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德國距離勝利有多近?

勇往直前80973


縱觀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最鼎盛最輝煌的時期莫過去1941年,這一年德軍在對蘇聯的作戰中先頭部隊已進入莫斯科郊區,距離勝利也僅一步之遙。

古德里安指揮裝甲軍團長驅直入,不給蘇聯軍隊喘息機會

裝甲專家古德里安認為對蘇作戰中最終要的要使蘇聯人都在跑個不停,即不容許他們有重新整頓的機會。他深信若不浪費時間,則他一定可以到達莫斯科,而這樣一刀刺在斯大林權力的神經中樞上,即可以使整個蘇聯的抵抗都隨之癱瘓。霍特的意見與他相同,而包克也贊成他們兩人的主張。希特勒從中央包克集團軍中抽出裝甲部隊,把他們分配到兩翼上去,古德里安的裝甲軍團向南迴旋,幫助攻打在烏克蘭的紅軍;而霍特裝甲軍隊則向北迴旋,幫助勒勃進攻列寧格勒。

裝甲軍隊快速推進,基輔包圍戰打響。基輔包圍戰就其本身而言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成功,並且也引起樂觀的期盼。古德里安由上向下打擊紅軍的後背,而克萊斯特由下向上攻擊紅軍正面,兩個鉗頭在基輔以東150英里的地方會合。

按照德國人公佈的數字,一共包圍了60萬人以上的紅軍。但是因為惡劣的天氣和泥濘的道路阻礙了包圍行動的速度,直到9月下旬才結束了這場會戰。

不可否認的是,儘管德軍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但由於浪費了夏季中寶貴的兩個月,對於到達莫斯科的目標也就構成了致命傷。

大包圍戰略成效顯著,60萬蘇聯軍隊被包了餃子

1941年9月底德軍開始再度向莫斯科前進,當包克的大軍在維亞茲馬附近又用大包圍的戰術捕獲了60萬蘇聯紅軍時,前途也就顯得非常光明瞭。現在德軍通向莫斯科的道路上幾乎是暢通無阻了。但是包克耗時一個月才徹底吃掉被包圍的紅軍,“時間貴如油”,此時的德軍已經疲憊不堪,由於天氣越來越壞,原野已經變成泥潭,德軍進攻的速度又降了下來,而蘇聯方面的生力軍又已出現在莫斯科的前面,不得不說蘇聯動員國民的能力令德軍感到恐慌。

大部分德軍都希望停止進攻,採取一條適當的“冬季戰線”。上個世紀拿皮侖大軍的遭遇在他們腦海中仍然歷歷在目,許多人開始重新閱讀高蘭考特對1812年俄國嚴寒的記載。希特勒對入侵蘇聯日益增加的困難和冬季的情況已經感受到有一點動搖。

11月9日,希特勒鄭重的說:“雙方如果都承認無法消滅對方,結果就可以獲得一種妥協的和平。”

這時包克力主德軍應繼續進攻。勃勞希契和哈爾德也同意他的見解,哈爾德認為蘇聯的抵抗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趁勢而為時不我待抓住戰機攻下莫斯科。

德軍先頭部隊已滲入到莫斯科郊區,莫斯科近在咫尺

包克、勃勞希契以及哈爾德當初勸希特勒應不顧一切向莫斯科進攻,不要貪圖小便宜追著南面的敵人打,所以在此時他們三個人自然不願意叫停德軍進攻的步伐。11月15日天氣暫時好轉時,遂命令德軍立即向莫斯科挺近。經過兩個星期在泥地雪天的戰鬥,終於停止在距離莫斯科還有20英里遠的地方。

甚至於包克也都開始懷疑繼續向莫斯科推進的意義,雖然前不久他還宣傳“這是最後的一戰將決定勝負。”而勃勞希契本人在遠在後方不清楚這時德軍戰事的殘酷依然堅持主張不惜一切繼續推進。勃勞希契已經是一個病夫,希特勒對戰果太差大發雷霆,勃勞希契感受深深的壓力陷入異常的苦惱中。

12月2日,德軍做了最後一次努力,有些德軍支隊已經滲入到莫斯科的郊區,而整個大部隊被阻在莫斯科前面的森林。

德軍已經看到了莫斯科的克林姆宮,德軍距離勝利近在咫尺。

勝利似乎已經來到拋物線的高點,隨後向下墜去。

朱可夫指揮蘇聯紅軍大規模反擊,德軍退而防守

蘇軍針對保衛首都莫斯科發了一次大規模的反擊,這次反擊由朱可夫指導。朱可夫擊潰了筋疲力竭的德軍,並對德軍的側翼造成了巨大威脅。反觀德軍方面,自將官以下每個人的內心裡都充滿了拿破崙從莫斯科退出的恐怖幻覺。在這個緊急關頭,除了最短距離的局部性調整以外,希特勒毅然禁止了任何撤退,在這種情況下,希特勒的決定是正確的。

希特勒的決定也使德軍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痛苦,德軍缺乏冬季作戰中所必需的被服和裝備。

德軍不知道從蘇聯的大後方斯大林可以動員那麼多的預備兵力。就這一方面而言,德國總參謀部和情報機構都難辭其咎。

哈爾德元帥的日記中曾這樣記述“我們把蘇聯人估計得太低了,我們以為只有200個師,但現在已經發現了360個師”。

如果按照最開始德軍預估的蘇聯兵力來說,德軍已經取得了完勝。

蘇聯源源不斷的生力軍把德軍初期驚人的成就大致抵消掉了,德軍不僅不能殲滅前進道路上的所有守軍,還要不停的應付趕到戰場的蘇聯生力軍。在德國鞭長莫及的地區中,蘇聯的巨大動員機構可以順利的開展工作,從1941年冬季起德軍在蘇聯戰場上經常處於數量上的劣勢。德國人的技術和訓練都遠較優良,所以才能在一連串的大包圍戰中殲滅了大量蘇軍,後來陷入秋季泥濘中他們本身已經太睏乏,無力向目標奮鬥了。

隆美爾率德軍開入非洲,英軍連連敗退

再看非洲戰場,1941年在隆美爾將軍的率領之下,德軍開入了非洲。僅僅在德軍開入非洲的兩個月後,英軍被逐出了昔蘭尼加。

在非洲大沙漠中,隆美爾可以任意選擇前進路線和攻擊目標,使英軍感到不知所措,而英軍自己的能力卻不適宜作這樣的靈活運動。在以後的時間裡,隆美爾根本不讓英軍有喘息的機會,英軍喪失了絕大部分的坦克。

隆美爾來到非洲不到一週,英軍已經從昔蘭尼加的西部邊境上退回了200多英里。兩個星期,他們撤退了400英里。這樣迅速地潰敗,動搖了英軍指揮官和部隊的信心,也讓遠在英國的丘吉爾倍感焦慮。

總結與反思

1941年是德軍鼎盛的時期,在各個戰場上均取得了碩大的戰果,但是由於被侵略國的英勇反抗,德軍精銳部隊的逐漸耗盡、供給能力的有限、嚴寒天氣的到來,德軍的輝煌未能持續,隨後進入艱難的防守和痛苦的撤退中。毛主席在抗日戰爭中所著的《論持久戰》,放在德國身上同樣適用,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戰略眼光和高瞻遠矚。


超哥解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希特勒在自殺前,對部下說:勝利一度離我們很近,唾手可得。

希特勒並沒有瞎說。

當時希特勒入侵蘇聯,曾經有著非常好的機遇。

在莫斯科會戰,德軍一直佔據上風。

當時德軍進攻部隊高達170萬人,裝備13500門火炮,1170輛坦克,615架飛機。

蘇軍因為一連串的損失,此時只有110萬人,7652門火炮,774輛坦克,1000餘架飛機。



然而,蘇軍採用了正確的戰略,開始堅決防禦。

以10月為例,僅僅數日之內,莫斯科方面組織了25個工人營,12萬人的民兵師,169個巷戰小組,發動60萬人圍繞莫斯科城修築起三道防禦工事,其中婦女的數量佔了四分之三。 到10月末,僅婦女兒童就構築了700公里反坦克塹壕,挖掘了300多萬立方米的泥土,修築了3800餘個臨時和固定火力點。

德軍全力進攻,然而傷亡很大,進展緩慢。

此時,老天也幫助了蘇聯人。

11月開始,莫斯科開始出現暴雪天氣,野外積雪厚達1米。

德軍沒有在嚴寒條件下作戰的經驗,一時間部隊的進攻速度嚴重減慢,還出現大量的凍傷凍死。因為嚴寒的減員,和戰鬥傷亡差不多。


即便如此,11月德軍中央集團軍群51個師仍然在全面攻擊。

此時蘇軍實力仍然是較弱的,如果全面防守未必堅持得住。

然而就在德軍全面攻擊的時候,蘇軍突然出人預料的發動反擊。

德軍倉促中招架不住,敗退下去。

此次戰機失去後,蘇軍開始源源不斷的增援。德軍隨後又有突破,但實力已經無法吃掉莫斯科的蘇軍重兵集團。

由此,莫斯科戰役失敗了。

當然如果德軍能夠擊中更強的軍力,或者妥善準備冬季作戰的補給和裝備,就很有可能獲得莫斯科會戰的勝利。



蘇聯如果在莫斯科會戰中失敗,又會損失一百萬以上的軍隊,更導致莫斯科以西所有地區崩盤。

隨後德軍只要穩住局勢,向南進攻,佔領斯大林格勒地區,進而突入高加索,就會徹底切斷蘇軍的石油來源。

那麼,丟棄了歐洲部分,沒有石油的蘇軍,恐怕只有簽訂投降條約一條路了。

此時日本很可能來撿便宜,同時攻打蘇聯的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

那麼,最終蘇聯就會淪落為西伯利亞地方政府。



蘇聯覆滅以後,德國等於獨霸了歐洲。

整個歐洲的實力,當然不懼怕美國,更別說英國!


薩沙


二戰時期,德國只要打敗了蘇聯,那麼世界上就沒有任何國家可以阻攔住德國陸軍。說到德國的失敗,還是在於德國希特勒的自大。希特勒認為只要集中150萬大軍,便能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消滅蘇軍,從而攻佔莫斯科讓蘇聯投降。



正是由於如此想法,德軍根本就沒有準備過冬的裝備。那一天冬天無比寒冷,德軍只能穿著單薄衣服過冬。即使如此,希特勒依舊不下達撤退命令。他在不停的敦促攻佔莫斯科,絲毫沒有明白前方到底是個什麼情況。


面對德軍巨大的威脅,斯大林沒有選擇撤退。而是選擇坐鎮莫斯科,這也是他高明之處。斯大林的絲毫不退,給予蘇軍莫大的信心。

倘若希特勒沒有輕敵,莫斯科被德軍佔領,接著蘇聯投降,那麼整個歐洲就會完全被德軍佔領。然後再回過頭集中力量對付英國,英國顯然不是德國的對手。在此之後,聯合日本法西斯對美作戰,那麼世界是怎樣還真的難說。


麥地傳奇


可以肯定的說,德國距離勝利,很遠,很遠。

一:從經濟實力分析

1938年,德國開始吞併奧地利等地區,那麼當時的主要列強經濟實力如何呢?(佔全球gdp百分比例)

美國:28;蘇聯:18

德國:13;英國:9

法國:5;日本:4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德國可以打敗法國,英國,但是打蘇聯就非常吃力了,打美國更加不可能勝利,美國國力是德國2倍多。

二:從人口因素

1939年

英國人口4600萬,法國人口4200萬。 蘇聯人口1.51億,美國人口1.31億,日本人口7900萬,德國7200萬-8000萬,從中可以看出德國比英國和法國都多,但比美國和蘇聯少,人口甚至只有蘇聯的一半。1:1條件下,德國是打不過美國和蘇聯的。



三:從各國面積看,不算殖民地(平方公里)

德國:37萬,蘇聯:2200萬

美國:930萬,英國:30多萬

法國:50多萬

從中可見德國的面積很小,戰略縱深優勢太小,是打不起持久戰的

四:從軍事實力看

德國巔峰時期1600萬,

蘇聯巔峰時期1200萬

美國巔峰時期2000萬

英國、法國都在幾百萬左右,從軍隊人數看,德國可以碾壓英國和法國,但是打蘇聯優勢不大,甚至很吃力,至於打美國,基本沒什麼勝算,更何況美國和歐洲之間還有大西洋。至於各國的各種武器裝備,相差不是不大,因為他們都是列強,在整個19世紀和20世紀前期,已經打了很多次戰爭,彼此實力相差不是特別大,可以忽略不計。

從以上因素可以看出,德國的綜合實力比英國、法國強,略優蘇聯,但比美國差很多,所以,德國可以擊敗英國法國,會和蘇聯膠著,會被美國擊敗,如果遇到英法美蘇群毆德國,德國必敗無疑,事實結果也是如此。



愛我中華權哥


您好,作為一個二戰研究者,非常高興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二戰初期,德軍所向披靡,在很短的時間內以“閃擊戰”迅速橫掃大半個歐洲,令世界目瞪口呆。在戰爭中,德軍取得了輝煌的戰果,一度非常接近最終的勝利,但是德軍最終在莫斯科城下折戟沉沙,失去了贏得歐洲戰爭勝利的希望。

那麼,在二戰中,德國到底距離勝利有多近呢?要討論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來確定一下勝利的標準:

勝利標準一:稱霸中西歐

勝利標準二:稱霸全歐洲

首先來看勝利的標準一:稱霸中西歐

1940年6月,法國戰敗投降,德國掃平西歐大陸,只剩下孤懸海外的英倫三島在繼續抵抗。如果能夠降服英國,德國就能完全取得中西歐霸權。同時也解除了東進蘇聯時兩線作戰的風險。1940年7月,法國戰役剛一結束,希特勒就啟動了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具體計劃是首先消滅英國空軍,取得制空權,然後由空軍掩護陸軍越過狹窄的英吉利海峽進行登陸作戰,最終佔領英倫三島。

此時的英國,軍事力量非常弱小。經過敦刻爾克大撤退,英國遠征軍丟失了所有的武器裝備,到“海獅計劃”啟動時,英國全國只剩下500門大炮、200輛坦克,輕武器也極度缺乏,新組織起來的部隊甚至只能裝備木棍。空軍也只剩下1300架飛機,其中戰鬥機只有700架,飛行員也極度稀缺。再看此時的德軍,兵鋒正盛、士氣高昂。為了征服英倫三島,德軍準備了近2700架飛機和13個精銳的陸軍師,168艘運輸艦、1910艘駁船、419艘拖船,1600艘汽艇的運輸船隊,力量遠遠超英國。

此時,英國在歐洲大陸的主要盟友法國已經投降,德國掌控了北起挪威、南至西班牙的所有海岸線,英國不可能從歐洲大陸獲得任何援助,而且美國的援助還沒有到來,英國陷入了極度危險的境地。丘吉爾唯一的指望就是那支已經遭到重創的空軍。1940年7月,不列顛空戰正式打響。德國空軍以極高的強度持續對英國展開攻擊,首先是空襲英國機場,以求消滅英國空軍,英國空軍疲於迎戰,損失慘重。後來德軍又開始攻擊英國的飛機制造廠,使英國飛機生產及維修能力遭到嚴重破壞。在前兩個階段的空戰中,雖然英國空軍誓死奮戰,令德國空軍損失慘重,但是自身也也付出了極高的代價,損失大量飛機及優秀飛行員,當時英國空軍全部人員包括飛行員、維修、地勤、指揮、通信只剩下不到3000人,幾乎陷入了絕境!

在此關鍵時刻,德國統帥部卻突然決定把空襲的目標轉向英國主要城市,原因是英國空襲了德國城市,希特勒要報復,同時也想以高強度的空襲瓦解英國民眾的抵抗意志,這個絕對是開戰以來希特勒所做出的第一個致命錯誤。正在德國空軍轟炸英國城市之際,英國空軍得到了喘息機會。隨著美國援助的陸續到來,英國空軍度過了最艱難時刻並逐漸恢復了元氣。至此,德國徹底失去了消滅英國空軍的最佳時機。到1940年10月,德國空襲英國的戰果越來越小,損失越來越大,希特勒被迫中止了“海獅計劃”。

英國空軍拯救了英國!英國首相丘吉爾就此曾經說過:“在人類戰爭歷史上,從來沒有這麼多人依靠如此之少的人而獲得生的機會!”

在此戰中,德國一度非常非常接近勝利。如果德國能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空戰以消滅英國空軍為目的,畢其功於一役,可能英國空軍連一週都堅持不了就會被消滅,如此德軍即可實施登陸作戰,依靠強大的陸軍征服英倫三島,屆時,德國將徹底稱霸中西歐,東進蘇聯再無後顧之憂。

再來看勝利的標準二:稱霸全歐洲

進攻英國的計劃遭受挫折後,希特勒將目標轉向了東方的蘇聯。他深知德國戰略資源儲備不足,無法與英國長期相持,要想最終打敗英美,必須要獲得蘇聯豐富的人力及戰略資源。早在不列顛開戰之初,對蘇作戰就已經被提上日程,並制定出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在“巴巴羅薩”計劃中,確定進攻蘇聯的時間為1941年5月,但是由於不爭氣的盟友意大利搞不定巴爾幹的小國希臘,希特勒不得不首先去幫助他那無能的盟友。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德軍輕鬆的馴服了整個巴爾幹,但是卻導致了“巴巴羅薩”計劃的實施被推遲了一個多月。後續的戰事證明,時間上的耽擱對於戰爭的進程造成了致命的影響。

1941年6月22日,“巴巴羅薩”計劃終於被付諸實施,蘇德戰爭爆發,在開戰的前兩三個月內,德軍以強大的突擊集群快速穿插、包圍、殲滅了大量的蘇軍重兵集團,蘇聯大片國土淪陷,人員、技術裝備、財產損失極其慘重。特別是1941年8月-9月的基輔戰役,德軍殲滅蘇軍70萬人,成就了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殲滅作戰。德軍雖然贏得了戰役,但卻失去了最寶貴的時間,還消耗了大量戰爭資源。與此同時,蘇聯則利用這段時間大大加強了莫斯科方面的防禦力量。

1941年9月底,德軍重新將進攻方向轉向莫斯科,10月2日“颱風”行動終於實施。德軍中央集團軍群集中的兵力達180萬,包括1700輛坦克,14000門火炮及1400架飛機。蘇軍在莫斯科方向以西300餘公里縱深內,集中了3個方面軍和一個戰役集群,共計125萬兵員,990輛坦克,7600門火炮,677架作戰飛機擔任防禦。從兵力及裝備來看德軍超過蘇軍,但是“天時地利人和”卻都在蘇聯一方,俄羅斯秋雨連綿的季節到來了,道路變得泥濘不堪,而且蘇聯人早已把公路破壞殆盡,德軍無路可走,技術裝備陷入一片泥濘之中,大大限制了德國機械化部隊的推進速度。

到1941年11月,德軍付出重大傷亡後,終於抵達莫斯科城下,驚心動魄的莫斯科會戰開始了。德軍不顧一切的對莫斯科發起攻擊,而另一方則拼死抵抗,雙方激烈拼殺,傷亡慘重。起初德軍志在必得,德國宣傳部長戈培爾甚至指示在報紙上留存位置,用以報道德軍攻佔莫斯科的重大消息。然而,繼上次拿破崙進攻俄國失敗以後,天氣再次眷顧了俄羅斯人。莫斯科的氣溫已經下降到了歷史上罕見的水平,缺乏冬季裝備的德軍被大量凍死凍傷,裝備也被凍的無法使用,作戰能力大為下降。而此時的蘇軍防禦卻更加頑強,甚至頻頻組織反突擊,德國逐漸支持不住。11月30日,德軍的一支小部隊突進到莫斯科的郊外,並看到了克里姆林宮的塔頂。這是德國軍隊第一次看到克里姆林宮,也是最後一次看到。此時德軍已成強弩之末,再也沒有力量發起新的進攻。而蘇軍卻從遠東調來大量生力軍,投入到對德軍的強力反擊之中,德軍終於開始敗退。至此,德軍攻佔莫斯科的企圖終於破滅。

莫斯科戰役的失敗是德國陸軍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德軍人員及裝備的損失無法彌補,德軍的進攻實力大大削弱。德軍原本是非常有可能拿下莫斯科的 ,但是由於進攻巴爾幹及進行基輔戰役,德國失去了3個月的寶貴時間,這不得不說是希特勒的又一次重大失誤。


我有觀點


二戰德國離最終勝利就像隔著英吉利海峽,始終無法跨越!

用後世人的眼光來看這場戰爭,德國犯了三個致命失誤:一小瞧了英國人的抵抗決心,二低估了蘇聯紅軍,三高估了自己。咱們就從這三個方面來分析一下



一、小瞧英國

40天滅亡法國,讓希特勒自信到以為很快就能讓英國退出戰爭,如果是張伯倫時代,面對鋪天蓋地的德國空軍,英國很可能會跟德國和談,但是希特勒偏偏遇上了抽著雪茄的丘吉爾。

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將在法國作戰,我們將在海洋中作戰,我們將以越來越大的信心和越來越強的力量在空中作戰,我們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衛本土,我們將在海灘作戰,我們將在敵人登陸點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我們決不投降——溫斯頓.丘吉爾



英國在丘吉爾的領導下頑強抵抗,不論是大不列顛的空戰還是德國的狼群封鎖戰術都被英國硬抗了過去。這讓德國在無法迫使英國投降的情況下,開啟了兩線作戰,失敗早已埋下伏筆!

希特勒轟炸英國時犯了兩個錯誤:一是沒能解決英國的雷達戰;二是沒有繼續轟炸英國飛機場和指揮中心,轉而去轟炸倫敦。



二、低估蘇聯

1939年底爆發的蘇芬戰爭,蘇軍的“拙劣表演”,讓希特勒認為蘇軍內部已經腐朽、戰鬥力低下。

我們只需要踢開門,裡面腐爛的結構就會垮掉——阿道夫希特勒

在巴巴羅薩計劃發動之前,德軍對蘇聯軍事實力進行過評估。德軍認為蘇聯紅軍有6000架飛機,10000輛坦克;而實際上蘇軍飛機超過15000架,坦克超過25000輛。德軍的評估遠遠小於蘇聯的實際軍力,在開戰之前德軍就沒弄清楚對手的實力。



1941年6月22日,德軍全面發動巴巴羅薩計劃,三路大軍齊出。作戰初期德軍勢如破竹,一路呈現碾壓的態勢。開戰頭半年,蘇聯紅軍損失就超過400萬人,這種鉅額損失擱在誰身上都得完犢子,可是這對蘇聯來說只傷筋不動骨。蘇聯有約2億人口,兵力充沛,有廣袤的土地,極大的戰略縱深,充足的戰略資源,戰爭潛力非常恐怖。四年衛國戰爭蘇聯動員了超過3000萬人,僅在1941年6月22日戰爭爆發到1942年4月底就動員了超過1500萬人。而反觀德軍,縱觀整個蘇德戰線,德軍一線作戰部隊總數從沒有超過350萬人(不包括僕從國)。蘇聯相對德軍擁有巨大的兵力優勢,可以用人海戰術不計成本的消耗德軍。



從裝備情報上看,德軍在戰爭發動前,居然不知道蘇聯有T34這樣一款神器,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失誤。T34能對三號、四號坦克形成巨大優勢。在虎式跟豹式未出來以前,德國的坦克正面剛不過蘇軍的T34,更讓德軍絕望的是在1942年T34年產量超過1.2萬輛。而等到德軍緊急趕製的虎Ⅰ坦克參戰時,時間已經到了1942年的12月份,德軍在戰場上的形式已經發生逆轉,最關鍵的虎式坦克月產量僅有25輛,完全跟不上前線的消耗。

可以說希特勒大大的低估了蘇聯的實力。

三、高估自己

整個二戰,德國幾乎以一己之力挑戰整個歐洲列強,所謂雙拳難敵四手,他太膨脹了!



咱們通過數據對比一下,以1940年為例:德國經濟總量561億美金,人口7000萬(包括奧地利和捷克),面積55萬平方公里,鋼產量2100多萬噸;蘇聯經濟433美金,人口1.91億(包括波蘭),面積2200多萬平方公里,鋼產量1800多萬噸;美國經濟總量1000億,人口1.3億,面積930萬平方公里,鋼產量6000多萬噸。整個二戰德國生產了4.6萬輛坦克,美國生產了8.8萬輛坦克,蘇聯生產了10.8萬輛坦克,其中有7萬多輛被摧毀。如果德國有7萬輛坦克被摧毀,它能生產回來嗎!怪就怪德國的空軍是一支戰術空軍,缺乏遠程戰略轟炸機,沒能力對蘇聯後方的工業造成毀滅性打擊,這也說明希特勒並沒有認清自身的實力。



二戰德軍能夠縱橫歐洲,主要依靠超前的戰術理念——閃電戰。蘇德戰爭初期,德軍運用“閃電戰”取得了輝煌的戰果,然而隨著德軍裝甲部隊的深入,戰線逐漸拉長,後勤補給跟不上,前方的裝甲部隊往往要在原地等待三四天,後方的石油以及步兵師才能跟上來。閃電戰沒有石油怎麼行,裝甲部隊沒有步兵配合怎麼玩!顯然戰線越長,“閃電戰”越乏力。很多人說二戰德軍已經實現機械化,實際上德軍達到機械化的僅僅是擔任“閃電戰”的裝甲部隊,後方的步兵師還都是“騾馬化”。可想而知,這行軍的速度。如果遇上蘇聯的雨季,那漫長的戰線就成了德軍無法跨越的洪溝,大後方的物資遙不可及。再加上斯大林在西線實行焦土政策,能帶走的帶走、帶不走的通通焚燒,不聽從的直接槍斃。德軍很難再從佔領地獲得一絲補給,“閃電戰”已經名存實亡。德軍最大的戰術優勢已經終結,進入持久戰的德軍必輸。



所以二戰德國離勝利遙不可及,就如那無法跨越的英吉利海峽一樣遙遠!

我是鐵血軍史1927,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有不足歡迎補充!同時歡迎各位戰友關注我!


鐵血戰史1927


德國不可能打贏二戰,這是完全不可能的,德國距離勝利要多近有多遠。

很多對二戰有一些瞭解的朋友,都會好奇當初德國的錯誤決定:如果敦刻爾克的時候堅持進攻呢?如果在攻打蘇聯之前先登陸英國呢?如果提前在蘇聯入冬之前準備棉衣呢?如果希特勒集中力量進攻莫斯科呢?如果德軍提前在諾曼底部署防禦呢?這些選擇如果選對了,德國能不能打贏二戰呢?



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希特勒就算這些決定都做對了,德國也還是不可能打贏二戰。

很多朋友想的都是,德國二戰戰敗,是不是因為運氣太差,做了太多錯誤決定呢?

其實你反過來想想,德國能把戰局擴大到二戰那個規模,不是因為德國運氣太差,恰恰是因為德國運氣太好!

如果在希特勒剛剛崛起的時候,英法就按照巴黎條約的規定嚴格打壓德國的話,希特勒是沒有任何機會的。

如果在希特勒吞併蘇臺德和其他鄰國的時候,英法不是採取綏靖政策而是堅決打擊德國,德國也是沒有機會的。

如果德國閃擊波蘭的時候英法沒有打一場“靜坐戰爭”,而是主動給希特勒一記背刺,德國也是沒有機會的。

如果在德國進攻蘇聯之前,斯大林沒有出現戰略誤判,過晚估計希特勒進攻的事件的話,早早進行全面總動員,蘇聯根本不會給德國留下一點機會。

德軍能夠在二戰中把戰爭擴大到整個歐洲,一次次的軍事冒險能夠成功,主要是拜盟軍陣營一次次的優柔寡斷和戰略誤判所賜。如果盟軍陣營能夠一直對局勢有著清醒的判斷,德國根本不可能撐到1945年!



但是我們還是要討論上面的幾個問題,如果希特勒幾次判斷都準了,德國能贏嗎?

德軍在敦刻爾克堅持進攻的話,英國會投降嗎?

答案是否定的,丘吉爾後來所說的“如果敦刻爾克的人沒撤回來,我們只能用童子軍保衛英國”,這句話更多是對自己功勞的吹噓,敦刻爾克沒有大家想象中的那麼重要。

實際上,僅僅是英國,就在二戰中前後動員了超過一千萬人,巔峰時期在役兵力超過六百萬人,而敦刻爾克的英軍,只有三十多萬人而已。

對於當時尚未完成動員的英國來說,敦刻爾克很重要,但是對於整個戰局而言,敦刻爾克還沒有重要到影響大趨勢的地步。尤其是丘吉爾抵抗意志非常堅決,敦刻爾克的英軍就算被全殲了,英國也不可能投降。

如果德國在進攻蘇聯之前先登陸英國呢?

這個不是希特勒做不做的問題,這個問題對於德國來說,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英吉利海峽雖然不寬,但也還是要坐船的。而德國想要登陸英國,缺乏最重要的工具——海軍!

德國並非沒有海軍,而是德國海軍跟英國海軍不是一個等級的對手。整個二戰中,德國海軍一直被人嘲笑為“存在艦隊”,它的意義就只是存在在港口裡。曾經被希特勒寄予厚望的“俾斯麥號”戰列艦,一出海就被英軍圍毆擊沉,德國戰艦在二戰中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只能靠潛艇刷一刷戰績。

而潛艇顯然是不能幫助陸軍登陸的,希特勒曾經想要用空軍消滅英國海軍,但在空戰中證明沒有戰略空軍的德國完全做不到,所以德國想要登陸英國是不可能的。

如果德軍集中力量進攻莫斯科呢?如果德國給士兵配發棉衣呢?

客觀的講,德國的颱風計劃和巴巴羅薩計劃,從戰術上看,的確是非常優秀的。各種機動穿插,包抄圍殲,的確是戰術傑作。

但德軍的錯誤在於,過於高估了自己的戰鬥力,過於低估蘇聯的戰鬥力,也過於高估的蘇聯境內的交通條件。

德國的進攻計劃基於一個設想:開戰六到八週,蘇聯就會喪失大規模抵抗的能力,所以德軍的後勤部門也只做了這樣的計劃。他們根本沒想到後面會發生什麼。

希特勒沒想到蘇聯會死不投降,於是戰線越拉越長,而蘇聯境內的交通條件又非常差,德國的補給部隊還是騾馬化部隊,到莫斯科保衛戰時期,德軍已經完全供給不了前線部隊了。

蘇聯入冬時,德國並不是沒有棉衣,對於一個如此富裕的國家,準備幾百萬件棉衣不算什麼。但前線糟糕的後勤讓德軍根本無法把這些棉衣發到每個士兵手裡。

整個1941年的冬天,德軍的非戰鬥減員也只有十萬人左右,對於前線幾百萬德軍來說,這個損失並不算傷筋動骨。冬天對戰事有影響,但並沒有到決定勝負的程度。蘇聯強大的動員能力和堅定的戰鬥意志拯救了莫斯科,德國就是準備棉衣也沒用,就是集中進攻莫斯科也沒用!





如果德軍提前在諾曼底部署防禦呢?

在諾曼底登陸之前,雖然德軍將領們都認為盟軍會在加萊登陸。但希特勒本人卻以一種驚人的直覺,認為盟軍會在諾曼底登陸。不過他後來沒有扭過將領們的觀點,導致德國沒有把防禦重點放在諾曼底。

但是諾曼底登陸時,德國已經完全沒有了制空權,沒有制空權的德軍,就算是重點防禦諾曼底,在給盟軍更多殺傷之外,真的能夠組織盟軍登陸嗎?要知道,在登陸當天,除了奧馬哈海灘之外,其他海灘的盟軍傷亡都非常少,幾十幾百人而已。

在退一步說,就算盟軍諾曼底登陸失敗了,也只不過是盟軍不能在1944年6月登陸而已。難道盟軍就從此老老實實當乖孩子了?盟軍早晚要在西線登陸,隨著德國在東線節節敗退,滅亡是早晚的事,時間問題而已。

德國戰敗的根本原因,說到底就是德國實力跟盟軍陣營差距太大!

在二戰剛開始的時候,各國的GDP是這樣的:

德國 561億美元 八千萬人口

蘇聯 433億美元 一億兩千萬人口

英國 380億美元 本土四千萬人口

法國 390億美元 人口近五千萬

美國 超兩千億美元 人口超過一億三千萬

從這些硬實力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德國除了對法國和英國略有優勢外,對蘇美並沒有什麼優勢。

而且德國雖然從GDP上看優於蘇聯,但由於體制問題,蘇聯的動員能力和集中生產能力遠遠強於德國,希特勒由於是民選政府,一直不敢總動員,到1943年才開始總動員,導致德國的生產力一直遠遜於蘇聯。至於美國這個怪獸,就更沒有可比性了。

從實力上講,英、法、蘇、美,單獨拿出來哪個,都可以跟德國打一個風生水起。如果只是英國法國和德國單挑的話,德國還有勝利的希望,可是加上蘇聯美國兩個怪獸,還四個一起打,那就是天王老子也救不回來了。

如果說德國唯一的希望,大概是提前搞出原子彈吧,可是德國沒有戰略投送能力,能不能嚇住盟軍也很難說哦~


小約翰


二戰時,德國距離勝利有多近?


德國不可能贏得二戰,希特勒距離勝利要多遠就有多遠!

如果你瞭解二戰,你一定會說:如果意大利不拖德國後腿、如果日本如約進攻蘇聯、如果德軍不放跑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如果進攻蘇聯之前先拿下英國、如果德軍不把莫斯科戰役拖入冬天、如果德軍提前在諾曼底做好一起準備,如果這些希特勒都選對了,他會不會贏得戰爭呢?答案依然是不可能。

你可能會想,德國的運氣真差,這麼多機會都讓他失去了,最終導致失敗的結局。而我想說的是,恰恰相反,希特勒的運氣簡直太好了,好的無以復加。如果在希特勒不斷突破巴黎條約限制的時候,英法能聯手打壓,德國就沒有以後了;如果德國吞併蘇臺德和鄰國的時候,英法不是採取綏靖政策而是果斷出兵,希特勒就不敢再冒險了;如果德國閃擊波蘭的時候,英法聯軍不是坐在戰壕裡喝茶聊天,蘇聯不是趁火打劫,而是及時出擊,德國也就退縮了;如果巴巴羅薩計劃實施之時,斯大林沒有誤判形勢,而是及早準備,德國也不可能打到莫斯科。

由此可見,希特勒之所以能橫掃歐洲,一次次冒險成功,這是英法想把德國這個禍水引向蘇聯導致的,也與蘇聯和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密切相關,假如盟軍一方能夠清醒認識希特勒的野心,給希特勒當頭棒喝,德國是不可能堅持到1945年的。

如果希特勒把幾次失誤都避免了,他就一定能贏得二戰嗎?

首先,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真的如此重要嗎?失去這些士兵英國就會投降嗎?顯而易見,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二戰期間,英國現役軍人超過600萬人,敦刻爾克的30萬人和整個大局比起來微不足道,有丘吉爾在,就是敦刻爾克的30萬被全殲了,英國也不可能投降。

第二,德國登陸英國就能一帆風順嗎?現實給德國人上了一課,他們不可能拿下英國,因為德國缺乏登陸的必備兵種——海軍,德國軍界曾有一句話來形容三軍,一流陸軍、二流空軍和不入流的海軍,“俾斯麥號”剛露頭就被英軍幹掉了,只能靠潛艇刷存在感了,英吉利海峽雖然只有100多公里寬,但缺乏堅船利炮的德國始終沒有登上一個士兵,只能靠飛機和不著調的導彈來轟炸,沒有拿下英國,意味著他就要腹部受敵,兩線作戰,不能放開手腳進攻蘇聯。

第三,德國進攻蘇聯如果沒有拖到冬季。德國敗給蘇聯的不是季節,而是蘇聯強大的動員能力,進攻蘇聯之前,德國達到了史上最強盛的時期,真可謂兵強馬壯,希特勒敢進攻蘇聯,說明他自認為已經做好了一切秒殺斯大林的準備,他要像橫掃歐洲一樣消滅蘇聯,所以,希特勒根本就沒有想到戰爭能一直打到冬天,他最初的設想是,開展6到8周,蘇聯就能喪失抵抗能力,所以,德國的後勤部門也就沒有準備冬衣,強大的德國難道還不能保證每個士兵一件棉衣嗎?蘇德戰爭的最初成果正如希特勒預想的那樣,蘇聯毫無抵抗能力,數百萬的士兵成為德軍俘虜,但是隨著戰爭的推進,才意識到蘇聯太大了,大到你無法想象,蘇聯的人太多了,殺也殺不盡,對於數百萬的德軍來說,非戰鬥減員十萬人影響不大,在蘇聯強大的動員能力和堅定的戰鬥意志面前,冬季顯得微不足道。

第四,希特勒沒有想到盟軍會在諾曼底登陸嗎?其實,真實的歷史是,希特勒以他驚人的直覺,猜中了盟軍將在諾曼底登陸,而他的很多部下則認為盟軍在加萊登陸的可能性更大,最終,希特勒沒有堅持自己的觀點,而是被他的部下說服,沒有把防禦重點放在諾曼底,也許,這就是天意。其實,就算是德軍在諾曼底堅守壁壘又怎樣呢?沒有制海權、沒有制空權,除了給盟軍造成更大的傷亡之外,德軍根本無法組織盟軍登陸,西線的敗退已經是遲早的事情了。

最終,我們發現,德國的失敗,其實不是在戰場上,而是敗在綜合國力上。

二戰初期,各國綜合實力是這樣的,德國561億美元,0.8億人口,英國380億美元,0.4億人口,法國390億美元,0.5億人口,蘇聯433億美元,1.2億人口,美國2000億美元,1.3億人口,可以說,除了英法,德國和蘇美對比沒有任何優勢。

在兵源上,英國動員了1000萬人的部隊,而且作為昔日的日不落帝國,還保留有很多的殖民地和充沛的人力資源。

由於體制不同,蘇聯的動員能力幾乎更加驚人,美國就更不用講了,戰爭潛力無窮,而德國作為民選政府,直到1943年實在撐不住了才敢全民總動員,及時這樣,最終進入戰場的也只不過1000萬人,而且還要分出不少人到各自的佔領區守衛,防止當地的暴動,真正的一線作戰部隊十分有限,德國佔領區的軍民根本不可能為德國拼命,反而成為累贅,所以,德國面臨的是內憂外患的局面。

這樣的德國,怎麼可能贏得二戰呢?

希特勒在自殺前對他的部下說:勝利一度離我們很近,唾手可得!

真不知道他哪裡來的自信,要不然就是在安慰他的部下!


葛大小姐


德國人確實離勝利只有一步……emmm……或許兩步,也可能三步之遙吧,總之就是差這麼點。

德國的第一個失誤,就是敦刻爾克了,放走了大量的有生力量,也遲滯了德國陸軍的進攻節奏,而且也沒能以此圍城打援,消耗英國人,這就有點悲劇了。

第二個失誤,就是在進攻英國的時候,沒有一個好的計劃就貿然行動,結果大大消耗了自己的實力,很多人認為二戰的轉折點是斯大林格勒或者是莫斯科,但我一直認為,不列顛空戰才是真正的二戰轉折點,如果希特勒的手下還有眼光長遠的將領,他們就應該告訴希特勒,戰爭已經輸了。

如果當時希特勒消滅了敦刻爾克的33萬人,以德軍當時的實力,複製克里特島空降,問題不大,此時的德國空降兵還是巔峰,克里特島之後才下滑的。

至於攻打蘇聯,時機和戰略問題都不大,最大的問題就是後勤保障不足,包括士兵的冬裝、機油等等,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攻打戰略縱深這麼大的國家,就算不阻攔讓你開著坦克跑,你還得用多長時間才能跑遍東西縱橫的距離,更不要說在作戰時期了,日本打中國為什麼敢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因為中國當時的軍隊素質跟日本不在一個檔次,而希特勒敢打蘇聯,我認為很大一個因素是大清洗,另一個新區是蘇芬戰爭。

如果說此時德國人已經清醒,那麼德國人至少在諾曼底還有一博之力,可惜,又被盟軍耍了。

所以你說德國人離勝利有多遠,嗯沒錯就是這麼遠。




語文老師28


這個勝利的標準很難確定。

如果單從爭脫凡爾賽條約,德國復仇的角度講,1940年7月,德國已經接近勝利。這時,法國已經投降,英國龜縮回本土,希特勒成為除蘇聯以外的歐洲大陸的主宰者。這個時侯,如果希特勒就此收手,不再進攻蘇聯,他也就勝利了。

在那時,歐洲與世界的格局,就如同現在這樣:德國主導歐陸,英國退歐,蘇聯在歐洲東部發展,呈三足鼎立之勢。美國呢?就沒有現在這樣強勢了。這樣一來,希特勒就接近勝利。

有人說,資本不會讓希特勒這樣幹,資本是要掙錢的。這是一定的。在當時,希特勒已經整合了歐洲工業,除本土工業外,法國工業,捷克工業均被希特勒配置。羅馬尼亞的石油,瑞典的鐵礦石,波蘭的糧食均可為德國服務,德國的市場已經相當可觀,德國資本有利潤可賺。

況且,當時德國與蘇聯還在進行經濟貿易,優勢互補。經濟聯繫日益緊密。在蘇德經濟交流的基礎上,美國也只好選擇與德國貿易。憑藉當時德國超強的工業製造能力,科研水平,軍事力量,世界各國能奈德國何?

就只剩下英國,也被德國打得殘破不堪,被摒棄於德國主導的歐洲經濟體以外,翻不了大船。

只可惜,人心不足蛇吞象。從希特勒貿然進攻蘇聯那一天起,他就不再是離勝利越走越近,而是進入了生命的倒計時。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有兩個原因:

第一、希特勒個人對蘇聯的刻骨仇恨

他曾經寫過一本書【我的奮鬥】,表達了他對蘇聯的仇恨。他進攻蘇聯是必然的。

不但如此,希特勒還宣揚人種優越論,把德國以外的其他人種視為劣等人種,加以岐視。對於斯拉夫人與猶太人更是充滿仇恨。

他屠殺600萬猶太人,在被佔蘇聯國土上實施罪惡的政委計劃,倒行逆施,激起了全世界公憤。這使希特勒處於全世界人民的包圍中,使蘇聯得道多助,聯合美,英,中等國建立起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最終擊敗希特勒。

第二、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慫恿的結果

反蘇仇蘇是英法等國傳統的事業。即使英國被德國胖揍,龜縮回本土,也沒忘記這項工作。

邱吉爾同樣也是製造謠言的高手。他一面散佈謠言,說蘇聯制定了大雷雨計劃,要進攻德國,挑動德國進攻蘇聯。一面又向蘇聯傳遞情報,說德國要進攻蘇聯。搞得斯大林對英國很不感冒。

1941年6月22曰,希特勒突襲蘇聯,邱吉爾長長出了口氣,英國搭救了。因此說,外界挑動,也是希特勒進攻蘇聯的催命鬼。

自從希特勒進攻蘇聯那天起,他就與勝利無望了。

有時侯可以這樣說,打敗自已的也許就是自己。

衝動是魔鬼就從這裡傳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