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年前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的發明創造



一千年前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的發明創造

  沈括(約1033~1097),中國北宋科學家。字存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至和元年(1054),沈括以父蔭入仕,任海州沭陽縣(今屬江蘇)主簿。修築渠堰,開發農田,頗有政績。治平三年(1066),入京編校昭文館書籍。熙寧年間,宋神宗趙頊用王安石為相,銳意改革,沈括也參與了當時的許多活動。八年夏,遼人意欲侵佔宋朝河東路沿邊土地,引起邊界糾紛。沈括以翰林侍讀學士的身分,奉使交涉。到遼廷後,據理力爭,先後6次辯論,遼人不能屈,獲成而還。他在出使途中繪記了遼國山川險阻及風俗人情,成《使虜圖抄》,上於朝廷。元佑二年(1087),他完成了在熙寧九年即已奉命編繪的“天下郡縣圖”,定名為《守令圖》。元佑三年,沈括移居到潤州(今江蘇鎮江),將他以前購置的園地,加以經營,名為“夢溪園”,在此隱居8年後去世。其間,寫成了他的科學名著《夢溪筆談》,以及農學著作《夢溪忘懷錄》(已佚)、醫學著作《良方》等。沈括所著詩文,在南宋時編成《長興集》41卷,今殘存19卷。沈括資質聰穎,勤于思考,並能夠向各行各業能者學習,在物理學、數學、天文學、地學、生物醫學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成就和貢獻,在化學、工程技術等方面也有相當的成就。此外,沈括在文學、音樂、藝術、史學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詣。為了紀念這位世界聞名的中國古代科學家,1979 年7月1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將該臺在 1964年發現的一顆小行星(編號2027)命名為沈括。

  沈括的科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曆法,與今天的陽曆相似。在物理學方面,他記錄了指南針原理及多種製作法;發現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歐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闡述凹面鏡成像的原理;還對共振等規律加以研究。在數學方面,他創立「隙積術」(二階等差級數的求和法)、「會圓術」(已知圓的直徑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長的方法)。在地質學方面,他對沖積平原形成、水的侵蝕作用等,都有研究,並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醫學方面,對於有效的方藥,多有記錄,並有多部醫學著作。此外,他對當時科學發展和生產技術的情況,如畢昇發明活字版印刷術、金屬冶煉的方法等,皆詳為記錄。

  沈括錯評詠花詩

  唐朝元和十二年(817)春末,白居易與16位朋友結伴遊江西廬山,寫了不少詩,其中有一首是《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有一天,宋代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沈括讀了這首詩,非常驚訝,帶著譏諷的口吻評論道:“既然‘四月芳菲盡’了,怎麼會‘桃花始盛開’呢?大詩人也寫出這樣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呀!”說完,他也就把這事給忘掉了。

  想不到有一年春夏之交的季節,他到一座山上考察,見到了白居易詩中的奇景:四月天氣,山下眾花凋謝,山頂上卻是桃花紅豔,猛然想去白居易的詩來,才領悟到自己錯怪了大詩人,也從中發現了高度對季節的影響:由於山上氣溫低,春季到來要晚於山下。

  後來,他又找來白居易的詩讀,發現前面有一篇序,序中寫道:“(大林寺)山高地深,時節絕晚,於時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華(花),澗草猶短。人物風候,與平地聚落不同。”沈括讀了,很有感慨地說:“都怪我讀書不細,經驗太少啊!”

  他晚年居住在潤州(今鎮江市)的夢溪園,專門從事著述,為後人留下了一部三十卷的科學鉅著《夢溪筆談》。

  指南針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沈括對指南針的使用做了多種實驗,並且把實驗的方法記在他的著作《夢溪筆談》中,成為研究我國古代指南針的珍貴資料。除此之外,在實驗中,他還發現了指南針所指的方向不是正南而是略微偏東,這種現象在物理學中叫做磁偏角。這是世界上最早發現磁偏角的記錄,比歐洲哥倫布的發現早了400多年。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還記載了很多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事蹟,其中最有名的,是關於畢昇發明活字印刷的記錄。畢昇是一位傑出的發明家,他發明的活字印刷術,製版迅速,又節省人力物力,是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也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畢昇對人類作出了很大貢獻,可是,像這樣一位有重大貢獻的發明家,要不是沈括把他的光輝業績在《夢溪筆談》中記載下來,我們就會連他的名字都不知道。

  有一年,沈括到河北去,經過太行山,看到山崖中夾有一層卵石和海生螺蚌化石。他十分詫異,經過認真研究,他認為太行山東面的陸地,就是海水夾帶泥沙沉積形成的。沈括關於水侵蝕沖積作用的論述,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比西方學者早700年。

  在古代西方人還不知道石油是什麼東西時,中國老百姓已經用這種黑色的液體燒飯點燈了,這也要歸功於沈括。他曾在陝北一帶,發現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石油。他經過反覆研究,弄清了這種東西的性質和用途,又動員老百姓使用。他給這種黑色的液體起了個名字叫“石油”,這個名字一直延用到今天。他預言“此物後必大行於世”。他還認為我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這些論述,如今都已被證實。

  沈括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留下的《夢溪筆談》一書,成為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成果的資料庫,長期以來,一直受到人們的重視,經常為各門學科的專家所引用。這部書是我國科學技術史上的一份珍貴遺產,也是世界科學技術史上一部傑出的著作。

  沈括的四種方法

  鋼片指南魚發明不久,人們拿一根鋼針,放在磁鐵上磨,使鋼針變成磁針。這種經過人工傳磁的鋼針,可以說是正式的指南針了。

  第一種是水浮法——把指南針放在有水的碗裡,使它浮在水面上,指示方向。針怎麼能浮在水面上呢?沈括沒有說明。北宋晚期,有個寇宗爽,編了一部《本草衍義》,書中講到在指南針上穿幾根燈草,就可以浮在水面上了。沈括的水浮法,可能也是這樣的。

  第二種是指甲旋定法一把磁針放在手指甲面上,使它輕輕轉動。手指甲很光滑,磁針就和司南一樣,也能旋轉自如。

  第三種是碗唇旋定法——把磁針放在光滑的碗口的邊上。

  第四種是縷懸法——在磁針中部塗一些蠟,粘上一根細絲線,把細絲線掛在沒有風的地方。

  根據試驗,沈括認為這四種方法,要算縷懸法最好。因為用指甲旋定法和碗唇旋定法,磁針很容易滑落,用水浮法,水也動盪不定,縷懸法卻沒有這些缺點。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的這四種方法,可以說是世界上指南針使用方法的最早記錄。

  這四種方法,有的仍然為近代羅盤和地磁測量儀所採用。現在磁變儀、磁力儀的基本結構原理,就是用縷懸法。航空和航海使用的羅盤,就多以水浮磁針作為基本裝置。沈括在九百多年前就提出這四種方法,真不愧是一位注重實際的科學家。

  沈括還有一個重要的發現。他在《夢溪筆談》中講到,磁針雖然朝著南方,但是指的不是正南,而略微有些偏東。這一現象,在科學上叫做“磁偏角“。“磁偏角”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那是因為地球上的磁極,和南極、北極稍許有一些偏差的緣故。所以磁針的南北線和地球的子午線是不一致的。這在科學上叫做“磁偏角”,又稱為“磁差”或“偏差”。磁偏角的數值,在全球各地是不相同的。在西方,直到公元一四九二年哥侖布橫渡大西洋時候,方才發現磁偏角,比我國遲了四百多年。

  沈括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從事政治活動,但他刻苦治學,“博聞強記,一時罕有其匹”,“於天文、方誌、律歷、音樂、醫藥、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據胡道靜的統計,沈括著述近40 種,分為易、禮、樂、春秋、儀注、刑法、地理、儒家、農家、小說家、歷算、兵書、雜藝、醫書、別集、總集、文史等17 類。今存的僅《夢溪筆談》、《補筆談》、《續筆談》、《蘇沈良方》和綜合性文集《長興集》(原有41 卷,僅存19 卷)等五種,其餘多已亡佚。其中《夢溪筆談》是沈括晚年在夢溪園中,將其一生所見所聞和研究心得以筆記文學體裁形式寫下的不朽著作。現存《夢溪筆談》為26 卷,連同《補筆談》3 卷,《續筆談》11 篇。筆談共分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權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誌、藥議17 門,分類系事,考辨精邃,共有609 條。有關歷史(包括考古)方面的記述,至少有120 條以上。有關自然科學條目佔255 條,約為全書的42%,內容涉及自然觀、數學、物理、化學、天學、地學、生物、醫藥、工程技術等諸多領域。書中反映有當時科學技術成就的一些忠實記錄,如喻皓的《木經》、畢昇的活字印刷術等,都是我們今天在這方面所能獲得的唯一資料。《夢溪筆談》不僅是一部史料價值很高的歷史典籍,而且是一部科技史資料彙編,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Joseph Needham)博士曾稱此書是“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

  科學成就

  天文學

  沈括奉命兼任提舉司天監後,首先採取措施對司天監進行整頓,並保舉精於歷術的平民衛樸進入司天監編修新曆。熙寧八年(1075)《奉元歷》編成並頒行。後在沈括的建議下,《奉元歷》又根據實測資料重修,在宋代行用了19 年。沈括對天文儀器也有重大的改革。渾儀是中國古代用來觀測天體運動的儀器。沈括在深入分析歷代渾儀缺點的基礎上做了重要改進,如取消了白道環,放大窺管上孔徑以擴大視域及縮小下孔徑以適宜於人目觀測,設法校正極軸位置等。經改進的渾儀,結構簡化,使用方便,測量精度也有所提高。沈括改進的計時儀器浮漏,利用漫流中表面張力的補償作用,來減少液體粘滯性隨溫度變化而對流量的影響,以便消除由此引起的計時誤差,提高了計時的準確性。他利用新制的浮漏,進行了長達十餘年的觀測和研究,獲得不少新的成果,如認識到在一年之中,每日的長度並非常量,並據理推斷冬至日長度“百刻而有餘”、夏至日長度“不及百刻”。此外,他還對測日影的圭表做了一系列改革。為了說明改制儀器的原理,沈括於熙寧七年(1074)七月上《渾儀》、《浮漏》、《景表》三議,這三篇著作都是中國科技史上有關天文儀器方面的傑作。

  中國的傳統曆法是陰陽合曆,節氣與月份的關係並不固定,而節氣對於農業生產等活動有著很大影響。因此,為使節氣與月份之間建立起相對固定的關係,沈括大膽提出了一種純陽曆的歷日製度,即十二節氣曆法。他認為最好是用“十二節氣”為一年,不要用十二月。如以立春為孟春(正月)初一,驚蟄為仲春(二月)初一,等等,以此類推;大月31 日,小月30 日,大小月一般相間,一年最多有一次兩個小月相連;在曆書上加註朔望,以表示月亮的圓缺。這種曆法可說是曆法史上帶有革命性的創意。它完全以太陽視運動為計算依據,按節氣定歷,既簡便易算,又有利於農事活動的安排。但由於這種純陽曆否定了中國幾千年傳統的陰陽合曆,不可避免地招致“怪怨攻罵”,而難以實行。可是,沈括卻滿有信心地說:“然異時必有用予之說者”。如今,世界通用的陽曆(如現行的公曆《格里曆》),其實質與沈括的“十二節氣歷”是很相似的。

  數學:

  沈括的數學成就在數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日本著名的數學史家三上義夫稱之為“中國算學之模範的人物或理想的人物”。 累棋、層壇及酒家積罌之類的隙積問題,即垛積問題,實質上是一種高階等差級數求和問題。設堆垛體的上、下寬分別為a 和c 個物體,上、下長分別為b 和d 個物體,高共有n 層,則依《夢溪筆談》原文所述,堆垛體的總和S=p 6[(2b+d)a+(2d+b)c+c-a],這一公式是完全正確的。沈括的隙積術是《九章算術》中“芻童術”的發展,並構成了其後二三百年間關於垛積問題研究的開端。其後南宋的楊輝和元代朱世傑等在此基礎上,創立垛積術,解決了許多更一般的高階等差級數求和問題。

  沈括的另一項數學成就,是創立了會圓術。會圓術是在丈量田畝中提出來的。沈括說:“凡圓田,既能拆之,須使會之復圓。”②這是關於已知弓形的圓徑、矢高,求弓形的弦長和弧長的方法。沈括是中國第一個對弧、弦、矢之間關係加以考慮的科學家,他給出了下列近似公式:l = c +2bc = 2 r22dr b , , - - ( )2其中l 為弧長,d 為直徑,r 為半徑,b 為矢高,c 為弦長。會圓術也是後來天文計算中常用的重要公式。

  物理學:

  (1)光學

  沈括研究過凹面鏡成像的原理,他通過反覆觀察和實驗,得出了較《墨經》等更前進一步的結果。他指出,用凹面鏡照物,中間有一被稱作“礙”的點(即現在所說的焦點),物在此點之內,成正像;在此點上,不成像;在此點之外,成倒像。他還用窗隙、櫓臬、腰鼓等常見事物,來形容凹面鏡成像現象,試圖解釋凹面鏡成像原理。儘管這些解釋並不完全正確,但不失為極有益的嘗試。他對凸面鏡、平面鏡也做了細緻的觀察和研究,科學地解釋了古人制鏡,鏡大則平、鏡小則凸的道理。他指出:“小鑑不能全觀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則鑑雖小而能全納人面。”說明他對鏡面大小、鏡面曲率與成像的關係,已有很清楚的認識。

  為了說明月亮的盈虧現象,沈括做了模擬實驗。他用一個彈丸,將其表面一半塗上白粉,這樣側視之則粉處如鉤,對視之則正圓,從而直觀地和形象地演示了月亮的盈虧現象,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沈括在筆記中描述了自己所收藏的一面奇特的古鏡。它在厚度、聲響、剛度、亮度等方面都有與眾不同的特性。從製作材料看,它既非青銅,又非純銅,是一種為當時人所不知的銅合金。從製造工藝看,既不是鑄造而成,也不是焊接成型,是一種已經失傳的加工方法。可以瞭解到我國古代制鏡技術的高超水平。

  (2)磁學

  沈括對指南針的研究是有卓越成就的。他由實驗得出磁針指向不是正南方,而是略偏東,這是關於地球磁偏角最早的明確記載;他指出磁針有四種裝置方法,即:浮於水面、放在指甲上、置於碗邊、以線懸掛,並對這四種方法的優劣做了比較,認為最好的是以線懸掛法(縷懸法);他還發現磁針有指南、指北之分,進而推斷出這種差異可能是由於磁石的不同性質造成的。但受科技水平所限,當時還不可能對這一現象作出科學的解釋。

  (3)聲學

  沈括通過對某些聲學現象的觀察與研究,對聲的共振現象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共振現象早在戰國時期就為人們所發現,其後人們還發現了一些消除共振現象的方法。( [日]三上義夫著,林科棠譯:《中國算學之特色》,《萬有文庫》本。胡道靜校注本(下文所引《夢溪筆談》原文,均據此本,不重複注出)沈括的實驗是用簡單的儀器證明絃線的基音與泛音的共振關係。他剪一小紙人,放在基音絃線之上,撥動相應的泛音絃線,紙人就跳動,撥別的絃線,紙人則不動。沈括把這稱為“正聲”,即共振實驗。西方直至17 世紀才出現類似的實驗。

  沈括還對樂律,古琴的製作和傳聲,古樂鐘的發聲、共鳴等聲學現象,提出了許多精闢的見解。

  地學

  沈括一生行蹤所及,幾遍大半個中國,加上他知識面廣,善於觀察和思考,因此在地學領域亦有許多獨到的見解。熙寧七年(1074),沈括到浙東地區考察,看到“雁蕩諸峰,皆峭拔險怪,上聳千尺,穹涯巨谷,不類他山,皆包在諸谷中。自嶺外望之,都無所見;至谷中則森然幹霄”。對於這種地貌,他認為是“谷中大水衝擊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指出了流水侵蝕作用的自然成因。他還提出西部黃土高原的地形,也是同一原因形成的。從而對這兩個地區的地貌成因作出了科學的解釋。他還根據太行山麓的山崖之間,往往含有螺蚌殼及石子,“橫亙石壁如帶”,從而判斷這裡曾是海濱,並進而推斷華北大平原是由黃河、漳水等河流的泥沙沉積而形成的。這是對華北平原成因的最早的科學解釋。沈括在視察河北邊防時,非常留意當地的地形、地貌,並用木屑、麵糊堆捏成當地的山川道路等地形地物。後來由於天氣寒冷而改為用熔蠟製作。這種立體地圖,既真切又便於攜帶,到官所後,再將之複製為木刻的立體地圖。這種製圖方法,在當時很受重視並得以推廣,以致“邊州皆為木圖,藏於內府”。

  熙寧九年(1076),沈括奉旨編修《天下州縣圖》,前後花了12 年時間,終於繪製成《天下州縣圖》(《守令圖》)總圖大小各1 軸,分路圖18 軸,共20 軸。這是當時全國最好的地圖。沈括在製圖過程中,繼承並發展了西晉裴秀提出的“製圖六體”,還採用了一些新的製圖方法。例如,他把過去用四至八到定方位和距離的方法進一步擴展為二十四至,即細分為二十四個方位,使製圖的精密度有所提高。這也是後來元明時期將航海羅盤劃分二十四個方位的先聲。

  沈括在視察汴河工程時,曾親自實地測量沿渠各地的水平高低。當時測量地勢高低的工具有水平、望尺、幹尺等,方法是逐段測量,然後再將數據彙總到一起,但這種做法的測量值與實際值誤差很大。沈括所用的測量方法是分段築堰,逐段測量,“汴渠堤外,皆是出土,故溝水令相通,時為一堰節其水,候水平,其上漸淺涸,則又為一堰,相齒如階陛。乃量堰之上下水面,相高下之數會之,乃得地勢高下之實”。竺可楨先生曾稱這種方法“雖不盡善,但苟所築之堰,極為平直,當不致有大差誤。其所用之尺,雖未必精密,但計高度至於分寸,可見其行事之不苟且。歐洲古代,希臘雖曾經測海岸之遠近,羅馬盛時亦有測量街道之舉,但地形測量在括以前則未之聞。”

  醫藥學

  沈括重視並通曉醫術。他在臨床醫學、基礎醫學、藥物學等方面,有不少重要成果,特別是對藥物和藥理有許多獨到的見解,有關論述可見於《夢溪筆談》、《良方》、《靈苑方》、《夢溪忘懷錄》等著作中。例如,通過研究,他對細辛、杜若、枳實等藥物存在的“一物多名”、“一名多物”和“名實錯亂”的現象作了考訂;對《神農本草經》等古書中關於山豆根等藥物藥性記載的錯誤作了糾正;對辨疾、治疾、配方、採藥、藥物的保管和加工製作、服藥的正確方法等,都提出了一些中肯的看法,這些看法既來自實踐,又符合辯證法,直到今天,也是很有價值的。

  沈括曾編集《良方》15 卷,北宋末有人將蘇軾的醫藥雜說附於《良方》,題名為《蘇沈內翰良方》。現傳本《蘇沈良方》共10 卷,沈括自序說:“予所謂良方者,必目睹其驗,始著於篇,聞不預焉。”可見他選擇藥方是很審慎的。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也說“用者多驗”。由此可見,這部驗方彙編,至少對某些疾病或病人有良好的療效。

  沈括的故居位於鎮江市中心區的夢溪巷,由六門面、前後兩進的青磚平房和一個庭園組成。夢溪園是一座古樸的宋代建築,在門樓上方,鐫刻著茅以升題寫的匾額。 迎面看到的是沈括的塑像,過了庭院就是沈括的生平展覽館。沈括就在這裡度過了他一生中的最後8年,在這裡完成了他那不朽著作《夢溪筆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