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關羽和馬謖都是違反軍令,為何兩人結局不同?

跑腿小輝哥


關羽的將令就是還人情而已,不存在任務失敗了。劉備還沒有站穩腳跟,不希望北方曹操這節點被殺,北方亂局後被江東孫權做大。勸饒關羽的將領也很多,諸葛亮也是這節點駕馭打壓關羽的好時機,怎麼可能真殺大將呢?劉備陣營人才儲備本來就為以後入蜀計劃準備著呢,只是這下挫一挫關張二人的傲氣也是有必要的,也為諸葛亮在劉備陣營決策層核心做好了權威價值的公關,於公於私有益於以後劉蜀大局。馬謖就恰好相反,蜀國北伐好幾次了,勞民傷財,連年征戰北方魏國已傷蜀國根本卻無大的翻盤。或許是轉移蜀國內部矛盾也是想以攻為守與魏國打消耗拉鋸戰,諸葛亮深知蜀國的短板,依據巴蜀現狀很難扭轉中興漢室天下的使命。這個節點徹底失望就是失街亭一役,連拉鋸戰都失掉了。北方門戶都進不去這個歷史事件標誌著蜀國也等著被曹魏吞併的不久的將來了。不久諸葛亮病逝,蜀國燒燬棧道退守最後大本營。馬謖與諸葛亮私交深厚,諸葛亮不管是北伐還是平南叛軍事會議都有他。可是馬謖只適合當參謀不適合當將領,這次失去了諸葛亮的厚望,也失掉了蜀國的賭資與國運。一向事必躬親的諸葛亮肯定要讓馬謖一死,為治軍也為自己這次軍事行為失敗而擔責。


華歆手卷


我是造作的楚狂人,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關羽和馬謖都立下了軍令狀,並且都違反了軍令,為何結局不同?我想應當從三個方面來考量。

兩人違反軍令導致的結果不同

關羽違反軍令,是指放曹操通過華容道這件事,結局是導致曹操回去之後重整旗鼓,魏國仍然雄踞北方。

看似結果很不好,實則對劉備陣營是有利的,這也是諸葛亮想要看到的結果。為什麼這麼說呢?這與當時的形勢有關。

赤壁之戰後,劉備仍然沒有自己的立足之地,連荊州都未得,何況西川和漢中之地?此時距離諸葛亮隆中的規劃還很遠。若貿然殺掉曹操,北方必亂,曹操的勢力將會分裂,天下重新變為群雄割據。

這時最大的得利者將會是吳國孫權。至於劉備,因為殺了曹操,反而成為眾矢之的,要面對魏國的復仇,更無暇自立了。

因此,不殺掉曹操反而是最有利的結果。一方面給曹操賣個人情,給自己留個後路,另一方面讓關羽更加順服,心懷愧疚,以後再見曹操便不會心生仁慈。

從更遠處來看,赤壁之戰後,孫權親率大軍進攻合肥,與魏軍鏖戰數年,期間面對曹仁、張遼等名將,互有勝負。吳國的主要軍力都放在了合肥戰場上,這也就給了劉備極大的發展空間,取荊州,奪西川,都在這段時間進行。

因此關羽放曹操,弊甚小,利甚大。

至於馬謖失街亭,則使得蜀軍全盤皆輸,是大罪。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準備最足,陣容最好。武將有趙雲、魏延、王平、關興、張苞等等,並且又收服了姜維,同時魏國內部還有孟達做內應。諸葛亮彼時精力充沛,部署周密,大有一舉滅魏之勢。

魏國派大將軍曹真禦敵,連遭挫敗。那時諸葛亮已經有六分勝算,因此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因為太險,並沒有被採納。諸葛亮只想穩穩地獲勝。

一切都很順利,唯獨馬謖出了大錯。街亭是萬萬不能丟失的命脈,守街亭的責任重於泰山。馬謖卻剛愎自用,導致蜀軍前功盡棄,失去了北伐最好的一次機會。

從此蜀軍銳氣大失,而諸葛亮吸取了這次教訓,就更加不信任身邊人,唯恐他們不盡心盡力,像馬謖一樣壞了大事。因此諸葛亮此後凡事親力親為,大事小事一把抓,以致於勞累過度,病死五丈原。

馬謖違反軍令,導致的惡果無法彌補,死不足惜。

軍心如何

關羽華容道放曹操,是在赤壁大勝之後。孫劉聯軍已經取得了重大勝利,三軍喜悅,軍心振奮。

若在大勝之後斬殺大將,不但不能振奮軍心,反而會令軍心不穩,士兵懷疑。諸葛亮也會背上嫉賢妒能的罪名。因此關羽不可殺。

馬謖大意失街亭,導致蜀軍數年準備一朝譭棄,不殺不足以平軍憤,不殺不足以安軍心,不殺不足以明軍法,不殺不足以警戒後人。

因此儘管馬謖與諸葛亮親如父子,也不得不殺。司馬懿得知馬謖被斬後,評論道:諸葛亮必定再次北伐。斬馬謖就是諸葛亮北伐的決心。仲達的確深知孔明。

地位不同

關羽在劉備陣營中是什麼地位?妥妥的二號人物,劉備之下,眾人之上。

關羽不僅僅是一員戰將,更是具有領導力的帥才。關羽的名望,號召力,人格魅力,均不遜於劉備。而他手下的軍隊,跟隨他多年,忠心不二,自成一派。所以劉備才會讓關羽守荊州,不僅僅是因為他的能力,更是因為關羽有自己的勢力和名望。

諸葛亮彼時剛剛加入,表面上作為軍師地位極高,實際上還是比不上關羽在軍中的地位。劉備當然是更在乎關羽,更信任關羽,而不是諸葛亮。

所以,如果諸葛亮殺掉關羽,不但軍心大亂,而且劉備也會記恨他,那他就自身難保了。

至於馬謖,只是小小參軍。劉備在時就看不上他,不給重用,唯有諸葛亮偏愛他。

馬謖,從未獨自帶兵,更無半點功勞。諸葛亮讓他守街亭,明顯是心存私心,想要讓馬謖立功,以便於日後提拔。畢竟營中並非沒有大將可用,偏偏讓一個沒有帶過兵的人守街亭,實在荒謬。

不但後人覺得荒謬,當時陣中其他將領一定也心懷不滿和疑惑。馬謖的失敗,眾將心中的不滿就更加強烈。

所以馬謖不得不殺,沒有商量,毫無餘地。


黑色大炮


關羽違反軍令,理當斬首。因為有軍令狀。

馬謖違反軍令,也理當斬首,也是因為有軍令狀。

造成的後果或者說損失都是巨大的,關羽華容道放了曹操。如果關羽華容道捉了曹操或者殺了曹操,三國以後的歷史都會被改寫。馬謖失了街亭。如果馬謖沒有失掉街亭,那之後的歷史也會被改寫。

那為何關羽不但沒死,而且連責罰都沒有。馬謖卻直接沒斬首示眾。

因為:1、當時劉備尚在,諸葛亮才剛保劉備。

2、關羽是劉備的結義二弟。

馬謖為什麼被斬首

因為:1、諸葛亮在西蜀有了絕對的權威。

2、馬謖之兄馬良已經去世。

3、諸葛亮受劉備託孤,一心一意要恢復漢室,斬馬謖,樹軍威也是當時需要。


吉祥流年


在《三國演義》中,“華容道捉放曹”與“揮淚斬馬謖”都是非常有名的故事,為後人所津津樂道。

兩個故事的相同點是,都立下了軍令狀,也都違反了軍令狀。不同點是,關羽僅僅被象徵性地斥責了幾句,而馬謖卻被斬首了。從表面來看,很多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會說,因為關羽是劉備的結拜兄弟,而馬謖卻沒有和一把手這麼親密的關係護體。然而,原因真的是這麼簡單嗎?我認為不是。

二人結局不同的根本原因,在於兩件事從根子上的性質就不一樣。

一、關羽違反軍令狀

(一)關羽違反軍令是諸葛亮為了讓關羽還曹操人情有意為之。

這個“送人情”,既有讓關羽順水推舟還個“過五關斬六將”的人情給曹操,也有諸葛亮自己想要送個人情給關羽的意味在裡面。為什麼這樣說?一個重要的細節就是書中所說,諸葛亮夜觀天象,曹操命不該絕。

▲華容道,曹操與關羽敘舊情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被神話的存在,不僅智謀奇高,還會六丁六甲之神術,且製造木牛流馬、諸葛連弩等當時的木工巔峰之作。也就不難理解,諸葛亮可以通過觀測天象來看出曹操不該死於此。因此順水推舟,讓關羽做個人情,也好報答曹操對他的恩情。

(二)派關羽去守華容道是諸葛亮要送關羽個人情而算計好的一步棋。

諸葛亮料到,劉關張結義兄弟,即使關羽違反了軍令狀,劉備必不會斬他,而且反而可能從中調停。因此,諸葛亮在這裡想要送關羽一個人情,為什麼?

我們都知道,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一直到華容道時,其實諸葛亮在劉備帳下效力的時間仍不算太長。而關羽張飛自打一開始,便對這個比他們年齡小、又神神秘秘、仙氣十足的軍師很不服氣,甚至多次言語相辱。

因此,為了能夠讓關羽以後對自己更加尊重,同時更加顯示出自己的神機妙算,諸葛亮故意派雲長去守華容道,因為他知道,以關羽的性格,必會放走曹操,而之後,關羽必因違反了軍令狀而陷入被動,到那時,自己再給關公一個臺階下,定會讓其以後對自己俯首帖耳。

而後來的諸多事實,也都證明了諸葛亮實現了自己的設計。

▲曹操向關羽投降

(三)如果這時候殺掉曹操,會讓劉備集團招致殺身之禍。

彼時的劉備眾人,尚無自己的立足之地,屬於“僱傭兵”性質,各方補給還需依賴於東吳,如果在此時誅殺曹操,必會招致曹操後代及殘餘勢力以雪恥、報仇為目的的瘋狂報復。

而一旦事態這樣發展,東吳必會成為最大的贏家,到時候,劉備集團對他們也就沒有了多大的價值,周瑜為首的東吳勢力,首選必然也是滅掉劉備。因此為了避免“狡兔死、走狗烹”,諸葛亮此時必不會真心去殺曹操。

因此,關羽即使違背了軍令狀,也無妨於大局。

二、馬謖違反軍令狀

(一)馬謖違反軍令狀直接導致諸葛亮當次北伐失敗。

蜀後主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為實現統一大業,發動了一場北伐曹魏的戰爭。他命令趙雲、鄧芝為疑軍,佔據箕谷(今陝西漢中市北),親自率10萬大軍,突襲魏軍據守的祁山(今甘肅),任命參軍馬謖為前鋒,鎮守戰略要地街亭(今甘肅秦安縣東北)。

▲馬謖立下軍令狀

臨行前,諸葛亮再三囑咐馬謖:“街亭雖小,關係重大。它是通往漢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軍必敗。”並讓他“靠山近水安營紮寨,謹慎小心,不得有誤”。

馬謖到達街亭後,不按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也不聽副將王平勸告,自恃學過一些皮毛兵法,欲效仿項羽和韓信破釜沉舟、背水一戰,把營寨紮在了山上,結果被魏軍圍困,斷了水源和糧道,以致兵敗,街亭失守,諸葛亮部不得不退回漢中。

▲魏蜀街亭之戰態勢圖

(二)不斬馬謖難以安眾人之心。

眾所周知,當時蜀漢政權的內部派系分為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系和川蜀本地一派,如果執法不嚴,不僅日後難行軍令而且難以平衡政治關係。街亭失守以後,戰局瞬間對魏國十分有利,整個蜀國就處在危險之中,人心惶惶。諸葛亮不得不殺馬謖以安朝野上下。此舉也同時說明馬謖雖然如己出,但是任何人都不能把個人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綜上,馬謖違反軍令狀後,諸葛亮按律法斬馬謖來震懾三軍,這是必須的,更是必然的。

因此,雖然關羽和馬謖同是違背了所立下的軍令狀,但是卻有著不同的結局,也是意料之中。


關注 ,帶你暢遊歷史星河,品讀歷史人物,汲取文化滋養~

隨手

轉發是美德,

歡迎在下方留下寶貴評論,和我一起交流三國那些事兒~


戰國君


《三國演義》中,關羽違反軍令是赤壁之戰時在華容道放走了曹操,馬謖違反軍令是一出祁山時不聽諸葛亮之言當道下寨致使大敗。為何兩人都違反了軍令,關羽安然無恙,馬謖卻被軍法問斬呢?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赤壁大勝,一伐戰敗

赤壁之戰時,孫劉聯手,火燒赤壁,曹操敗走華容道。遇到守華容道的關羽,曹操苦苦哀求,關羽念及昔日情誼,放了曹操一馬。此時雖然關羽違反了軍令,但總體戰爭是大獲全勝,整個軍隊沉浸在一片喜悅之中。所以縱使關羽有錯,因為心情好、士氣足,也是可以赦免的。

而馬謖在街亭,上山紮寨,被曹軍團團圍住,切斷水源,並用火攻,大敗而歸。此時蜀漢軍隊損失很多,而且致使北伐徒勞無功,士氣低落,不殺馬謖不足以平兵憤、正軍心。所以馬謖必死。


諸葛亮的用意不同

諸葛亮派關羽守華容道,本來就是想給曹操留一條活路。因為三足鼎立,如果曹操一死,北方定然大亂,孫權當時勢力比劉備強,統一北方後,劉備也會被滅掉。所以派關羽守華容一是做給孫吳看,二是讓關羽還了曹操昔日的恩情(以後見到曹操,必然死戰)。諸葛亮用意如此,關羽違反軍令當然安然無恙。

街亭是北伐的重要據點,街亭一失,北伐也就會失敗。諸葛亮派馬謖去街亭,用意是讓他無論如何也得守住。但結果大敗而歸,不僅損兵折將,而且使第一次北伐徒勞無功,勞民傷財。對於毛遂自薦並立下軍令狀的馬謖,諸葛亮只有斬掉。


二人背後勢力不同

關羽是劉備結拜的兄弟,是最早跟隨劉備出生入死的人員之一,而且作戰勇猛,軍功顯赫。無論在軍中還是在劉備心中,都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諸葛亮當時輔佐劉備時日不久,如果真按軍令斬了關羽,不僅會和劉備心生嫌隙,而且搞不好還會激起兵變。

馬謖的勢力就比關羽小很多了。“馬氏五常”,兄長馬良猇亭之戰時死亡,其他幾人默默無聞。馬謖在蜀國最大的靠山就是諸葛亮的賞識,連蜀主劉備都認為他華而不實,不堪重任。北伐時期,諸葛亮乾剛獨斷,軍中將領沒有一個能令他忌憚的。此時馬謖違反軍令,蜀軍損失慘重,自然是留不得的。


若木語

馬謖的死雖然是咎由自取,但其軍事才能也是值得我們肯定的。在平南時,馬謖的“攻心為上”得到了諸葛亮的大力讚許併成功執行。

相同的事物,它們的結果不一定相同。只有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



若木小記


雖說關羽、馬謖都是違反軍令,但是他們的身份地位,事件的嚴重性和諸葛亮當時身處環境的不同,也就導致了兩人有著不同的結局。

首先我們來看關羽,關羽違反軍令應該說的就是華容道私放曹操一事。當初曹操基本統一北方,想要一舉南下,消滅劉備,踏破江東,完成全國統一的偉大宏願。逼的是劉備、孫權被迫結盟,結果大敗曹操於赤壁。曹操在逃亡的路上,剛好經過在此埋伏的關羽,關羽是個忠義之人,念當初曹操對自己厚恩有加,於是一時心軟放走了曹操,關羽心裡當然也很清楚自己將要面臨嚴重的懲罰。

那麼諸葛亮是怎麼處罰關羽的呢?首先我們要清楚諸葛亮在當時是怎樣的心態和目的。

諸葛亮其實早已算定曹操會走華容

道,也已知曉關羽會義釋曹操,這都在諸葛亮的意料之中,這也就表明諸葛亮是故意這樣安排的,所以這個事件不是特別嚴重。既然你關羽立下了軍令狀,我就得按侓處罰你,給眾人一個交代。但是諸葛亮心裡很清楚,關羽是劉備的結義兄弟,關係甚好,在軍中威望也是極高的,到時眾人勸解也就無事了,結果真如諸葛亮所想的那樣。

但諸葛亮為何要弄這一出呢?一來是為了壓一壓關羽的傲氣,樹立自己在軍中的威望;二來則是讓關羽了結他與曹操的私人恩情,去了關羽的一個心頭病。

馬謖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馬謖才氣出眾,尤其喜愛討論兵法,諸葛亮對他非常的器重,經常與他徹夜長談。

諸葛亮出兵祁山,需有人鎮守街亭這一要道,此地意義重大,關乎於全軍的進退。當時都認為鎮守此地的應該是大將魏延或者是吳壹,但都沒想到的是諸葛亮卻提拔馬謖鎮守此處。馬謖領軍後,狂妄自大,不聽諫言,最終被魏軍打敗,失去街亭。從而導致了諸葛亮沒有據點,只得退回了漢中。

回軍後,馬謖就被捕下獄,諸葛亮就揮淚斬了馬謖。當初馬謖幾次三番求見諸葛亮,讓他鎮守街亭,所以他也是立了軍令狀的,可他沒有關羽那麼幸運。

論地位,馬謖跟關羽是沒得比的,只當過縣令和太守,只不過是受到了諸葛亮的特別青睞。然而此次的任務非同尋常,諸葛亮是非常重視的,是經過再三的思索才決定下來的,結果街亭卻丟了,諸葛亮大失所望。

此時諸葛亮的處境是非常尷尬的,之所以要違背眾將的勸說而提拔馬謖,肯定是有自己的想法和對馬謖的信任,然而這些都成為了泡影。

那諸葛亮此時該怎麼辦呢?必須要給整個軍隊和皇帝一個交代呀,於是自降三級,殺了馬謖。諸葛亮痛苦的說到,都怪我當初沒有聽從劉備的勸告呀!因為劉備臨死前曾告訴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您要審慎!”。可惜,諸葛亮當時並沒有在意,直到此時才後悔不及。

總結來說,關羽違反軍令是諸葛亮有意為之,而馬謖違反軍令則是出乎諸葛亮的意料,諸葛亮大失所望,所以結局也會有所不同。


古典君000


這從性質、重要性、地位、局勢等方面看,都不是一回事。

1、性質上。關羽放走曹操,是諸葛亮的謀略,而馬謖失街亭是重大軍事失誤。赤壁大戰,諸葛亮借用孫吳的力量,為劉備站穩腳跟,開闢一片天地。曹操不能死,死了最大的受益者是東吳,最大的受害者反而是劉備。因為如果殺了曹操,曹軍會報仇,劉備那點力量不是對手。孫吳坐收漁利,會繼而滅了劉備。“三國”這個詞是空間博弈的代名詞,有著獨特的意義,裡面的內涵也很豐富。在三國格局下,劉備勢力有迴旋的空間餘地。還有就是諸葛亮用這個計謀,一箭雙鵰。給關羽一個把柄,服服貼貼聽我指揮,我都饒你命了,你得感恩。以前關羽看不起諸葛亮,諸葛亮用計藉機敲打關羽。為了讓關羽去,先是部署張飛趙雲,就是不理關羽,關羽上杆子,就立軍令狀,實際是使用激將法,逼迫關羽上路。同時,做個人情,讓關羽報答曹操。馬謖是紙上談兵,在最緊要關頭丟了街亭,使蜀軍的努力泡湯,還造成很大的被動地位,諸葛亮使用險計空城計才擺脫危險之地。

2、重要性上。前一個是諸葛亮故意讓關羽放走曹操,完成任務是放走,同時報恩,這一舉兩得的好事。後一個是真真正正的軍事失敗,造成大禍,肯定要軍法處置。

3、地位上。關羽是桃園三結義主角之一,地位不一般。即使不是故意讓關羽放走,結果也不會殺關羽的,肯定眾人求情,給個臺階,況且事業剛剛開始,需要人手。馬謖儘管諸葛亮很喜歡很欣賞,那地位也不能和關羽相比,何況諸葛亮越是器重越是失望,這麼大的重任交給馬謖,沒有完成,造成重大損失。所以諸葛亮很自責,還自己給自己處分,所以事態很嚴重。

4、局勢上。即使要關羽放走曹操是真的,那損失也不大。馬謖就不一樣了,差點全軍覆沒,還使蜀軍遭受重創,從此諸葛亮優勢盡失,直到五丈原去世。失街亭是致命的!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93610824521234345"} --}

徒步上路的人文地理


《三國演義》裡的關羽和馬謖,違反了什麼軍令呢?關羽在赤壁之戰後,因念及昔日曹操的恩情,而不顧曾與軍師諸葛亮立有軍令狀,在華容道上放過了窮途末路的曹操,但卻並沒有被劉備和諸葛亮處罰。

馬謖則是在諸葛亮北伐中原之時,違反諸葛亮的命令,在扼守戰略要地街亭時死用兵法一意孤行,最後導致街亭失守蜀軍被迫撤回漢中!形勢之嚴峻甚至迫使諸葛亮也不得不以身犯險,上演了一幕空城計方才得以脫身。在回到漢中之後,諸葛亮不得按照馬謖所立的軍令狀重懲馬謖之罪,馬謖因此而被殺!

那麼為什麼關羽違反諸葛亮的軍令沒有被追究責任,而馬謖丟失了街亭就要被開刀問斬呢?難道就因為關羽是劉備的結義兄弟,而馬謖只是一個普通將領嗎?當然不是這樣!如果我們把曹、劉、孫這三支力量的態勢,聯繫到漢未亂世的整體格局中去考量,就會發現在赤壁之戰後的曹操,不僅不能死而且還要好好地活著!

因為儘管孫劉聯軍在赤壁之戰中共同打敗曹操,但是當時孫權的力量是遠遠強於劉備的!也就是一旦曹操死了北方亂了,能夠趁亂漁利的只有孫權,而不是實力尚且弱小荊州地盤尚未穩定的劉備!

更何況即便曹操被關羽殺死,曹氏集團的根基卻仍在,因此北方在暫時的混亂後,肯定能夠重新安定下來。一旦北方重新安定,曹氏家族必會因曹操之死與劉備結下深仇大恨,雙方勢必會拼個你死我活!而到了那個時候,劉備就等於把曹氏集團的火力,全部吸引到了自己身上,反而給孫權留下了從容發展的機遇!

因此才會出現儘管關羽立有軍令狀,仍然在華容道上放過了曹操,卻並沒有受到劉備和諸葛亮懲罰的事!

反觀馬謖呢?馬謖是在天下己經分裂成為魏、蜀、吳三個國家,蜀吳聯合抗擊魏國北伐中原的情況下,置諸葛亮的北伐大計於不顧一昧逞強好勝,盲目自信地擅自改變諸葛亮的防禦部署,致使被司馬懿鑽了空子。導致街亭這個重要的戰略節點一丟,蜀軍面臨著全線崩潰滿盤皆輸的危局,難得的北伐機遇就這樣丟失了!可想而知在這樣嚴重的後果下,諸葛亮若不嚴懲馬謖又怎麼能夠嚴明軍紀整頓人心?因此馬謖才會必須被處決!


北疆同心


關羽是皇親國戚,是劉備的弟弟,又是張飛的哥哥,諸葛亮他得罪不起,如果諸葛亮敢殺關羽,劉備這一關就過不去。弄不好張飛會趁風高夜黑之時,就把諸葛亮給宰殺了,所以諸葛亮精明著呢,不會辦那傻事,再說他也沒有那個膽(有時候只裝裝樣子唬唬人)。

一、馬稷身後背景不強大,弟兄三個(已死二個),雖然有點名氣,但是隻剩馬稷一人,那是孤掌難鳴。

二、諸葛亮這時候是“相父”掌握著絕對的權力,一個阿斗只是個擺設,他想宰誰一定能辦到,所以殺個馬稷不是大事。

關羽丟荊州的罪,比馬稷失街亭的過大得多,但是諸葛亮就不會也不敢宰關羽。這就是諸葛亮精明過人之處。


九天牧馬


關羽和馬謖兩人所立下的軍令狀,從錯誤性質和兩人地位的不同,導致的結果也是不同的。

首先,兩人違反軍紀的性質不一樣。赤壁之戰中,諸葛亮讓關羽把守華容道,為斷絕關羽念舊情之心,臨行前立下軍令狀,關羽應諾,誓拿曹操首級。當時曹操雖然大敗,但是其主力尚在,為防止曹操主力反撲,諸葛亮和周瑜都想讓曹操死在對方手裡,並沒有對曹操下殺心。曹操敗走華容道,關羽念舊情將他放了。事後諸葛亮也說,曾夜觀天象,曹操命不該絕,正好用這次機會了結關羽和曹操的舊情,從此兩不相欠。所以,諸葛亮沒有殺關羽。

而馬謖犯的錯誤卻是巨大的,街亭是戰略要地,馬謖主動請纓帶兵駐守,當時諸葛亮考慮到馬謖沒有帶兵的經驗,派王平一同前去。馬謖自視甚高,自以為熟讀兵法就能率兵打仗,駐守街亭被司馬懿圍困在山上,斷水斷糧,導致街亭失守,更直接導致了北伐的失敗。所以為明軍紀,諸葛亮殺了馬謖。

其次兩人的地位也不一樣,劉備、關羽、張飛,是桃園三結義的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況且關羽自桃源三結義以來一直追隨劉備,是劉備身邊的主力武將,立下了許多汗馬功勞,受萬人敬仰,諸葛亮不可能輕易殺關羽。而馬謖是諸葛亮的參軍,長於諸葛亮討論軍事謀略,有些紙上談兵之意。劉備也說過,馬謖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不能委以重任。馬謖所犯的錯是無法挽回的。

所以同樣是違反軍令狀,關羽和馬謖的結局不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