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深夜暴斃的原因是什麼?現代醫學如何通過史料記載解密死因?

菜蟲~




慈安一生賢惠善良,美豔高雅,一身華貴氣質是大清有史以來未曾出現過的天生麗質。比慈禧小兩歲的慈安,和慈禧同時入宮,咸豐皇帝一見鍾情,後宮佳麗之中,慈安的大氣厚重,宛如鳳舞九天,很快被咸豐冊封為皇后,是咸豐一生尊重和寵愛的皇后,慈安成為咸豐的最愛。



慈禧與慈安比較大,也只是土雞與鳳凰的距離。咸豐皇帝一生唯愛慈安,也許天意弄人,咸豐一生無i子。1861年,咸豐帝駕崩之前,通過朝中大園,寫下聖旨,【大清朝廷與後宮,凡不敬慈安者,格殺勿論。慈安母儀天下,重如大清江山】。



咸豐帝之死 ,讓慈安心灰意冷,痛哭七夜,欲殉情咸豐,朝中大員,長跪不起,願皇后安康。慈安看到大臣如此執著,為了大清江山,慈安以淚洗面,強忍悲痛,支撐著大清山河。



在咸豐帝的執政過程中,每當咸豐情緒不穩,施罰大臣,慈安總是好言勸阻。根據【清宮秘史】記載,慈安曾在刀下救出19名朝中重臣,為大清的發展,可謂盡心盡力。當咸豐聽到大臣齊贊慈安是史上最賢德的皇后時,咸豐為有這樣的妻子而幸福。



慈禧早年的宮中生活,並沒有她的後半生風生水起。慈禧貌不驚人,心計惡毒,雖然挖空心思,咸豐仍然視若無睹。為能見到咸豐,對慈安極盡巴結。慈安看到可憐的慈禧,常常勸咸豐接受她。咸豐實在無法改變對慈禧的惡感。



慈禧人宮十年,始終沒能與咸豐上手。慈禧覺得自己再無出頭之日,咬牙心生一計,背水一戰。慈禧通過心腹太監李蓮英的牽線,把當時京城第一美男孫殿傑引進宮內,孫殿傑是京城名角,代表作【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中,飾演白骨精。根據清宮記載,孫殿傑乃孫殿英的親爺爺。



孫殿傑身高180cm,美如楚留香,溫情儒雅,慈禧一見,牡丹花開,再也無法控制自己的初夜,3小時23分鐘內,直接從初夜給到十八夜。李蓮英把孫殿傑偷偷帶出宮時,孫殿傑說【慈禧猛於虎也】。



也許天助慈禧,慈禧懷孕了。慈禧完成了第一步計劃,每天去慈安宮中,終於慈禧有了機會,咸豐醉眠於慈安宮中。慈禧瞬間裸身咸豐身邊,慈安走進來,看到如此情景,以為是咸豐旨意,轉身離開。



酒醉醒來的咸豐,並不知道做過什麼,就這樣慈禧移花接木,讓咸豐百口莫辯。一個月後,慈禧宣佈了自己的懷孕,居然生下一子。後來成了咸豐唯一的兒子載淳。



慈禧讓李蓮英秘密派人殺了孫殿傑,那年,孫殿傑的兒子剛剛兩歲。長大後,生子孫殿英。孫殿英盜慈禧墓,也是為了報仇。載淳作為咸豐唯一的兒子,六歲上位 。咸豐對載淳一直不能接受,自己明明沒有碰慈禧,卻被慈禧碰瓷,只能啞巴吃黃連,知道有可能被綠了。



剛開始慈安反對垂簾聽政 ,朝中大臣一定讓慈安聽政,慈安覺得載淳是慈禧所生,給了慈禧面子,讓慈禧也參與垂簾聽政。野心勃勃的慈禧,在1882年3月10日夜,慈禧在李蓮英配合下,買通慈安身邊宮女,在慈安的茶中投下鶴頂紅劇毒,年僅45歲的慈安太后被慈禧害死。



慈禧害死慈安的第七天夜裡,天降暴雨,慈禧如鬼使神差,自脫衣裙,自批其頰,裸跪雨中,自言自語【我乃娼婦,不守婦道,私孕皇子,綠死咸豐,天將降雷於斯人也,必先作惡,然後禍國。蒼天諸神,公平無私,天若有雷雷應劈,別留慈禧禍害人……】。慈禧至此,夜夜在宮中披髮奔跑,鬼哭狼嚎,御醫無藥可救,確診為【良心被狗吃子夜瘋】。不過現在神經科專家看了史料記載,認為慈禧是【神經衰弱】,屬於喪盡天良害人害己。



白這個顏色


慈安太后於1881年去世,享年45歲。關於她的死因存在兩種說法:第一種是急病而亡,第二種是被慈禧太后毒殺。

我認為慈安太后的死因是第一種,原因如下:

一、用現代醫學的手段通過史料記載來分析判斷

光緒帝的老師翁同龢在日記中記載了慈安兩次生重病的情況。

1、慈安26歲時生過一次重病,發病時“有類肝厥,不能言語”,按現代醫學來判斷,這很可能是中風的前兆;

2、慈安33歲時再次病倒,“厥逆”,供血不足腦中風,根據記錄判斷,這是腦血管疾病;

如果身患腦血管疾病,那麼突然發作導致死亡是正常的事。這種例子很多,我們身邊都有,明明一個人看起來很健康,突然倒下就死了。

二、慈安的政治手段不下於慈禧,有自保的能力

現代很多人都有一種印象,慈安寬厚懦弱、慈禧強勢精明,其實這是錯誤的。慈安很聰明,政治手腕不下於慈禧。

她是清代晉封速度最快的皇后,從嬪到皇后僅用了6個月的時間,光憑美貌可沒法做到這一點,還得有內在。

反觀慈禧,進宮4年一直是嬪,直到生了兒子才封為妃,能成為皇太后也是母憑子貴。

慈安唯一比慈禧差的就是不會生育,但就算如此也一直穩坐皇后、皇太后之位,她的聲望、資歷、影響力都遠勝於慈禧。

慈安、慈禧兩宮共同垂簾聽政的時候,雖然慈禧是皇帝生母,但重要事情上還是慈安說了算,她在宮中朝中都有勢力。

這樣一個人不可能沒有自保能力,慈禧想害她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三、慈禧當時沒有殺害慈安的理由

咸豐帝活著的時候,慈禧肯定是妒忌慈安的;咸豐帝去世之後,慈禧對慈安也有諸多不滿。但不滿歸不滿,慈禧真要下手的話不會等到1881年,早在幾年前就動手了,因為那時候她更有動機。

1861年,洋務運動開始,讓晚清煥發了短暫的生命力。那麼洋務運動是由誰主導的呢?史書上的記載是恭親王奕訢和桂良、文祥上奏《通籌夷務全局酌擬章程六條》,慈禧重用洋務派。可實際上當時真正主政的是慈安,奕訢是她那一派的人。

而且很多史料中都提及慈禧是個守舊派,厭惡洋玩意是出了名的。又怎麼會贊同洋務運動呢?做出決定的只能是慈安。

1869年,慈禧的心腹太監安德海下江南置辦龍衣時胡作非為,途經山東時被巡撫丁寶楨抓了,慈禧有意袒護,慈安“立命誅之”,然後安德海就被誅殺了,朝野拍手稱快,慈禧大失面子。

1872年,同治該選皇后了,慈安看中的是崇綺之女阿魯特氏,慈禧看中的是鳳秀之女富察氏,結果同治採納慈安的意見,選擇了阿魯特氏。

這三件大事,每一件都不如慈禧的意。如果她要下殺手,那幾年最有動機。

而1881年並沒有發生讓兩宮分歧過大的事情,這個時候下手不太合理,說白了就是犯不著。

如果說慈禧是懷恨在心,忍了這麼多年才動手的話,那未免太高看她的忍耐力了。

綜上所述,慈安深夜暴斃最大的可能就是因病而亡。

咸豐帝活著的時候,慈禧和慈安是情敵,是對立的;但咸豐帝去世後,同治在禮法上也是慈安的兒子,她們的利益其實是一致的,內憂外患之下,抱團取暖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公元1881年(光緒七年)三月初十日戌時,年僅45歲的慈安太后暴斃於鍾粹宮,從此兩宮垂簾聽政變為慈禧的一宮獨裁,對於慈安太后的死因,成為138年來的疑案,種種懷疑與猜測,流傳最廣的說法,當屬慈安被慈禧毒殺。



慈安太后受咸豐帝寵愛

慈安太后,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她雍容華貴,容貌俊美,溫柔善良,對人比較隨和,一生無子女。她比慈禧年輕兩歲,無論長相還是人品都勝慈禧一籌,史書記載,“妃嬪偶遭譴責,皆以中宮調停……”在咸豐帝對嬪妃發脾氣時,慈安總能以溫柔通情達理化解。咸豐帝對她非常信任和寵愛,她16歲進宮,被咸豐帝直接封為貞嬪,短短几天后就封為貴妃,一個月後被擬為皇后,四個月後被隆重立為皇后母儀天下。晉升皇后的速度如此之快,這在清朝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咸豐帝對她恩愛有加,未曾冷淡過。


慈禧母憑子貴登上聖母皇太后之位

慈禧和慈安都是1852年同時進宮,慈禧只是被封為貴人,比慈安初封時低一級。慈禧當時長啥樣,大家可參考她近70歲時的真人照片。

從照片上看,晚年的慈禧根本談不上美,這長相在眾老太太中也就一般以下,如果根據照片猜測的話,她年輕時也美不哪去。那麼她怎麼會受寵呢?根據史書記載慈禧擅長魅惑,會勾引咸豐,嗓子好會唱小曲,她勾引咸豐成功後,生了咸豐帝唯一的兒子載淳,母憑子貴,逐步高升,後來被咸豐封為貴妃。無論權勢和地位都在慈安之下。



1861年咸豐帝病死,慈禧的親兒子6歲的載淳繼位,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因嫡庶有別,簡單來說她倆一個是正室一個是小妾。所以慈安是母后皇太后,慈禧是聖母皇太后,慈禧無論身份還是權勢仍然在慈安之下。慈禧對於年紀比自己小兩歲的慈安輕聲稱呼“姐姐”。遇到朝政大事,慈禧不敢擅做主張,仍要徵詢慈安的意見,慈安對慈禧有一定的震懾作用。


慈安和慈禧多次衝突,慈禧有殺慈安的動機

慈禧對慈安一向是面和心不和。慈禧自從懷孕就一來就多次挑釁慈安,二人衝突不斷直到慈安去世。

一,1880年慈禧和慈安一同去東陵祭拜咸豐,因為次序禮節的事二人撕破臉大吵,慈安警告慈禧,咸豐活著時自己是皇后,慈禧只是貴妃!你慈禧全靠兒子爬到太后之位。這戳到慈禧痛處,犯了慈禧忌諱。

二,特別是最厲害的一次衝突,慈安誅殺慈禧的心肝寶貝大紅人安德海。安德海“以柔媚得太后歡”,並贏得慈禧的器重,當上了總管太監,成為慈禧的特別內侍。他依仗慈禧的寵信,胡作非為,培植黨羽,干政擅權,勢焰熏天,不把朝臣和皇帝放在眼裡。朝中大臣,甚至連同治帝都恨他入骨。清朝有“太監出都門處死”的規定。1869年無法無天的安德海向慈禧申請去江南購買龍衣,獲慈禧批准,他一路招搖,禍害地方,當他來到山東巡撫丁寶楨的地牌被捉,丁寶楨上報朝廷,慈禧屢屢袒護請求慈安,慈安“立命誅之”。朝野上下無不拍手稱快,對慈安的決斷力深表佩服,唯有慈禧惱羞成怒,顏面盡失,卻無計可施。


三,1872年,在同治帝的立後一事上,慈安看中品貌皆佳的阿魯特氏,慈禧看中俏麗聰明富察氏。二人爭執不下讓同治決定,同治卻選了慈安看中的女孩,慈禧心中不快,自己親生兒子竟然和對手聯合,作為母親的心情可想而知。

四,慈安和恭親王是一個團體,慈禧要想獨攬朝政必須走打壓恭親王這個路子,如果不除去慈安,打壓恭親王也就是個笑話。所以慈禧有殺慈安的動機而且很大。

五,慈禧爭奪地位的野心太大。慈安死後她都沒有放手,在慈安喪事上她下令減殺禮儀,不以正宮之禮厚葬慈安,慈安的棺材雖然用了楠木,但厚度和歷代皇后相比相差甚遠。慈禧命人用厚度不過一寸七八的多塊木頭拼成,這與慈安的正宮地位根本不符。她還違背祖制亂改降低慈安的諡號,否認慈安的正宮之位,在遭到大臣極力反對的情況下,慈禧只好作罷。

對於慈安的死有幾種說法

1,第一個版本被慈禧刺激、逼死。

有一次慈禧大病,慈安一人掌握全部的權利,《清稗類鈔》記載:慈安與慈禧共同垂簾聽政。慈禧權力慾極大,慈安基本不怎麼處理朝政,不和慈禧爭權,二人相安無事。光緒七年初,慈禧病倒在床一年多,眼睜睜看慈安獨攬朝政,慈禧大為不悅,“誣以賄賣囑託,干預朝政,語頗激”,慈安老實,言語笨拙,氣不過就“吞鼻菸壺自盡”。“鼻菸壺”一般有玉石、琺琅、水晶、瑪瑙、瓷、等製造,裡面放一些磨碎的菸草,樟腦、冰片等有的配兌上香料和名貴的麝香等藥材。慈安被逼“吞鼻菸壺”自盡這種說法被大多數人不認可。



2,第二個版本病死及現代醫學解密死因

光緒的老師翁同龢,在慈安死後記下了慈安的發病情況,包括脈案、藥方。在《翁同龢日記》記載:慈安一共病了三次:

第一次,慈安26歲時發病,病症“有類肝厥,不能言語”。醫學醫學判斷,慈安此時有輕微中風先兆,恢復快。

第二次發病是1870年,慈安33歲時,她再次病倒,“厥逆”,供血不足腦中風,及時醫治病好。醫學上根據記錄判斷,慈安患有腦血管疾病。

第三次犯病是1881,據史載,三月初九日晨,慈安依然召見軍機大臣,處理軍國大事,未見慈安身體異常,只是“兩頰微赤”。次日早,“東太后感寒停飲,偶爾違和,未見軍機”。晚間即暴病身亡。

“晨方:天麻、膽星;(脈)按雲類風癇甚重。午刻一(脈)按無藥,雲神識不清、牙緊。未刻兩方雖可灌,究不妥云云,則已有遺尿情形,痰壅氣閉如舊。酉刻,一方雲六脈將脫,藥不能下。戌刻(晚八時前後)仙逝。”如此之急,令人難以接受。

從以上記載現代醫學專家診斷出,慈安死因多半為腦血管疾病急性發作所導致。臨床表現:“神識不清”慈安有意識障礙;“牙緊”、“有遺尿情形”醫學上的牙關緊閉和尿失禁。

在《宮女談往錄》中,描述慈禧精通養生之術懂藥理,對於食物之間的相剋,慈禧瞭如指掌。如果慈禧引誘慈安吃肝陽上亢的食物或者將慢性毒藥放進食物,天長日久“自然病死”這也很有可能。

3,第三個版本慈安被慈禧毒死

據《崇陵傳信錄》載,在咸豐帝死前,他深知嗜權如命的慈禧會對與世無爭的慈安不利,他留下密詔保護慈安,密詔中給慈安隨時處死慈禧的權利。慈安看到慈禧驕橫跋扈時,忍無可忍就把密詔拿給慈禧看,以示警告。從此密詔成了慈禧的催命符和緊箍咒,讓她日夜難安。有一天,慈安生病了,慈禧實施“苦肉計”,把自己手臂上的肉割掉給慈安當藥引子,慈安感激涕零,毀掉了密詔,慈禧的催命符被毀,慈禧可以任意妄為了,她命人在慈安的點心裡下毒,毒死了慈安。

毒死慈安後,慈禧召集大臣入宮,翁同龢的住處到皇宮至少得3個小時左右,這個時間段老謀深算的慈禧早做好了準備,給慈安化妝整理遺容,清理現場。

慈安暴斃時,軍機大臣左宗棠剛到北京不久,他昨天才得到慈安召見,他聽到慈安病逝的消息直跺腳,公開宣稱:“昨天太后召見我時,她還好好的,和往常沒有什麼不同,言語有力,我不相信她是壽終天年的。”這一句話已經明說,慈安應該是被害死的!這讓大家更加認為慈安死的蹊蹺。

對於慈安太后的死亡,以上是根據多方面的史料記載推測出來的,也有部分人認為慈安是正常死亡有所爭論,想知道慈安之死的真相,開棺驗屍也許是最準確的方法。

參考《清史稿·孝貞顯皇后傳》《清宮遺聞·安德海》等


小姐姐講史


所謂的慈安暴斃疑案根本沒什麼疑點,慈安的手段也足以把慈禧捏的死死的,當時的慈禧並不敢在慈安身上動手腳。弱慈安,強慈禧這都是影視劇給人們帶來的先入為主的假歷史而已。

慈安太后,鈕鈷祿氏,上三旗鑲黃旗,正宮娘娘,咸豐二年以秀女入選並封貞嬪,進而五月份貞貴妃,六月就直接晉升皇后,原本慈禧的晉升速度就已經足夠驚人,對比之下無非小巫見大巫。

時值盛年,45歲慈安太后的死過於突兀,她的病由來已久,但卻遠未到威脅生命的程度,所以一時間流言蜚語傳至全國上下。至於傳言,比如乾隆朝的叫魂案,大家懂的,幾億人瘋傳也能輕鬆短期達成,所以慈禧莫名其妙的背了天知道多少個莫須有的黑鍋。

慈禧受寵?難比慈安!

16歲入宮當即被封為嬪,短短4個月的時間就直接躥到了皇后寶座母儀天下,有清一代,實屬罕見。要知道,咸豐初期這個嬪妃,那個貴人的,太多了,能從眾多後宮女子中脫穎而出,慈安必有過人之處,無論姿色還是修養都是遠超旁人的。

皇后統理六宮,這是個普通人很難想象的任務,皇后可不是見天哼哼唧唧養尊處優的主兒,如果她敢這麼幹,那麼皇帝樂不樂意先不講,她自己會大權旁落,或說被分權,這是幾乎所有皇后都不願見到的狀況,而後宮的管理需要面對至少幾十個女人,這還只是日常工作之一,皇后還要起到表率作用,比如大災發生,收成不好,或者前線錢糧吃緊等等,皇帝有了最高指示,皇后甭等吩咐,直接就要表率,捐些首飾捐些錢,節省開支等等。

宮裡嬪妃之間有了爭執,口角,不睦,都是慈安出來調停,俗稱和稀泥。

宮裡嬪妃被皇帝斥責懲罰,都是慈安出來勸慰皇帝,小懲大誡,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後宮也講女德,慈安要做表率,自己都做不好如何要求別人,至少我們從慈安身上看不到一絲妒婦的影子。

咸豐帝脾氣挺硬,腰桿忒軟。面對英法聯軍,自己逃到了避暑山莊,讓奕訢去和洋人談判,那真的是用命去談,估計當時奕訢的心理陰影面積大過天。而咸豐帝躲在避暑山莊也並不舒服,九五之尊如同喪家之犬,天下人怎麼看,避暑山莊避不了心署,太監宮女們都倒了大黴,無辜充當了出氣筒的角色。

別人都說不上話,也不敢規勸,只有慈安·安撫好了下人,還要軟言慰喻咸豐帝,與其說咸豐帝當時是在自娛自樂,不如說他純粹是在自黑自虐,那種時候但凡是人都無法平復心情,更何況吃喝玩樂了,慈安在他身上費勁了心機,才使他趨於正常。

御賞和同道堂是咋回事

一般資料上都會寫成諸如“咸豐彌留之際賜下御賞,同道堂二印給慈安、慈禧,贊襄政務大臣或八輔政大臣······”其實這麼敘述是不嚴謹的,尤為重要的是變相提高了慈禧的地位,其實咸豐帝彌留之際,只召見了慈安皇后,並御賜“御賞”璽,至於“同道堂”璽,慈禧本人原本是根本沒有資格領璽的,同道堂是載淳專璽,只不過年紀太小,所以沒有辦法才由慈禧代管而已。

注:璽是璽,印是印,級別不同,不好統稱。

引:

“兩璽均大行所賜,母后用“御賞”璽,上(皇帝,比如今上就是指當今皇上)用“同道堂”璽,凡應硃筆處用此代之,述旨亦均用之,以杜弊端。”

講清這些,二人地位如何?高下立判!慈安賢明,慈禧機敏,相得益彰,當然,這也要同心同德才好,不過慈禧再了不得也不敢得罪慈安,無論咸豐帝在與不在,也無論咸豐帝是否留下“密旨”,慈安都能讓慈禧死出九九八十一種姿勢,所以說有慈安在,慈禧就得老老實實,地位高是因為兒子,但太出圈慈安會跳過她直接辦事,慈禧也不敢說什麼,怨望?嚇死她······“慈禧攝於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禮”,所以,亂政自慈安辭世。

比如,安德海就是慈安跳過慈禧授意法辦的,這裡面也有同治的功勞,丁寶楨善莫大焉,但這件事的真正推手是在宮內,丁寶楨是被“授意”的,另外前門接旨後門殺人那是以訛傳訛,丁寶楨想這麼幹,被勸止了,吹捧要有限度,不能胡吹。

慈安猝死,對於滿清政權來說是致命的,慈禧終於熬死了慈安,得以乾綱獨斷,一切都順著自己脾氣來,一切都按自己利益來,雖然也頗有些政治手腕,但是做事也太沒有顧忌,太沒有規矩,太過自我,滿清滅亡也就不足為奇了,我們不能把大清亡國的罪責全部推給慈禧,但是她對國家的危害是毋庸置疑的。

慈安發病到殞命

我們從帝師翁同龢日記裡可以基本還原當時的狀況,因為他參與了包括葬儀等幾乎所有過程。

第一點,首先確認,慈安的離世非常突然,頗令人生疑的是-既是“偶爾違和”,為何當日連軍機大臣都不見,但是等到翁同龢半夜聽到叫門聲,將人讓進來的時候,得到的消息卻是慈安已經辭世,這說明搶救時間極短。

第二點,既然搶救時間極短,是否存在施治不當或者有所貽誤呢?翁同龢自然要查驗一番,他見到了御醫所開的五張藥方,卻原來自早上犯病對於病情輕重就有所隱瞞,由於擔心引起不必要的混亂,雖然只說“偶爾違和”,但其實“類風癇甚重”,到了中午已經神志不清牙關緊咬了,後續的搶救顯然是盡力而不得力,兩副方劑下去未見好轉,反倒小便失禁。

人雖然沒救回來,但是可以看出,視慈安的病情程度不同,幾位太醫都以最快的速度做出了反應,也就是診斷,開方,進藥都跟進及時,不過藥石之力終難迴天罷了,非人力所能為。

第三點,為了避嫌,慈禧特地讓王公大臣們瞻仰慈安儀容,如果是中毒之類,面色,唇色都會有所不同,證明慈禧心裡沒鬼。

在瞻仰人名單裡,就有毓慶宮行走的記錄,也就是帝師翁同龢,所以他在日記裡所言不虛,除了救治以外,他幾乎參與了全部過程,對箇中內情比較瞭解。

第四點,不存在提前入殮的問題,當天死亡轉天入殮符合滿清正常葬儀,並無不妥,所以也就更不能憑此推斷慈禧害命了。

第五點,在政務上,慈安、慈禧並無明顯衝突,如果有過節也只會因為安德海。

慈安病症能嚴重到致命的程度麼

慈安應該是死於突發疾病,所謂的慈禧陰謀論或者篡權論都是沒有根據的,有很多推理,但是沒有絲毫證據。

厥症:指胸腹劇痛,兩足暴冷,煩而不能食,脈大小皆澀的病症,“輕則漸蘇,重則即死”。

輕度:暈倒後自然轉醒,諸事無礙。

重度:暈倒後無法轉醒,撒手歸西。

①慈安太后在28歲的時候,就曾經發生過肝厥,疼得說不出話來,病勢沉重,共計24天見緩。

②時隔六年再次發作,症狀相同,但是嚴重程度更甚,突然暈厥長達一個多小時才復甦醒。

③翁同龢所見藥方可以推斷出來(翁同龢本身懂醫術),比如描述詞風癇甚重,神志不清,小便失禁,痰塞氣閉等等,這都是“經典”症狀,一般嚴重到這種程度能活多久呢?

古人總結,立刻死亡→三天,0-72小時。

按現代醫學理論分析,慈安死於腦出血,至少能歸為腦血管疾病,即便是到了現代的今天,即便是躺在手術檯上再犯病,也未必能救得回來。

總結一下,相同的症狀,相同的疾病,犯病三次,一次比一次重,最終造成顱內大量出血,無法醫治,慈安的病症有發病先例,最終的症狀也與老病完全吻合,所以排除其他人為因素,慈禧有本事殺人,但是沒本事造病致人死地。


古今通史


對於慈安太后的死,向來眾說紛紜。大致可以分為兩種說法,一是被慈禧太后毒死的,二是因病去世。那麼,慈安太后死亡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01

事件經過

光緒七年三月初十日晚,慈安太后突然暴斃,隨即清政府發出訃告:

初九日,慈躬偶爾違和,當進湯藥調治,以為即可就安。不意初十日病情陡重,痰湧氣塞,遂至大漸,遽於戌時仙馭升遐。呼救哀號,曷其有極。

大致意思就是慈安在初十前一感覺身體不舒服,喝了湯藥稍微好了點。不料,第二天她的病情突然加重,在戌時(晚上7點至9點)暴斃。

從官方文件上來看,慈安太后應該是正常病死的。不過,許多人卻提出質疑,慈安太后死的太蹊蹺了,怎麼會這麼突然就死了呢?加之西佛爺(慈禧)與東佛爺(慈安)素有矛盾,讓人不得不懷疑是慈禧下的毒手。



02

野史記載的“真相”

諸如《清代野史大觀》以及《十葉野聞》這樣的野史中都有記載道:

慈安特別喜歡吃小食,慈禧投其所好,經常給她送各地的小食吃。在慈安去世前幾天,慈禧像往常一樣去給慈安送小食。慈安吃了一口,覺得還不錯,不過馬上反應過來這不是御膳房中的食物。慈溪立馬解釋道,“這是我的弟媳給我的,這種餅餌(餃子)還不錯吧?”慈安滿意地回答道,“確實還不錯,替我謝謝你弟媳了。”慈禧一臉阿諛奉承地說道,“哪有這種話,我們倆還分什麼彼此,過兩天再給你捎上幾盒。”幾天後,慈禧的餅餌果然被送過來,而且看起來還特好吃。恰好此時慈安也特別餓,立馬打開盒子享受“美食”。嚐了兩口後,她突然感覺不舒服,不過她也沒產生懷疑,畢竟這餅餌確實好吃。貪吃的慈安沒想到,她的大限之日就是今天。幾個時辰後,慈安暴斃。

由此看來,慈安是被慈禧下藥毒死了。而慈安暴斃,慈禧確實也有作案動機。慈安和慈禧併為兩宮太后,但是慈安太后更具正統性,因為她出身高貴,咸豐在世時就被冊立為皇后。而慈禧僅僅是母憑子貴,她的兒子當上皇帝以後,她才“晉升”為皇太后。



慈禧野心大,一直想扳倒慈安,下此毒手似乎也不是不可能(結合她以後的政治手段)。

如果說這還不足以作為證據的話,《清代野史大觀》裡的記載似乎會更讓人信服。書中這樣說道:

慈安看到慈禧越來越不安分了,就去找她談話。慈安先是講到先帝對她們的恩情,把慈禧聽得一愣一愣的。突然,她從袖子裡取出一張密詔,話鋒一轉說道,“先帝曾囑咐我,如果葉赫那拉氏實在是不守規矩的話,就將她處死,以這份遺詔為證。”還沒等慈安耍完威風,慈禧就把遺詔搶過來,當著慈安的面焚燬了它。

慈禧看到慈安已經動了殺心,認為不如先下手為強,於是毒死了慈安。

不過我們要知道,以上內容僅僅為清代的野史,杜撰的可能性極大,要是能找到較為官方的記載就好了。恰巧,《翁同酥日記》就符合條件。



03

慈安確實不是慈禧毒死的,而是病死的

翁同酥是光緒帝的老師,可以隨意進出宮廷,因此他留下的日記有較高的可信度。《翁同酥日記》有言:

慈安太后在初十日突然感到很冷,水也不喝,“偶爾違和”。此時慈安也沒覺得有什麼大問題,所以也沒有召見軍機大臣,不過護衛都向他請過安。這天晚上我也睡不著覺,子時初(大約23:00)有人來送信,說東太后(慈安)賓天(去世)了。於是,我們幾個(醇親王、惠親王、御史大臣等)立馬趕到東太后的寢宮。雖然三位御醫奮力搶救,無奈太后已經回天乏術,我們見到了東太后的遺容,無不惋惜哀嘆。

從中可以看出,慈安太后確實得到了及時的搶救,只是沒能被救回。而且,在慈安死後,有這麼多人“瞻仰”了她的遺容,這說明慈禧並沒有做賊心虛。而且在慈安死後,慈禧可一點沒怠慢她的葬禮,全是按照皇太后的最高規格走的。

而且,慈安在生前也並沒有加害慈安的理由。因為慈安基本不管政治,慈禧愛幹什麼就幹什麼,她基本也不過問。總的來說,她對政治沒有任何興趣。在兩宮垂簾聽政期間,慈安太后召見大臣,一般都只是問問家事,政治方面幾乎不涉及,全都是慈禧在“摻和”。



如此一個沒有競爭力,甚至稱不上“對手”的“對手”,慈禧何必要痛下殺手呢?豈不是自討罵名?

04

慈安太后的真正死因

慈安太后雖然性情溫和,但是身體一直不大好,在死之前還發過類似的病。這說明慈安太后的病其實不是突然產生,而是“舊病復發”。

我們回顧一下慈安暴斃當天的症狀:

早上御醫開出藥方,上面寫道:慈安太后疑似“類風閒”;中午時她已經神志不清一直咬緊牙關,說不出話,此時的病情已經加重。宮中的御醫無不想著對策,開出各種藥方,就是沒用。喉嚨裡積痰無數,以至於堵塞了氣管。小便已經不受控制,以至於有“遺尿”。很顯然,太后已經生命垂危。午後6時,慈安的脈搏已經很微弱,兩小時以後就去世了。

而慈安分別在26歲和33歲都有過類似的症狀,病發都是很突然,而且不省人事長達1個小時。

翁同酥就曾分析過慈安的病。慈安在之前病發後,服用了調養氣息、安神凝肝的藥。翁同酥對醫術有研究,於是他分析道,慈安可能是肝出了毛病。

《慈禧大傳》的作者專門去請教了著名的中醫專家,專家分析慈安的死亡原因可能是厥症突發,這個病的症狀就是突然暈倒。

再進一步分析,慈安三次發病,每次幾乎都是突然暈倒之後口中積痰,而後呼吸困難,很有可能是腦血管疾病,準確地說就是腦出血。



筆者查過資料,若是該病突發未被即使發現者,50%會在數日內死亡,而活下來的人也大多有後遺症。慈安是太后,發病後肯定會得到及時治療。不過即使得到及時治療,死亡率也會有13%-38%,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大,病情會越來越嚴重。即使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腦出血也很難痊癒。據資料顯示,腦出血死亡人數目前佔我國總死亡人數的20%。

慈安太后是“被迫”垂簾聽政的,她本是沒有治國的才能。面對如此多的奏摺,一個只願待在深宮裡的“傳統皇太后”怎麼應付得過來呢?因此,慈安太后積勞成疾,加上她對這個病也不是很重視,在四十五歲突然“暴斃”也實屬正常。







<strong>


小豪說歷史


光緒七年三月十日(公元1881年4月8日)早晨,是兩宮太后正常臨朝處理政務的時間,由於慈禧太后患病沒有臨朝;只有東宮慈安太后一人,臨朝召見了軍機大臣們,此時的慈安太后依然如以前一樣,和顏悅色,也沒有看出有任何生重病的跡象,不料,到傍晚時分,宮內傳出了東宮慈安太后死了的消息,令朝中大臣非常愕然。慈安太后的突然死亡,讓人們對神秘的皇宮後院的“陰謀論”更是深信不疑,紛紛猜測慈安是被人暗害的,懷疑的對象就是大權在握的慈禧太后,但慈安之死究竟是不是慈禧下的毒手呢?實際上並沒有確鑿的證據,但也無法洗脫慈禧的嫌疑。

一、兩宮聯手發動“辛酉政變”

1861年8月22日,咸豐病死於熱河,終年31歲,咸豐臨終前,立六歲的兒子載淳為皇太子,任命載垣、肅順等八人為贊襄政務大臣,輔佐新帝;另外,咸豐授慈安“御賞”印章,授皇太子載淳“同道堂”印章,同時規定,“御賞”、“同道堂”兩印章為以後下達詔諭的符信,“御賞”為印起,“同道堂”為印訖。因載淳年幼,“同道堂”印章實際上歸慈禧掌管。從咸豐的安排來看,他對慈安的信任是遠高於慈禧的。咸豐死後不久,慈禧與八位顧命大臣的矛盾日漸難以調和,於是就起了除掉顧命大臣的念頭,但沒有慈安的支持,慈禧是無法行動的,因為慈安在朝中的威信是遠遠高於慈禧的,慈禧在取得了慈安的支持後,又聯繫了恭親王奕訢配合行動,一舉將八位大臣拿下,並宣佈了幾位大臣的三大罪狀,將肅順斬首,賜載垣、端華自盡,其餘五位大臣革職充軍,慈禧策劃的政變成功了。隨後,制定了兩宮太后垂簾聽政的章法,並舉行垂簾聽政儀式,兩宮太后正式開始垂簾聽政。

二、慈禧和慈安二人之間的關係

從地位上講,慈安是咸豐的皇后,而慈禧只是貴妃,所以慈安是高於慈禧的,從咸豐在授印章上也可以體現出他的用意,慈禧只是因為是皇帝的生母才被尊為太后,所以兩宮臨朝時,是以慈安為主的,只不過,慈安太后不喜政事,很多時候都交給慈禧處理,但重大問題還是必須得慈安點頭,所以此時的慈禧,對慈安是不敢不尊敬的,因為她們二人畢竟是在“抱團取暖”。有一個故事說:“咸豐臨死前交給慈安一道密諭,擔心慈禧將來一旦禍亂朝綱,慈安可以拿出密諭治罪於她,慈禧獲知此事後,總是向慈安獻殷勤,討她歡心,有一次,慈安生病了,慈禧竟然割下手臂上的肉,煮湯給慈安吃,慈安得以痊癒,這也感動了慈安,她當著慈禧的面把密諭燒掉了。”不論這個故事是真是假,但從政變能夠成功來看,兩人配合默契,關係應該是不錯的。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慈禧已經穩穩的將朝中大權握在手中,並在朝中任用了一大批親信。這時的慈安對慈禧已經不具備威脅了,慈禧對慈安的尊重也只是停留在形式上了。兩宮太后已不可能再有前期那種“親密的合作期”了,慈安看不慣慈禧的霸道與專橫,而慈禧也討厭慈安對她的掣肘。從慈安聯合恭親王殺掉慈禧的心腹太監安德海一事,就可以看出兩宮之間早有嫌隙。大太監安德海倚仗慈禧的寵愛,橫行霸道,公然違背清朝太監不得出京的“祖制”,借置辦龍衣為由,離京南下,沿途大肆招搖,胡作非為。恭親王將此事告訴了慈安太后,慈安讓恭親王以皇帝的名義,下令山東巡撫丁寶楨,在安德海路過山東時,將其就地正法,接到命令的丁寶楨將剛抵達山東的安德海抓了起來,獲知消息的慈禧,派人星夜兼程趕往山東,下達赦免安德海的旨意,但人還未到山東,丁寶楨已將安德海斬首了。這件事也讓慈禧對慈安有了更多的敵意。另外,有史料記載,慈安太后生性仁愛隨和,而慈禧嚴厲、苛責,同治皇帝和光緒皇帝幼時,都願意與慈安親近,而與慈禧卻有隔閡。自己的兒子和外甥跟別人比和自己親,慈禧的心裡肯定是不好受的,難免會對慈安有所嫉恨。

三、慈安之死

身體一向很好,且比慈禧還年輕的慈安太后,突然死亡,難免令人生疑。宮中傳言,慈安在吃了慈禧派人送去的“粔籹”(饊子)後,感到身體不適,但並不是很嚴重,但到了晚上六點多鐘,慈安太后就突然死了。最令人生疑的是慈安死後,慈禧讓慈安的親屬和朝中重臣瞻仰了遺容後,就匆匆入殮了,這一行為也有些反常。但也並不能就此說慈安就是慈禧害死的。再看慈安太后在彌留之際留下的遺書:

一向體氣素稱強健,克享遐齡,得資養。本月初九日,偶染微病,皇帝侍藥問安,祈予速痊,不意初十日病勢陡重。

從慈安太后在彌留之際留下的遺書中來看,她本人對自己生病雖然也有疑惑,但與前述記載是有出入的,慈安並非突然死亡的,前一天慈安已經不舒服了,而且光緒皇帝還去探望了她。

結束語:根據相關記載分析,慈安之死並非是慈禧所害,因為,兩人雖有些許矛盾,但慈安也並沒有妨礙到慈禧獨掌大權,就算是慈禧要害死慈安,也不會愚蠢到明目張膽地在自己送給慈安的饊子裡下毒,給人留下口實,她完全可以採取更隱秘的方式去做,因為慈安畢竟不同於一般的人,慈禧還是要考慮影響的。通過慈安從生病到去世時間較短分析,不排除其患心腦血管等方面疾病的可能,只不過限於當時醫療條件落後,並不清楚她患了什麼病,才有了慈安被慈禧害死的猜疑而己,俗話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就連醫學發達的現代社會,身體健康的人突然猝死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劍南之道


慈安死於疾病,絕非被慈禧毒害致死。

慈安太后病逝之時,年僅四十五歲,正值春秋鼎盛之際,所以坊間有對慈安死於非命的猜疑,實屬正常。

慈安在同治、光緒兩朝,貴為正宮皇太后,是大清帝國實質上掌舵者,所以其日常的衣食住行都有嚴格的檢驗標準,不可能遭人暗害。

再說了,加害皇太后,罪同謀反,是要誅滅九族的,任誰也沒有這個膽量,包括慈禧太后。

慈安因病而逝,有兩點可以充分佐證:

一、慈安病逝之後,皇室核心成員、軍機大臣等清廷的重要成員,都瞻仰過慈安的儀容,他們個個可都是人精,其中不乏精通醫術者,若慈安的死有異樣,他們不可能毫無察覺。

二、帝師翁同龢的日記中也有關於慈安太后病逝的記錄,以及慈安兩次的發病史,分別是同治二年和同治八年,只是兩次均轉危為安,慈安的所犯之病,屬於腦中風,屬於現代醫學中的腦血管疾病,即使在醫學高度發達的今天,也是極難根治的。



對於慈安的暴斃,我們通常都會懷疑是慈禧所為,其實這只是我們的一廂情願吧了,因為慈禧根本不可能也沒有膽量去加害慈安的。

其一、慈安並非影視劇中所演義的那樣軟弱無能,其出身官宦世家,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其政治才能與個人魅力,從其由嬪升至皇后,僅用了六個月,就可以充分的說明了其絕非泛泛之輩。

其二、嫡庶之分,在封建君主專制時期,禮制等級極其深嚴的,慈禧無論是在咸豐時期,還是後來的同治和光緒時期,她的政治地位都是遠低於慈安的。

慈安是正兒八經的皇太后,她能夠晉升為皇太后,完全是因為她為咸豐生下了唯一的兒子,否則的話,慈禧算哪根蔥,慈禧見了慈安都是要行禮的。

其三、慈安活著的時候,凡軍國大事的最終決策權都是掌握在慈安手中的,慈禧則只是管理日常的軍國瑣事吧了,這也是為何慈安活著的時候,清廷能夠剿滅太平天國、捻軍、回亂等等。

即使洋人也沒有再發動大規模的侵華戰爭,可慈安崩逝之後的晚清呢,先是甲午戰爭,撮爾小國的日本把清政府給打的一敗塗地,緊接著沒幾年八國聯軍又來了,把慈禧和光緒都給打跑了。

總而言之,慈安的死屬於正常的病亡,絕非傳聞中所說的死於非命,雖然紫禁城內明爭暗鬥極其嚴重,但貴為皇太后之尊的慈安,不可能有人敢打她的主意的。


清史宴


1837年,慈安出生於滿洲鑲黃旗,比慈禧小兩歲,比咸豐小六歲。慈安入宮後,可謂平步青雲,短時間內就從剛開始的嬪晉升為中宮皇后,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慈安的形象、素質都是出類拔萃的,並且深受咸豐寵愛。

咸豐去世後,慈安與慈禧一起參與了辛酉政變,打破了大清後宮不得干政的傳統,兩人共同垂簾聽政。

歷史記載,慈禧“優於才”,負責處理宮廷的日常事務;慈安“優於德”,享有大事決策權。慈安的存在,對慈禧是一種補充,也是一種制衡。然而,1881年三月初十,慈安在鍾粹宮突然去世,享年四十五歲。

慈安去世前並沒有明顯徵兆,三月初九身體稍微不舒服,第二天晚上就昇天了。事發突然,朝野震驚,連光緒也大為驚訝:

“初九日,慈躬偶爾違和,當進湯藥調治,以為即可就安。不意初十病情陡重,痰湧氣塞,遂至大漸,遽於戌時仙馭升遐。”

慈安平時身體健康,死得突然,再加上從病危通知到後事處理也有不合理之處,種種疑點讓人滿腹狐疑。即使朝廷宣佈慈安是因病去世,但各種說法還是不絕於耳,主要有“慈禧害死說”以及“自盡說”。

“慈禧害死說”

這種說法還分為三種:

第一,湯中下毒。慈禧聯合李蓮英,授意傳膳太監,讓他們在慈安進膳時下毒。等到慈安去世的當天夜裡,這兩個太監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此說法有漏洞,不足為信,因為清朝帝后吃飯時,會先將飯菜擺好,並不是直接動筷子,而是先看放在碗中的小銀牌是否變色。如果飯菜中有毒,銀牌就會變黑。同時,在帝后吃飯前,會讓太監先“嘗膳”。

第二,慈安吃了慈禧送的糕點後中毒去世。此說法為民間野史所記載,與可信度很高的《翁同龢日記》相矛盾,所以,也不足為信。

第三,“錯用藥物說”。《清朝野史大觀》記載:

“或曰慈禧命太醫院以不對症之藥致死之。”

這種說法,沒有確切證據,尚且存疑。

“自盡說”

這種說法記載於《清稗類鈔》,主要是說慈安與慈禧關係不和,但是又辯論不過慈禧,只能生悶氣,最後自盡。

這種說法,晚清學者張爾田與金梁已經證明,純屬無實文人編造。

慈安與慈禧一起垂簾聽政二十年,她們的共同利益是一致的,並沒有你死我活的矛盾。慈安無論在政治上還是生活上,對慈禧都不構成威脅,所以慈禧沒有害死慈安的必要。

民間將慈安去世的責任強加於慈禧,一是因為大家十分討厭慈禧,將惡名按在慈禧頭上是為了故意噁心她;二是“陰謀論”推導,慈安的去世對慈禧最有利,她因此能夠大權獨攬。

關於慈安的真正死因,清史專家做了大量考察與論證後,得出結論:慈安身患腦血管疾病,極有可能是腦出血。這種病的誘因之一是過度疲勞。

光緒六年,慈禧大病一場,次年正月又臥床不起。在這期間,朝廷政務由慈安代管。慈安不管是從政經驗還是才幹,都不如慈禧,突然身負重任,極有可能在精力上吃不消,因此造成過度疲勞,引發病症。

慈安的去世,是她的不幸,是慈禧的大幸,從此,兩宮太后聯合垂簾聽政的大戲落下帷幕,大清王朝徹底進入慈禧的寡頭時代。


秋媚讀史


個人認為:慈禧謀殺慈安的可能性極大,她有作案的動機、膽略與條件。

1.眾所周知,慈禧生前最信任的太監是李連英,而李連英上位前,作為太監安德海才是慈禧的紅人,這個不可一世的太監之死是慈安用權為政的結果。同治八年,慈禧為 同治帝籌備大婚,要有人做採購工作,安得想到宮外去風光一回,所以向慈禧申請,自己沿大運河南下去採辦這些物品,慈禧以為走水路影響小,就同意了。


安德海從北京啟程起就一路招搖過市,船上還帶有女性,並且張掛龍鳳的旗幟,而且沿途收受賄賂、敲骨汲髓,他處心積慮地騷擾地方,力爭利益最大化。

一路順風順水,走到了山東地界,當時的山東巡撫是丁葆楨,丁葆楨是恭親王的心腹,恭親王和安德海有私仇,丁心知肚明。就果敢地扣留了他,又馬上一份奏摺快馬送到了奕訢中,這時慈禧生病,慈安一人出朝聽政。慈安看了奕訢送來的奏摺後,立即與諸大臣商議,結果是“太監不得出都門,違者殺無赦,擬就地正法。”,慈安照批不誤,丁葆楨接旨照辦,這事讓慈禧與慈安產生了隔閡。



2.同治帝在選皇后時,二人又加深了矛盾,慈安看中了阿魯特氏,慈禧看中了富察氏。兩宮太后各執己見,僵持不下。最後,只能用折中方案,讓皇帝自己決定,同治帝選中了阿魯特氏。慈禧明白自己的親生兒子與慈安一條心,深深地擔憂自己將會大權旁落,就起了殺機。


3.慈禧毒死慈安,在《崇陵傳信錄》中有記載,說是咸豐帝彌留,因深知慈禧有極強的權力慾,就給慈安私留遺詔:“安分守己則已,否則汝可出此詔,命廷臣傳遺命除之”;而慈安事後向慈禧通報了此事,慈禧惶恐不安,就想方設法地討好慈安,善良的慈安後來當著慈禧的面燒了這份遺詔。


但慈禧是陰險狡詐的人,雖然表面上慈安心懷感激,其實已經起了殺機!再加上後來發生了上面兩件事,就趁著向慈安進獻點心的機會,毒殺了她。

由於死亡過程撲朔迷離,現在不少清史專家,給出的結論是:慈安死於腦溢血。熟是熟非?讀者自己研判下。


希望星晨58298869


慈安太后是在光緒七年,也就是1881年死去的,據說是由於疾病突發,醫治無效而死,年僅45歲的慈安太后離世的消息驚動了整個朝廷,慈安太后的權力可以說僅次於當朝的咸豐皇帝,哪怕慈禧太后也要敬她三分,慈安太后的死直接改變了朝廷的內部局勢,整個後宮也成了慈禧的天下,沒有了慈安,慈禧便開始胡作非為,使得清王朝更加混亂,間接導致了清朝的滅亡。那麼慈安太后深夜暴斃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關於慈安太后的離世原因,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種是說她被謀殺,另一種是說她的確是因病去世,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謀殺說”又可以分成幾類,不過罪魁禍首都是指向與慈安太后一直有過節的慈禧太后,眾所周知慈安與慈禧兩人一間一直有矛盾,在宮中也是明爭暗鬥,慈禧在宮中的地位遠不及慈安,電視劇中慈禧一家獨大的場景是有違歷史真相的,雖然兩人都貴為皇后,但是慈安的權力比慈禧要高很多,宮中要事都是慈安一手處理的,咸豐皇帝對慈安的寵愛程度,在整個大清王朝都是極為罕見的,從她的晉升速度中也不難看出。

慈禧對慈安充滿了嫉妒與仇恨,但完全不至於殺掉慈安,有人說慈安的死是因為慈禧在她的藥裡下毒所致,這只是一種憑空的猜測,完全沒有歷史與科學依據。另一種說法是慈安是被慈禧刺激加劇病情致死,面對慈禧的冷嘲熱諷,善良老實的慈安氣不過,從而導致病情更加嚴重,最後猝死。慈安死於外在因素的可能性不大,慈禧不敢對慈安痛下毒手,更沒有機會在慈安面輕舉妄動,這兩種說法顯然是不合理的。

比較公認的是慈安死於疾病,那麼慈安患的又是什麼病?在現代醫學的範疇中,慈安的死因應當如何解釋?

經過現代醫學的分析,慈安患的疾病是腦血管疾病,正是由於疾病突發導致慈安猝死。慈安患上這種疾病已經有很長時間了,根據史料記載,慈安先後三次嚴重的疾病突發,第一次是在26歲時,“有類肝厥,不能言語”,不過很快就恢復正常,第二次發病是在她33歲時,此時就可以判斷這種病屬於腦血管疾病,直到她45歲的這一年,史料上說她“偶爾違和,未見軍機”,然而到了深夜便醫治無效而死。

那麼腦血管疾病突發究竟能否致命?答案是肯定的,且不說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朝,即便是現在的醫生,臨床上面對腦血管疾病突發也是無力迴天。腦血管疾病的最大特點就是發病突然,發病之前絲毫沒有預兆,而且疾病發作讓人非常痛苦卻又無能為力,當時的醫療水平完全不足以抵抗住這種疾病,直到現在腦血管疾病依然是臨床醫學的一大難題。一代皇后就這樣死於疾病突發,讓人既惋惜卻又無能為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