而蘇家軍身經百戰,他們根本不是蘇家軍的對手,庾亮的軍隊很快就被打得潰不成軍,四散奔逃,建康落入蘇峻手裡,庾亮化裝出城,投奔溫嶠。

溫嶠見庾亮狼狽不堪,也沒有責怪他,馬上做了周密部署,迎擊蘇峻。溫嶠在庾亮和陶侃的配合下,終於打敗蘇峻,平息了叛亂。

雷池也因此便名著史冊,“不越雷池一步“也成為後人熟悉的一個成語,當人們表示在做事情要嚴守規矩,不超範圍時,常常借用這個成語。


文來現實


雷池,就是漂著水雷的游泳池?非也!雷池是一個地名,地址在安徽省安慶市望江縣內。
不敢越雷池一步,說的是晉朝的故事。

晉成帝司馬衍年幼登基,太后的哥哥,皇帝舅舅庾亮把持朝政,其他貴族大臣各種不服。憋到了東晉成和二年,歷陽太守蘇峻聯合豫州刺史祖約,清君側,殺庾亮為由起兵造反攻打建康。這時候庾亮的好基友、江州刺史溫嶠準備率軍東下解首都之圍。庾亮這個人考慮問題比較全面,他擔心溫嶠出兵之後西邊留下軟肋,讓手握重兵的荊州刺史陶侃乘虛而入佔了便宜,所以堅決不同意溫嶠帶兵過來保衛南京,於是派出快遞員送來加急電報:《報溫嶠書》,裡面就有這樣一句話:

“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

意思是俺擔心西邊的局勢要超過蘇峻這邊的瞎折騰,你溫嶠就給我守住江州,最東端的軍事力量只能放在雷池,不要越過雷池一步。以免困小失大,讓荊州的陶侃這孫子抄了你的老窩!

這就是“不敢越雷池一步”典故的來由。

那麼問題來鳥?雷池所在地在哪裡?

市面上現在有兩種說法:一個說在今安徽省望江縣東十里的一個水塘;一個說在今天湖北黃梅縣和安徽宿松共有的龍感湖。《太平寰宇記》在望江縣條目裡面記載:大雷池水,西自望江縣流進縣界。東南積而為池,經縣而入於江。

因此,今天最接近雷池的地方,應該是在安徽望江縣。現在這個縣裡就有一個雷池鄉,可以互為印證。從照片上看,風景還是很優美的。

後來當地還出了一個雷池酒廠。我琢磨著,如果喝了下面這種雷池老窖,酒壯慫人膽,別說越雷池半步,一萬步都不成問題了,哈哈哈哈。


鐵錘文史


不敢越雷池一步,這句話時常出現在各大影視劇中,然這句話卻並不是原話,這句話出自晉朝時期庾亮之口。其原話為“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

雷池是什麼地方?

或許有人會問,雷池是哪裡?

在大多數人看來,雷池或許並不指代一個特定的地方,而是指某些具備著神話色彩的地區。

然而事實上,雷池卻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地方,古代的雷池,指代的一般都是安徽省望江縣附近的水域。

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典故,出自晉朝時期,而晉朝,無論是東晉亦或是西晉,都是極為混亂的,晉朝時期氏族實力極為強大,連皇帝都是由門閥勢力選出的。

晉朝的皇帝們甚至經常都會自身難保,權臣叛亂的事情數不勝數,而不敢越雷池一步,也與權臣的叛亂有關。

東晉時期,庾亮為朝中權臣,其人與皇帝關係十分不錯,庾亮其人晉成帝的父親為十分親近的好友,而晉成帝也娶了庾亮的侄女,庾亮與晉成帝可以說是親上加親。

庾亮經常為晉成帝出謀劃策,晉成帝也對庾亮的言聽計從,兩人的這種親密關係自然讓朝中其他權臣坐立不安,畢竟,誰都想成為皇帝眼前的紅人,而誰都不想別人在成為皇帝眼中紅人之後對自己指手畫腳,甚至威脅到自己的安危。

而有此顧慮之人正是蘇峻。

蘇峻眼饞庾亮在朝中超然的地位,對權利十分渴求,也就是這樣的庾亮,決定發動一場叛變,推翻晉成帝的統治,將權力收歸己有。

蘇峻的這一打算很快被庾亮等人識破,庾亮等人便設了一出鴻門宴。

對於庾亮等人使出的這一手鴻門宴,蘇峻並沒有上套,而是直接發兵謀反,發兵包圍了庾亮。

庾亮被包圍,地處雷池附近的溫嶠想要出兵救援庾亮,但庾亮卻是發出了消息,說出了上面那句話,意思就是不讓溫嶠前去支援他,為何會下達這樣的命令呢?


當時溫嶠鎮守的雷池地區,也是東晉邊疆之地,東晉的敵人也並不少,庾亮出於對大局的考慮,決定讓溫嶠在雷池防備敵人,自己面對蘇峻這樣的打算。

不敢越雷池一步這句話也是因此流傳了下來。

儘管說這句話還是這句話,但這句話的本意卻已經變了,如今的不敢越雷池一步,萬一變成了刀片火山,敵人不敢冒犯的樣子。


魏青衣



酷愛歷史地理的我,看到這個問題,昨天藉機截圖,抄寫補了一下不太熟悉的東晉君主更替的完整知識。後面再說,先答本問題。

看下面1993,94年出版地圖冊中的安徽省地圖。
雷池,過去又叫雷港,是古代的軍事重鎮,在安徽望江縣東十公里處,即約是圖中的"武昌湖"一帶。或是安徽宿松縣與湖北省黃梅縣交界的龍感湖,泊湖,黃湖一帶。以前者最可能,現在有"雷池鎮"。


雷池一名最早出現於三國。因古"雷水"(後改名"揚溪河")自湖北黃梅縣界東流至此積水成池而得名。雷池地濱長江,控制著九江至安慶,南京的長江水上通道,扼守湖北蘄春縣,黃梅縣,安徽太湖縣,宿松等縣的內河入長江的咽喉,自然成了歷朝的江防要地。"雷水"河今天可能已經淤平,改向不在了。
公元327年,東晉 第三個皇帝晉成帝司馬衍


"咸和"(不是"成"和,前面答者認錯字了!)二年,歷陽(今安徽和縣)守將蘇峻,不滿掌大權的中書令庾亮(皇帝的大舅舅,名士)的猜忌剪除群臣(包括疑忌另一名士王導)以及自己,聯合壽陽(今安徽壽縣)守將祖約,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發動了叛亂,向都城建康(今南京)進攻。江州(今九江)刺史溫嶠想領兵東下保衛建康。然而庾亮錯誤判斷荊州刺史陶侃也居心不良,會趁機而入,所以緊急寫了一封阻止他的《報溫嶠書》:

"吾憂西埵(duo),過(危害超過)於歷陽,足下(您)勿過雷池一步也。......"

結果都城被破,庾亮提前丟君棄妹狼狽逃奔溫嶠,後來靠溫嶠與他疑忌的陶侃聯合出兵,才平息了蘇峻之亂,收復都城。


司馬衍當時才六七歲,面對叛軍,竟然既不硬抗,也不猥瑣求饒,不卑不亢泰然處之,還安心讀書,難怪後來他的書法造詣還不錯(其草書,被《法書要錄》稱讚曰:"成帝則生知草意,穎悟通諳。光使畏魄,青疑過藍。勁力外爽,古風內含。若雲開而乍睹旭日,泉落而懸歸碧潭"。)又行事明理,言語到位,曾經斥責小舅庾懌欲毒殺江州刺史王允之:"大舅已亂天下,小舅欲復來邪(也)?"令庾懌憂懼,為保全家而服毒自盡。



後來人們便把"雷池"引申為不容侵犯或超越的禁地。俗語"不越雷池一(或半)步"即源於此。

只是我的書籍資料(農村讀物出版社《俗語典故精選》)中,蘇峻,祖約的官職名稱,駐地,與網上文章的資料不一致,哪個更準?以後再說。

可是,如今還有多少見面的男女會謹守自己的"雷池"呢?


當然也有少數條件不好的,想越雷池都沒有機會......

再補上兩晉君主的簡要知識。












王羲之的巜蘭亭集序》即作於晉穆帝司馬聃(dan)"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浙江紹興)之蘭亭,修禊(xi)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shang)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相處),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

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雖取捨萬殊,靜躁不同......



司馬曜在位的383年,宰相謝安及其侄子謝石,謝玄以8萬精兵擊敗了北方氐族前秦苻堅的80萬大軍。


當然還有"詠絮之才"的侄女謝道蘊......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假設的也是"晉太元(孝武帝年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沿)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
後來取代東晉的,征伐平叛,一度收復中原,"氣吞萬里如虎"的大將劉裕登場了,東晉後兩帝安帝,恭帝都是死在他手上......











地兩Rabbicatts229081


晉·庾亮《報溫嶠書》:“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

後來演變成了我們耳熟能詳的“不敢越雷池一步”從不要變成了不敢,或者用一個地域詞描述也比較恰當--“可不敢”大概相當於“千萬別”。

古雷池是長江北岸安徽省望江縣、宿松縣,湖北省黃梅縣連在一起和不連在一起的水域,現存遺址主體水域在宿松。一說安徽省望江縣雷池鄉境內。

整個晉朝無論西晉、東晉都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這在本題無需過多敘述,大家都知道,亂就一個字,我不止說一次。

各地紛爭不斷,氏族之間,權貴之間,可以因為任何一種利益開戰,皇權利益受到嚴重威脅,當時在位的晉成帝給予庾亮充分權利的同時也願意聽從庾亮的建議,所以這君臣二人就同時遭人忌恨,忌恨晉成帝的不公,妒忌庾亮的成就和地位。

忌恨他們的就是與庾亮同為功臣的蘇峻,順便提一句,其實這真沒什麼可妒忌的,人家關係在哪兒擺著,庾亮和晉明帝(晉成帝的父皇)算是“布衣”之交,晉成帝的老婆也是庾亮的侄女,自家人互相之間還是比較信任的,這種飛醋蘇峻是根本沒有資格吃的。

庾亮收到了蘇峻異動的報告,知道其已生不臣之心,所以想用調虎離山之計,把蘇峻調到京都任職,其實是誅殺蘇峻的一個圈套,可惜被蘇峻識破,直接造反。

大軍圍困庾亮後,駐紮雷池附近的溫嶠想發兵救援庾亮,但是出於戰略佈局考慮(不管這種佈局考慮對還是不對),庾亮不允許溫嶠渡雷池救援,也就是前文的“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因為相對來說,他更擔憂溫嶠的防線,畢竟皇朝的敵對勢力可不止蘇峻一股。

用大白話講就是,你安穩的蹲坑就成,可不敢越過雷池來救我。


古今通史


古時候,在今湖北一帶有一條大河,叫大雷水,自黃梅縣東流,經過安徽的宿松縣及望江縣這一帶,積水成湖,因湖面積不大,又稱大池,故名雷池。雷池控制了長江的走向,所以在東晉的時候,成為了東晉的江防重地。

這成語典故出自東晉的報溫嶠書,說是在327年,原東晉歷陽的太守蘇峻與祖約一同造反,東晉的都城建康,也就是現在的南京危急,各路大軍都紛紛馳援,以江州刺史溫嶠為首的,包括持節、都督等都要來平亂,而知道要來援軍的庾亮卻回書勸大家不用來,他字口而說來在只要叛軍過來歷陽,就會被我檔在雷池之外,根本不敢過雷池一步。

因為江州的兵對於都城的兵來說,都是非我族類的,他說這句話的目的,顯然是把他們跟叛軍歸為一類。結果顯而易見,庾亮後來直接被蘇峻的叛軍逼的投奔了溫嶠,而溫嶠還準備推薦他為都統,而庾亮也有了自知之明,與溫嶠一起推舉陶侃為盟主。最終在大家的齊心協力下,平定了蘇峻之亂。

叛亂是得以平定了,但是庾亮的這一句話卻成為了眾人的笑話,因為從文辭的角度上看,頗為新穎有趣,所以被大家廣為流傳,最終形成了一句習慣用的成語。而這句成語指的是不能越過一定的範圍,否則就有危險。還有一個版本的介紹是這樣的,庾亮他是東晉早期的名士,跟王導兄弟二人一同輔佐司馬睿,成立了東晉,算是三朝元老了。到了司馬衍的時期,已經擔任中書令了。為了防止外地入侵,他推薦了溫嶠任江西九江都督,這溫嶠也算是東晉的名將,曾平叛王墩之亂。而就在他上任不久,庾亮就得到了蘇峻要企圖造反的情報。

庾亮想將蘇峻調到京城,這樣就讓他離武力最高的區域授擒。庾亮自認為這時非常妙的計謀。但溫嶠提出反對意見,讓他不要這麼做,因為蘇峻不可能離開老巢來到離自己大本營這麼遠的 京都。但是庾亮卻非要調蘇峻進京。結果就是蘇峻知道了自己已經暴露了,索性就起兵造反了,大軍迅速的逼近南京。

而知道了蘇峻已經動身的溫嶠準備從水路進建康保衛都城,卻被庾亮的一封信搞的摸不清方向。信中說的意思就是我擔心西邊的戰亂要大於歷陽這裡,他們這些叛軍知道我在這裡,是不敢越過雷池前來送死的。而最終的結果就是庾亮差點沒死了,最後還是前去了溫嶠處。而這次溫嶠帶領西北軍直搗蘇峻,一舉將叛軍攪亂,東晉沒有因為這次叛亂而破壞。而事後,庾亮的這封信的內容被大家廣為流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句成語,只的是不可以越過一定的範圍,否則會有相當大的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