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道”何為“德”?“道德”的含義是什麼?

青城山下陳半仙


一,"道"是天地萬物的生長髮展的總規律,總途徑。"道"的規律性是隱性的,看不見,摸不著,說不清楚,所以《道德經》的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二,"德"是天地萬物的生長髮育的外在表現和德性。"德"的外在表現和德性是顯性的,看得見,摸德著,說得清,所以德是我們認識天地萬物,認識世界的方法。

我們是怎樣認識這個世界的?我們通過天地萬物的"德性"來認識天地萬物的生長和發展規律,即"道"。比如,我們如何認識一年四季?我們通過花草樹木的花開花落認識到一年有四季,並總結出了“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的農業生產規律。

再舉一個例子,我們怎麼樣認識一個人?通過觀察他德性,觀察他的的言與行,時間長了,我們瞭解了這個人的德性,品行,做事風格等等,就算認識了這個人了。


飛飛貓說話


兩千多年前,先秦思想家老子寫出了五千餘言的《道德經》流傳後世。這一本中華文明的智慧聖典分為《道經》與《德經》兩部分,原本《德經》在前,《道經》在後,後來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故而合稱為《道德經》。

那麼“道”與“德”分別是什麼意思呢?首先要從這兩個字的原意說起:

道是什麼?道就是道路,我們今天依然這麼說。不過《道德經》中說的“道”,可不是我們日常所走的道路,而是萬事萬物所必走的道路。這個道路是什麼?就是事物的規律,而且不是每個事物的特殊規律,而是所有事物的最普遍的規律!
任何事物都要遵循“道”這一規律,所以道是萬物的根本,萬物都是從道中創生的。那麼“道”這一規律具體是什麼呢?老子說,道的作用廣大無邊,能夠生成萬物,萬物生成後就離開了道,走得越來越遠,但是物極必反,最終萬物都會回到道:“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所以,道的運動規律就是返回起點:“反者道之動。”萬物從道產生,離開道,返回道這一過程本身就是道的運動規律,換言之,道就是一個循環不斷的圓圈,就像太極圖一樣。

對於萬物而言,道無處不在,它不是外在的主宰,而是內在的規律。所以萬物遵循道的規律而運動,其實是一件自然而然之事。這也就是老子所說的:“道法自然。”道的規律就是自然而然。

那麼什麼是德呢?“德”字其實就是“得”字,德就是人從道中得到的東西。正如《管子》中所說的:“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職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謂所得以然也。”道是萬物的普遍規律,而德是專屬於人的特殊規律。如果人對於道有所體悟,能夠遵守道的規律去做事,那他就是有德之人。

那麼德具體有哪些內容呢?《道德經》中說了很多,比如:

“無為”。無為不是毫無作為,而是不強作妄為,要順應萬物的內在規律去做事,要自然而然的去做事,因為道的規律就是自然而然。

“歸根覆命”。道的規律就是返回自身,是一個不循環的圓圈。所以有德之人也要復歸其根,而人的根就是嬰兒,所以人要返回嬰兒狀態,像嬰兒一樣柔弱,像嬰兒一樣純真。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歡迎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夢露居士


何為“道”何為“德”?道德的含義是什麼?這個問題,老子《道德經》中說得非常清楚。為此需要正解,那就將問題“道”與“德”分開來論述,“道德”的含義就一目瞭然。

首先來論述何為“道”。

老子的“道”其實是人生處世哲理,但是還講到宇宙間的根本問題。為此這個“道”既是人生之道,又是天地之道。就是明天道以推人事,明人道以應天地。

老子《道德經》中的“道”的內涵,用一個字解釋就是“無”。也就是無為才自化,清靜才自正,具體說就是無為自然,無慾不爭,無形自化,無動清靜,無強柔弱。“道”並不是指人,也不是指一件東西,而是世界的本真,自然規律。

再來論述何為“德”。

何為“德”就是德性,品德,就是一個人的天性,稟性,就是正直的本心,本性。老子《道德經》中把“德”分為“上德”與“下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不是有意地表現出德性,也無心去表現出來。是自然而然的。“上德”之人越無意識,不刻意表現德,追求德,反而越有德。

“下德”卻有意地表現出來德性,一旦有意就是有目的,是勉強的,炒作的,這種表現還容易產生虛偽,作假行為。“下德”之人越有意識,刻意去表現德,追求德,反而越沒有德。

綜上所述的“上德”與“下德”,就是“上德無為而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意思是上德的人是不妄為,而且無以為。“無以”就是無意,沒有主觀地去作為,是無意地去作為。下德是“為之而有以為”意思是有所作為,而且是有意去作為,帶有主觀意念。這就是“上德”與“下德”有著本質上的根本區別。

最後來論述“道德”的含義。

從以上論述的何為“道”何為“德”的理解,由此“道德”的含義就迎刃而解了。“德”就是遵循正道而行,“德”與“道”關糸就是,“德”是“道”的俱體體現,“道”是“德”的實際內涵。“道”是無形的,不可見的,“德”是有形的,外顯的。隱含在內的就是“道”,顯現出來的就是“德”。為此,“道”為體,“德”為用,兩者合為一體,不可分割而形成“道德”,這也就是“道德”的真正含義。

總之,在現實社會中,我們講道德觀念,就是一種理念。是一種很自覺的行為表現出來,是仁和義內在的一種自律。法律是強制性的,而禮是倫理道德,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就是有道德。懂道德,行道德人士的表現,應值得全社會提倡,尊重!稱讚!


劉夢輝1445414400581


道是由道德經沿續而來的稱謂。道即是天道,是不依人的意志而轉移的固有的宇宙規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然規律或自然法則。

隨著時代的發展,道所承載的內含不斷演變,內容更加豐富多彩。現在由道而來又有了道義。那麼現在的道不僅僅是老子所講的道,還包括有社會制度及法律體系。社會制度及法律體系雖然並非自然界固有的,但是對於自然人來講,社會制度,法律體系就是你的自然界,是不可逾越,必須照辦的規律。這就是現在的道。

德,是指個人的修養,人品。包括對道的尊循,淵博的學識,高尚的情操以及能在眾人中起率先垂範的作用。德高才能眾望。一個人的人品好壞,集中體現在德行上。所以德是做人的第一要素。德好,人就好,德不行,人必差。

所以說道德就是走正道,行大道。尊紀守法,嚴以律己,發奮努力,為社會奉獻自己的聰明才智,這就是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高尚的人。


微觀之間


道德,本質上是一種精神體驗,它只接受信仰的驅動,只配合心靈的測試。簡單的說,道德就是能夠遏制自身本能的衝動,勇於去幹涉他人的衝動。

道德的運行,遵循的是自身體內法則。心,既是道德的策源地和棲息地,也是它最大的見證者和受益者。有力的道德就是通過奮鬥取得物質上的成功,這種道德既適用於國家,也適用於個人。

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因為,支撐道德的唯有高尚的人格,但世俗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少有,所以,多隻是在滑頭的道德水平上做著偽君子。

道德可分為兩種,其一是宣揚卻不施行的道德,其二是施行卻極少宣揚的道德。現實社會中,由於對道德行為的逆向鼓勵,使得時下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低下,讓所有的不道德,大都得以在道德的名義下進行。

痛定思痛,願國人都能促成對道德之題的思考並付諸實行,別再愧對華夏千年文明。


犢心老牛


什麼是道?什麼是德?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

《道德經》開篇便說:“道可道,非常道”。又說:“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道德經》這本書並不是告訴我們“道”是什麼,而是詮釋“道”在體現在萬事萬物之中。正因為萬事萬物都因遵循“道”,所以統治者以此治國安邦,兵家以此行軍佈陣。“道”以各種形式存在在宇宙之間,包括宇宙本身也是按照“道”來運行的。(《淮南子》所說: 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道在其中,而莫知其所。)

老子創造的“道”是先與一切,高於一切的。《道德經》說: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又說:道生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家認為“道”存在與宇宙混沌未開之前,天地都要按照道來運行。也許談到宇宙太大,我們很難確切地去感受,不如從生活中尋找例子。好比說汽車和飛機,在汽車沒有發明之前,發明汽車的“道”已經存在了,在飛機沒有發明之前,生產飛機的“道”就已經存在了。我們不能看到道,但是我們隨處可見道在萬事萬物上的體現。

《道德經》第21章裡說:“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

德就是道在人身上的體現,這種體現如道本身一樣,都是恍恍惚惚,若隱若現的。

講一個故事,根據豐子愷老先生的記載。

弘一法師李叔同,經常和弟子們一起靜坐,學生們圍著老師坐在一起,一句話也不說,就這麼安靜地坐一天,這就是德行的體現。

我們有時候接觸一個人,總覺得這個人很舒服,但是你卻說不上來,這大概也是德的表現了。

《道德經》第38章裡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可作真正的德行。真正有德行的人,不表現德行,沒有德行的人總是刻意表現。用現在的話講,就是越缺少,越炫耀。

“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

《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錢穆先生的註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

可見,“道德”是人關於世界的看法,應屬於世界觀的範疇。

其實“道”和“德”是兩個概念。“道生之”是說萬物生於“道”,這個“道”就是規律、真理。“德畜之”是說萬物因德而存在、延續,所以合乎“道”者謂之“德”。“道尊德貴”,“道”本來存在於天地萬物之間,“德”則存於人的內心。懂得天地萬物運行的規律,可以謂之“得道”,“得道”者謂之有德。反之,如果不懂得天地萬物運行規律,就不能稱為“得道”,不得道者,言行舉止又何以得法?“道”存在於世,“德”存在於心。“道”是天理,“德”是人對天理的認識。

《易經·繫辭傳》第五章:“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可見自然界萬事萬物本身具有兩面性、對立性,這是普遍規律,這就是所謂的“道”。好與壞,黑與白,善與惡都是相對而言,不可能存在絕對的好和絕對的壞,這是《易經》所折射的智慧火花。這些世間存在的普遍道理,各人的理解又不一樣,即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時候運用了這一規律卻不知道其中的道理,所以《易經·繫辭傳》裡說“君子之道鮮矣”,意思是明白這一普遍道理的人太少了。

上個世紀著名的哲學家羅素曾對《道德經》做出了這樣一句評價:人具有兩種意志,創造的意志和佔有的意志,老子便是要人發揮創造的動力而收斂佔有的衝動。

道家所說得《道德經》,便是教學認識天道的玄妙與莫測,進而讓我們學著遵從天道,尊重自然。眼界放得越大,心底就變得越平靜。孫思邈所謂:志愈大而心愈小。

當今世人所說的“道德”,僅僅侷限於“人倫”而並非“天理”,與真正的、原始意義上道德相去甚遠。可以這麼說:口口聲聲呼籲“道德”的人,其實並不知何謂“道”,何謂“德”,充其量就是自我觀點的推演而已。








任0懷0玉


在現實生活中,我去做了十四天物業巡邏保安,負責生活區的衛生,安全,小車的停放,一天12小時,工資1500元,最不好管理的是輸通小區交通,車輛亂停亂放的人是:教書先生,富二代灬物業保安有退休的鎮長,書記,我是一名土監理員。


質樸元帥


何為道,何為德?估計很多人都往道德經上扯。但弄明白的不多,頂多是道可道非常道等等。使人如墜霧中。咱們如果從俗語中來理解呢?俗話說豬往前拱,雞往後刨各有各的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等等,道,可以理解為辦法,或方法,行為等。德,我們小時都調皮過,都被人罵過太缺德,那德的意義是什麼,個人頃向於良心,不知你定義是啥?一個國家如果它治理的方法違背了眾人的意願,是沒有良心的施政,是不道德的,一個人的行為對別人造成傷害也是不道德的。至少個人對道,德是這樣理解。不知你是怎樣理解的?能說一說嗎?


走自己的路182757971


何為“道”何為“德”?“道德”的含義是什麼?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與否的觀念標準。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範。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係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中,道德一詞來源於拉丁語的“moralis”,具有“風尚”、“習俗”、“性格”、“品質”等意思,和中國古代相仿,引申後也有規範、準則等意義。

在中國古代文獻裡,道德的含義比較廣泛。先秦文獻中,“道”和“德”多是作為兩個概念分開使用的。“道”的最初含義是指道路,後來引申為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或規則以及人們應當遵循的行為原則和規範,它主要指一種外在要求,具有某種客觀 性。“德”的含義偏重於主觀方面,一般指主體對“道”的獲得和把握。東漢時的劉熙曾將德解釋為:“德者,得也,得事宜也”,意思是說,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處理得合適,使自己和他人都有所得就是“德”。許慎將德的含義規定為“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並進一步解釋道:“以善念存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此內得於己之說也;以善德施之他人,使眾人各得其益,此外得於人。”“道”、“德”二字聯用,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管子》、《莊子》和《荀子》等書。管子曾說:“君之在國都也,若心之在身體也,道德定於上,則百姓化於下矣。”(《管子·君臣下》)。荀子也說:“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荀子·勸學》)。後來,“道德”一詞被廣泛使用,並逐漸具有了豐富的含義,不僅指調整人們之間關係的行為準則和規範,有時也指道德觀念、道德行為、道德品質、道德修養、善惡評價和風俗習慣等。

中國傳統道德基本概念

四維:禮、儀、廉、恥

四維的說法,最早載於《管子》。《管子》牧民篇:“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五常:仁、義、禮、智、信

漢章帝建初四年以後,“仁義禮智信”被確定為整體德目“五常”。五常不僅是五種基礎性的“母德”、“基德”,而且形成並高度概括了中華傳統道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精神[2]。仁和義是儒家文化中兩大根本性的道德元素,可謂總體價值觀中的核心價值觀。離開了仁、義,忠、孝、禮、樂等等都失去了意義。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荀子:“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白虎通》:“君臣以義合,不可則去”,《周易》:“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仁、義相比其他價值觀要素具有超然性。例如,孔子在《論語·子路》中說:“言必信,行必果。”孟子則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仁、義的重要性,以孔孟之言為證,孔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身而取義者也。”孔子:仁者,義之本也;義者,仁之節也。“仁者,人也;道者,義也”。 孟子:“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子言:“仁有數,義有長短小大。”朱熹:“仁者,心之德,愛之理。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韓詩外傳》:“愛由情出,謂之仁,節愛理宜,謂之義。”韓愈《原道》:“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

四字:忠、孝、節、義

忠、孝在中國社會是基礎性的道德價值觀。《孝經》中,子曰:“夫孝者,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本也”,“夫孝,德之本也”,“孝慈,則忠”。曾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孝興於夏,“夏道尚忠,復尚孝”。

三達德:智、仁、勇

三達德出自《中庸》。《中庸》:“知(智)、仁、勇三者,是天下之達德,所以行之者一也。”縱慾、禁慾和天理欲求到了宋代,朱熹針對當時的人慾氾濫和奢華風氣,提出“存天理,滅人慾”,又說:“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慾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慾也。”認為追求山珍海味、三妻四妾是違背天理的人慾,而通常飲食、一夫一妻則是天理。在先儒中也有類似思想,子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載告子言:“食、色,性也”,《禮記·曲禮》:“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飲食男女的欲求,天經地義,滿足符合天理的欲求而又不縱慾。

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到了現代,孫中山提出中國固有的八種道德,他在《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中說:“講到中國固有的道德,中國人至今不能忘記的,首是忠孝,次是仁愛,其次是信義,其次是和平。這些舊道德,中國人至今還是常講的。但是,現在受外來民族的壓迫,侵入了新文化,那些新文化的勢力此刻橫行中國。一般醉心新文化的人,便排斥舊道德,以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舊道德。不知道我們固有的東西,如果是好的,當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棄。”


易彥銘


何為“道",“何為德",“道德"的含義

“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

合乎道德的。

例句:他滿口的仁義道德卻專幹壞事

。近義:品德,德行,德性。

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

實踐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較為粗略,後者較為精密。

思辨只有對錯之分,沒有中間狀態,而實踐的精髓正在於選擇,並且中間狀態就是最好的選擇。

例如,在對待恐懼時,有三種選擇,魯莽,勇敢和怯懦。

勇敢這種選擇就被認為是合乎道德的,所以說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但是,一次良好選擇也不能成就道德。所以還要多加一個限定,即養成習慣。

以上所述,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