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计算神经科学到控制论,人工智能是狼人的游戏



电脑、人工智能、5G、物联网、量子计算机?

这是电子计算机器的萌芽

1834年,

英国发明家查尔斯·巴贝奇,

在自己的报告中展现了一个构思。

他要做的机器,长宽各有数十米,

具备依据穿孔卡上的指令进行任何数学运算的可能性。

那个构思就是现代电子计算机的前身,

分析机的原理。

「视频」计算神经科学到控制论,人工智能是狼人的游戏

此后30年间,

巴贝奇的分析机一直在改进,

但因政府拒绝进一步支持他的工作,

直到1871年去世,

巴贝奇也没能等到机器被造出来。


巴贝奇去世的21年后,

1892年,神经元学说创立。

认为整个神经系统是由结构上相对独立的神经细胞而构成。

1906年神经元间突触的概念出现。

37年后,1943年M-P神经网络模型问世。

神经动作电位概念,

与神经网络学习的规则也相继被提出。

这些都是现代计算神经科学理论,为智能计算机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视频」计算神经科学到控制论,人工智能是狼人的游戏

再透过智能计算机的概念,回看巴贝奇的一生。

他在自己的笔记里写到:

“如果有人在未被告诫以我的前车之鉴的情况下,

试图尝试这项如此了无指望的工作,

并通过完全不同的原理或更简化的机械手段而成功实现了一台可与整个数学分析部门相当的机器,

那么我不怕把自己的名誉托付给他,

因为他肯定会完全理解我当年努力的性质及其成果的价值。”


这个人会出现,但还需要再等一百年。

现代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评价这个人的时候说:

“如果不考虑查尔斯·巴贝奇等人早先提出的有关思想,现代计算机的概念当属于艾伦图灵。”

这个人就是人工智能之父,艾伦图灵。

「视频」计算神经科学到控制论,人工智能是狼人的游戏

他来了,要开启计算机时代

一个世纪后,1936 年

还在剑桥国王学院就读的图灵发表了重要论文,

《论 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上的应用》,

正式提出了“algorithms(算法)”和“computing machines(计算机)”,

两个核心概念。


十年后,1946年,

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冯·诺依曼的贡献意义重大。

这个机器,集成了从打孔卡、分析机及之后的众多理论,

也正是这个占地150平方米,重达30吨的庞然大物,

帮助人类开启了不曾想到的未来。


「视频」计算神经科学到控制论,人工智能是狼人的游戏

2年后,1948 年。

诺伯特·维纳发表了著名的《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一书,

完善论述了控制论的思想和方法。

至此,

关于机器智能的理论基础,

控制论和计算神经科学登上计算机科学的舞台。


1950 年。

图灵发表了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

为后来的人工智能科学提供了开创性的构思,

并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试」,

从行为主义的角度,

给出了人工智能的最早定义。

同年10月,

图灵发表论文《机器能思考吗》,

使图灵赢得了“人工智能之父”的桂冠。


「视频」计算神经科学到控制论,人工智能是狼人的游戏

6年后,1956年夏季,

以麦卡赛、明斯基、罗切斯特和申农等为首的一批有远见卓识的年轻科学家,

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

这一术语。


如何打败人类

三年以后,IBM成立了一个AI研究组,

1997 年 5 月,

他们的计算机程序 “深蓝”在国际象棋比赛中战胜人类。

2017年5月,

谷歌AlphaGo在围棋比赛中战胜人类,

人类与人工智能的较量正式被推到台前。


几十年来,人工智能显然已经成为广泛交叉的前沿科学,

从华为、阿里、谷歌到亚马逊、IBM、英特尔,

几乎所有的互联网科技公司都在研究人工智能。

没有人能想到,

这一切,竟起源于一百多年前,

那个画在纸上,不被重视的构想。


「视频」计算神经科学到控制论,人工智能是狼人的游戏

随着5g时代的到来,

人工智能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会被应用到物联网,

全世界已经有很多城市和居民享受到了智能时代的便利,

物联网衍生出来的(智能家居),大概是离我们最近的未来。


智能思考

几百年前,

图灵接手了巴贝奇想象的未来,

现在,

人工智能的未来,大概只有量子计算机才能接手?

你觉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