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國給近現代留下了哪些遺產?

所評圖書:

書名:《蒙古帝國與其漫長的後世》(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

出版社:被京日報出版社、理想國

出版日期:2020年1月

蒙古帝國給近現代留下了哪些遺產?


日本歷史學家、京都大學研究生院文學研究專業教授、蒙古古代史研究權威杉山正明所著的《蒙古帝國與其漫長的後世》一書,開篇即指出,蒙古帝國帶來的長遠影響,是在20世紀初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才真正消散,標誌性事件是沙皇俄國、奧斯曼帝國等帝國的轟然解體,以及清帝國的稍早告終。在他看來,上述帝國很大程度上都是蒙古帝國的後繼者。

沙皇俄國源自“斡羅思”,在蒙古西征之前分佈著各不統屬的諸公國。拔都率領的蒙古西征軍讓包括斡羅思在內的區域被整合進入了“朮赤兀魯思”(欽察汗國),而後者也歸於蒙古世界帝國。斡羅思之後逐漸實現了統一,還吞併了喀山和阿斯特拉罕兩個汗國,發展為莫斯科公國,最終一步步擴張為地域遼闊的沙皇俄國。可以說,沙皇俄國從蒙古帝國的擴張統治中獲得了整合機會,並最終取代蒙古統治,效仿其擴張方式而膨脹了起來。

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則是13世紀末,蒙古世界帝國中控制伊朗中東地區的“旭烈兀兀魯思”(伊利汗國)的西北邊,萌芽於小亞細亞一角的突厥系小部落成為了旭烈兀家族領地的管理者;之後,與旭烈兀兀魯思的繼承人孫都思、白羊王朝、黑羊王朝等各種勢力展開爭奪,最終崛起。在蘇萊曼大帝之前的奧斯曼帝國,國家和軍事制度有著濃郁的蒙古帝國色彩。


蒙古帝國給近現代留下了哪些遺產?


清帝國從一開始就與蒙古建立起合作關係,皇太極與蒙古科爾沁部結盟,1636年召開了忽裡臺(蒙古式的類似於國會會議),接受成吉思汗後裔內蒙古王候們的擁戴,以大元正統的後繼者身份即位,建立清朝。杉山正明認為,清帝國一直都是相當明顯的滿蒙聯合政權。

帖木兒-莫臥兒帝國當然是蒙古帝國的餘部,而看起來與蒙古帝國沒有直接關係的哈布斯堡帝國、德意志帝國(普魯士王國),其開創者哈布斯堡家族和霍亨索倫家族都是歐洲對抗蒙古西征軍時的軍功受益者。

而在遼闊的西亞、中亞等地區,蒙古西征以及之後的蒙古帝國統治很大程度上塑造了這些區域的民族、人口分佈以及稟賦資源的配置。

《蒙古帝國與其漫長的後世》這本書指出,蒙古帝國使得歐亞大陸大部分地區的原有秩序被打破,重組形成了新的秩序。按照書作者的觀點,忽必烈一系的“大元兀魯思”毫無疑問是蒙古帝國中的宗主國,而其他多個同族兀魯思則作為組成部分,由此建立起橫跨歐亞大陸的商路、軍事和政治幹線,以及覆蓋東亞、東南亞海域和印度洋航線的海上幹線。在這種情況下,遠距離通商是穩定、持續而繁榮進行的,這也為之後的大航海時代埋下了伏筆。


蒙古帝國給近現代留下了哪些遺產?


蒙古帝國的幾個主要組成部分,包括大元兀魯思、旭烈兀兀魯思、朮赤兀魯思等,儘管有著不同的宗教信仰體系,卻均實行相對開明寬容的政策,文化、宗教、思想、知識、信息、學術、科學、藝術等方面都迎來了大發展。尤其是這一世界性的帝國對於商業的保護和寬容,對於後世有著相當深刻的影響。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相比蒙古帝國,近代和現代歐洲的很多國家,在對待其他民族尤其是猶太人的問題上,文明開化程度其實有了太多倒退。

蒙古帝國毫無疑問是歐亞大陸游牧國家、遊牧軍事聯盟的頂峰。正如這本書所指出的那樣,從斯基泰和匈奴等早期的遊牧民部落、部族在歐亞大陸北部不同區域的崛起,遊牧民在很長時間內在征戰中逐漸將騎乘的技藝、個人的行動能力、集團的組織性和機動性等特點提高到更高水平,並從農耕民、城市居民、定居式牧民那裡學到了相當多的技藝,這使得遊牧國家、遊牧軍事聯盟的治理能力顯著增長。而在另一方面,蒙古帝國為代表的遊牧國家、遊牧軍事聯盟也“為人類歷史貢獻了非遊牧民所不能擁有的價值觀、行動模式以及人的類型。”杉山正明認為,遊牧文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歷史上東西方農耕社會對之賦予了野蠻、未開化、暴虐、破壞、不文明的負面印象。

《蒙古帝國與其漫長的後世》書中考察了東西方史料中游牧民族、國家、軍事聯盟的發端、嬗變、發展歷程。《史記》中有關匈奴“二十四長”的記述(單于西邊的右賢王所領十二長、東邊的左賢王所領十二長),這其實就是匈奴、突厥式國家的基本結構,沿用到後來,北周事實上的開創者設立的二十四軍:分別領有四軍的六位柱國大將軍;到了蒙古帝國時期,成吉思汗建立的軍事集團實際上也以六大權勢王候統領共24個軍團。成吉思汗的軍事集團的核心由成吉思汗本人統領,左側(東)是三個弟弟的兀魯思,右側則是朮赤、窩闊臺、察合臺三個兒子的兀魯思,這樣的結構發展到後來,成為了蒙古帝國的主要架構。

書中檢閱了相關史料並指出,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率領的西征,其實更多情況下采用的是震懾策略,“不戰而屈人之兵”,對於歐亞大陸尤其是中亞、西亞許多地區的破壞並沒有那麼突出。

有意思的是,按照書作者的梳理,最後一個按照蒙古帝國模式建構的國家其實是阿富汗(1747年),該國長期保留著遊牧軍事聯盟的活力,不僅長時間抵禦著英國和沙皇俄國的滲透侵略,而且還延續了機動作戰的傳統,使之在20世紀80年代拖垮了老大帝國蘇聯,並讓美國打響的阿富汗戰爭也仍然陷入泥淖。杉山正明認為,無論是近代的英國,還是現代以來的蘇聯和美國,要引領類似於阿富汗這樣的遊牧國家轉型,不能一味採取脫離實際的西式政策,不能“絕對化地堅持定居和農耕為佳的理念”,更不能將遊牧民本身具有的機動性、組織力和行動力視為有礙於現代文明的妖魔化象徵。類似的壓制與鬥爭,也曾出現在法國與阿爾及利亞之間。這也提示人們,應當更加公允而客觀去看待蒙古帝國的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