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身經歷:只有職場才需要值班?咱也可以試試“值班制陪娃”


親身經歷:只有職場才需要值班?咱也可以試試“值班制陪娃”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襲來,讓很多人都亂了陣腳。尤其是對於平日裡忙於工作的父母來說,因為疫情突然多了很多與孩子獨處的時間,按道理來說,這本來是一件好事兒。

可是,面對孩子每天都發出的“陪玩兒”要求,父母們真是早早就告饒了。本來以為這會是一年之中最溫情的一段親子時光,卻變成了“大型玩手機現場”。

父母從早到晚地攤在那裡刷手機,沒人管孩子,孩子也是抱著ipad玩遊戲。同在一個屋簷下,一天也說不上幾句話。

之前,《少年說2》中的一個小男孩就曾吐槽過自己的父母,說:“我一直以為,手機才是爸爸媽媽的孩子”。

親身經歷:只有職場才需要值班?咱也可以試試“值班制陪娃”

平時父母總是嚷嚷著工作忙沒有時間看孩子,結果現在有時間了,卻還是做不到陪伴孩子,天天陪手機.

01 陪伴只是一種形式?當然不是,對孩子來講,是愛與尊重

怎麼陪陪孩子就這麼難呢?

“我在家裡,不就是陪孩子了嗎?”這是很多父母對陪伴的定義。陪伴不陪伴,關鍵的差別就在於我在不在身邊,不得不說,這是對陪伴最大的誤解。

親身經歷:只有職場才需要值班?咱也可以試試“值班制陪娃”

其實,人在心不在,那還不如不陪伴

我就見過這樣的父母,說好了陪孩子玩兒。結果,父母專心地做自己的事情,然後就是給孩子一本書或是打開電視,美其名曰“陪伴”。

不過,這還不是最恐怖的,更糟糕的是,孩子在玩兒的過程中,遇到了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父母叫也不應,喊也不回。父母這樣的反應會對孩子建立安全感產生巨大的影響,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忽視。

久而久之,孩子也無法信任這個世界,他會覺得自己的需求不會得到任何人的安慰,他會因此感到委屈,甚至是憤怒,嚴重的時候,他也會忽視生活中的其他人,從而來尋求一種自以為的“公平”。

親身經歷:只有職場才需要值班?咱也可以試試“值班制陪娃”

人在心不在,這樣的陪伴不僅無法給孩子帶來心靈上的慰藉,還會讓孩子無比失望。與其這樣陪,倒不如不陪。

02 帶有功利性質的陪伴,也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好不容易可以和孩子在一起,我一定得讓孩子好好學習,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是很多父母的心聲。

平時沒有時間管孩子,這會兒終於有機會了,那就一定得督促孩子好好學習,不能讓別人家孩子給甩下去。秉承著這樣的原則,很多父母就開始逼著孩子學習。

我表姐就是這樣一位“負責任”的媽媽。雖然孩子現在才三歲,但是她始終覺得,教育要從娃娃抓起。

親身經歷:只有職場才需要值班?咱也可以試試“值班制陪娃”

因為疫情,終於有了一個可以陪伴孩子的機會,表姐每天早上起來就列出今天的學習清單。之後,就讓孩子嚴格執行:九點看故事書,十點背古詩,十一點彈鋼琴。更誇張的是,她每天還把孩子做的事情發到朋友圈,說是“打卡”。引來了一眾老母親的羨慕嫉妒,這更加激發了表姐的慾望,時時對孩子進行監控,這可真是實現了“全天候陪伴”。

她以為這樣堅持到假期結束,孩子就能領先別人一大截,可是,現實往往事與願違。孩子從第三天開始不願意起床了,起來之後情緒也不好,唧唧歪歪,於是,屋子裡每天都充斥著表姐的碎碎念,還有孩子的哭哭唧唧。

說好的贏在起跑線上,不僅沒有贏,反而讓孩子更加痛苦。

親身經歷:只有職場才需要值班?咱也可以試試“值班制陪娃”

央視曾經發布過一個紀錄片《零零後》,其中講述了這樣一個家庭故事:

父親在外工作,媽媽一個人在家陪伴孩子,為了能給孩子更好的教育,凡是與教育有關的需求幾乎是百分百滿足。

孩子想當科學家,她就給孩子買實驗材料;孩子想當魔術師,她就帶著孩子報名魔術班。她無時無刻不在擔心著孩子,總是想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陪伴孩子,幫孩子的未來鋪好路。

結果,孩子不僅沒有如願成為一個優秀的孩子,反而怯場、依賴,無法獨立,甚至還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

親身經歷:只有職場才需要值班?咱也可以試試“值班制陪娃”

03 想要好好陪伴孩子,試試這三招

楊絳曾經在《我們仨》裡面寫道: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我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我們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

看似陪伴孩子很簡單,只要陪伴了就好,可實際上,陪伴孩子也需要很多技巧。尤其是在父母還要養家餬口的時候,如何能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下,給予孩子最有意義的陪伴,是每一位家長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其實,陪伴孩子也沒有想象中那麼難,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陪伴的目的是什麼。

並非僅僅是為了讓孩子學習好,又或者讓孩子的時間全部被佔用。最根本的目標應該是與孩子度過一段美妙的親子時光,讓孩子從中獲取愛與安全感。

親身經歷:只有職場才需要值班?咱也可以試試“值班制陪娃”

第一點,陪伴孩子不是一個人的事兒,家裡可以實行“值班制”

最近只要一和朋友聊天,就都是此起彼伏的抱怨聲。

“就我一個人看孩子,我真是十八般武藝都用上了“

“我真心是玩不動了,我的創造力實在太有限“

“我要累死了,每天都恨不得昏死過去,可是卻被孩子折磨得死去活來“

每當看見他們這種狀態,我都是笑而不語,畢竟我沒有體會到他們這種痛苦。看到我如此淡定,大家都以為我應對孩子有什麼錦囊妙計,紛紛找我獻計獻策。其實,我個人真的沒有這麼大的本事,我的解決辦法就是“值班制”。

親身經歷:只有職場才需要值班?咱也可以試試“值班制陪娃”

因為疫情,所有人都在家,那麼,我們要做的就是“責任均攤”。這是啥意思呢?

就是誰也別累到,誰也別閒著,大家可以進行“值班制看娃”。

我們家制定的規則就是上午我陪孩子,下午孩子爸陪孩子,晚上大家一起玩兒。要是老人願意的話,晚上就讓老人來主要陪伴。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因為我覺得這是最有效的一種方式。畢竟,不同的人擅長不同的方面,每個人都給予孩子陪伴,對孩子會產生不一樣的影響,但是本事卻都長在孩子身上。

比如,我偏安靜一些,我就帶著孩子看書、玩邏輯狗、背三字經;我老公屬於力量型,他下午就帶著孩子運動、健身;爺爺奶奶歲數大了,就和孩子在床上玩拼圖。每個人都盡最大的可能發揮自己的優勢,但是長出來的本事都是在孩子身上了。

親身經歷:只有職場才需要值班?咱也可以試試“值班制陪娃”

第二點,如果你有事情無法陪伴孩子,不妨就直接告訴孩子

有的父母在抱怨,自己也知道要盡心地陪伴孩子,不要讓孩子感到失望,但是,自己明明已經很累了,又或者手頭真的有工作在處理,可怎麼辦呢?很多父母選擇壓抑自己,強顏歡笑地陪著孩子。最後,搞得自己筋疲力盡。

其實,各位父母大可不必這麼做,我們的確需要保護孩子的小心靈,但是孩子卻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脆弱,也沒有我們以為的那麼不懂事兒,所以,你完全可以把自己目前要處理的事情以及你的感受告訴孩子,孩子一定會理解。

親身經歷:只有職場才需要值班?咱也可以試試“值班制陪娃”

就像是最近我雖然放假在家,但是因為疫情還是會有很多突發的工作要處理,雖然我們已經值班制,但是誰敢保證工作一定會在我自由的時候來呢?這就遇上好幾次,我正在陪孩子玩兒,領導找我幹活,還是那種“在線等“的狀態。

要是以前我馬上就會感覺到焦慮,腦子裡就會出現,我一邊著急幹活,孩子還一邊纏著我玩兒的景象。

但是,這一次我選擇了告訴孩子。我對他說:“媽媽現在有一個工作,著急要做,你能等媽媽一會兒嗎?媽媽專心做,很快就可以結束,然後咱倆再一起玩兒”。

親身經歷:只有職場才需要值班?咱也可以試試“值班制陪娃”

一開始,孩子也不是很理解,他還是會考慮自己的需求,但是我們可以解釋,工作就像是幼兒園老師佈置的作業一樣,我們必須要做完等等。

慢慢地,孩子就會理解,我在這面工作,他就自己一個人玩兒,不會過來打擾我。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小,什麼都不懂,實際上,孩子比你想象得要懂事兒,但是前提是,你要相信他,告訴他。

第三點,與孩子講好規則,讓孩子學會獨自一個人玩兒

親身經歷:只有職場才需要值班?咱也可以試試“值班制陪娃”

陪伴孩子就是把自己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嗎?是也不是。之所以說是,因為陪伴孩子必須要全身心地投入,這不難理解。之所以說不是,是因為孩子遲早要與我們分離,需要獨自面對這個世界,所以,我們要通過對孩子進行陪伴,讓孩子產生獨處的能力。

通過陪伴學會獨處?這是什麼意思呢?就像是疫情當前,有的人看書寫字畫畫,生活一樣可以過得熱氣騰騰。但有的人卻覺得生活煩悶枯燥,感覺都要精神崩潰。其實,生活都是一樣的,關鍵在於你如何去過。

而能夠一個人也把生活過好,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有安全感。而這個安全感就需要父母的配合。

我們可以在家的時候,也讓孩子嘗試著自己去玩兒,比如,玩兒點讀筆,看一本書又或者玩積木,都可以。總之就是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為孩子安排適當的活動。

親身經歷:只有職場才需要值班?咱也可以試試“值班制陪娃”

有人可能會問,那就玩兒唄,這還需要父母在家嗎?當然需要。因為我們雖然讓孩子自己玩兒,但是父母要及時給予孩子回應。讓孩子知道父母一直陪在自己身邊,這樣孩子就會明白,我雖然一個人玩兒,但是我的父母一直在我身邊。

這樣長大後,他也不會擔心獨處,因為強大的安全感可以支撐他獨自一個人去面對生活。

陸北老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高級育兒師,大學心理教師,寶媽一枚;多平臺簽約作者,致力於用最直白的講述,讓父母瞭解最深奧的育兒知識,陪孩子一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