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為何反對修長城,是怕勞民傷財嗎?

小趙在來的路上


我是向日葵,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康熙反對修長城,確實怕勞命傷財,勞命傷財也只是康熙反對的原因其中一個原因,而長城現在對於清廷作用不大,沒有任何在“維修”的意義了。

其次長城是戰國時代各國為了抵禦北方名族的襲擊,各自修建了自己的邊防長城,而到了秦國時期,秦將蒙恬為了組織匈奴的反攻和南下侵略,,他發動軍隊和老百姓,把它銜接起來,這個在當時長達兩千餘公里而被稱為“萬里”的長城,東段起自遼東半島遼東郡的東南,西段到臨洮城,使得原來分為三段的長城,燕國長城,趙國長城,秦國長城,合三為一,長城最終成為了阻擋匈奴以及後來代之而起的其他北方名族的不可逾越的屏障。而讓匈奴等名族賴以聞名的輕騎兵,在長城面前,望而卻步,就算他們要強行越過長城,他們必須要承受巨大的死傷損失,才能進入秦國境內。

而現今的清廷沒有任何“假想敵”,所以在去維護長城,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因此,康熙才會反對長城。

筆者現在就通過還原歷史來闡釋分析為什麼康熙會反對長城。

戰國時期,各國為了抵禦匈奴以及少數名族的侵擾(上圖),所以才會修築長城(下圖)


第一,康熙皇帝常年對外用兵,使的國庫空虛,再加上康熙的國立政策是修養生息,大搞經濟建設,因此不會對長城進行維護。

首先康熙皇帝,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穩定,先後平定了三藩之亂,統一了臺灣,在西北征伐噶爾丹,在東北地區反擊沙俄。而這些對外用兵都是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現在再讓康熙皇帝拿出錢來維修長城,這不是為難康熙皇帝嗎,因此,康熙皇帝也是權衡利弊了關係,才會在他的時代不同意維修長城。

其次,康熙皇帝的國立政策是修養生息,畢竟滿人入關的時間並不長,而康熙皇帝的父親順治皇帝去世的又很早,留了一個爛攤子給康熙,康熙沒有辦法,只有一邊打仗,一邊搞經濟建設,打仗和經濟建設兩頭抓,也使的康熙皇帝沒有多餘的精力修築長城。

所以說,由於康熙皇帝的國立政策和常年的對外用兵,使的國庫空虛,所以才會導致康熙對於長城的維修的問題上,一直是持反對意見的。

康熙為了統一和穩定國家, 常年對外用兵(上圖),康熙皇帝為了恢復經濟,採用修養生息的國立政策,圖為清朝康熙時期的北京城外商務活動的場景。(下圖)


第二,長城在康熙眼裡就是個擺設,如同“雞肋”,一樣,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最後康熙皇帝做出一個正確決定,把長城放在那裡,不管它,就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在《康熙王朝》這部電視劇裡,康熙皇帝在巡視長城的時候,心裡已經有了維修的打算,但是因為看到牆壁上有句“萬里長城萬里空,百世英雄百世夢的,”的詩句,感到很詫異,便叫人把寫這首詩的小官張廷玉叫到身邊,進行詢問,瞭解到張廷玉寫詩的初衷,便對身邊的重臣們說到:

“長城,長城是個夢,是空的,是個無用之物,頂多是個擺設!!!長城啊長城,哼,自秦始皇開創長城僅倆世就跨了,大明朝怎麼樣啊?他們用了百年之功、萬人之力,沒有擋住我大清入關、江山易主!!朕要以王道治天下。你們記著,從今天起,停建所有的城牆關隘!並詔知後世,凡大清國君,當持王道、取民心、練兵馬,永不築長城!

本來有意要修復萬里長城的康熙 ,因為張廷玉詩句的點撥,明白了長城是個擺設,是個夢,如同雞肋一樣,“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因此,在康熙年間從來沒有對長城進行過維護。

我們或許無法從歷史考證《康熙王朝》電視劇裡康熙巡視長城所說的話,但是在康熙年間 ,康熙從來沒有花一兩銀子在長城的維修上。所以說長城在康熙眼裡只是一個擺設。

<strong>

《康熙王朝》電視劇裡,康熙皇帝和張廷玉在談論長城的問題(上圖)和康熙皇帝立下宣言,永不修築長城


第三,康熙皇帝施行王道,對天下各族採用懷柔政策。而修築長城只會使老百姓與滿清政府離心離德。因此,康熙皇帝不修築長城。

康熙皇帝作為千古明君之一,施行王道,康熙帝不僅繼承祖父皇太極、父親順治帝提出的“滿漢一家”的民族思想,自己又進而適時提出了“中外一視”“天下一家”的“大一統”思想,當康熙皇帝發現長城是一個不利於國家統一的”屏障,“而且還不利於與“三北”遊牧民族的政治一體化,於是乎就提出了自己主政時期不能修築長城的意見。

康熙後來表示:“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 ,又言:“蒙古部落,三皇不治,五帝不服,今已中外無別矣”

康熙皇帝還總結了歷代時期滅國的原因,總結出了他們因為失去“人心”,才導致城破國亡,因此,他為了解除滿人與各族人員之間的隔閡,毅然而然的向天下宣佈,自己的時期永不修築長城,不再有內外之分,使的唐太宗李世民時期的名族“大一統”的高光時刻在一次上演。

所以,康熙皇帝施行的王道政策,必須以實際行動作為開端,康熙皇帝在自己的時期不修築長城,使的滿清與各族之間,實現了和解,以及相互認同,這為康熙後續的“康乾盛世”開了一個好頭。

<strong>

康熙皇帝下令自己的時期永不修築長城(上圖)和康熙皇帝施行王道,懷柔政策,使的各少數名族臣服於他。(下圖)


綜上所述,康熙反對修築長城,不僅僅是因為勞命傷財,還是因為長城失去了戍邊的意義,外加上,康熙皇帝要施行王道,要讓天下各民族誠服,必須要用停止修築長城的舉措,來讓各少數名族放下戒心。以此來實現中華民族的大統一。


向日葵愛歷史


說康熙反對修長城,可能主要事件是因為他沒有批准蔡元修修復邊牆的要求,康熙三十年(1691年)五月,古北口總兵官蔡元修請求撥款修繕邊牆,工部等部門認為可行就批准上奏康熙,結果康熙給否決了,他認為修長城沒有必要,這就是康熙反對修長城最主要的事件。那麼康熙為什麼反對修長城呢,我覺的有以下幾個原因

1、認為修長城勞民傷財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東巡的時候,就曾寫下過一首詩“萬里經營到海涯,紛紛調發逐浮誇。當時用盡生民力,天下何曾屬爾家。”認為秦始皇修長城工程浩大、勞民傷財,卻沒有作用,反而弄得天怒人怨,自取滅亡。因此在康熙三十年他針對蔡元修修繕長城一事也曾說:“古北喜峰口一帶朕皆巡閱,概多損壞。今欲修之,興工勞役豈能無害百姓?且長城延袤數千裡,養兵幾何方能分守?”可見反對修長城的原因是勞民傷財、損害百姓利益,修好後也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2、認為修長城起不到防禦作用

根據《聖祖仁皇帝聖訓》記載,康熙認為“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專恃險阻”,秦朝雖然修了綿延數千裡的長城,也無法阻止其滅亡,漢、唐、宋各朝都在修繕長城,但是邊患不斷、形同虛設。尤其是明朝,當滿清大軍入關時,長城防線完全起不到作用,無人敢擋,聞風而降。所以修長城沒用,“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這就是所謂的“眾志成城”。

3、認為邊防穩固修長城已經失去意義

歷代修長城都是為了防止北方遊牧民族,具體到清朝就是蒙古諸部。但是在滿清入關前漠南蒙古已經臣服,其餘漠北諸部也與滿清關係密切。康熙繼位後採取兩種手段,一方面遠征噶爾丹,消滅了蒙古的激進派與強硬派;另一方面,採取懷柔政策,施恩剩餘蒙古諸部,康熙曾驕傲的說“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也。”非但不用修長城防禦蒙古,還讓蒙古成為防禦外敵的“長城”。

結論:康熙反對修長城是基於清朝的具體情況而定的,具體原因也不單單是怕勞民傷財,而且他的並非反對修長城,而是反對全面修繕長城,建立一個龐大的長城防線,這對於當時的清朝是得不償失的。對於局部小範圍的修繕他還是支持的,康熙朝也有修繕長城的記錄,甚至在康熙三十三年(1693年)還規定“每年量捐工食給與步戰守兵修理邊牆至二百丈者,紀錄一次,八百丈者加一級,多者照數遞加。”是鼓勵大家捐錢捐物,修建長城的。由此可見對於康熙反對修長城是因時因勢而定,並非一成不變,也不是絕對的,應該辯證看待。


古史新談


長城,世界八大奇蹟之一,也是東亞農耕文明同遊牧文明的血淚分界線。極可能自農牧習性確立以來,西起祁連山,中至陰山.東至燕山以南的農耕部族就備受來自北方、西北方遊牧民族劫掠的壓力。由於北方遊牧民族的先天騎射條件佔盡軍事優勢,農耕部族只能被動防禦。

面對著遊牧民族無休止的襲擾,自西周起,為防禦遊牧民族“獫狁”,便在周朝北方邊界修築防禦遊牧民族的“列城”。自春秋時期起,北方秦.晉.燕等北方國家因不堪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就開始修建長城。平時只需將少量軍隊佈防在長城沿線,再再以長城為依託,屯田養兵,戰時出征,平時生產,競有效地阻止了遊牧民族搶劫騷擾和戰時的對抗了。

秦始皇一統華夏之後,又將各國長城連接一起。歷朝歷代又加以維護修補,現在所見大多為明朝重新加固翻修,歷經近百年分段改造而成。千百年來,蒙古等遊牧民族勢力,一直是歷朝歷代頭疼不已的心腹大患。對於御邊之事,敵強我弱時和親,敵弱我強時清剿,奈何遊牧部族人口眾多.北方大漠,縱深無限,地形生疏.輜重有限。除漢武帝.唐中宗將邊患徹底解除了一段時間外,其餘時間均是:我盛時歸順,弱時起兵動手!一直持續到大清滅亡!宣統退位,外蒙獨立。數千年都沒走出這一怪圈!

只有唐太宗打下西域,建立安西都護府後,以“各族一體”的漢胡平等,民族融合的政策,逐步軟化了西域各部胡人與中原王朝的對立情緒;在經濟上,以“漢胡別制”的輕稅薄賦政策,來減輕胡人的經濟負擔。因此終唐一朝安西.北庭即東突厥(蒙古)區域都在唐朝統治下。

作為防止遊牧民族南侵最牢固的軍事防線長城。可惜還是未能阻擋滿人破關而入,奪取天下!然而滿清入主中原,奪取大明天下後,清朝的主力女真部族,正是長期生活在黑龍江.松花江.嫩江流域漁獵遊牧民族之一。東北就成了他們的戰略大後方和敗退休養地,還需要防範嗎?

康熙六歲登基,除權臣鰲拜、平南方三藩之亂、北定沙俄、大敗準噶爾收歸新疆、統一臺灣、安定西藏。奠定了中華民族遼闊的疆域版圖,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局面。

文功武治的康熙帝運用強大的民族政策,徹底解決了北方困擾華夏近三千年的匈奴.突厥.韃靼混合裔~蒙古人的喀爾喀蒙古,西南方向的吐蕃(西藏)問題,三次擊敗多方勢力支勢的‘中亞屠大’準噶爾汗國。東北劃定中俄邊境。基本可謂四海平定, 版圖已經空前擴大,包含了蒙古.西藏.中亞.東北全境。

此時的大清國四海歸一,農牧一家。長城在此時已成為大清國內一道沒價值的擺設而己。作為清朝最勵精圖治的皇帝,康熙沒有翻修長城,自有他的理由:“民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則也。”以德服人,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只有全國一心,共御外敵才是硬道理。

但康熙看上去雄才大略,愛民為民,滿漢一家,以真誠開明博取天下民心。為天下百姓安居樂業著想!以德服人讓天下民眾心築長城,江山永固!實際上有著他自己的算盤:為維持滿洲血統的純正和戰略後方, 在蒙古和東北向南方向修建了柳條邊,堅決禁止關內漢人進入

以防不測!

同樣為了防止沿海民眾同西班牙.葡萄牙人接觸,以及為阻斷鄭氏集團得到大陸這邊的補給,康熙決定讓浙江.福建沿臺灣海岸線50裡的居民內遷,形成了一條二十五公里寬數百里長的無人區。

國內大搞奴化教育,嚴禁其它民族參政議政,

大搞文字獄,文人士子皆噤若寒蟬,思想僵化,文化退步,科技萎縮!尤其西方科技主動前來傳播時。所謂康熙‘大帝’先則堅拒於外,後來禁鎖深宮,譏以西方淫巧之技,僅自我把玩,絕不許流入民間,更堅絕不許漢人接觸學習!以恐亂我大清天下。並以諸般手段在爺孫三代手中,中華子民便成為目滯神呆,毫無反抗精神的順民!本以為愚民鎖國政策可以奴役各族人民百代千世,永為滿人天下,從此江山永固!不想卻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一百五十年之後,江山易主!

與他所說修德安民。民心悅服,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真是莫大的諷刺!滿清一朝,修德就是恐嚇,民心就是愚民。悅服就是血腥鎮壓!一切只是為了維持滿人自己的地位皇權穩定而已!





漁歌夜話


首先,我們要明確長城的作用是什麼?抵禦外敵,封鎖經濟。

通常情況下,長城是在邊境線上,烽火臺一個連一個,關口一個挨一個。要想入關,就得突破關口,通常情況下,關口都會有名將鎮守。比如,北宋時期的楊家將,長期駐紮在邊關。

因為在宋明時期,北方諸地並不屬於漢家王朝的天下,雙方勢不兩立,自然要鎮守邊關。

但是這個情況到了清朝就不一樣了,因為清朝和蒙古實行的是和親政策,從根上來說,這是一家人了。

而且,蒙古等地也已經納入了清朝的疆域裡邊,長城不再是邊關了,這個時候再修建長城駐防沒有了意義。

以前是邊界地區,用來抵禦外敵。現如今,地盤擴大了,以前的邊界變成了自己的內地,就不存在用長城來駐防的問題了。

康熙之所以反對修建長城,這是一個重大原因。

另一個角度來看,康熙前期,清王朝經濟還是差一些的,國庫不是很充實,留著這些錢要去打仗的,而不是用來修建已經沒有了邊防意義的長城。

畢竟那個時候不像我們現在一樣這麼愛旅遊,偶爾幾個驢友也是野遊。

這個事情就像我們現在一樣,除了用來旅遊的長城,其他大部分長城都沒有修繕,天長日久,也會慢慢消失。因為它已經失去了它作為抵禦外敵的本質作用,自然也就不再修建了。

所以,康熙皇帝自然要把有限的錢用到刀刃上去,長城就不在修建了。


觀復一鑑


修建長城是為了抵禦遊牧民族,到了康熙時期長城以北已經沒有什麼能夠威脅到清朝統治的政權了。秦長城修建時的背景是北方有強大的遊牧民族,而康熙時期長城以北已經被納入版圖了,在這種時代的背景下也就沒有了修建長城的必要。

長城修建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每個諸侯國都修建有屬於自己本國的長城。到了秦朝的時候秦始皇將各個國家的長城連接起來,也就有了萬里長城。

萬里長城並不是在秦朝的時候一下子修建完成的,而是秦始皇將原有的長城連接起來形成的。秦始皇在修建長城的時候也有很多人反對認為勞民傷財,可是秦始皇力排眾議堅決修建長城。長城的存在擋下了許多的“胡患”事實證明修建長城是對的。秦朝至清朝的朝代都沒有停止過對長城的修建,可是為什麼到了康熙時期就不修建長城了呢?


康熙的看法

在清朝初期也有大臣提出過修建長城的提議,決策者也有考慮過這個想法。可是局勢的變化讓他們一直猶豫不決,直到康熙時期才徹底決定不修建長城。

清朝的版圖在歷朝歷代中比下來都不算小,這也和他們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有關係。明朝對待版圖沒有那麼看重,他們對周邊國家的看法是隻要你對我稱臣進貢就可以了。相比於擴張領土,明朝更喜歡萬國歸服。


清朝本身就是遊牧民族他們更清楚威脅來自哪裡,當時北邊能夠威脅到清朝的也只有蒙古。只要能夠防住蒙古,那麼為什麼還要花費錢才去修建長城呢?

康熙對秦始皇修建長城的看法是費盡人力物力卻沒有保住天下,既然如此康熙認為何必浪費這個人力物力?

守天下的是人不是長城,只要把能夠威脅到自己的政權給防住了,那麼就不用修建長城了。

懷柔政策

以往歷朝歷代對蒙古和西藏等邊遠地區很少有實際控制的,就算控制了一時等到國力衰退的時候這些地方也會再次脫離中央政府的控制。

而清朝就不同,清朝對這些地方不僅僅是實際控制而且控制的力度也是非常強的。到了清朝晚期國力衰退雖然損失了一部分領土,但是新疆西藏等還在清朝的控制中這個跟他們的政策有關係。

為了防止蒙古的再次興起,清朝對蒙古做出了各種限制。在以往蒙古的各個部落可以自由的放牧,到了清朝對這些放牧的地區做出了限制。清朝對蒙古的每一位首領都劃分了區域,每一位首領的地區被劃分為好幾個旗。



每一個旗都有各自的札薩克(執政官),直接受清朝管控。每個旗內的人不得跑去其他旗的地方放牧,不然會遭受到非常嚴厲的懲罰執政官也會受到相應的懲處。

在這種限制下蒙古的實力被大大削弱,他們很難有聚集在一起的機會,這樣也就減少了他們能組織軍隊的幾率。

不過這種政策也有另一種弊端,他們被限制了一部分自由所以也就減少了他們和中原文明交流的機會。長此以往導致蒙古對中原沒有什麼歸屬感,這也就造成了後面外蒙古獨立的局面。

清朝對蒙古的控制還有聯姻政策、減丁政策等,這一些措施也就是清朝能夠有效控制蒙古的原因。

清朝修建過長城

許多人不知道的是清朝其實也修建過長城,只不過修建的長城段很短也沒有起到什麼作用,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

在同治年間為了阻止陝西的捻軍勢力擴張清朝專門在山西境內修建過一小段長城,不過此時的清朝的國力已經衰退這一次長城並沒有起到很好的作用。


長城本身的作用就是為了限制遊牧民族,而不是阻擋遊牧民族的入侵。我們都知道長城的長度非常的長,想要全段防守那是不可能的。

那麼為什麼要修建長城呢?長城的作用是起到警示作用,當遊牧民族跨越長城之後長城內的守軍看到烽火後會全程警戒防止減小遊牧民族的破壞。

長城的作用更加像一個柵欄,只要有人進來就會被包抄阻擋。

清朝的本身是一個少數民族,為了顯示自己的合法性當然要顯示自己的“德仁”不修長城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李青蒿


康熙作為中國歷史上優秀皇帝之一,一生功勞累累,為了維護大清王朝的統一,平定了三藩之亂,攔截了沙俄擴張的爪牙,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再次為了國家領土完整,收付寶島臺灣,甚至還親征新疆準噶爾,使得蒙古族臣服於清朝,等等功勞數不勝數。

康熙皇帝反對修長城,主要還是因為治國理念,他反覆強調:固國不以山川之險,而重民族關係的協調。意思是治理和穩固國家不需要以天險或者人為的去修建來達成,而是要與別的民族處好關係,在這點上,康熙皇帝很有先見之明,因為在當時長城的主要功能是清王朝保護中國北方老百姓不受其他民族的騷擾,長城的存在相當於把這個問題放在這裡不去解決,也不去發掘問題的根源,而康熙皇帝提出來的:固國不以山川之險,則是民族政策理念的創新與超越!

“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專恃險阻。秦築長城以來,漢、唐、宋亦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敢當。可見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服,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口、喜峰口一帶,朕皆巡閱,概多損壞,今欲修之,興工勞役,豈能無害百姓。且長城延袤數千裡,養兵幾何,方能分守?蔡元見未及此,其言甚屬無益,諭九卿知之。”

康熙皇帝這項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有效的解決了北方遊牧名族與清朝農耕民族的矛盾,另一個角度修建長城勢必會導致勞民傷財,興工勞役。實際上是把各個民族的穩定繁榮、各個民族的民心悅服作為治國之本與邊境安定的重要基礎,並視為治國之道極力加以實施。清朝正是有了這一政策,才有了空前的“大一統”!為現代的中國版圖與民族和諧奠定了基礎!

對於遊牧民族【蒙古族】康熙皇帝給予了高度關注。聖諭:“邊外八旗蒙古與內八旗一體,朕未嘗分別內外。今朕巡行之,次見衣食窮乏,朕心深為惻然。可通行曉諭所過地方蒙古人等,有鰥寡獨老病不得其所者,令其來見,加恩賞賚。且因其來見朕,亦可悉其生計。”

康熙皇帝以身作則的把自己發出的政策實施完善,還反覆的對下屬強調:倘若用官威鎮壓老百姓,老百姓肯定不願意,要多加撫卹,用恩情來駕馭老百姓,這樣才能夠長久!

康熙皇帝在維護國家統一方面,真正做到了智慧與實力的結合,決心與毅力的交融。


林生觀歷史


清朝是一個比較富裕的王朝,他在前期的清朝治理非常好的,但是他到後期了之後它的質地是比較混亂,那可以說他不治理。用一句話評價好好的王者號,讓他玩成了廢鐵。但是儘管後期是廢的,但是它的前幾真的是個王者。在清朝比較出名的乾隆,雍正,康熙這幾個皇帝。康熙是比較出名的皇帝,他治理的清朝日益繁盛。但是有一個歷史遺留問題就是大臣建議他去北邊修築古老的長城,以御外敵,他馬上就被這個建議給否了。

一、他為什麼修長城。

其實他不修築長城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修築長城的本質目的是什麼?修築長城本質目的就是為了抵禦外敵抵禦少數民族。但是我們要想清朝是什麼?清朝是有滿人建立的,王朝滿人本身也是少數民族養大爺,

他們都對外政策就是能和平絕對不打仗。本身自己就是少數民族,如果對外修築長城把長城治理好,防禦那些少數民族,那就是逼著要打仗打仗勞民傷財。

二、修築長城真的沒用嗎?

修築長城真的沒用嗎?其實長城是歷史遺留物品,他需要把長城具體的完善,當時的長城已經破舊不堪,他沒法完善,如果完善還不如自己推倒重砌。但是如果把長城推倒重新修建,那麼是比較勞民傷財。這麼勞民傷財的活動,康熙不會同意。即使當時的國庫再賦予它也架不住這麼的揮霍,還有一點。他如果要修建長城勢必要有人去把手長城,那麼把手長城是誰,這個長城屬於康熙王朝的第一道防線,如果長城不是自己的親信把手很容易就被外敵入侵。

三、長城還有什麼作用?

其實修建長城的成本並不算低,他的人力物力財力必須要足夠的強大,但是為什麼康熙不同意修長城?當時的清朝國力是非常大的。國內非常強,而且康熙手下有自己的八旗兵,八旗兵的戰鬥力也非常強。康熙才不用去修築長城。

他自己本身的戰鬥力就非常強,他不用擔心外敵會侵犯他,而他對於別的少數民族的政策就是能和就和以和為貴。他不希望打仗,但是他絕對不怕打仗,這也是他不修築長城的一個重要原因。


怪咖侃歷史


這裡有明清、民國的歷史故事、秘聞、深度分析等文章,歡迎關注“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國人有極強的“長城”情結。

“長江長城,黃山黃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流在心裡的血,澎湃著中華的聲音。”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以其渾圓激越的旋律,泣血椎心的傾訴,詮釋著包括“長城”在內,那幾處地理文化“圖騰”在國民心中的份量。

哪怕是闊別多年的遊子,哪怕是離群索居的隱士,蜿蜒龍舞的長城,做為與故土和鄉音最堅韌的維繫,像徽章一樣,別在國人堅挺的胸襟前。

中國文化傳承的穩固永延,已與長城同年,或與日月齊壽。

長城在歷代帝王的心中,卻有所不同,更多的,還是表現出一種經世致用的務實。帝王受“文化圖騰”的影響,相比於百姓,自然要弱上了很多。

中國文化脫胎於農耕社會,深耕於集權環境。帝王向來以文化治國,而非受文化所治。特別是偉大的帝王,必然會超脫於文化之上,否則,自己被文化玩得昏昏然,自然不是氣吞山河的帝王作派了。

長城在修築的歷史幼年期,即被君王們賦予了“戍邊報險”的功用。“狼煙”和“烽火”,像“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灼灼詩華一樣,是可以用來代言長城的。

先說明一下,“狼煙”不是用狼糞燒的,恰恰是用來預警以“狼”為圖騰的匈奴、突厥、吐蕃等驍勇善騎的少民軍隊入侵中原的。

不論是燕長城,秦長城,還是漢長城,抑否是明長城,都是用那雄渾一抺的巍峨,勾勒出“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的楚河漢界。

至今,作為地球上惟一可辨識的建築物,留在了美國航天照片的檔案之中。以此證明中國帝王和中國民眾共同創造的歷史性的偉大。

而這種偉大,恰恰影射了中原政權很早就受到了來自北面、西面遊牧民族的壓力。也反映了歷代帝王“啟以夏政、疆以戎索”的狀況,除了套交情似的與“戎狄”行和親之舉外,長城成了中原帝王們安身立命、和諧冶國的軍事憑藉。

自西周起,為防禦遊牧民族“獫狁”,便修築蜿蜒曲折的“列城”。先秦時期,各諸侯國善加沿用,以致於秦、趙、燕還修建了“拒胡長城”。

面對著遊牧民族隨心所欲、令人厭煩的,隨時隨地的偷襲,長城的拒止和穩定戰線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帝國只需將軍隊佈局在長城沿線,再以長城為依託,足憑此與遊牧民族對抗了。

康熙皇帝拒絕修建本時代能拒止遊牧民族入侵的長城的理由,既簡單,又符合實用的原則。

那就是“因為民心可用,所以並不需要。”

康熙有一句話說得好,“民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則也。”他非常明白“民心可用”的道理。更時刻的理解荀子的“帝王之術”中的“民為水,君為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的底層邏輯。

荀子的“人本主義”思想,開啟了儒家文化關注芸芸眾生的節奏,這對原來只揣摩帝王家事的儒家文化來說,是個巨大的提升。

但他並沒有像西方的“人本主義”思想一樣,去重視個人的人權(私權),而是隻研究集體人權(私權的集合)這個問題。與西方“人本主義”的區別還是有的。

所以,荀子所研究的“人性”,其實等同於“民心”,這也說明荀子的“人本主義”思想,不過是儒家理論更加聰明的“聲東擊西”版。

康熙30年,土謝圖汗部臣服於大清。土謝圖汗部為喀爾喀蒙古四部之首,多倫會盟時,康熙皇帝接見了土謝圖汗部首領。

接見中,康熙大帝親自搭弓射箭,以震懾蒙古臣服後的各部王公貴族。在炫耀大清帝國的文治武功後,康熙皇帝的一席話,透露出他的御邊思想,“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

不久後,康熙皇帝接到古北口總兵官蔡元,請求重修倒塌古北口段長城的上奏,他極為超脫的批覆道,

“蔡元所奏,未諳事宜。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專恃險阻。秦築長城以來,漢、唐、宋亦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敢當。可見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帶,朕皆巡閱,概多損壞,今欲修之,興工勞役,豈能無害百姓?且長城延袤數千裡,養兵幾何,方能分守?蔡元見未及此,其言甚屬無益。”(更正一下,宋時無修繕長城的記錄)

下面“劍雄品評”試著就此批覆,談一些個人見解。

首先,要承認滿清奪得中原,不是偶然的。僅從文化這一塊分析,滿族是偏於一隅的漁獵民族,從關外的劫掠為生,到問鼎中原沒多久,便已對荀子升級版的儒論瞭然於胸。

學習“外語”的學習力、理解力、執行力,決不低於中原的任何一個漢人王朝。這實在是不簡單,等於美國的印第安人入侵英國一樣,是個匪夷所思的政治文化現象。

起點那麼低,雄起又那麼快。比及突厥、匈奴、吐蕃等遊牧民族一直在遊牧的範疇打圈圈,那是天上地下之別。

有些人之所以對滿清側目而視,其實是鄙視清中晚期滿族統治者的不做為。做為漢人,小編也對中晚清時期的腐朽停滯,讓中國落後於西方之舉恨得牙癢癢。

但分析歷史現象要冷靜客觀,特別是對異族問鼎入治中原,當服也得服。否則,異族能統治中原之沃地千里,又怎麼解釋呢?怨我們漢人笨了3百年麼,做為一直以來中國文化的締造者和主體民族,又怎麼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不好解釋麼,對吧。

其次,康熙從滿族自東北發家,到擊敗大明王朝的現象中,發現正確的守國之道,是惟在修德安民。民心向背,頂一個長城的功用。

要眾志成城,先要統治者體恤萬民。做出這種戰略判斷,來源於康熙大帝一生的戎馬倥惚、征戰無數的感受和昇華。

康熙幼衝登基,除鰲拜、平三藩、驅逐沙俄、破準噶爾、統一臺灣、爭奪疆藏,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堅定捍衛者。他最後一次奠定了中華民族興盛的疆域版圖,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局面,也為晚清的左宗棠收回新疆,奠定了法理上的基礎。

以當時入關前後的情勢,滿清初以戰戰兢兢之客居之心,來入治中原的。康熙12年吳三桂反清之時,由於滿清八旗軍僅10幾萬之眾,無力面對洶湧澎湃的各路反清浪潮的衝擊,吳三桂的兵鋒所指、旌旗所向,連下了黔、湘、桂之地,攻粵也有所得。

勢到急處,康熙皇帝和孝莊太后是準備打包出關逃回東北據守的。後來天時假予,康熙又雄才大略,平定臺灣反客為主以後,滿清開始以主人的眼光,審視中原周邊邊地,欲爭奪更多的地盤,來拓展帝國的空間。

別的不論,僅就聯蒙一事,康熙的才華,就勝過歷朝歷代治過邊地的帝王許多。可與唐太宗的“羈縻之策”相提並論。

蒙古等遊牧民族勢力,一直是歷朝歷代頭疼不已的事情。對於御邊之事,各朝各代要麼和親,要麼進剿,手法不是太軟,就是太硬,許多王朝在御邊這件事上,都做得不是太盡善盡美。即便是曠古爍今的漢武大帝,也是將匈奴打跑、一部滅了了事。

大明自太祖朱元璋起,對遊牧民族勢力也一直以武剿為主,強硬麵對。而這樣,並不能讓遊牧民族心悅誠服,僕從麾歸。終不免讓遊牧民族乘隙偷襲無數。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兵部尚書鄺野、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大明文武精英盡失,最後,明英宗竟落得被瓦剌部相挾,在京畿之地轉著圈叩門賺城,令大明的百年威名掃地,漢民辱不欲生。

只有唐太宗建立安西都護府後,在政治上,以“各族一體”的漢胡融合政策,融化胡人的對立情緒;在經濟上,對胡人不予推行國內的“均田制”和“租庸調製”,而以“漢胡別制”的輕稅薄賦政策,來減輕胡人的經濟負擔;在軍政上,再以“城榜兵制”束之胡人,號令藩部。各部落莫不皆以父母之禮侍奉李唐王朝,西域凡大國36,共尊天縱英姿、英明睿武的唐太宗為“天可汗”。

而康熙皇帝在平三藩、收臺灣,在中國南方的危機排除後,半壁江山初趨穩定,遂王氣側漏、霸相畢現。此時,北方的民族矛盾及中俄邊境危患日益叢生,當時,有2個戰略選擇,一個是將蒙古、俄國都以外族敵視之(千年來常規的做法);一個是因勢利導、分而治之。

他成了蒙古大汗後視野廣闊,高屋建瓴,以一句“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凸顯了“以藩為屏”的唐太宗的御邊思想。

為此,必須在北方各遊牧民族的心中,築起一道堅不可摧的萬里長城,而不是靠靡費民力,勉養兵勇,修築長城,分兵守之。由此省下來大量的的國力資源,去修復因連年戰亂,給中原造成的創傷。這才是高明的帝王固本培元的治國上策。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康熙反對俢長城,是滿清的民族政策之因,而非體恤民力。明朝俢長城是防禦殘元的搶掠。清朝對蒙古貴族用和親、封王來籠絡。再則實施的宗教政策如:一個家庭根椐男丁多寡,而抽男丁一至二人出家為僧。這諸多措施,極大削弱了蒙古族的反判念頭及軍事能力。所以,康熙不修長城是蒙古族被拉攏與訓化的結果,還有對王朝自身實力的自信,而非其它。


午夜夢醒18


康熙反對修長城不是怕勞民傷財而是清帝國是遊牧農耕二元制帝國。首先滿清自身也是遊牧民族,入關之前就皇太極已經通過戰爭,聯姻,盟誓等手段成為了蒙古的可汗(清軍八旗裡有蒙古騎兵),哪裡有可汗修長城防禦自己人民的,長城的本質是農耕民族用來抵禦遊牧民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