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理財產品為什麼有的1萬塊錢就賣,而有的要5萬?

理財迦


同樣的理財產品?是同樣都叫理財產品吧。

什麼是理財產品?這是一個範圍很廣的概念,可以這麼說,能用來進行“理財”行為,能用來錢生錢的投資方式都可以叫做理財產品,比如基金、信託,甚至保險產品都可以叫做理財產品,但是最“正宗”,或者說我們常說俗稱的理財產品,還是銀行理財產品。

那這個問題就變成了“同樣叫理財產品為什麼有的1萬塊錢就賣,而有的要5萬才賣”?

這涉及到一個專業名詞,認購起點金額,或者叫起存點,就是最少得買多少錢的。

在2018年之前,對於個人投資者,銀行理財產品認購起點金額最低都是5萬,換句話說,如果你在哪個銀行買理財產品最低認購起點金額小於5萬,那一定不是這家銀行自身的理財產品,可能是所謂的銀保類理財產品,也就是保險產品,也有可能基金產品,或者代銷別的機構的產品。

而就在2018年7月20日,銀保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其中規定:公募理財產品的單一投資者銷售起點金額由5萬元調降至1萬元,也就是說,最個人投資者最低只要1萬元就能買到“正宗”的銀行理財產品了。

不過,雖然最低只要1萬元,但你會發現就算在同一家銀行,不同產品的認購起點金額也是不同的,這多半跟產品的期限和投資方向有關,但是你也會發現,就是性質相同,期限相同的產品,認購起點金額越大,預期收益率越高,也就是越有錢利息越高。

所以,理財產品有的1萬元就能買到,有的得5萬元,有的50萬元甚至100萬元,無非是產品差異化而已。


鑫財經


日前出臺的銀行理財新規將公募理財產品投資門檻由此前不低於5萬元下調至不低於1萬元,近日包括建行、農行、招行在內的多家銀行宣佈下調部分理財產品銷售起點金額。

現在銀行的穩健型理財,由於資管新規的發佈,有部分的理財產品已經降級到1萬起購,不過還是有部分是5萬起購的,最重要的區別就是收益率的區別,一般情況下,1萬的理財會比5萬的理財收益率稍微低0.1%左右。

過渡期內,銀行公募理財產品中的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發行或將加速,隨著未來銀行理財降低門檻,對貨基有一定的替代性。但銀行大規模發行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仍面臨系統開發、流動性備付等壓力。

門檻下調後是否會影響到收益率?由於監管要求封閉式的理財產品期限要在 90 天以上,為了吸引更多小額且流動性要求較高的投資者,目前調整的產品以開放型為主,這也導致收益率沒有封閉型的高。但大部分產品的收益率還是超過了 3.5%,比起大面積跌破 3% 的寶寶類產品,還是有不小的競爭力。

另外,已經調整的理財產品已經開始往淨值類轉型。預期收益率型的產品在減少,對年化收益率的表述更多的用上了“業績比較基準”、“產品淨值”或“7 日年化收益率”等字眼。

淨值型理財產品是和預期收益率型的理財產品相對應,傳統的理財是預期收益率型,最終實際收益率大部分都能達到預期收益率。但淨值型的理財產品每日(或每段時間)的淨值是根據產品運作的情況有變化的,所以最終收益要根據當時產品淨值,實現收益或虧損。


立馬財經


產品不同,有的是基金有的是信託,比如一個上千萬的投資項目,幾萬幾萬的籌太麻煩,還不如提高門檻,10萬20萬的起投。近些年新興的p2p投資額度起點不那麼高,主要還是因為聚少成多小額外放,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不要信廣告,廣告有錢就能投放,還是要理性分析


子曰呆呆


也有風險類別,相對風險高的門檻額度小一些,比較靈活。

風險低一些的,比如基金,債劵,信託門檻就高一些。

那麼還有第三類就是門檻低,沒風險,那就是保險公司的理財產品。但是,保險的缺點就是不靈活。


紫貝殼1208


我們都知道信託產品一般至少100萬才有資格認購,原來銀行的理財產品其實買的就是信託產品,只是5萬起認購,銀行拿客戶的錢買信託。後來銀監會治理銀行理財產品亂像,銀行理財產品調低了認購金額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