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吞》“原來美好本身來自一場不可饒恕的醜行”


“這個世界上一切美麗的事物並無兩樣,被世人分享才是造物主賦予她的使命,既似遙不可及,又能輕易染指。”

「ONE·一個」常駐作者鄭執首部長篇懸疑小說《生吞》,連載期間便已獲贊無數,單行本出版於2017年,被譽為懸疑文學榜上年度黑馬作品。

他跨越類型文學與純文學的界限,將懸疑類型文學拉到了一個新高度。以多視角、多時間點的敘事技巧,生動而凝練的筆力,探討人性,感知時代,並且試探進每一個靈魂的內心深處。

《生吞》“原來美好本身來自一場不可饒恕的醜行”

故事講述了時隔十年的兩樁相似“少女被害案”背後,一段遲到許多年的正義審判,以公安刑警馮國金在層層抽絲剝繭下找回案件真相的推理線,以及王頔第一人稱敘述為主,回憶出的五個少男少女的青春往事。

站在局外人的角度,這是一個至黑至暗的故事,作者以其深厚功底將一份人性最經不起推敲的陰暗面一步步剖開在我們面前,但真相遠比案件更殘酷。

“小孩子的惡是純粹的惡,成年人的善是複雜的善,你有沒有想過,我們或許都曾是戴罪之人?”那一瞬間而起的惡意,成了一條再無法彌補的罪惡深淵,拉著一個個“清白”的人再沒有回頭路。

回顧書中每一個生動而立體的人物形象,反倒覺得內心的悲愴感越發深刻起來,全書並不長,花上六七個小時便能一鼓作氣看完,但在合上書的那一瞬間,卻如同千斤重壓在心尖,也一下子讓人喘不過氣來。

總體來說故事層面並不複雜,兩條線交錯呈現,以A,B兩面,向我們完整展現出了所有情節,但推理層面有許多疑問作者並沒有給我們一個準確的解答,只是留給更多人自己去消化的空間,反而站在王頔角度,將一份人性的殘忍刻畫到了極致豐滿,原生家庭的缺陷,親情,友情,愛情,能將一切“生吞活剝”的,其實是自己。

我們在妥協中成長,學會了“骯髒”,當我們不得不以大人視角看待這個世界的時候,或許便是我們開始走向虛無的盡頭,兩個沒有被這個世界祝福的男孩女孩在彼此救贖中走向毀滅,唯一剩下的一點美好,是始終乾淨的在他們心底綻放,後來離開的他們,悄無聲息,卻擲地有聲。

《生吞》“原來美好本身來自一場不可饒恕的醜行”


案件回顧——悲劇的結果

①社會線——回憶

鬼樓再次發生兇殺案,相似的手法,相似的圖案,一切不僅僅指向十年前的案件,更因為明白“兇手”早已伏法,又何來多一個“嫌疑人”,唯一個指向性答案,曾經的他們抓錯了人。

人們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況且那時候板上釘釘的報道,已經將一切放上榮耀,如今這個局面,一下子讓馮國金陷入恐慌。

直覺讓他明白那時候所有人忽視的另一條線,或許本可以將一切指向另一個結局,官商階級的勾結,是某一層面來講最無可厚非的醜陋,層層抽絲剝繭下,是遲到了十年的審判,也終於能將一切繩之於法。

可黃姝究竟死於誰之手?這是作者最後留給我們每個人的思考,被寄養在舅舅家的她,如同一個任人擺佈的洋娃娃,過早步入社會,卻終究沒有來得及學會那份爾虞我詐。

按時間線來梳理,進入藝術院校的她,對於學習沒有那份緊迫,但在生活方面,卻不得不獨自面對養活自己的困境,於是在舅舅引薦下進入酒吧跳舞,也成了那位變態商人看上的獵物。

對於金錢的需求,是讓她不小心掉進了陷阱的誘餌,但她的所有目的,其實只是希望給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喪失聽力的秦理買一副助聽器……

不過十八歲的她,何來能想象到那些人面獸心背後的可怕,如同地獄一般的五天五夜,徹底擊碎了她,也讓兩個小孩因為對世界的失望而決定離開,卻又因此帶來了一場更可怕的陰謀。

《生吞》“原來美好本身來自一場不可饒恕的醜行”


②愛情線——延續

意外被哥哥秦天救下,苟活十年的秦理,策劃了後來所有的一切,推理層面確實不復雜,在很多細節埋筆中早已能猜出個大概,殷鵬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小人,從十年前的逃亡到如今明目張膽的回來,他不知道他一直活在秦理的監控下,他也不知道那個他隨意傷害的女孩,曾經是一個多麼美好的人。

對秦理來說的十年,是因為這份仇恨不僅僅關於曾經的戀人,更是給無辜捲進來,成為替罪羊的哥哥一個交代。

為了將罪人繩之於法,秦理將一份虐待女孩並且埋屍的整個過程全部記錄下來,並作為證據送到警察面前,爾後如同終於完成使命一般,從高樓一躍而下,那是他的結局,也是最好的結局。

如同《白夜行》裡面最後以剪刀了斷的亮司一樣,他們對於愛情最純粹的表達,便是讓那一切從沒有沾上一點汙穢,不論曾作為一個好人還是壞人,比起後來面對的殘忍,他們都不需要被審判,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早已想好了答案。

黃姝與秦理之間的感情,更像是彼此的相依為命,他們是兩個太相似的靈魂,也註定會被彼此所吸引,在黑暗而看不見前方的深淵裡,因為有了彼此,所以才有了光,只是這份光的微弱不足以去抵擋黑暗,終究也只是讓他們淹沒在一片悲劇結局裡。

《生吞》“原來美好本身來自一場不可饒恕的醜行”


人物屬性過渡——悲劇的萌芽

③秦理,黃姝

整個故事刻畫的人物,是相對來說更成功的,一個為他人所羨慕的神童少年,一個美的有些張揚的女孩,這是秦理和黃姝與生俱來的不同,也是讓他們被區分出來的關鍵。

所謂天才的隕落,其實只在一瞬之間,因為一場病痛,從天才班退出來的秦理,再次回到了原點,他卻依然不屑一顧,確實,天才的大腦,曾是秦理最不以為然的天賦。

他逃不出的過去,一次次拉他進入地獄深淵,但那份難得而來的友誼,一直是他心底很珍視的東西,他不想要拖累他們,所以開始下意識的推開他們。

從此陷入自我的世界裡,拒絕別人靠近,也拒絕自己走出來,他以為這是最好的和諧,但有些醜惡,就是如同狗皮膏藥一樣一直粘著他,在這方面,他終究也只是無能為力。

但他是一個非常強大的人,比起同齡人,他有一份別人無法企及的冷靜以及對待一切的執著。

而對於黃姝而言,美貌於她也是最不值得一提的優點,在渾濁不堪的世界裡,她很純粹也很乾淨,可世界從來不願意善待她,美不是原罪,人心卻是,那唯一剩下的一點美好,成了在她決定離開這個世界之時也渴望能帶走的。

她是個難得清醒的人,同樣也因為她太清醒了,所以她不會被黑暗同化,更不會被汙穢妥協。

以此再回過頭來看他們學生時代他們被孤立,除去原生家庭的“醜聞”,更關鍵的一部分也在於,他們的突出讓孩子們嫉妒,人心總是在比較中走向邪惡,那是孩子的世界裡對惡最直白的流露,也是黑白兩面偏移的開始。而細分到每一個人身上,便是那份由黑到白逐漸被同化的過程。

《生吞》“原來美好本身來自一場不可饒恕的醜行”


①王頔

他的家境貧寒,讀書於他而言成了很重要的一份使命,黃姝的漂亮是讓他在年少第一次嚐到了喜歡的滋味,那份乾淨的怦然心動,是他最開始的美好,他會站出來保護他們,幫他們打架,那時的他,也是代表孩子世界裡善意的表達。

而當第一次體會到生不由己,便是那份以“背叛”為名的誣陷,高磊的錯誤需要一個人承擔,因為與之對應的是被學校開除的嚴懲,他的家庭背景讓他不可以,但對一切無所謂的秦理“可以”,他們保全了前途,卻丟掉了自己。

故事以王頔的視角講出,更多的也是偏向於他的內心世界,他很愧疚,也真摯的欠秦理一句對不起。

②馮雪嬌

作為一個被呵護著長大的小公主,她其實是很幸運的一個人,和黃姝成為朋友,本是無意之舉,卻收穫了她這一輩子最值得的一段友誼,她可以不因為外在是非而去歸束一個人的形象,但她也沒有如同黃姝一般毫無保留的去珍惜這段友誼。

她的靠近帶有比較,也帶有攀比,縱使她怎麼努力也無法成為和黃姝一樣的人,但她確實是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去模仿。

後來那一次鍋樓房爆炸,是秦理替她擋了一次災,交換的崗位,也是交換的人生,秦理在那次爆炸案中失去了聽力,也因為被誣陷成替罪羊,失去了在學校繼續待下去的機會,從此天才的徹底隕落,也讓他們這幾個人漸行漸遠。

一份所有人覺得合理的結局,是站在人性層面把秦理的古怪和黃姝的張揚刻畫成錯誤的示範,因為他們的與眾不同,從始至終都沒有被認可。

馮雪嬌的愧疚,讓她成為很多個時刻挺身而出的人,但那些失去的,終究是連一次彌補的機會都沒有留給他們。

《生吞》“原來美好本身來自一場不可饒恕的醜行”


原生家庭的因與果——悲劇的原因

①父母的罪惡,該孩子承擔嗎?

對於秦理和黃姝而言,讓他們不得不遊離整個世界之外的,還有很關鍵的一個層面就在於他們的家庭,從踏入那間教室開始,他們便是“與眾不同”的人,爾後一件件“醜聞”被揭露,對於曾讓那群學生“嫉妒”的對象,一下子有了一份堂而皇之的理由去中傷。

“聽說了嗎?黃姝的母親,是一位被邪教操控的精神病,看她那副假清高的模樣,還不是裝出來的。”被孤立,被吐口水,被言語攻擊,被無限傷害的她,孩子們純粹的惡意不需要多加思考,後來得以被“拯救”的她,卻是很諷刺的因為另一個孩子更可怕的遭遇。

一個在記憶中沒有絲毫印象的父親,卻在他離開以後再次連帶了秦理的整個世界,因為那是一個窮兇極惡的殺人犯,當悲痛麻痺人們的判斷,最後便只剩下了仇恨,但作為一個只是淡薄樞紐連接下的人犯下的罪惡,該讓他們去承擔嗎?

如同《我們與惡的距離》裡,因為一個殺人犯,一整個家庭都成了過街老鼠,但正如那位媽媽說的那句話一般“我們也從來不願意花二十多年的時間去養一個殺人犯”,可能站在很多層面來講,這是很難有個正確標準的問題,作為受害者,原本的美好是在一瞬間瓦解,他不可能不恨,但作為無辜的人,他同樣也不應該被動去承受一份不屬於他們的懲罰。

秦理與黃姝的遭遇,是原生家庭帶給他們的千瘡百孔,但我始終以為這不是他們應該負起的連帶責任,他們是無辜的,這一點從來不需要討論。但在人性裡面,孩子們傷害背後映照的其實也有他們那個原生家庭的醜陋。

所以這就變成了一個非常廣泛的層面,也上升到除去原生家庭的罪惡,還有原生家庭的影響帶來的悲劇產生的原因。

《生吞》“原來美好本身來自一場不可饒恕的醜行”


②原生家庭的影響,是孩子一輩子的“陰影”

我們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最開始的他們,一定不是天生帶著邪惡的種子,所謂人之初,性本善,我依然認可大部分人不會無緣無故變成窮兇極惡的壞人。

以此可以看出,學校裡孩子們的嚼舌根,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大人世界裡潛移默化的影響,那會在潛意識裡讓孩子們下意識去模仿。

而所謂影響帶來最大的一個層面,便是一個大人的人格屬性會無意識成為孩子“學習”的標準,因此父母的“好壞”便顯得尤為關鍵。

另一層面,王頔家境貧寒,父親的烤串兒是在偷工減料中底層人民的“商業機密”,而母親作為清潔工,也是更多人眼裡,最卑微的職業,他的家庭,不僅無法助力他更上一層樓,反而成為了很多時候的把柄。

他的妥協或是被同化,便是因為無能為力而帶來的必然選擇,比起秦理,他多了太多牽絆,他無法避免成為曾經的自己最討厭的那種人。那次“誣陷”,是他心底最大的痛,但那時的他從來沒有第二個選擇,他像守護秘密一樣把一切埋在心底,比起說是害怕別人的看不起,更多的其實是他自己在看不起自己。

而對於馮雪嬌來說,她的家庭雖然看上去完美,但那也只是表象迷惑罷了,父母忙碌是真,失去的陪伴讓她成為了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她喜歡王頔,喜歡了很多年,即使知道他的心裡一直有過另一個人,她依然義無反顧的靠近他。

整個故事裡每個人都曾被各種外力因素所塑造,那不是一分“過錯”,卻成了一份根深蒂固的影響,如同書中那段一般:

人世間太多的不潔,會混淆她的視聽,浸染她的心胸,甚至脅迫她與之同流合汙。

人性的最初,都是非黑即白,兩者勢均力敵,終己一生像在打一場靈魂的爭奪戰。

然而我所見識過的人,絕大多數在成年以後,都是白不敵黑,服輸告饒。


後來的王頔,為女兒取名白白,也只是以最大的祝福告訴她,縱使最終我們都會與黑暗同流合汙,也尤其希望看見白色的時光能更久一點。

《生吞》“原來美好本身來自一場不可饒恕的醜行”


尾聲:救贖與重生

窮其一生,我們大概都只是在迷茫與覺醒中交替前行,故事裡的他們或許還將繼續面對更多無法戰勝的黑暗,除去另一個世界裡的秦理和黃姝,每個人都只能硬著頭皮繼續,他們是如此,我們亦是。

想起曾經屬於學生時代的自己也無意識曾捲入一場校園霸凌的幫兇,或者僅僅是因為那時的我從沒有勇氣站出來,便成了如今細想下無可推卸的責任,非黑即白的世界,彷彿不能由我們做主,但事實上,如同《熔爐》裡面那句臺詞一般“我們為之所努力,不是為了改變世界,只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以一個故事體味百態人生,能將一切“生吞活剝”的只有自己,後來我們也都會明白,“人生和世事大抵如此,靠近了,都不壯觀”,唯有祝願所有人還沒有丟掉自己,便足夠感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