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压岁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资本论:少儿彩绘版》


每年的春节,都是小朋友们的“财商实践课”。走亲访友,给长辈拜年,“奶奶过年好”,“阿姨新年快乐”,然后咣当一下子,红包就掉下来了。小朋友们稍微大一点,就不肯让爸爸妈妈管理自己的压岁钱了,因为他们有了自己需要花钱的地方。

我家猴儿子,今年春节前后就对钱大大地加深了概念,因为他过生日时玩了一次PS4,一下子就爱上了,于是开始盘算:春节多出去拜年,多挣压岁钱,攒钱买游戏机!后来,他的愿望提前实现了,他春节得到的红包也就不必消费了。于是他开始盘算,如何让自己这点压岁钱能变得更多呢?


你的压岁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资本论:少儿彩绘版》

我跟猴儿子说,我手机上有个余额宝,把用不到的零钱存进去,每天都能挣到一点利息,日积月累,说不定就买个篮球,或者买一个PS4的游戏光盘了呢。对于要把自己手里一张张看得见、摸得着的粉红色的票子,变成爸爸手机APP里面的一个数字,猴儿子还有些迟疑。我忽然想到,猴儿子正在和我一起读一本书,《资本论:少儿彩绘版》,我们不妨一起看看马克思老爷爷是怎么谈“钱”的,为什么一串数字,也是我们可以放心的现金财富。

《资本论》是一部巨著,别说小朋友,就是大人也很少有人能啃得动原著。但是,《资本论》的理论成果,却在我们今天的商品社会中现实地存在着,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消费。要培养孩子的财商,特别是启发他对于宏观经济和经济学家的兴趣和了解,不妨从共读这本《资本论:少儿彩绘版》开始。

你的压岁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资本论:少儿彩绘版》

为什么压岁钱不一定非得装进床底下的秘密小盒里?我跟猴儿子说,你收到的压岁钱,在马克思老爷爷的眼中,其实有另外一个名字——“纸币”。它能买来什么东西,跟他画的好看不好看,尺寸有多大,新还是旧,没有什么关系。而且,它本身其实也并不值钱,它能换来东西,是因为它是大家普遍认同的一般等价物。而爸爸手机里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宝里面的数字,其实也是大家普遍认可的一般等价物。它们和这些“有毛爷爷的照片”硬纸,没有什么区别。

翻开这本《资本论:手儿彩绘版》,我们直接进入介绍《资本论》第一卷的部分,在《资本论》的开头,马克思老爷爷最先讲给人们的一个概念,就是货币。马克思说,最初人们都是以物换物的,在交换的过程中逐步摸索不同物品背后劳动时间的平衡关系。随着交换越来越复杂,开始出现了一般等价物,比如海边的部落就可以用贝壳作为一般等价物,草原的游牧民族就可以用羊作为一般等价物。最终一般等价物聚集在了金银这类贵金属上面。金银既不能吃,又不能穿,但却能很好地代表物品的价值,又便于携带和分割,这就形成了货币。

你的压岁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资本论:少儿彩绘版》


再后来,主权国家越来越强,政府利用自己的信用,将金银收集起来,而发行代表金银价值的纸币,一些大的钱庄也可以用银票代表现银。因为人们对发行纸币的机构拥有巨大的信任,所以货币渐渐地就变成了纸币的形式。

我们的小朋友们特别幸运,因为你们见到了马克思老爷爷都没有见到,也没有预见到的,货币的3.0时代,那就是数字货币。我们现在使用真正的纸币也越来越少了,而更多地时候,我们会使用支付工具,花数字货币。因为我们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太强大了,不仅银行可以把纸币变成一个数字,记录下来,很多在线支付机构都可以用数字货币进行交易。我们每天买东西都是手机扫码,叮的一声,钱就走了。过节微信群里抢红包,一下子钱就飞过来了,这些都是马克思老爷爷没有想到过的啊。


你的压岁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资本论:少儿彩绘版》

货币的概念,只是《资本论》理论大树中很小的一枝,马克思老爷爷还有很多重要的理论贡献,都通过《资本论》这部巨著展现出来,改变了人们对社会,对阶层,甚至对历史的认识。小朋友们自从对钱有了概念,这个世界在他们的眼里,就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原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现在就不一样了。看到摩天大楼会想,为什么要把楼盖的这么高,而不是多占点地方呢?看到马路上车水马龙会想,为什么人们都要跑那么远去上班,而不能每个人都在家附近找工作呢?看到高铁穿梭会想,为什么很多农村人会涌到城市里来呢?

社会现象的背后,隐藏着的规律太多了,我们看不见的交易和流动就更多了,但这些都是维系着我们这个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础,按照马克思老爷爷的定义,都可以归结为两个东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当我们的孩子开始对商品、市场、贫富、生产感兴趣的时候,我们不妨给孩子们上上财商课。而财商课,可不是玩玩大富翁或卡坦岛那么简单呢。真正的学问,看起来并不会那么浅显有趣,感谢科普作家们,把难啃的大部头原著,变成了图文并茂的,孩子能看懂的作品。

你的压岁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资本论:少儿彩绘版》

《资本论:少儿彩绘版》,李晓鹏著,庞坤绘,接力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