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那麼驕傲了”“我也是”

昨天覆工,朋友Kelly發了一條朋友圈:第一次覺得,可以上班是一件幸運又幸福的事。


“我沒那麼驕傲了”“我也是”

Kelly曾經是一個酷愛抱怨工作、老闆和同事的人。沒想到,和工作“久別重逢”後,才發現自己如此需要它。

不光工作,一向稱自己為“御宅族”的人這段時間也頓悟了。自己喜歡的根本就不是“宅”,而是“待在家裡卻隨時可以外出”的自由。

平日裡忙忙碌碌的生活,我們很難有時間靜下來和自己相處。這大半個月,我們難得聽了聽內心深處的聲音。

很多以前不在乎的,現在真切地渴望擁有。


01.不是工作需要我,而是我需要工作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社交網絡瀰漫著“拒絕上班”的氛圍。一到週一就頭疼,老闆說話就緊張,上班路上堪比“上墳”。


“我沒那麼驕傲了”“我也是”

但不出門工作的日子真的來了,卻有點想念之前緊張有序的生活節奏。有人說,不要說得那麼“精英”,你只不過是缺錢了。

用工作賺錢,不可否認這很重要,但比賺錢更重要的,是“和人保持聯繫”以及“歸屬感”。

朋友小玉因為疫情回不去老家,整個春節都在北京。

一個人在出租屋裡,不能出門,要不是每天和同事“線上值班”,偶爾語音開個會,估計十幾天不會開口說話。真的要憋壞了。


“我沒那麼驕傲了”“我也是”

他們公司的領導時不時也會更新一些防疫的最新消息,有好玩的、溫暖的故事也會經常分享。一併分享的,還有購買口罩的途徑。

總之,用小玉的話來說,這段時間她對公司的“歸屬感”從未那麼強烈。原來,因為工作、勞動,我們每個獨立的人才得以和這個世界保持聯繫,才不至於和社會脫節。


02.好身體,比什麼都重要

仔細回憶,2019年底,你是不是已經意識到身體健康的重要性?雖然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個先來,但我們也可以在意外來臨時,盡力躲避一下。

一個痛心的事實是,這次疫情幾乎每個年齡段都有“中招”。病毒面前,人人平等。已經治癒的患者,他們的經驗值得一看。


“我沒那麼驕傲了”“我也是”

賈護士曾經就是一名確診的患者。自愈後,她寫下了“自愈獨白”。其中,與病毒抗爭第一重要的就是人體自身的“抵抗力”。

自我隔離的11天裡,賈護士按時吃飯,規律作息,還特別強調飲食的營養。雞湯魚湯排骨湯,小米粥八寶粥熱牛奶全數奉上。

閒暇時也會練練瑜伽,再不濟拖地打掃也算運動。


“我沒那麼驕傲了”“我也是”

賈護士表示,大部分人的免疫力是差不多的。在我們尚且平安的時候,可不可以未雨綢繆,儘量保持健康的體魄?

所以,最狠的夜,少熬一點吧。如果意外比明天來得更早,身體或許就是我們唯一的籌碼。


03.再也不隨便“喪”了

記得疫情剛開始時,有人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平時喪得要死的同齡人是買口罩的主力軍。

扎心了。我們很惜命,很想開心,並不是真的“喪”。

博主@反褲衩陣地 在微博留下了最近的心理自白:難以控制悲觀和消極。


“我沒那麼驕傲了”“我也是”

我觀察到,最近大部分人的情緒都難以避免痛苦。本身情緒就比較悲觀的人,感到失望、遺憾、挫敗的時刻更加頻繁。

也因為一直在家,和家人更容易產生摩擦。身邊好幾個人說,這段時間在家和父母吵了很多架,時事後想起來都是小事,放平時也就嘮叨一下過去了。

而且最近刷微博和朋友圈的心情也猶如坐過山車,大起大落。負面情緒的積壓,讓我們更加脆弱。


“我沒那麼驕傲了”“我也是”

我們敗了,承認以前的“喪”只是撒撒嬌。

終於明白,在一切尚且井然有序時,偶爾喪一喪,懷古感傷、梨花帶雨,反而是年輕人“精神豐富”的自我標榜。

一旦感受到集體性的低落情緒,誰不想大呼:好想快樂一點點。


04.從未如此像今天這樣渴望知識

最近不止一個朋友向我吐槽:現在資訊、媒體那麼多,一有消息不知道該聽誰、看誰。

有時不是我想散播謠言,而是根本搞不清那是不是謠言。每當這時就會想,要是我懂的更多一點,就好了。

越是這種時候,人們對信息的準確性要求越高。即使混亂,任何人也不能被剝奪理性思考的能力。

就算不是學醫的,也希望多瞭解生物、醫學常識。作家@祝羽捷 說:

如果不閱讀,也不打磨手藝,臉會生鏽,散發木訥僵硬的表情,人的身體就像銅鏡,需要常常擦拭。

曾經對別的領域興趣不大,如今發現“遙遠的哭聲”實際近在眼前,才覺得人類一切悲歡都與我有關。


其實還有一點很多人都提到,存錢。

有人說,以前不覺得儲蓄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甚至覺得不買房不買車也沒什麼影響。但真的需要時,往往已經身處不便之中。

關於這一點,我更願意理解為“危機意識”。至少有規劃,有儲備,讓人生的每一方面都做好接受“黑天鵝”的準備。

疫情一定會過去,但自我改變可以影響每個人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