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白鰱不好吃,可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去養它呢?

風輕揚213


白鰱魚是四大家魚之一,目前養殖規模還挺大,基本上不是專門養殖白鰱的,而是和其他魚類共同混養的,其產量高,是漁民眼中的經濟魚類。



有人說白鰱魚不好吃,這個仁者見仁吧。其實白鰱魚大點的,七八斤以上的,味道還是不錯的,因為白鰱魚價格很便宜的,十幾斤的白鰱魚價格都不超過3元一斤,我們地處長江流域,白鰱魚養殖的很多。

白鰱魚最好的吃法就是整條在農村柴火灶臺的大鍋中紅燒著吃,老抽紅燒,加蔥薑蒜,加料酒,把魚皮燒兩面焦黃,對了,紅燒白鰱要用家裡的菜籽油燒,菜籽油油性很重,有利於白鰱魚燒製時間長,先要大火猛煮,然後要用小火慢燉,等所有的佐料浸入魚肉裡面就很好吃了。


白鰱魚是生活在魚池上水層的,以表層浮游植物為食,所以經常看到魚池裡面的魚浮頭就是白鰱魚在覓食或者換空氣。白鰱魚生長速度特別快,漁民都說,白鰱魚是以肥料為主,水體肥的話,水體浮游植物越多,白鰱食物就越多,白鰱就長的越快越大,所以經常看到漁民給魚池下肥,就是這個道理。

是不是很多人和我一樣有疑問,平時在買魚發現不管是菜場或者超市很少看到白鰱魚的身影?這就是白鰱魚作為四大家魚的尷尬,平時人們很少吃白鰱魚,估計這也是題主所說的有些人認為白鰱不好吃的原因吧。


關注農民,一起學三農。


三農小黃鴨


農村有老話說“草魚身,鰱魚肚、鱅魚頭”,形容這幾種魚的美味實用的特點。只是現在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好了,交通運輸便利,可以選擇吃的魚類,太多了。其實,並不是白鰱不好吃,而且白鰱的養殖規模也在逐年下降……原因在哪裡呢?

一、不愛吃白鰱的主要原因:

並不是白鰱真的不好吃,最主要的原因是白鰱身上的刺比較多,這種肌肉間的小刺,支撐了白鰱有在水中“飛躍”的能力。它的魚體這種骨刺構造情況,對於絕大多說家庭來來,吃魚的時候會考慮到小孩吃的方便,所以給人的感覺人們不愛吃白鰱,其實是怕白鰱的骨刺,卡到人的喉嚨,這是白鰱不受消費者歡迎的最主要因素。

二、對於題主所說的還有很多養殖戶在養殖白鰱,事實上養殖白鰱的養殖戶在逐年下降,最起碼我身邊是這種情況。而鱅魚的養殖戶卻逐年多了起來,代替白鰱在四大家魚的不少“份額”。為什麼會這樣呢?

1、白鰱和鱅魚相同之處:

我們知道白鰱和鱅魚(花鰱、胖頭魚、大頭魚),同屬於淡水中的中上層魚類,都以水中蜉蝣水生物、植物、細菌和腐屑為食,或者人工投食,所以它們同樣有淨化水域的能力;生長適宜的水溫為20~30℃,冬季會潛入水底,平常都會在中上層水域活動;粗放式飼養,它們的生長速度差不多。


2、鱅魚比白鰱擁有的優勢。

①、我們大多數人知道鱅魚的魚頭是有名的菜餚之一,其魚頭長度佔整個身體的1/3,做起來吃起來也比較方便,消費量是白鰱無法比擬的主要原因。

②、在精心飼養下,胖頭魚生長速度更勝一籌,通常情況下:白鰱1齡可以長至1斤,2年大致可以長至4斤左右,而胖頭魚1齡可長至1~2斤,2年可長至5斤左右。

③、雖然說它們有同樣不耐水中缺氧的特性,但是,白鰱表現的更加明顯,而鱅魚相比之下,耐缺氧要更勝一籌。
養殖戶,養殖鰱魚淨化水域的目的,由於鱅魚和白鰱有同樣淨化水域的能力,而且養殖效益更好,養殖附加值更大,養殖戶們沒有理由不用鱅魚來代替白鰱來養。白鰱和鱅魚比較,無論對於養殖戶或者是消費者來說,它沒有任何優勢可言,畢竟它們的實用性,決定了它們的消費市場,也就決定了它們未來在“四大家魚”中的位置。


三農的高度


其實在以前我還是很喜歡吃白鰱的。白鰱直接煎著吃的話確實是不好吃,但是如果換個做法就會特別的好吃。

簡單的做法就是將魚清理內臟之後再用鹽醃幾個小時,然後放在外面風乾一下,如果有太陽最好曬半天,這樣魚的水分就會少很多,然後再直接煎著吃,這樣吃就比直接吃新鮮的好吃得多。

白鰱在南方可能吃的人比較少,但是我感覺在北方吃的人還是很多的,就像鯉魚一樣。北方人還是很喜歡吃鯉魚的。在湖區,白鰱基本上是很少人吃的,這是一個事實。白鰱用來幹什麼了呢?很多時候都是用來喂別的魚了,比如有的人用白鰱來喂黃鱔,有的用來喂財魚了。

但是隻要是養魚的池塘,白鰱基本上都是必定會養的魚,為什麼呢?

首先白鰱它是不會與別的魚爭奪食物的。白鰱是生活在水體上層的魚類,並且主要的食物是浮游生物,它是一種濾食性魚類。所以,像養魚的池塘就特別的需要白鏈來清理池塘中過多的浮游生物。很多魚的糞便之類的東西就是白鏈的食物,也應該有很多人聽過“一草養三鰱”這句話。養白鰱,不需要專門的 投餵食物就能夠讓它長大,也就是說養白鰱是不需要過大的成本投入的,而在白鰱長大之後又能夠獲得一些收入,何樂不為?

另外白鰱也是池塘水體溶氧高低的晴雨表。因為白鰱是生活在水體的上層的,而且的白鰱耐低氧能力並不是很強。如果白鰱長時間的浮在水面而不沉入水中,則說明水體的溶氧濃度是很低的了。特別是它們生活在水體上層的魚都覺得溶氧低了,這時候就更別說水體底層的溶氧濃度了。

所以,不管是從收入還是從白鰱對池塘的水體的淨化作用或者是對水體的溶氧濃度有個參照,人們在養魚的時候都會放一些白鰱在池塘中的。


洞庭清水塘


白鰱是魚類銷量最大品種。在河魚中,肉多刺少內腔小。性價比最化算的。是老百姓最想吃魚味,也是最為首選魚類。

它比其它魚類價格便義一半以上,拋棄雜物又少很多,刺粗刺大。在百姓生活並不以嚐鮮要顯富的情況下。有魚吃,有大魚吃,能解饞吃夠吃足還是要白鰱,在說白鰱保鮮比其它魚好多了。吃多了,也不會拉烯跑肚。種種優良性能,加上百姓簡單做功,都入味品嚐。比鯽魚鯉魚大肚包肉少可憐,草魚青魚肉多價高的望而卻步,白鰱就是肉量多,價又少。比其它魚好銷售,多養活。

說不好吃,是是哪些都在想吃樹皮時,什麼不吃肉的混混說的,普通人大都喜愛白鰱,愛其肉多肉厚。能飽口福,入味透徹,噲人心脾。再說白鰱是上層浮游魚類,相比底下鯉魚,又少很多士腥味。吃起來比不上草魚青魚大魚肉厚,肉硬。但做出來鰱魚酸辣紅燒魚比鯉魚要味鮮多,特別大鐵鍋做的熬魚,是工廠工地大鍋大灶首要賣的魚類,其作出份菜。讓工人們口水長流,美不勝收。如果吃鯉魚鯽魚就一不遠遠不如魚鰱鮮美。更少土腥味。說白鰱不好吃。是沒有吃過大鐵鍋熬魚的豪富和混混們象想罷了。當然白鰱的小刺很多,大鍋熬製酸辣魚,把小刺都化了,更使得魚頭入味鮮美,品嚐最佳,難得享受。

大鰱魚頭,醬燉紅燒就更加鮮美無比,簡單稱得人間第一鮮味。不是鰱魚不好吃,是生活水平提高,鰱魚很少入席成大菜的緣故,人家隨禮上幹元到酒家吃席。當然要吃海鮮,龍蝦。去農家樂的客人,不會說不吃鰱魚,還會讚不絕口說鄉下的鐵鍋熬魚,美味很好吃。農家不會給您吃青魚,草魚和黃鱔魚,連黑魚都沒有。最多的還是白鰱鯉魚為主。熱愛生活人們是不會說白鰱不好吃。


ww3721王建文


我是阿金,住在洞庭湖區,我們這裡白鰱有很多,下面來講一講為什麼那麼多人養白鰱?

白鰱是我國的四大家魚之一,是水產市場上物美價廉的淡水魚類

白鰱育苗選種魚圖片

①白鰱容易飼養,而且產量很高。不僅對水體的要求低,而且還能淨化水質。在洞庭湖區域有很多人在養,不僅個兒大,而且長得快,還有各種用處。

②青草鰱鱅四大家魚中,許多人最喜歡吃白鰱是因為它便宜,收購價1塊8每斤,有時市場上零售才2塊5一斤,比青菜還便宜。這對於經濟條件不太好的人來說,能以這麼低廉的價格,買到這麼不錯的淡水魚,除了白鰱別無二家。

一般養殖戶不是主要飼養白鰱,是搭配養殖的一種產物

①養殖白鰱基本上是為了淨化水體,幾乎沒有專業養殖白鰱的養殖戶。單純養殖白鰱不划算,因為白鰱的價格實在太低。不管有多麼好養,幾乎沒人願意專業養殖白鰱,除了種魚養殖以外。

白鰱種魚兩個人抬圖片

②現在的養殖戶,都是在養殖經濟水產品,同時放養一部分白鰱,起到濾食水體中的水藻有機質等物質等。是池塘裡天然的清道夫,而且對其他品種的魚一般沒有影響,不需要額外投餵也能很好的生長,同時又維護了水體的水質。所以養殖戶都比較願意在養殖的同時放養一些白鰱,而並不是為了賣白鰱賺錢。

③現在的養殖戶,養魚的單價可以到20塊錢一斤甚至更高。比如說養殖黃鱔,他們把塘裡的白鰱抓過來直接粉碎,然後搭配著飼料來養殖黃鱔。作為養殖經濟魚種的肉食性飼料,新鮮的魚肉養殖黃鱔更健康,所以也會適當的養殖一部分白鰱。

白鰱魚花育苗網箱與環道圖片

④白鰱的養殖戶多不多?我們鎮上唯一的育苗培訓基地,去那裡看一看,買魚苗的人多不多就知道了。白鰱的魚苗很俏,所以白鰱的種魚養得比較好,也比較多。

孵化魚卵的專業環道

以上是我認為白鰱養殖戶多的看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謝謝!


橙主阿金


白鰱魚在我們這裡叫做白魚,是一種非常常見的魚,也是比較經濟實惠的一種魚,平時買只要三四塊一斤,特別划算。白魚體積較大,肉質細膩,但是唯一的缺點就是刺比較多,吃的時候得小心翼翼,要不然容易卡住。很多人都不願意吃,並不是不好吃,按理說白鰱魚的市場前景不怎麼樂觀,可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去養它呢?

一,池塘裡的“清潔工”

為什麼說白鰱魚是“清潔工”,這得從白鰱魚的生活習性說起,白魚是混養型魚類,一般和草魚、鯉魚和鯽魚混合養在一起。白魚屬於典型的濾食性魚類,幼苗期以浮游生物為食,長到一定階段就浮游植物為食,同時還喜歡吃草魚的糞便。

池塘裡養了白鰱魚,能很好的防止池塘裡的一些浮生植物瘋長,它還能清理餵魚時剩下的一些腐屑類餌料和草魚的糞便,讓池塘的水更乾淨,所以稱它為“清潔工”一點都不為過。

二,白鰱魚產量高,易飼養

白鰱魚和青魚、草魚、鱅魚並稱為四大家魚;作為四大家魚之一的白鰱魚在養殖界一直都是有一定地位的。白鰱魚生長速度快,產量高,十多斤一條的白鰱魚也是特別常見的。

白鰱魚的體質好,不易生病,而且還好餵養,它的食物多樣性,池塘的浮生植物和家禽糞便,還有家裡的米糠等都是它的食物,飼養起來也比較方便。

三,白鰱魚製作臘魚仔是非常好吃的

白鰱魚肉質細嫩,特別是那些十幾斤重的白鰱魚,吃起來口感會更好;吃不完的白鰱魚我們就會把它烘乾製成臘魚乾,又香又下飯,還能長時間存放,農村很多人都喜歡拿白鰱魚來烘臘魚仔。

用白鰱魚烘的臘魚乾非常好吃,而且市場價格還挺不錯,新鮮的白鰱魚才四塊錢一斤,烘好的臘魚乾可以賣到二十五一斤,還是挺賺錢的。但製作臘魚乾是比較繁索的,也是有一定技術含量的,不是誰都能弄得好,小唐之前試過幾次,烘出來的臘魚乾不是煙燻味太重,就是不怎麼幹,就是烘不出那種金黃金黃的顏色來,反覆幾次我也就放棄了。


總結:白鰱魚雖說刺多,但吃起來還是不錯的,最主要的是它經濟又實惠,所以雖吃的人少,但是養殖它的人卻不少。


小唐話三農


首先不好吃可不代表沒有人吃,不好吃是對小部分人來說的。但是架不住這個鰱魚它是一種肉多又便宜的魚類,購買來吃的人還是很多的,而且又一點廚藝的人都會做得更好吃。

對於窮人來說,連都都吃不上的時候還會在乎好吃不好吃嗎?市場上3塊多錢一斤的白鰱魚和十幾二十塊錢的豬肉相比,我相信人們還是寧願吃白鰱魚,我自己家就真的經常買鰱魚,一週起碼會有三天左右是有白鰱魚吃的,拿豬肉給我都不吃我要吃魚。

只有市場有足夠的需求量,銷量上來了,農民們才會大量養殖,如果沒有需求量是沒人去養殖的。

我國養殖的鰱魚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花鰱,也叫鱅魚鰱鱅,因為頭部比較肥大,所以人們叫大頭魚、胖頭魚等,另一種就是頭比較正常的白鰱魚,價格便宜的主要就是白鰱。

相信人們很多都吃過一道菜是魚頭湯,喜歡魚頭湯的人,都經常會在市場上買大頭魚的魚頭來煮湯,這種魚頭就多數是花鰱的魚頭,因為魚頭市場需求量多,價格也高,導致賣魚頭的人都會幾乎把半截魚身當頭賣,因為頭的價格比魚身貴。

花鰱這種胖頭魚,因為魚頭價格上漲,導致它本身的價值也升高,就會有一定的水產市場養殖潛力。但是白鰱就不一樣的,白鰱這種魚,因為它生長習性問題,它本身分泌的粘液是很腥臭的,可以說我國淡水魚養殖的魚類裡面,氣味最腥臭的就是這個白鰱了,這導致白鰱有另外一個民間稱號叫做“腥鬼”。

白鰱肉薄刺多,肉質不算好吃,確實是有一部分人不喜歡吃白鰱,而且可能是白鰱這種魚也比較好養,魚類養殖中多數也會用它來搭配混養改善水質,白鰱的食性是中上層水魚類,吃浮游微生物等為食物。所以有些人說白鰱只是為了改善水質不得不養的,其實我覺得不是,主要還是這白鰱始終是容易養殖,價格便宜,市場銷量不減,養魚的人才會一直養它,不然單單靠用來改善水質是不會有這麼大產量的白鰱的。

在如今的市場,禽畜的肉類都漲價的今天,這白鰱魚的價格上漲不大,在不好吃和沒有得吃的選擇下,我相信人們還是選擇吃。

況且,白鰱魚不好吃的一部分,是因為一些魚塘本身的水質問題,這些水質不好的魚塘養殖的白鰱固然會因為水質導致魚肉有一些異味,但是我相信在麻辣鮮香的花椒、胡椒、辣椒等佐料加上酸菜的掩蓋之下,這都不是問題。

如今隨著很多地方環境保護意識加強,河裡的白鰱和水庫裡的白鰱,魚肉品質已經是大大提高,口感都比一些魚塘裡的草魚鯉魚好吃多了,如果是一個優質環境的水庫,出產的白鰱,價格也會稍微高一點,人們也搶著買。

這周我們家鄉這裡,要不是氣候改變,開始下雨了,我都準備買一百幾十斤白鰱魚回來做蠟魚乾了,要知道,白鰱魚曬乾了做魚乾,那又是一種獨特的風味。在我覺得,白鰱魚不是不好吃,只是你不會煮而已,我都懷疑要是大家都會做鰱魚,做得好吃了鰱魚會不會漲價呢?


潯鬱視野


白鰱和鯉魚是最低級淡水魚了,人們不願吃,價格很低。但白鰱養殖成本低,生長速度快,所以還是有人在魚塘放養其他魚苗外,放養一些白鰱,藉此增加部分效益。


列兵人


白鰱,在我們當地也被稱之為“家魚”,屬於池塘養殖最為廣泛的魚類之一。白鰱,也是市場上最常見的魚類,也是淡水魚裡面最便宜的魚。在我們當地,白鰱的價格基本在3-4元一斤,白鰱的批發價也只有2-2.5元一斤。相比較其他的三種:青魚、草魚、鱅魚來說,白鰱的價格最低,也最普通。相比較其他三種常見魚來說,白鰱的味道確實要差一些,喜歡吃白鰱的人也不多,但是白鰱的養殖戶確實非常的多。出現這樣的情況,其實,也和白鰱的養殖有一定的關係。



那麼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去養殖白鰱呢?

一、市場的需求。白鰱雖然不好吃,但是如果味道做到了。其實,相比較其他魚類,也沒多大的區別,至少普通人是無法分辨出魚的好壞的。作為市場上買的最便宜的魚類,白鰱的銷售量也是非常的大,成為了最大眾化的食材之一。正因為還是有非常多的人選擇便宜的白鰱,那麼白鰱就還有養殖的價值,所以養殖白鰱的人,還是非常的多。


二、養殖成本低。我們常見的四大家魚,其中青魚的價格最貴,次之草魚,但是這兩種魚的養殖成本要高上不少。就拿草魚來說,我們為了草魚的生長,還要專門的種植草料,而且還要花人工收割餵養,比較麻煩。而白鰱吃食簡單,利用腐熟的菜籽餅肥就可以。投食簡單,方便。

三、生長快。白鰱的生長速度還是非常快的,同樣條件下,青魚、草魚,甚至花鰱的生長速度要比白鰱慢。其實,這裡生長的快速和食物也有一定的關係。不過,也因為白鰱生長快,所以價格上也略低一些。


四、養殖方式的需求。我們在養殖魚的時候,大都會考慮到不同魚類的覓食習性,以及魚類喜歡的水層。一般來說白鰱和花鰱喜歡待在中上水層,而草魚、青魚也喜歡中下層水層。如此,每畝的池塘裡,可以根據魚類生活習性,而養殖較多的魚類,提高了畝產量。除此之外,白鰱和花鰱也是非常好的水質淨化魚類,特別一些水源地,為了保持當地水質好,一般都會放一些鰱鱅淨化水質。所以因為這樣的原因,白鰱養殖的人,還是非常的多的。


著迷大鄉村


實際上我們吃的白鰱並不少,我們日常生活中吃的“魚糕、魚丸”大多都是用白鰱做的,再加上白鰱是濾食性魚類可以淨化水質“維持生態平衡”,防止水體富營養化爆發“藍藻”。

從白鰱的食性來說在養殖中必不可少!

白鰱是是上層濾食性魚類,靠攝食水體中的浮游藻類為食,在養殖過程中都會利用白鰱的食性搭配一定比例的白鰱防止養殖過程中出現水體富營養化爆發“藍藻”和“倒藻”翻塘。

隨著養殖水平越來越高,養殖過程中我們投餵的飼料越來越多由以前的畝投餵量一噸到現在的兩~三噸,飼料蛋白也越來越高。會讓水體氨氮越來越高, 會讓水體肥度越來越高,到一定程度就會富營養化爆發藍藻。

由於養殖水體的肥度適合藻類大量繁生,要是沒有白鰱攝食這些藻類,當藻類過度繁殖到一個高峰就會突然大量死亡就是我們養殖過程中常說的“倒藻”。

“倒藻”會有什麼危害呢?藻類突然大量死亡,池塘變成“寡水”沒有藻類光合作用產生來氧氣就會引起池塘缺氧嚴重引起大量死魚,並且藻類大量死亡會釋放大量藻毒素引起魚類中毒。“缺氧”再加上藻毒素中毒會讓死亡情況雪上加霜

我們需要利用藻類生長繁殖大量消耗水體中的肥度防止水體過肥,但也需要白鰱攝食藻類來防止藻類過度生長繁殖引起的“倒藻”和富營養化爆發藍藻。

白鰱由於價格便宜,來源方便利於加工大多數食品加工廠都會選擇白鰱用白鰱來做魚糕和魚丸。

所以在日常養殖中我們養殖白鰱是“一舉多得”的事,既維持了生態平衡又產生了經濟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