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嫡庶觀念真有電視劇演的那麼嚴重嗎?

猴格大人


電視劇是人們娛樂消遣的一部分,女性朋友對古裝劇的熱衷程度不亞於化妝品,有的古裝劇的收視率更是高得嚇人。

《甄嬛傳》就是其中的一部經典之作,一句“臣妾做不到啊”更是深入人心。對於宮鬥劇也感興趣的也有不少,畢竟從古至今正室與小三的較量從來都不缺乏觀眾。而小三的孩子和正室的孩子之間的較量也是人們關注的焦點。


古代女人們之間的鬥爭就更為精彩了,但古代的小三始終都被全程壓制,體現不出她們的受寵之處,總被一個妾室的身份束縛。

現代小三登堂入室的並不在少數,“瀘州的二奶遺贈案”(二奶與正室之間的一個財產糾紛案)也被人們津津樂道,就更不必說古代在嫡庶之間形成的經典故事了。

電視劇裡面也有描述古人對嫡庶制度的態度,但相比較真正古代人對嫡庶觀念的看法而言,其實電視劇都把它美化弱化了。古代的真實情況更加嚴重。

在古代一妻多妾的社會背景之下,在宗法制度的影響下,有一種名為“嫡長子繼承製”的模式。

嫡長子繼承製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項原則,即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

嫡長子繼承製度起源於商末,定於周初,《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裡這樣記載: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王位的繼承必須是正妻所生長子,無論其賢能與否;如妻無子,則不得不立貴妾之子,不管其年齡如何。

在古代小三的地位是極低的,雖然至今都還流傳著:“妻不如妾,妾不如婢,婢不如妓,妓不如偷,偷不如偷不著”這樣的段子,雖是渾話,地位高下立判。


但古代的妾其實和高等丫鬟的地位差不多,有時甚至連高等丫鬟都不如,畢竟有時候正室母家地位很高的話,妾的實際地位甚至不如妻子身邊的高等丫鬟。所以庶子的待遇也不會太好,在西周時期財產和王位都是由嫡長子繼承,就沒庶子什麼事,哪涼快去哪待著吧。

漢代嫡長子繼承製在身份繼承領域方面進一步加強,漢代明確規定嫡長子才能繼承封爵,否者還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但在財產方面還是有所改進,採取諸子均分的方法。

在此之前其實庶子還是很慘的,明明大家拼的是同樣一個爹,但自己什麼也沒有。既不能繼承爵位還沒有錢,只能靠自己去打拼(也不乏有比較傑出的庶子)。

而庶出的女子就更悲慘了,她只能下嫁或為妾,門當戶對什麼的是對嫡女而言的。其實這也很好理解,在古代能當正室的家庭條件一般都要比妾室的好。所以這就決定了嫁妝的多少,也就意味著婆家的態度也取決於此。

其實由嫡長子繼承製度就可以很好的解釋為什麼在明朝朱元璋為什麼一定要把他的皇位傳給長孫朱允炆,而不傳給他的兒子朱棣,因為朱允炆是朱元璋長子朱標的兒子,是他的嫡長孫,而朱棣不是他的長子。所以在朱標死後這才傳位給嫡長孫朱允炆,而不是給不是嫡長子的朱棣。



日本和朝鮮也是採用嫡長子繼承製度,但區別在於,日本上世紀的民法雖然已經改革到位,規定各子女可平均繼承父母遺產,但到了21世紀,仍有不少人採取讓長子繼承父母全部土地的慣例做法。

而朝鮮在古代對嫡庶之分就更嚴格了,朝鮮庶出的子女是不能叫自己的父親為父親的,只能和下人一樣叫大人。並且一般婢女生的也只能是婢女,沒有人會娶她們。

因此她們一般只能從事歌舞伎這樣的職業來養活自己,相比較古代朝鮮而言,中國的嫡庶之分反而要寬容一點。起碼我們沒有他們殘酷,還知道與時俱進地去修改,而不是一味墨守成規。


歷來現實


當然。事實上,古代人真實的嫡庶區別,比電視劇中表現得更加嚴重。比如,電視劇中的有些小妾仗著老爺的寵愛,敢在夫人面前恃寵而驕,這簡直是笑話。小妾不管如何受寵,在正妻夫人面前的地位,連夫人面前的當紅丫鬟都不如。

這一點,曹雪芹的《紅樓夢》寫得比較接近真實。趙姨娘雖然是賈政的心頭肉,而且還生了兒子賈環,可是趙姨娘在賈府的地位,還不如那幾個當紅的丫鬟。而庶子賈環的地位,和嫡子賈寶玉相比更是天壤之別。連一個沒什麼地位的小丫鬟,都敢戲弄、欺負賈環。

按照儒家的道德觀念,古代男子納妾並不是為了享樂,而是為了繁育後代——當然,實際為了什麼,大家心知肚明。但是,這些後代的地位是不同的。正妻所生的兒子,叫做嫡子;其他小妾所生的兒子,一律稱為庶子。

嫡子和庶子在禮法上的地位差距,最終表現在了實際的利益爭奪中。在古代的爵位繼承中,只要有嫡子在,庶子是沒有任何機會的。老爺死後,他最多分得一點家產,然後分家單過。真正繼承老爺爵位府邸,代表這個家族的,只能是嫡子。

庶子的地位低下,小妾的地位更是如此。

我們常說古代實行一夫多妻制。這個說法並不完全正確。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古代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

老爺可以擁有很多女人,但這些女人中,只有一個是需要明媒正娶,八抬大轎抬進正門的。這個女人,叫做妻子。如果老爺的地位很高,這個女人便叫做夫人。當然,如果老爺是王爺,這個女人便是王妃;如果這個老爺是皇帝,那這個女人就是皇后。

說句題外話,現在很多人介紹自己的妻子時,竟然恬不知恥地稱呼其為“夫人”。這簡直是文盲。準確說,夫人也是個爵位。在古代,只有三種人能夠稱為夫人:一是皇帝的妃嬪,比如劉邦的寵妃戚夫人;二是諸侯的正妻;三是某些大臣的正妻,比如某某誥命夫人。

你算哪根蔥啊,就自稱夫人?

扯遠了,回到正題。

娶正妻要門當戶對,至少要門第清白。正妻之外,所有的小妾都沒這個計較。小妾沒有門當戶對的,也無須清白。袁世凱九個姨太太,兩三個都是失足婦女。但他的妻子,卻是正經人家。

小妾也是可以買來的。

小妾的地位有多低呢?

我舉個例子。小妾的父母如果來到女婿家看閨女,是要給老爺——也就是自己的女婿,磕頭的。

吃飯時,是不可能受到女婿招待,在大廳吃飯的,只能在女兒的房間吃飯。

如果是正妻的父母前來,那麼女婿必須大擺宴席,在大廳裡招待。

區別就是這麼大。

所以很多有骨氣的古代女子,寧死也不給人做小妾。為的就是無法忍受這種羞辱。


趣談國史


說那麼多幹嘛,舉一個例子就可以了!

一代梟雄袁世凱,想把他老媽和他老爹合葬,結果他親哥(同父異母)給卡住了,打死也不許!袁世凱把家族長輩,官場上的人全都請到了,結果他哥哥是軟硬不吃: 在朝廷你是老大,皇帝也聽你的。在家裡,我就是老大,你說的我就是不同意,你怎麼地吧?

最終袁世凱也沒能把這事辦成!



太上老君的葫蘆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瞅著這題目,俺就想說麻煩您把那嗎字給去了,這就得了。電視劇演的算個啥也,現實中只有更嚴更重的,這叫不提不知道,一提嚇一跳。

嫡子和庶子的區分其實從根子上講,就是嫡長子繼承製的一個衍化。

在解決問題之前,咱先簡單的提一鼻子啥是嫡長子繼承製?

這麼說老爺子拼死拼活的打下了老大一片的基業,到了這氣都快捯不勻了,這就想把自己個家業留給後代,讓兒子,孫子把這份家業發揚光大。

得咧!老爺子也不費那勁了,一傢伙就把家業全留給大老婆的大兒子,其他兒子連個搓澡剩下的泥巴都沒留一撮。

這就叫嫡長子繼承製,當然當爹的心疼其他兒子,給其他兒子留個三瓜兩棗的,但相對於龐大的家業,這三瓜兩棗跟塊鼻屎差不了多少。

所以正妻的大兒子繼承家業,這就是嫡長子繼承製。

公不公平

說道這裡,估計就有人要說了:“這也太不地道了吧,其他的兒子就不是兒子了嗎?這不公平!”

啥叫公平?三大小子,把家業分成三份?十個大小子,就把家業分成十份?這就公平了?

這壓根就不是公平不公平的事,古人老早就明白,只有五個手指頭攥緊了才是拳頭,打出去才具有威懾力。五根手指頭散開掄圓了,只能扇耳光,羞辱可以,威懾力還是算了。

西邊那國家擱過去有個龐大的帝國羅馬帝國,就是因為老爺子心疼倆孩子,一傢伙把個龐大的帝國分成了東西倆個羅馬,結果呢?沒多久這不就完了,所以這麼幹的都是扯淡中的戰鬥機——傻帽。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說了:“嫡長子繼承製壓根就是個錯的,應該是立賢才對!”

俺就呵呵了,這事咱老祖宗都討論過,論證了幾千年了,他們能不明白嗎?立賢是好啊,出來的繼承人優秀。

但您想過一個問題沒有,如果真要是立賢,這繼承製就真成了養蠱一樣了,把兄弟幾個弄到一起,他們只會殘殺在一起,決出最狠的那一個。賢嗎?不一定,但狠卻是一定的。

所以您這是在提倡兄弟相殘啊!這事那個給人當爹當老祖宗的都不願意看到。

為嘛是嫡長子繼承製呢

說道這裡,估計又有人要說了:“拉倒吧,嫡長子繼承製,他們就不互相禍禍了,也沒見他們有多團結!”

說這話就沒見識了。咱一般情況下,正妻是啥?那都是孃家是個同樣龐大的家族。

擱過去,咱講究門當戶對,人家娶你姑娘當大老婆,那都是瞅你的家底和人家的家底差不離,這才會有的事,

正妻有孃家人給看著,你這當妾的孃家人下場走一個溜溜。所以正妻生的娃,那是有人罩著的,動一個試試,後果自負。

話說這正妻生的娃他也不止一個,所以父親就給定了,就年齡最大的那個,為嘛這麼幹呢?

年齡大的,思想畢竟成熟,擺脫孃家人的控制,所以嫡長子繼承製這就既要你罩著,也不讓你控制。

所以擱過去嫡長子繼承製大行其道,不是沒有道理的。您就算是想要下個黑手啥的,那手段就得高明瞭,這嫡長子能躲過一茬又一茬的攻擊長大。多多少少自己不會太蠢,或者身邊有著一群高明的人。

說不好聽的,立這麼一個靶子,吸引火力,避免大規模的為了那些個利益,而發生看不下去的流血事件。

所以嫡長子繼承製從官方上就在極力維護這事,那麼到了民間,這就成了約定俗成的事。

到了衙門口說事,他都會拿這嫡長子繼承製和你掰扯,畢竟這關乎皇帝的正統性。

要不當年朱棣造反成功,非要拉著馬皇后當自己個媽,這是有原因的。

所以衙門口他就拿這當條例的使喚。

除非這當老子的在還沒死的時候,給你這庶子留點東西,衙門口還保護,但偏開這一茬,您沒理。

擱過去,那些個有爵位的官宦世家,這爵位都是留給嫡長子的,至於其他的兒子,洗洗睡吧,壓根就沒你啥事,長大了有能力自己整一個,沒能力的,啃老吧。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說了:“那如果嫡長子整個就是個傻子,那咋辦啊?”

涼拌唄!還能咋辦!又不是沒有過,傻子皇帝司馬衷走一個,就那個何不食肉糜的貨。

其實從這事,咱也能瞅出來嫡長子繼承製在咱大華夏地頭上的強大。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這可比電視裡嚴重的多了!妻子是明媒正娶的,在家在外都得尊稱一聲“夫人”包括自己的老公都一樣,所以才有相敬如賓這一說!妾就不一樣了,只是一個洩慾和生育的工具罷了!據我瞭解妾入門不能走正門,就一頂轎子從後門抬進來!妾也分貴妾,偏房,副房,陪房(甄嬛傳裡的頌芝就屬於)通房,外室,侍妾!像通房,侍妾,外室這些人的地位有的都沒有夫人和嫡女身邊丫鬟的身份高,只不過比普通丫鬟多點工資賞錢而已!雖然妾也分等級的,但是她們每天早晚都要給正妻請安問好,終身不得穿紅,而且她們就算見了夫人生的孩子和她們的孩子都要行禮,尊稱一聲少爺小姐的!她們生的孩子也不能叫她們母親的!


蘭方孤狼


當然有!因為庶出的身份確實是很尷尬。這一點並不只是不同老婆生下不同孩子的區別,而是這個庶母身份有問題。

我們都一定聽說過通房丫頭這個詞,一般來說通房丫頭會有兩個,一個是男方自己養的,一個是女方陪嫁過來的。這個男方自己養的通房丫頭實際上就是個童養媳,大約在男孩10~12歲左右的時候,家裡就會給他買一個12~14歲的通房丫頭,這個童養媳最早的目的只是單純的侍奉男公子起居,但是呢,所謂是乾柴遇烈火,這男孩子在12 ~13歲時候恰恰進入了青春期,他們會偷看通房丫頭洗澡,伸鹹豬手偷摸通房丫頭,甚至以主人身份上了通房丫頭,這樣的話就很可能會懷孕,也很可能因此生下孩子,這個孩子就是庶出的(長子)。也就是說,庶出長子實際上就是個私生子。

而女方的陪嫁丫鬟也一樣,其最早的目的只是給女方嫁到男方家陪伴解悶的,但是呢,男主的精蟲上腦,見一個愛一個,愛一個上一個,怎麼可能放過陪嫁丫鬟。所以陪嫁丫鬟很大程度上就會落入男主虎口,並因此懷孕生子,這生下來的也是庶出子,從原則上看,這種也是屬於私生子。

在古代,母憑子貴,通房丫頭很陪嫁丫鬟生完孩子以後就會被納為副妻(比妾還高一級),副妻們的孩子本身就已經是被歸入庶出了,那比她們地位還低的妾生子自然也只能歸入庶出。


優己


古人的嫡庶觀念不是強不強的問題,而是關乎道統。

商朝時嫡庶分得令人歎為觀止,這裡有個例子:


商朝君主帝乙有三個同父同母的兒子,分別時子啟、中衍、受德。但是由於生前兩個孩子的時候,母親還只是一個妾的身份,還不是正妻。但是生小兒子受德的時候,母親已經被冊封為正妻了。

所以雖然是一母所生,但是因為不同時期,母親以不同身份生的,這三個孩子的身份和命運就截然不同。

最終最小的孩子受德就成為了商紂王帝辛,而子啟就成了諸侯國宋國的國君,子啟死後,其二弟中衍繼承宋國君主的位置。兩個大哥只能給最小的弟弟做臣子。

女的嫡出命運可能還能作為政治聯姻的手段,作為女主嫁給別人,庶出的只能坐陪嫁,做媵妾。這裡也有個例子:


秦國的宣太后,原本就是楚國王室的一個庶出公主,跟著嫡出的公主陪嫁到了秦國,只能做媵妾,所以即便給秦惠文王嬴駟生了3個兒子,也不過就是一個八子。

她的出身決定了她不可能成為王后。但是嬴駟的嫡子嬴蕩雄心太大,結果玩鼎玩現了,把自己砸死了。在羋八子的同母異父的兄弟魏冉的幫助下,最終讓羋八子的兒子嬴稷在皇位爭奪戰中勝出。

最後羋八子母憑子貴,成了歷史上的第一個太后——宣太后,牢牢把持可秦國的權柄幾十年。

實際上嫡長子繼承製度一直到明清,仍然對世俗繼承製度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當年朱元璋之所以一意孤行要傳位給朱允炆,說白了就是基於嫡長子繼承製度的考量。所以朱棣這些人由於實際庶出身份,被排除出了朱元璋皇位繼承人的考量。


而後來朱棣強行把自己算成馬皇后的兒子,實際上就是給自己安排一個嫡出身份。

清朝得唯一一個太子胤礽就是典型的嫡長子。他選本也只是皇后赫舍裡得第二個兒子,但是真正的嫡長子病死了,由於太小都未序齒,所以胤礽就成了嫡長子。

康熙要廢胤礽的時候,之所以皇長子胤禔會利令智昏,要替康熙除去“慶父之憂”。也是跟“嫡長子繼承製度”有關。因為胤礽沒有嫡子,所以他若被廢,就不會往他下一代去順延,只會往同輩順延。


但是康熙嫡子只有胤礽一個,所以按照制度,只能往長子順延。而胤禔雖然庶出,但是他是康熙事實上的長子。

但是自從一夫一妻多妾制度被廢除後,實際上就不存在嫡庶之別了。

但是長子還是存在的,所以長兄如父,長姐如母,體現的都是對家庭的責任。


炒米視角


可以這麼說,其實如今的影視作品對於古時候的嫡庶尊卑觀念已經很大程度進行淡化了。歷史上真正的嫡庶制度,要比如今通過影視劇所展現的更加嚴格苛刻。“側室扶正”“母憑子貴”極其罕見。即便是進入封建王朝後期的明清兩朝,嫡庶觀也開始逐漸淡化,仍舊比如今影視劇裡表現得嚴重。

古代嫡庶觀念究竟多嚴苛呢?

  • 第一,嫡尊庶卑嚴格區分,地位與繼承權順序絕不能亂;
  • 第二,嫡可廢不可降,庶想扶正難比登天。


古代施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所以為了保證家族爵位、財產等順利繼承,以宗法制為根基的嫡長子繼承製誕生,而嫡庶制度也伴隨產生。簡單來說,正妻與正妻的子嗣為嫡,側室與側室的子嗣為庶。

在嫡長子繼承製中有基本的規制——立子以貴不以長,立嫡以長不以賢。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選擇繼承人要選生母最高貴的,嫡子若在庶子一般就沒有機會;而同是嫡子那就選最年長的。總而言之,即便嫡子年幼甚至無能,但只要是嫡子就有絕對優先的繼承權。




其實直到唐朝,庶子才擁有了財產繼承權,但仍舊不能承襲爵位。而魏晉時代,庶子則完全沒有繼承權,在家族中被視作奴僕對待,士大夫階層甚至不會讓庶子進入宗族族譜。

商紂王帝辛與其兄長微子啟都是同母所生,只是因為其母生微子啟的時候是姬妾,成為王后之後才生育帝辛,所以帝辛為嫡,而微子啟為庶。

通常影視作品中有一種情景很常見,就是妾室得寵欺壓正室,甚至將妾室扶正。然而這種情況在歷史上相當少見,而且是難比登天。

比如清末的袁世凱,因其母是妾室,死後被其正房所生的兄長拒絕葬入家族墳地,當時的袁世凱已經是直隸總督,仍舊無能為力。

古代所謂“娶妻納妾”,就是說妻子需要三書六禮明媒正娶,而妾如同奴婢只需要納也就是購買而已,兩者地位差別可見一斑。同時,正妻可以廢黜休棄但不得降為妾,而妾也不能輕易扶正。即便正妻被廢或者離世,家主也會另娶一位正妻而不是扶正側室。很長時間裡,士大夫階層與官吏如果扶正側室會被懲處。

唐朝對於妻妾地位待遇顛倒還有對應的罪名叫做“妻妾失序”,所謂母憑子貴、側室扶正是不可能的。明清之後嫡庶觀念淡化,但妾室想扶正依舊困難。像是明清藩屬的李朝實行“從母法”,子嗣跟隨其母階層,庶子不能參加科舉,庶女將來也只能做妾室甚至妓生與奴婢,即便其父親是貴族也不能更改。

澹奕認為,嫡庶有別嚴格區分是古代宗法制奉行的必然,只有比想象中更加嚴格而沒有寬鬆,封建王朝若亂了嫡庶尊卑,那麼宗法制就難以為繼,所以也就註定了側室、庶出們的悲哀。


澹奕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古代嫡庶觀念還是非常強的。

大家可以看看紅樓夢,嫡出的兒子賈寶玉和庶出的兒子賈環,地位簡直有天壤之別。

賈寶玉基本就是內定的榮國府繼承人,即便他行為怪異,不愛讀書,性格軟弱,留戀女色,不走正道。

相比起來,賈環比較愛學習,也不那麼喜歡女人,但仍然沒有什麼資格繼承家業。

其實,中華文化圈的國家都是如此。

朝鮮古代庶出的孩子,甚至不能稱自己的貴族父親叫做爸爸,只能喊“大人”。

為什麼差別如此之大,原因有2:

第一,妾的地位低下。

在古代,妾基本是生育工具和洩慾工具,並沒有什麼地位。

比如紅樓夢裡面的趙姨娘,為榮國府當家賈政生了2個孩子,不亞於嫡妻王夫人。

然而,趙姨娘的地位很低,連八竿子打不著且輩分很低的王熙鳳,也能將她罵的狗血噴頭。

這種人生的兒子,只有一種情況下才會被比較重視,就是嫡妻沒有生育。

如果嫡妻有孩子,那麼庶出的孩子就沒機會。

第二,妾的關係低下

古代婚姻很多是政治和經濟,因為不是自由戀愛。

這種婚姻強調門當戶對,通常嫡妻的家庭和丈夫差不多。

兩家結合,對雙方都有很大幫助。

不過,妾的社會關係就差了。她們說白了很多就是女僕,家庭也都是僕人或者底層市民。

在重視門第的古代,妾和他的兒子因為這些背景,導致被人瞧不起,也失去了繼承權。


薩沙


古代人的嫡庶觀念真有電視劇演的那麼嚴重嗎?

元二陪你讀歷史,這個問題我來答!

嫡庶差距不過是想當然,現實中沒那麼糟糕。

喜歡看古裝劇的觀眾們,都很熟悉一個話題:嫡庶之分。元二此前也有拙作討論嫡妻與妾室的身份區別,可謂“一步之差,天堂地獄”,嫡妻與丈夫地位相當,妾室卻如同牛馬,可以被隨意處置。

那麼,嫡妻、妾室所生孩子,也就是嫡子與庶子之間,身份地位、家庭權利,是否也如同他們的母親一樣,天差地別呢?

大多數人認為嫡庶差別很大,但元二卻認為:古代宗族制度下,嫡子、庶子之間,差距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小,尤其是在家產繼承上,無論是嫡子還是庶子,都有權分得相當的財產,而沒有天淵之別。

一、兄弟均分財產是中國傳統

兄弟均分財產的觀點,古已有之,這起源於宗法制度對子嗣的看重,無論是嫡妻所出、或是妾室所出,在大家長的眼中,都視為傳宗接代的珍寶,並無歧視對待,更加不會像對待妾室一樣,將庶子隨意處置。

一般而言,古代社會,父母尚在世時,是不提倡兄弟分家的,即使父母過世,如果弟弟尚未成家,也不應當分家。

當然,在明清時期,這大家族模式被打破,出現了“兒子娶婦,輒求分異”的情況,這種傳統也延續到近現代,如今還有許多農村家庭,在孩子嫁娶之後,便各自組成小家庭單過。

但這種習俗也帶來一個問題:贍養父母是誰的責任?

理論上說,所有子女都有贍養父母的責任,不過實際操作起來,就容易出現推脫扯皮,如果還沒分家,就基本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了。

因此,古代兄弟分家的前提,是要先解決家族責任承擔的問題。誰來贍養父母?誰來承擔家族職責,比如祭祀祖先、處理家族事務、供養未成年家人等。

基於責任承擔的原因,分家之前,往往要先提存一部分田產,作為公田,用於家庭公共事務,比如贍養父母、祭祀祖先、資助貧窮親友等。

除些之外,剩下的財產,祖屋留給長房,其他財產則通常平均分配,並不會區分嫡子、庶子。

當然,也有些地方會更保障長子的利益,比如福建晉江地區,就提出長子應分雙份,即使這長子是養子,也是分雙份財產,而其他兒子不分嫡庶,都平均分配財產。

由此可見,在古代宗法制度下,長子在分家時會佔據一定優勢,但這種優勢的前提是承擔更多的義務,而並非只有權利、不承擔義務。

二、嫡長子擁有話語權,家族地位更高

除了財產分配,在大家族討生活,更重要的是話語權,也就是家族地位,而體現這種地位的重要方面,就表現在祭祀權利上。

根據古代宗法制度,只有嫡長子有權祭祀祖先亡靈,而其他兒子,無論嫡、庶,都是無權祭祀的。但是,其他兒子死後,他們自己的子孫將為他們重新建立新的祠堂,等於說,分家之後,管你嫡子、庶子,都可以在自己的小家裡建立新的宗法制度,享受大家長的權利。

這種祭祀亡靈的傳承,也就是中國人最看重的香火。

而且,對於那些沒有子嗣的旁支宗族成員,可以附在近親的祠堂內,享受近親子孫的香火供奉。

這樣看來,嫡長子擁有的祭祀權,更多的是形式上的尊崇,彰顯出家族長的地位,但這並不意味著他比其他嫡子、甚至庶子過得更好,擁有更多的財產支配。更多時候,嫡長子是作為家族代言人,能夠傾斜性利用家族資源,但如果自己不爭氣,被旁支趕超的情況也屬正常。

畢竟,無論嫡子、庶子,宗法制度下,都是家族子嗣,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若是庶子有出息,家族也跟著沾光,這樣的庶子在家族中的地位,只會比嫡子更顯赫。

即使是不夠出息的庶子,也能分到自己那份家產,而並非任人欺凌的小可憐,宗法制度下,也不容許嫡子欺凌庶子。

當然,所有的規定,在實際操作中都可能有例外,如果嫡長子藉著自己的優勢地位,暗中侵吞庶子利益,一時之間,外人也很難發現,但這樣的事情若是揭發出來,同樣是不被法律、倫理所允許的,強勢的庶子,並不會對嫡長子有所畏懼。

所以,電視劇裡演繹出的那些庶子遭遇欺凌的事情,往往是因為庶子年幼或性情軟弱,而非真實常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