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通貨膨脹是哪一次?最後是如何解決的?

五萬啊五萬啊


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通貨膨脹是哪一次?最後是如何解決的?其實單純說貨幣貶值數值的話,是不能客觀地反映出人類歷史上哪次惡性通貨膨脹才是最嚴重的。比如最近這幾年津巴布韋的惡性通脹,雖然數值嚇人,但畢竟是非洲小國,在國際上影響有限。今天桃花石雜談給大家分享從公元3世紀到現代人類歷史上發生過的多次惡性通貨膨脹,讓大家感受一下通貨膨脹到了極致會是什麼樣子。


古羅馬,公元3世紀

在公元2世紀末,羅馬帝國曾爆發了一塊嚴重的大瘟疫,後世將其稱為安敦寧瘟疫。這場瘟疫可能是羅馬軍隊在海外征戰時帶回來的天花或者麻疹疫情,因為當時沒有任何防治辦法,所以給羅馬帝國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傷亡。根據當時的記錄,疫情高峰的時候曾經在一天之內羅馬城就死了2000人,而這次疫情的總死亡人數更是高達500萬人左右。而瘟疫過後,羅馬帝國出現了嚴重的勞動力短缺,導致人工成本急劇上升,帶動物價飛漲。但此時,羅馬軍隊卻仍在擴員,而新佔領國土上也有各種基礎設施需要建設,所以財政赤字也急速上升。

古羅馬銀幣這種實體貨幣也少見地出現過惡性通貨膨脹

面對這種情況,羅馬貴族們想出了一個絕世損招,即在銀幣裡摻入一些雜質,這樣用同樣的銀子就能鑄造出更多銀幣。但這種伎倆哪能騙得了人?很快羅馬人就發現官方貨幣做假。而民間對此的應對方法也很簡單,就是進一步漲價。從公元3世紀初到4世紀初,羅馬銀幣總共貶值了150倍。當時的羅馬政府雖然也曾採取政府定價等措施,卻根本無法抑制物價飛漲,相反還造成了黑市交易的猖獗。最終發展到羅馬帝國政府甚至都沒有足夠的資本給軍隊發晌,導致軍隊叛亂此起彼伏,最終羅馬帝國的滅亡其實也跟這次惡性通貨膨脹有密切的關係了。

美國,公元18世紀

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北美13個殖民地為了應對獨立戰爭的鉅額支出,曾經在公元1775年發行了名為“大陸幣”的紙製貨幣。但這種貨幣沒有任何保證金作為支撐,唯一的保證只有北美大陸會議的口頭承諾。所以在這種貨幣從一開始就沒有得到北美殖民地居民的信任,以至於許多本來支持北美13州獨立的商人也選擇將商品出售給英國殖民當局,而不是北美大陸會議,因為英國人可以用黃金和白銀購買商品,而北美大陸會議只能用大陸幣。

55美元面額的大陸幣,在當時這種面額是天文數字,但已經幾乎沒有價值

而英國人為了搞跨北美大陸會議,也藉機在大陸幣上面做足了文章。他們大量印刷假大陸幣,並通過各種渠道把這些假幣輸入北美13州,有時通過一些戰俘將假幣帶回北美13州控制區域,有時甚至直接公開在報紙上發佈廣告,招募假幣傳播志願者。當時甚至出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北美當局自己印刷的大陸幣粗製濫造,而英國人制作的假幣很多時候質量更好,所以有些人最後竟然看到質量比較好的紙幣就能憑經驗識別出那是英國人印的假幣。結果大陸幣迅速貶值,發行三年之後就貶值了5到7倍,發行5年之後則貶值了40倍,6年之後基本完全成為了廢紙,最終退出了流通。

法國,1795年5月~1796年11月

而美國獨立戰爭所造成的惡性通貨膨脹還涉及到了為美國獨立戰爭提供了巨大支持的法國。因為美國獨立戰爭等戰爭造成的鉅額債務,法國很快面臨嚴重經濟困難,之後不久也發生了大革命。而革命之後新成立的法國政府為了償還債務,將當時非常不得民心的天主教會的土地大量收歸國有,之後法國政府以這些土地為保證,開始向國民印發行名為“指券”的紙幣。

面值400法郎的紙券

按照最初的承諾,這些指券是以土地為抵押的,指券持有人可以在未來某個時間點憑指券獲得指定數量的土地。但法國政府最後發行的紙幣數量卻遠遠超過了其手裡掌握的土地數量,導致紙幣很快也出現了瘋狂貶值,在高峰時期的1795年到1796年,指券平均每天貶值5%,15天就貶值一倍。這種經濟混亂一直持續到了公元1803年拿破崙發行法郎取代指券時為止,而當時指券已經基本上一文不值了。

奧地利與德國,1919年~1923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政府瘋狂印鈔,以支持其戰爭努力。而一戰以德國戰敗告終,其後果就是德國需要支付天文數字的戰爭賠款。為了支付賠款,德國政府變本加厲地繼續擴大印鈔規模。結果德國出現了差不多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嚴重的通貨膨脹。當時的德國貨幣紙馬克在1914年的匯率是4.2馬克兌換1美元。而到1923年,紙馬克已經貶值到4.2萬億馬克兌換一美元。所以人類歷史上第一張面值100萬億的鈔票並不是前幾年津巴布韋發行的,德國在1923年就發行過。不過在1923年,德國與協約國達成了賠款償還協議,並且在不久後發行了新貨幣地產抵押馬克,後來又改成國家馬克,德國的惡性通貨膨脹才告一段落。而更換貨幣時,新舊馬克的匯率是1地產抵押馬克兌換1萬億紙馬克。

面值100萬億的德國紙馬克

當時與德國情況類似的還有奧地利。一戰之後,奧匈帝國崩潰,奧地利失去了本土之外的所有領土。而原本受其控制的一些鄰國,比如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部分領土)在獨立之後為了報復之前奧匈帝國的統治,禁止與奧地利進行貿易。而新誕生的奧地利也針鋒相對,宣佈禁止與這些鄰國開展貿易。不僅如此,從1919年開始,奧地利還因為這兩國與自己的邊境糾紛與其爆發了戰爭,而為了支付鉅額軍費,奧地利政府開始大量印錢,在1919年到1923年不到5年之間,奧地利流通貨幣量增加了142.5倍。那麼這樣做自然也就導致奧地利貨幣出現了瘋狂貶值。在1919年時,美元對奧地利克朗的匯率是16.1克朗兌換1美元,而到1923年,美元兌奧地利克朗的匯率已經達到了7.08萬克朗兌換1美元。當時奧地利大量工廠倒閉,只有印鈔廠日以繼夜的加班印鈔,整個奧地利的經濟幾乎崩潰。所幸在1923年,當時的國際聯盟同意給奧地利提供貸款,奧地利的惡性通脹才告一段落。但奧地利經濟始終沒能恢復,這也是後來奧地利主動同意加入納粹德國的誘因之一。

面值5000克朗的奧地利克朗

匈牙利,1945年8月~1946年7月

匈牙利在二戰末期蘇德戰爭中遭受嚴重破壞,據估計當時匈牙利全國40%的資產都在戰爭中被摧毀。而在戰爭期間,作為納粹德國盟國之一的匈牙利就已經為了支持德國作戰承擔了鉅額債務。二戰結束之後,匈牙利又需要向蘇聯支付大量戰爭賠款,賠款金額佔到其政府每年預算的四分之一到一半,因此匈牙利的經濟也迅速崩潰。

面值1萬萬億的匈牙利帕戈

而當時匈牙利貨幣的貶值速度也創下了世界紀錄,平均每天都會貶值207%,也就是說平均每15小時就會貶值一倍。匈牙利貨幣帕戈在1941年總美元的匯率還是5比1,到1946年則已經貶值到了460萬億帕戈兌1美元。而這種狀況直到1946年匈牙利發行新貨幣福林之後才逐漸終止。

中國,1947年10月~1949年5月

其實這段歷史大家也比較熟悉了,在內戰時期,國民黨政府為了支付鉅額軍費,大量增加財政赤字,而為了彌補赤字,國民黨政府就大量印刷法幣和金圓券,導致貨幣迅速貶值。當時貨幣貶值速度甚至連印鈔廠都跟不上了,以至於國民黨政府甚至將一些印鈔工作外包到了英國印刷。

面值10萬元的金圓券

從1947年到1949年5月,國民黨政府的貨幣平均每天都要貶值14%,平均每5天就會貶值一倍。按照追溯匯率,在1945年時1美元可以兌換1222金圓券(當時流通的還是法幣),而到1949年金圓券被廢止時,則已經貶值到2330萬金圓券兌換1美元。

俄羅斯,1991年~1998年

蘇聯解體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其經濟結構不合理,在末期因為阿富汗戰爭等原因也積累了大量外債。而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全盤繼承了蘇聯的外債,同時也在西方建議下實行了比較激進的休克療法,但這些舉措非但沒能改善俄羅斯的經濟處境,相反卻導致其經濟體系全面惡化。

面值50萬盧布的俄羅斯盧布


1992年俄羅斯獨立後的第一年,俄羅斯的通貨膨脹率達到了2520%,1993為840%,1994年則為224%。在1991年俄羅斯盧布兌美元的比值還是1美元兌100盧布左右,而到1998年,盧布兌美元的比值已經達到了1美元兌6000盧布,7年貶值60倍。在1998年,俄羅斯發行了新盧布,1新盧布等於1000舊盧布,但到2009年,新盧布兌美元的匯率又跌到了35盧布兌換一美元,跟1998年相比又貶值了將近6倍,跟1992年相比貶值了300多倍。雖然俄羅斯的貨幣貶值在世界範圍內還不算最嚴重級別的,但考慮到它巨大的經濟體量,盧布的鉅額貶值也算是影響很大的一個經濟事件了。


桃花石雜談


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通貨膨脹,,很遺憾,這個記錄是由中國人創下的,準確的說,是由國民政府創下的。

(1947年,一名美軍在用中國紙幣點菸)


在1939年以前,中國大陸的通用貨幣是國民黨發行的“法幣”,其時貨幣與英鎊掛鉤,幣值基本比較穩定。如果將1937年的貨幣指數定位1的話,則1939年的貨幣指數為3.04。雖然兩年物價上漲三倍已經是很可怕的通貨膨脹,但是考慮到戰爭時期,也還是可以接受的通脹率。

其實從1940年開始,國民政府已經開始通過超發貨幣來補充財政。至1945年,法幣已經超發超過了市場需求的400倍,而重慶的物價更是達到了戰前的1700倍!

戰前能買一頭牛的錢,在抗戰結束前只能買兩個雞蛋了。但是即使這樣的惡性通漲,在長達八年的時間裡,國民黨還是保持了貨幣沒有崩潰。

國民政府的超級通貨膨脹及貨幣崩潰,開始於抗戰之後。

1947年,國民政府悍然發動內戰。與抗日戰爭不同,美國對於國共內戰的援助是極其有限的,國民黨要籌集資金基本靠自己。他們的思維也比較簡單——印!

(戰後的政府印刷廠)

反正鈔票不過是紙,印就是了。國民黨的政策是打一個時間差,在通貨膨脹之前用印出來的鈔票去買東西,相當於向整個社會徵收一筆“通漲稅”。

1947年以前,法幣的幣值還始終保持在五百元以下。但是從1947年開始,國民黨每個月都要印上萬億的紙幣,幣值就開始如脫韁野馬一般。一千元,五千元,萬元大鈔迅速出現。1947年10月,全國的市面上均開始拒絕接受五百元以下的小鈔。一些市民只能以一斤鈔票換一斤菜的價格去跟農民們換蔬菜,可是很快連農民都不收了。

國民黨還在印,瘋狂的印。

巔峰出現在1948年。

因為1948年內戰進入了轉折階段,國民黨在戰場上節節失利,急需補充軍需。所以這個時候印錢也到了最瘋狂的時代。至1948年8月19日,上海的物價指數相當於戰前的571萬倍!!!通脹率達到了571000000%!而實際上重要的民生物資通漲還不止這些,1948年的鈔票已經到了一麻袋鈔票買不到一斤大米的地步。




1948年3月11日,一個燒餅賣兩千元,兩天之後即到了五千元。到了15日,一千元一張的紙幣,已經連乞丐都不願意接受了,大家可以感受一下這個通漲速度。

4月中旬的時候,一個客人在路邊小店吃飯。剛進店時講明瞭是兩萬元一碗米飯,可是等客人吃完第一碗想要第二碗時,老闆竟然說米飯已經漲價到了兩萬五一碗,客人只能和老闆雙雙對視,哭笑不得。

在這個時候,老百姓的勞動無論如何也趕不上通貨膨脹了。很多人白天干活商量好一百萬一天,能買五斤糧食。可是到了晚上結賬的時候,一百萬法幣已經只能買兩個雞蛋了!市民多年來辛苦積攢的百萬積蓄,頃刻間化為了廢紙。無論市民還是農民,都陷入了完全的破產境地。

到了1948年的清明節,大家上墳的時候不約而同的燒起了真錢。因為那個時候的鈔票根本買不來紙錢,不如直接燒真錢,這可能是中國人上墳上的最闊氣的一回了。

到了1948年8月,法幣已經完全等同於廢紙。無論國民政府怎樣增發,市場上也完全不認了。國民黨不得不進行幣制改革,也就是《北平無戰事》裡展現的內容。發行金圓券,與法幣的比率為300萬比1。可是金圓券並不與硬通貨掛鉤,相反,國民黨要求所有百姓交出手裡的金銀來兌換金圓券,再狠狠地剝削百姓一回。

可是金圓券的幣值也沒有保持穩定,很快也積蓄“起飛”,一開始的幣值還是一塊,十塊,一百。很快再惡性的通貨膨脹之下變成了一百萬,一千萬,也等同於廢紙了。

到了解放前,以物易物才是大家普遍的交易方式。四大家族倒是賺的盆滿缽滿。腐敗如此,怎能不亡呢?


小約翰


放眼全球,最嚴重的一次通脹,其實不遠:就是2008年左右的津巴布韋!

你知道這滿地的是什麼嗎?

沒錯,正是津巴布韋幣,惡性通貨膨脹讓這個國家的貨幣面值不如紙貴!

惡性通貨膨脹比較少見,但一旦爆發將是災難性的。

人類歷史上曾經經歷了幾次惡性通貨膨脹

(1)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奧地利、波蘭、蘇聯等國

(2)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中國、希臘、葡萄牙等國

(3)20世紀80年代,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秘魯等國

(4)2008年左右的津巴布韋

(5)2018年左右的委內瑞拉。

這幾次惡性通貨膨脹都給這些國家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和災難。但前幾次發生的年代太久,論惡性通脹的影響、持續時間長,還得是2008年左右的津巴布韋。


來數數下面這個票子帶多少0?

津巴布韋作為一個非洲內陸國,原為英國殖民地,1980年才獲得獨立。獨立之後當地經濟突飛進地發展了兩年,後來就經濟發展的速度就慢了下來,2000年實行土改,剝奪了白人的土地和財富受到西方國家的制裁,之後實行了閉關鎖國的政策。


產業失敗、資本流出再加上一系列西方國家的制裁使得津巴布韋出現惡性通貨膨脹,2004年的年通貨膨脹率為624%,2006年4月上升到1042.9%,2007年6月的預計是9000%,但實際上是11000%。2008年5月5日,出現了1億元和2.5億元的票子,10天后就出現了5億元的票子(相當2.5美元),這個月的通貨膨脹率上升到2200000%,6月份更是出現了驚世駭俗的11200000%通貨膨脹率。

這些錢可能也就夠買幾個麵包!


2008年12月出現最有名的100萬億票子,為人類歷史上最大面額的貨幣,據說相當於25美元,1980年英鎊兌換美元的匯率是2.35,25美元相當於10.6英鎊。1980年津巴布韋獨立發行津幣時的幣值是對英鎊1:2,一津幣兩英鎊。就是說28年中津幣的通貨膨脹率是百分之20萬億以上。2009年就乾脆取消津幣,直接使用美元等其他國家的貨幣,提一句,開始解決貨幣問題時,我們的人民幣也在津國的制定貨幣之一,為我們祖國強大自豪!


經歷了惡性的通貨膨脹後,就有了全國的經濟蕭條,很多超市和商店一夜之間倒閉,有錢人也都紛紛破產淪為普通人,窮困潦倒的津巴布韋人民只能自力更,雖然國際社會多次對津巴布韋伸出援手,但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保煎燴


如果你認為津巴布韋算極限了,那我可以明確告訴你"1946年匈牙利通貨膨脹"簡直超越了人類的想象!

先拿當時匈牙利的紙幣來說,當時最大面額的紙幣已經達到1垓,也就是100000000000000000000元(別數了,20個零),相當於1萬萬億。這時是1946年7月份。

到了8月份,國家發行新的紙幣,原有的紙幣開始回收,最終全國所有紙幣加起來只能換得1/1000美分。你沒看錯,是0.001美分…

最高峰時期匯率達到了1美元=41.9萬億元。而中國在1949年4月份最多也只是達到5000元的匯率。



說完匯率,我們再來看看當時的物價。

同樣是在1946年7月,匈牙利的物價以每15小時翻一倍的速度持續增長。也就是說你早上醒來一斤蘋果10塊錢,下午下班回家就已經20元了。如果你再睡一覺醒來,它就40元了。可以說是相當的刺激。

為了應付此次危機,政府不得不把稅率提高,企業稅的稅額達到了驚人的75%,不過依然沒有作用!

這也難怪丘吉爾感慨的說道:There was no currency during the war.(戰爭期間沒有貨幣!)


歷史知事局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通貨膨脹,一遇到通貨膨脹,人們的生活壓力就會變大,那要論起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通貨膨脹,可能很多人都會說是,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那次導致的通貨膨脹,不過事實並非如此。在這裡,恭喜“我國”得一分,準確的來說,應該是國民政府時期發生的通貨膨脹。

在1939年以前,大家通用的貨幣是國民政府發行的紙幣,當時法幣和英鎊掛鉤幣值穩定。經濟上有一個貨幣指數可以來簡要衡量通貨膨脹,比如1937年貨幣指數為1的話,1939年的貨幣指數是3.04,看起來物價上漲了兩倍,但是當時是戰爭時期,價格上漲有它的合理之處。但是到後來,一切都變了。

1940年,國民政府發行更多的貨幣來彌補財政不足,到了1945年,法幣的發行數量竟然超過了市場需求的400倍,就拿重慶來說,重慶戰時的物價達到了戰前的1700倍,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就是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重慶物價漲了一千多倍。就像我們歷史課本上寫的,戰前能買一頭牛,然後就只能買兩個雞蛋。

後來戰爭加劇,國民政府就開始加大印鈔力度,剛開始貨幣面值是500元,後來就是1000塊,10000塊,大額紙幣開始面世。到了1947年,甚至連菜農都不願意收500塊錢以下的小鈔票了。當時也沒有電子貨幣,你買菜的時候就得拿一斤鈔票換一斤菜。到後面菜農都不收了。

在1948年的時候,上海的物價指數已經達到了戰前的571萬倍,簡單的來說,當你提著一大麻袋的鈔票去商店買米,可能連一斤米都買不到。還有一個例子很有趣。1948年3月11日一個燒餅取2000塊,不過,3月13日漲到了5000塊,再過了四天,你拿一張一千塊的紙幣給乞丐,他都不屑一顧。

再比如,你去路邊吃飯,你必須事先跟老闆商量好價格,2萬塊一碗,不然當你吃完的時候,老闆肯定對你說對不起,現在是兩萬五一萬。當時的民眾也是苦不堪言。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白天你跟老闆說一天工資100萬,能買五斤糧,可是晚上你做完工了,拿100萬去的市場,卻只能買到兩個雞蛋,你就說你會不會崩潰!

到了1948年,民眾清明祭拜竟然還燒起了真錢,因為那時候的錢根本買不到冥幣。不過到了1948年8月以後,無論法幣怎樣的發行,市場上已經不認可了。後來又進行了幣制改革,也就是開始發行金圓券。當時你拿著300萬的法幣去銀行能換到1塊錢金圓券,不過這個制度,剛開始也是,一塊十塊的面值,後來又變成了100萬,1000萬,再後來也等於廢紙。

不要問說後面有什麼解決方法,就沒有辦法解決,百姓們回到了最原始的時代,只能用物品交換物品。後來這個政府也退出了歷史的舞臺,直到光明的來臨。

<strong>


廚房精品生活館


在1939年以前,中國大陸的通用貨幣是國民黨發行的“法幣”,其時貨幣與英鎊掛鉤,幣值基本比較穩定。如果將1937年的貨幣指數定位1的話,則1939年的貨幣指數為3.04。雖然兩年物價上漲三倍已經是很可怕的通貨膨脹,但是考慮到戰爭時期,也還是可以接受的通脹率。

其實從1940年開始,國民政府已經開始通過超發貨幣來補充財政。至1945年,法幣已經超發超過了市場需求的400倍,而重慶的物價更是達到了戰前的1700倍!

匈牙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奧匈帝國解體後有了第一種貨幣。它被稱為科羅納,但作為一個沒有實體經濟支撐的貨幣,科羅納的價值迅速失控。為了阻止通貨膨脹,政府決定廢除科羅納,並在1927年引入了蓬傑。蓬傑與黃金掛鉤,最初它是世界上最穩定的貨幣之一。它帶領匈牙利度過了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蕭條,然後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大部分時間,直到1944年希特勒的軍隊的到來。德國和蘇聯軍隊之間發生的戰爭在經濟上摧毀了這個國家,而蓬傑的價值也暴跌。

津巴布韋的通貨膨脹,這場通貨膨脹是由於2006年津巴布韋以1:1000的比例發行新貨幣,廢止舊貨幣,但是這卻直接導致了新貨幣的瘋狂貶值,於是津巴布韋政府為了減下通貨膨脹的影響,於是只能不斷髮行大額面值的紙幣,2008年就出現了1億面值的紙幣,2008年底,津巴布韋政府再次以1:100億的比例發行新貨幣,2009年津巴布韋出現了100萬億面值的紙幣,這場通貨膨脹至今沒有結束。


沐靡網絡


最嚴重的同夥膨脹來自於我們,那就是中華民國的末期。

由於蔣介石政府的金融管理混亂,各種幣種亂髮(什麼金圓券,關金卷,法幣,銀圓卷並行流通)。在新中國建立之前,民國的通貨膨脹甚至一度達到了數千倍,而且通脹速率之快簡直讓人咋舌。比如剛發的工資,本來還能用好幾個月,等到你走到米鋪,工資就只夠買半兩米了。最後的解決辦法嘛,當然就是建立新中國嘍。


開著皮卡打坦克


哈哈,我想起了最近正在寫的《大明王朝1566解密》,現在寫到倭寇圍困台州了,劇情也走到了一半!

看了一些人的回答,關於歷史上通貨膨脹最嚴重的一次,有說匈牙利的,有說津巴布韋的,有說中華民國的,其實我今天要談一談大明朝的通貨膨脹。


當然,畢竟歷史久遠,到底哪次才算最嚴重的一次,不得而知,本回答僅做參考!

有個問題,不知道大家想過沒有,國家有發行貨幣的權力,既然明朝從建立之日起就深受財政壓力,國庫動不動就沒錢,難道國家不能發行貨幣嗎?

在《大明王朝1566》中,由於持續國庫空虛,到了嘉靖四十四年冬,官員欠俸嚴重,到了過年的時候,每個官員只能分得兩鬥米,兩升胡椒,十吊銅錢過年。

雖然這是小說中的場景,實際上現在很多學者認為,明朝其實亡於通貨膨脹。如果從這個層面考慮,歷史上其他幾次通貨膨脹可以靠邊站了,畢竟大明朝可是亡了國!

從另一種意義上講,凡是通貨膨脹,苦的都是老百姓,這裡面的差價都被統治者拿走了。畢竟統治者掌握印錢的權力,印錢用來購買物資,又不回收紙幣,紙幣又不與準備金掛鉤,自然富了統治者,苦了百姓,唯獨大明朝不一樣!


明朝之所以會通貨膨脹,其實跟國際形勢有關,十五世紀以後,隨著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到處是銀礦,大量白銀運往歐洲,可是銀子不能總放著啊?為啥他們都願意跟中國做生意,中國又為啥老愛鎖國,就是這個原因!

大量白銀流入中國,大量物資流向西方,而中國人又很少拿著銀子去買國外貨物。

有人說,不對啊,照這樣說,中國白銀越來越多,國家更富裕才對,怎麼大明朝官員反而窮到發不出俸祿呢?

銀子多了,自然就會貶值,購買力下降,國家稅收又沒變,同樣每年收四千萬兩銀子,購買力卻等同於幾十年前的幾百萬兩,那麼國家自然窮了!

正是由於窮,所以才增加西北農民的稅收,才消減公務員,於是才有了大批失業農民,才有的西北快遞員李自成的下崗……


回到剛才的問題,難道明朝統治者不會發行紙幣嗎?

別說,他們還真發行過,其實中國宋朝時期就發行紙幣了,明朝統治者不會想不到這一點的!

朱元璋稱帝后沒幾年,他就發行紙幣了,叫大明寶鈔,隨後這個皇帝驚奇的發現,隨便找張紙印上幾個字,竟然可以當真金白銀用,還不需要多少本錢,那不加快印刷,就是傻子!

可是後來發現,老百姓收了大明寶鈔後想跟朝廷換銀子,這可不行,於是又規定了,朝廷可以拿大明寶鈔買東西,老百姓不能拿大明寶鈔跟朝廷換銀子,還規定,民間交易只能用大明寶鈔或銅錢,不能直接用真金白銀換!

老百姓又不是傻子,市面上大明寶鈔越來越多,與此同時西方大量白銀湧入,人們自然就淘汰了大明寶鈔,改用銀子了。

時間長了,不僅老百姓怨聲載道,官員們也受不了啊,發俸祿發紙鈔,官員也不傻啊,發了這玩意就是廢紙一張,老百姓又不認,所以後來就出現了跟《大明王朝1566》相同的場景,發俸祿,發大米,發胡椒,發銅錢……


很快大明寶鈔就退出了市場,至於通貨膨脹有多大,不得而知。

當然,紙幣多了貶值,白銀多了同樣貶值,大明朝仍然貧困,再加上清朝同樣的政策,等到了鴉片戰爭之後,賺的這點白銀,買鴉片也好,賠款也好,被掠奪也好,又全回到西方了……


楊角風發作


其中第一張顯示的是德國兒童利用真鈔在搭積木遊戲
。發生在這個場景在1923年。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的物價相比1913年已經上漲117%次年上漲247%,然而到了1923年底物價指數更是高達1.4萬億倍,也就是說這五年物價上漲66億倍。其主要原因是戰爭創傷,和鉅額賠款導致的紙幣超量發行。

第二張圖片發行的是抗戰時期國民政府五百萬元的大鈔,相信大家都記得一張著名的圖片,一個工人騎著自行車,自行車上好幾串錢,超市買米。這些案例充分顯示出當時的通貨膨脹是多麼嚴重。數據表明自1945年到1949年5月四年五個月共漲411億倍。

第三張圖片顯示的是津巴布韋的居民搬運紙幣購物的場景。2009年津巴布韋政府發佈新貨幣面值十萬億、二十萬億、五十萬億、一百萬億在這之前1美元相當於250萬億。其原因是過於激進的社會改革導致通貨膨脹。


樹洞的松鼠大人


簡單來說,通貨膨脹就是物價飛漲,貨幣貶值。雖然通貨膨脹是近代才有的概念,不過這種現象在古代時期就出現過。而通貨膨脹嚴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是政府發行的貨幣無法流通,喪失信用,要麼直接“以物易物”,要麼採用其他國家的貨幣。

看到贊數最高的回答說國民黨內戰時期的通貨膨脹是歷史上最嚴重的,其實這不準確,目前為止最嚴重的通貨膨脹是由非洲國家津巴布韋創造的,嚴重到直到現在津巴布韋都沒有本國政府發行的貨幣,一直使用其他國家的貨幣。

先來看數據吧。

2009年,津巴布韋政府發行了面值紙幣為100萬億的貨幣!對,你沒有看錯。而這100萬億津元只能兌換40美分!也就是說250萬億津元才能兌換1美元!其通脹率高達4,000,000,000%(百分之四百億)。

這是什麼概念呢?當時在津巴布韋坐公交得花3個億,買盒煙10個億,3顆雞蛋100億。津巴布韋人身價個個都是億萬、千億萬級別的,但他們手裡的錢根本買不到東西,因為物價是幾分鐘漲一次,印鈔的速度遠遠跑不過物價上漲的速度。索性最後連乞丐都不收津元了,還不如撿垃圾換東西實在。

國民黨內戰時期,人們好歹還能扛一麻袋法幣去買東西(火柴、餅子什麼的)。但這津巴布韋到最後是無論扛多少麻袋的錢都買不到東西,市面上根本不認。

100萬億的貨幣發行僅僅3個月後,津巴布韋政府就宣佈放棄本國貨幣,改用美元、英鎊、南非貨幣來進行結算。而這一停就是10年,直到現在津巴布韋都沒有恢復發行本國貨幣。所以和津巴布韋比起來,常凱申治下的經濟崩潰還真不算什麼。

津巴布韋位於非洲南部,於1980年獨立,其礦產資源豐厚,尤其是鑽石儲量巨大。但津巴布韋獨立後馬上捲入國際戰爭,再加上國內土地改革的失敗、歐美的經濟封鎖,致使物價飛漲,貨幣貶值,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情況。

而津國放棄本國貨幣後,物價逐漸恢復穩定。2019年該國曾宣佈計劃在年內恢復發行本國貨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