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李世民是本來就一直蓄意謀反還是被兩個兄弟逼迫為自保才謀反的?

修行度劫


我個人覺得歷史上的李世民由於自己有強大的實力,逐漸的滋生了野心,再加上太子建成為了自己的皇位繼承權,隱隱對李世民的安危也造成了威脅,而且李世民身邊有一大群軍事才能出眾的大將謀士,李世民就是他們的希望,臣子的擁立,兄長的威脅,對帝位的野心,最終把他推上了大唐皇帝的寶座。

李世民其人

李世民出生於開皇18年,自幼聰明伶俐膽識過人,作為將門之後,受到了家庭的薰陶,從小就善於騎射,他還喜歡博覽群書,所以也具備了一身的文韜武略,他熟讀《孫子兵法》,所以不論在弓馬騎射還是排兵佈陣方面,深得父親理念的喜愛,而隨著李世民父親李淵,李世民也到了很多地方,開闊了眼界,增長的見識,使得他在青年時候就顯現出出眾的才華。

兩次從軍經歷

李世民十八歲那年隋煬帝楊廣在巡視北方要塞的時候,被數10萬突厥騎兵襲擊,為困於雁門,屯衛將軍雲定興率軍勤王,李世民奉命父命參加了勤王的軍隊,他給雲定興提出了一系列的退敵策略,深得雲定興的贊嘗。次年,李世民又參加了對甄翟兒農民軍的鎮壓,這兩次從軍的經歷,讓李世民累積了一定的軍事經驗,他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初步鍛鍊。

李淵長安稱帝

隨著全國各地農民起義的進行,強大的隋王朝即將土崩瓦解,楊廣困守江都,隨後李淵於晉陽起兵反隋,李淵制定了西入關中,奪取長安的戰略,隨後命令李元吉鎮守晉陽,李世民和李建成分別任領軍都督,統帥左右兩路大軍,直取長安,大業14年,李淵於長安稱帝,取國號為唐,建成被立為太子,元吉為齊王,世民為秦王。

四年征戰統一全國

唐朝建立之後,當時並沒有統一全國,李淵稱帝之後,不能再親自統兵出征,而太子李建成也要協助父皇處理政事,所以四處征戰,統一全國的重任就落在了李世民的頭上,而當時,薛舉,劉伍洲,王世充,竇建德等農民軍和軍閥的勢力還很多,統一全國的重任,也是比較艱鉅,10年僅僅22歲的李世民,毅然接過了這個重擔,開始了4年多的到處征戰生涯。

  • 從李世民出關到攻佔洛陽,僅僅用了10個月時間,前面8個月主要是對付王世充,後面兩個月對付竇建德,由於李世民作業的指揮才能再加上他手下有一幫人間善戰的武將和謀士,一級打敗了王世聰和竇建德的軍隊…由於李世民的功勞特別卓著,不論是在軍隊還是在朝廷,他的威望的日益增加,所以他的權利和地位也迅速增長。
  • 李世民手下不光掌握大量的軍隊還擔任上訴令,位居宰相之職,所以在幾個兄弟當中有著特殊的地位,而且從他的父親從晉陽起兵一直到統一全國,他利用自己的優勢,手下聚集了一批猛將和謀士,所以逐漸的形成了一個以秦王李世民為核心的利益集團,而這些實力地位也助長了李世民的野心。

世民建成衝突

由於李世民在朝廷和軍隊當中的地位,太子建成一方面妒忌他的才能和地位,另外一方面也感覺到李世民正在逐漸威脅到了自己的防衛繼承權,所以太子李建成也開始大量的拉攏朝臣,組建和擴充自己的勢力,並且齊王李元吉也加入了以建成為首的太子集團,兩個人合謀對付世民,唐朝實現全國統一之後,兩個集團之間的爭權奪利,也開始由暗轉明,最終不可避免的就會發生流血衝突。

玄武門事變

公元626年也就是武德9年六月初四,在手下謀臣武將長孫無忌、杜如晦、房玄齡、尉遲敬德、候君集等人支持下,李世民在玄武門設下埋伏,太子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李世民發動了政變殺死了兄長和弟弟,取得了皇位的繼承權,兩個月之後,李世民的父親李元吉被迫退位,隨後在武德9年8月(公元626年八月),李世民繼位,成為我國唐朝歷史上第2位皇帝,史稱唐太宗,次年正月改年號為貞觀。

貞觀之治

李世民上臺之後,他知人善任,廣開言路,任用了一大批賢能的大臣,他對內重視農業,完善科舉制度,對外平定外患,使得唐朝的疆域空前寬廣,乃至於到了後來高宗時期,大唐的疆土已經到了蔥嶺也就是今天的帕米爾高原,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也為後來的開元盛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儘管李世民的帝位是殺死哥哥和弟弟得來的,但這個並不妨礙李世民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皇帝。


珊珊是個girl


玄武門事變,本質是大唐開國過程中,兩大派系間皇位爭奪戰的總爆發,所以談不上逼迫之說,也不存在無辜的一方。李世民之所以採取血濺宮廷的的極端方式,可以視為處於被動形勢下的一次冒險。

李氏兄弟曾攜手奮戰

上陣父子兵,打虎親兄弟。在家族觀念深厚的國人心目中,每逢艱難時刻,最可靠的一定是自己的家人,李淵家族也不例外。公元617年,在決定造反後,李淵曾讓李建成、李世民兩兄弟聯手攻打西河郡。初出茅廬的兄弟倆同甘共苦、身先士卒(《資治通鑑·隋紀八》):

時軍士新集,鹹未閱習,建成、世民與之同甘苦,遇敵則以身先之。

兄弟齊心、其利斷金,倆人自離開晉陽,到拿下西河後返回,一共僅用了九天,這在古時無異於閃電戰,可謂不辱使命。

這次“鍛鍊隊伍、考察新人”的軍事行動讓李淵信心爆棚(《資治通鑑·隋紀八》):

淵喜曰:“以此行兵,雖橫行天下可也。”遂定入關之計。

接下來,李氏全家成年男丁齊上陣:老四李元吉留守太原,老父李淵帶著老大李建成、老二李世民殺向長安(老三李玄霸早死,不然估計也得上)。其中,李建成擔任左領軍大都督、李世民出任右領軍大都督,牢牢把握軍隊的指揮權。

一路上,兄弟倆同舟共濟,攜手戰鬥。當被宋老生率領的隋軍阻擋在霍邑之外時,由於陰雨不斷、糧草斷絕,李淵曾想過打退堂鼓,而李建成與李世民則一致勸父親堅持。最終,父子三人浴血奮戰、拿下強敵,除掉了西進的攔路虎。

在拿下長安、滅隋建唐後,長子李建成毫無意外的成了太子。面對群雄並起的激烈競爭壓力,兄弟倆進行了分工:李建成與父親坐鎮長安,主內政;李世民則領兵在外,主征伐。

一山不容二虎,李世民逐漸功高震主

可以共患難,難以共富貴,這是中國封建時代難以逃過的人性死衚衕,甚至親父子、兄弟也不可避免。

在南征北戰的過程中,李世民天才的軍事與領導才華體現無疑,懂兵法、有魄力、行事果斷、敢打敢拼,而且任人以才、處事公正、胸懷寬廣,不但大殺四方、屢破強敵,為大唐開疆拓土,而且以高超的管理水平與人格魅力,滾雪球般在麾下不斷籠絡人才。

李世民如此能幹,老爹李淵、老哥李建成的心情是糾結的:他倆坐鎮後方,搞人事、做後勤,兒子/弟弟在前線打江山,這本來是多完美的配合;然而隨著打仗的這位戰功日積月累,深受朝野愛戴,別說太子,就連皇帝自己也覺得自己的威嚴受到了威脅。

為了敲打李世民勢力,公元619年,李淵先是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殺掉了太原起兵的功臣、李世民的頭號馬仔劉文靜;其後在太原被劉武周拿下後無視李世民,派自己的鐵桿心腹裴寂領軍出征。

然而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裴寂一潰千里;不得已,在這要命的關頭,李淵只能讓主動請纓的李世民再次出馬。秦王確實牛掰,他北上浴血奮戰近一年,將劉武周勢力連根拔起,李氏王朝度過了最大的危機。緊接著,他又馬不停蹄圍攻洛陽,並且圍城打援,將王世充和他請來幫忙的竇建德一鍋端。

經過這兩次戰役,大唐基本消除了競爭對手,一統天下是遲早的事。對於功勞震朝野的李世民,李淵必須得表示表示,公元621年,他給二兒子升官(《資治通鑑·唐紀五》):

上以秦王世民功大,前代官皆不足以稱之,特置天策上將,位在王公上。

不過當上天策上將的李世民做出了一個動作,讓本就如坐針氈的李建成越發忌憚。

文武並重拉攏人才,暴露出李世民的野心

李世民升官後,在天策府的一個舉動,體現出了他的真實想法(《資治通鑑·唐紀五》):

世民以海內浸平,乃開館於宮西,延四方文學之士...世民朝謁公事之暇,輒至館中,引諸學士討論文籍,或夜分乃寢。

也就是說,他認為經過多年征戰,天下已經要打下來了,是時候治天下,自己得好好準備,所以改變以往只招攬武將的做法,開始大肆收攏文人。而且這不是做做樣子、沽名釣譽,人家是真的天天去找這些文人學習!

問題很嚴重啊朋友們,治天下好像是皇帝和太子最應該上心的事吧?你一個藩王,是不是踩過界了?而且更要命的是,李世民的這一動作在唐王朝士人間激起了極大反響(《資治通鑑·唐紀五》):

又使庫直閻立本圖像,褚亮為贊,號十八學士。士大夫得預其選者,時人謂之“登瀛洲”。

這讓人不禁想起了日後的凌煙閣功臣像,看來李世民很喜歡給人畫像排名次。而士大夫們也紛紛以被李世民看中為榮,能夠進入預選大名單已經是天大的喜事,譽之為“登瀛洲”。

這個架勢下,別說李建成,換做你我任何一人在太子位置上,都會氣得兩眼發綠。而天下漸漸平定,也客觀上給搞政治鬥爭提供了條件。從這時開始,東宮與天策府的矛盾日漸激化,李建成聯合李元吉,以近水樓臺之利,打點皇宮內外,穩固自身實力。

為了應對不時之需,公元624年,李建成招募兩千餘人充當東宮衛士,號稱“長林軍”,並且還私自調動幽州騎兵為心腹護衛。當然李世民也不是老實人,後來在玄武門之變前,尉遲敬德親口說“大王素所畜養勇士八百餘人”,規模雖小點,但也是精兵嘛不是。

其中還發生了一件插曲,而李建成幹這活的心腹楊文幹動作太大被人告發,被人以“意圖聯合太子造反”為名告發(不得不讓人懷疑這跟李世民有關)。李淵大怒,將倆兒子各打二十大板(《資治通鑑·唐紀七》):

惟責以兄弟不睦,歸罪於太子中允王珪、左衛率韋挺、天策兵曹參軍杜淹,並流於巂州。

不過李淵這種和稀泥的方式肯定要出大問題。

矛盾升級,決玄武門事變不可避免

東宮與天策府的矛盾日漸升級,逐漸不可收拾,李元吉多次建議刺殺李世民,李建成則擔心激起軍隊乃至政權動盪予以制止,他的辦法是用陰招:

首先,架空李世民的軍權。他利用太子權力之便,以應對突厥為由,將李世民麾下的文臣武將逐漸調離,劃歸李元吉旗下(《資治通鑑·唐紀七》):

會突厥鬱射設將數萬騎屯河南,入塞,圍烏城,建成薦元吉代世民督諸軍北征;上從之,命元吉督右武衛大將軍李藝、天紀將軍張瑾等救烏城。元吉請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玄及秦府右三統軍秦叔寶等與之偕行,簡閱秦王帳下精銳之士以益元吉軍。

相傳他還準備在出師勞軍之際當眾殺掉李世民。不過以他的穩重做派來看,這大多是聳人聽聞的謠傳。

其次,下毒。這件事大家都熟悉,在此不贅述。

總之,李建成是想以軟刀子殺人,除弟弟於不動聲色之間。不得不說,這一招比較高,也體現出李建成本人有水平、手下有能人。

不過常年在戰場出生入死的李世民更狠、更敢冒險,眼見自己玩明的話“胳膊扭不過大腿”,豁出去來了招玄武門事變,直接把戰場上的套路用在宮廷爭鬥上,不僅終結了哥哥弟弟兩家的性命,順帶把老爹的位置也奪過來了,確實是牛人!

所以,我們既不能以為李建成無能,也不能怪李世民心狠,要怪就怪萬惡的權力誘惑。中國封建歷史上,為了皇位手足相殘、甚至父子互捅的案例太多了,有些朋友別總盯著李世民罵。畢竟人家確實有能力,能打天下、能治天下,能結束戰亂、讓百姓迴歸安穩日子,這樣的皇帝,歷史上有幾個?


正史漫談


李世民是李淵的第二個兒子,按照古代制度應該是嫡長子即位,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隱太子李建成和巢剌王李元吉逼迫父皇李淵退位並且順利登上皇帝寶座,究竟是蓄意謀反還是被迫謀反我們可以分析一下。

一、李淵的兒子

具史料記載,李淵有22個兒子嫡子有四個,分別是李建成、李世民、李元霸、李元吉。但是李元霸相傳在16歲時就已經去世,其餘18個庶子在玄武門之變爆發的時候最大的只有八歲,所有從李淵晉陽起兵到大唐建立只有三位嫡子是有機會和能力爭奪皇位的。

二、李世民的能力

李世民也就是後來的唐太宗,出生於公元598年,當發動玄武門之變時(公元626年)28歲的年齡正直年輕氣盛,雄姿英發。他果斷聰明,騎射功夫不凡,少年有為,雁門關解救隋煬帝顯示出了不凡的本領和氣蓋。善於帶兵打仗,屢建功勳,帶兵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立下了赫赫戰功,拜天策上將,冊封為秦王。在不斷成長和立業過程中,不斷籠絡人心和人才如我們熟悉的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魏徵、尉遲敬德等一大批文臣武將,這也給日後的玄武門之變和大唐江山的開拓埋下了堅實的基礎。當然一切的成績給本來已經時太子的李建成集團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三、雙方的衝突

其實因為李世民軍工太高,李淵對其已經是封無可封,允許他開府,這連太子都沒有的權利給太子和李元吉帶來更大的猜忌和鬥爭。應該說李世民和他的兄弟的鬥爭一直都沒有停過,從楊文幹謀反事件中就可以看出,李世民和他底下的謀臣已經開始對太子集團發起了攻擊,而李建成和李元吉為首的的太子集團也一直在尋求機會,製造衝突並且愈演愈烈,打擊秦王府的勢力也導致了眾多文武官員被貶官外,在無奈和困惑當中他發動了歷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他的謀略和勇氣、鐵血手腕讓他在這場鬥爭中取得了勝利。,而兩個兄弟的逼迫只會使他不斷壯大和強大。

我們應該相信玄武門之變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李世民一直在成長和鬥爭當中取得勝利的必然,大唐盛世在他的帶領下取得了輝煌的成績,貞觀之治讓大唐在歷史的星河中發出了璀璨的光芒。








橋北鹿鹿


真相從來不重要!那個位置本來就是要吃人的,是血淋淋的,有能者居之。沒有任何道理可講。生殺奪予,九五之尊,號令天下,萬人擁戴,沒有本事,是坐不住的。什麼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幼,都是扯淡。老皇帝一死,血雨腥風看手段。重要的是,能不能坐得穩坐得住,就看是不是為國為民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才是王道。否則只是你來我往,相互易主罷了。


三笑留名不留痕


對於李世民謀反的原因,個人認為既不是本來就一直蓄意謀反,也並非全由兩兄弟相逼迫為自保而謀反。當然,後者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動激化作用。但即使從表面看,也是雙方在相互逼迫,李世民方面又何嘗不在不斷逼迫李建成呢?為此,根本原因可概括為形勢使然、實力推動和矛盾演進三方面。

  • 唐高祖李淵

1、形勢使然。隋煬帝征伐高麗和興修大運河等國策,激化了社會矛盾,引發了天下大亂,李淵帶領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兄弟,順應大勢積極投身於反隋行列,並且以精確的機遇把握能力和高超的戰略戰術,快速積累形成了雄厚的實力。617年太原興兵後抓住隋煬帝南巡江都關中兵力薄弱的機會,迅速攻入關中佔領長安,步入了反隋勢力中實力名列前茅者之列。在此過程中,李世民同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一道,都獲得了數次獨立領兵作戰的機會,也都逐步積累了相應的實力,聚攏了同自己關係相對緊密的軍事隊伍與政治人才班底,在李唐團隊中開始形成相對獨立的小團隊。這種大陣營中小山頭的存在,在擊敗隋朝地方駐軍和平定其他反隋隊伍過程中,應當是利多弊少的,有利於各自獨當一面,擔當起不同的戰略任務。面對眾多的敵手,當時首要的目標是平定天下,李世民與兄弟間儘管有矛盾和競爭,但主要方面還是團結對外,避免造反失敗,在能否作戰獲勝都存在變數,獲取天下尚無把握的情況下,李世民是不可能有蓄意謀反之心的,但由於“小山頭”的存在,已經為平定天下後相互間的矛盾衝突以至於兄弟反目決裂埋下了禍根。當然,如果沒有隋朝的天下大亂與四方造反的大形勢,沒有李淵的興兵反隋,也就不可能有隨後的李世民兄弟並肩作戰與反目決裂。

搜索遍全網,只找到這一張李建成的像,真假無法判斷,畢竟他的像太少見了

2、實力推動。在李唐團隊發展壯大中小山頭的存在,只是具備了矛盾衝突爆發的可能性,還不是導致李世民謀反的必然因素。經過李世民主政後利用帝王之便篡改歷史,加之《隋唐演義》等正統史觀類民間話本的廣泛流傳,李建成和李元吉兩人的形象被嚴重妖魔化。如果李世民的兩位兄弟果真那麼不成器、那麼不堪,也就不會有後來的血腥玄武門之變。綜合多位歷史學者的研究成果,真實的李建成“直率寬儉、仁厚明達”,可能軍事統兵作戰能力方面稍遜於李世民,但政治等才能及德行方面並不在李世民之下,這樣兩人的才德不相上下。在興兵反隋和平定天下過程中,又擔負不同的戰略任務,比如李淵稱帝后派李世民征討四方,李建成留長安輔助政務,有些類似於當初劉邦陣營中韓信與蕭何的分工,可以說李世民的軍功離不開李建成在後勤保障方面的辛勤付出。在此過程中,進一步出現了兩人的“小山頭”相伴壯大的局面,可能一段時間內李世民勢力壯大快些,另一時期李建成方面又趕上並超過,可以說是你追我趕、旗鼓相當。也可以說,兩人“小山頭”勢力既快速壯大,又難分高下,進一步加大了雙方的矛盾衝突,大幅增加了李世民謀反的必然性。反過來講,如果李世民實力不強,或雙方實力懸殊、差距很大,實力弱者俯首稱臣,李世民也就不可能也沒必要有謀反之心了。

  • 李世民

3、矛盾演進。李世民與兄弟李建成、李元吉的矛盾衝突,自興兵反隋之初,“小山頭”出現後已經埋下了根。在李淵稱帝建立唐朝後,特別是李世民領兵平定四方過程中,隨著雙方實力的繼續壯大且仍旗鼓相當,雙方的矛盾衝突不但未能緩解,反而與日俱增,某種程度上已經到了個人都無法左右、無法迴避退讓的地步。畢竟誰都明白,對方一旦入繼大統,那麼己方陣營絕對沒有好果子吃,不但追隨自己的文臣武將們將面臨滅頂之災,還將禍及妻兒骨肉。特別是李淵冊立李建成為太子後,李建成山頭佔據了“至尊”的高位;李世民在征討四方中不但實力大增,聚攏了更多的能臣猛將,還被封為“天策上將”,並允許“自置官屬”,成為名副其實的“至強”山頭。“至尊”與“至強”的決裂與搏殺已經無法避免,只剩下時間遲早的問題了,加之李淵出於權力掌控和制衡的目的,對雙方的矛盾衝突採取了放縱放任甚至推波助瀾的態度,進一步推動雙方的矛盾衝突演進到了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決戰階段。

玄武門之變

基於這三方面的原因,李世民如不謀反誅殺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就只能坐以待斃、家破人亡。由此利用自己軍事實力的優勢,策劃實施血腥暴力的玄武門之變,誅殺兄弟後並對兄弟後人斬草除根也就成為必然選擇了。

玄武門之變主將尉遲恭


農信史志


毫無疑問,這是李世民蓄謀已久的。

縱觀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任何朝代的開國帝王無不是政治家暨軍事家,只唐王朝的開國皇帝李淵是個例外,似乎與軍事家沾不上邊。他原是隋朝世襲貴族,憑祖蔭擔任太原防衛司令官(太原留守),在隋末天下大亂時,受部下及兒子的鼓動、脅迫而被動起兵,幸運的登上皇位。客觀的說,李淵其人並不傑出,甚至還有點平庸。

不過李淵雖然平凡,他的三個兒子: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四子李元吉卻都是一代英雄。而尤以李世民最傑出,功績最大,幾個最強悍的對手,如薛仁果、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都被他率兵擊敗,於是新興不久的唐王朝,踏上隋朝的老路,發生奪嫡鬥爭。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無論那個王朝,第二代都是危險的瓶頸期,通過這個瓶頸,王朝就江山穩固,反之則二世而亡,秦、隋就是先例。同時,歷史的教訓也告訴我們,每逢親王的聲望和力量,跟皇太子相等或超過時,鐵定的要發生流血慘劇,這是專制時代無法解開的死結。

據史載,在起兵反隋,戰事正酣的危急關頭,李淵曾口頭許諾,只要李世民能率部反敗為勝,贏得此戰,化解危機,事成之後就立他為太子。這就為日後的玄武門之變埋下了伏筆。唐朝建立,李淵登基後後,卻在臣下的建議下(當然也是他的主意,這一是符合嫡長子繼承製的傳統,二也是緣於眼前隋朝血淋淋的事實)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於是朝庭就行成了兩大對立陣營,明爭暗鬥。李淵幻想著用爵位封賞來化解李世民的怨氣,也天真的認為時間能平復一切,骨肉親情能戰勝權力魔仗的誘惑。或者說,從他登基後的作為看,並沒有什麼好辦法消除這湧動的暗流,擺平這兩個寶貝兒子,只能祈求天老爺保祐,不要重蹈隋朝的老路一一骨肉相殘。

遺憾的是,天老爺並沒有眷顧李淵,讓他在深宮高牆內享受愜意的快樂。唐王朝建立的第九年,李世民終於按捺不住,先下手為強,伏兵玄武門(皇城中門),殺死入朝的同胞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同胞弟弟、齊王李元吉。此時李淵正在皇宮的內湖上同美人飲酒泛舟,李世民的軍隊衝到面前,聲稱護駕。他才知道兩個兒子已死。為避免與楊堅同一命運,他當即說李世民做的對,並立其為皇太子,一切軍國大事交付於他,更於幾月後主動(?)傳位,自已退居為太上皇。看來李淵雖然平庸,卻並不糊塗,有時候平庸也是好事,甚至是護身符。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既殺兄弟,又逼父親,更殺侄子,霸佔弟媳。他儼然楊廣第二,其實比楊廣更壞(楊廣的惡行好些證據不足)。意想不到的是,歷史重演到這裡為止,楊廣沒有通過瓶頸,李世民卻順利通過,以後即向相反的方向發展。李世民用他高度的智慧,勤奮而小心的治理他統御下的帝國,併為中國開創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個黃金時代,也使他自已成為中國古代最傑出的君主之一。

孤立的看玄武門之變,我會認為李世民為了權力,喪失人性;但站在歷史的大格局中,我還是同意歷代對他的評價一一英明傑出的帝王。畢竟那個時代,唐王朝是他們李家的天下,誰死誰活,誰勝誰敗,是他們自個兒的家務事,無論如何也輪不到姓馬的或姓周的姓陳的……別的什麼姓。



武丁仗劍決雲霓


二者皆有。

李建成與李世民在建立大唐時,都曾各自領兵,軍事能力各有千秋。

但是,李建成是長子,被李淵當成儲君來培養,不適合在外領兵了,回到長安提供後勤保障工作。

因此兵權逐漸向李世民手中集中,隨著唐朝建立,李世民兵強馬壯,再加上部下的慫恿,自然有問鼎儲君的能力與想法。

而李建成與李元吉忌憚李世民的兵權,就想法設法從秦王府掉兵,納入自己麾下,剪除李世民羽翼。

李世民及部下不甘心坐以待斃,於是發動了玄武門政變。殺了李建成與李元吉,並逼迫李淵退位為太上皇。可見,槍桿子裡出政權。

另外,隋朝楊廣弒父殺兄,已經給李世民做了個好榜樣。

自北魏以降,關隴集團是決定皇位歸屬的重要力量。李世民禮賢下士,不僅博得了文武大臣的支持,也得到了關隴集團的認可。



當代曹植


李淵父子起兵時同心戮力,畢竟是謀反,能不能打下天下,誰又說得準呢?都是刀口上舔血的生活,所以說不能說李世民從一開始就蓄意謀反,只是後來隨著形勢和權力的變化,被迫而為罷了!

歷史上的李建成絕對不是無能之輩,但跟李世民比起來肯定要差一些的?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李建成一直負責內政和後勤,怎麼不去前線打仗呢,一種可能就是他缺乏領兵馭將的能力,另一種就是李淵比較喜歡李建成,不想他在外征戰中有所損傷,這些都從後來的結局中得到了印證!

李淵和李建成一度想削李世民的兵權,換上自己的心腹領兵作戰,結果一敗塗地,最後還是李世民收拾殘局,這說明李淵和李建成的識人能力不及李世民,手下人的普遍能力不及秦王府。李淵一直讓李世民外出領軍,應該是有私心的,一是把李世民當槍使,讓他幫建成打天下,二是藉助戰爭,如果李世民能夠傷亡,自己就不用糾結了,而且自己不用愧疚!

可是事與願違,秦王越戰越生猛,最後威望越來越高,成了李淵和建成的心腹大患,李淵內心是想除掉李世民或者消掉他的權力為李建成鋪路的,可是他身為皇帝,沒有足夠的理由和藉口,只能等待李世民犯錯,時間越久對李世民越不利,他沒有退路,即使他交出權力,李淵在位時可以讓他做太平王爺,可是之後呢,李建成登基後,絕對會除掉他,他只能鋌而走險,拿到皇位,才能生存。

李世民手下的文臣武將絕不甘心把到手的榮華富貴交出,也有支持李世民奪位的慾望,在多方面的推動下,玄武門該喋血了,李淵該交權了!


普渡閒人


李世民的謀反從政治角度來看,沒有對與錯。從倫理道德上講,李世民不佔理。單從個人的角度講,李世民是為了保命,其行動也是無可厚非。所以,單純地說是蓄意還是被逼都過於簡單。

政治角度從上講。

從政治鬥爭角度上講,鬥爭的雙方是沒有對與錯的,無論雙方採用什麼樣的方法。因為,雙方要的最終結果,就是已方的勝利。

從這個角度上講,武德七年的楊文幹謀反事件就可以理解了。這次事件,事前沒有一點預昭,僅僅是幾件鎧甲的小事,由於,東宮內兩個小人物的倒戈,卻引起了一連串的反應。雖然,事件最終平息了,但是,卻沒有明確查出誰是幕後推手。

仔細分析不難看出誰是始作甬者。因為,這次謀反事件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把李建成從太子位上掀下來。最後的得益者沒有它人,只能是李世民。

這次事件,是李世民向太子一位發起攻擊的第一聲號角。

接下來發生了一系列,你來我往的攻擊,直至玄武門事變發生。

那麼,如果沒有李世民的首次發難,他們之間是否就會風平浪靜了呢?不可能,李建成不會敢過李世民的,他不是一個政治雛兒,他不可能在身邊留下一個叱吒風雲的人物,等待某一天,他疏於防備時突然把他從太了一位,或者,皇位上拉下來。

倫理道德上從講。

李世民一生的汙點,就是玄武門政變。如果,從倫埋道德上講,李世民無論怎樣解釋都不能擺脫道德的指責。

李世民謀反就是為了取得皇權,然而,按皇權的繼承製度,只要李建成這個太子不犯錯,而且正常活著,李世民是無緣皇位的。這個道理李世民不可能不懂,否則,也就無法理解李世民自已當了皇帝立太子時的所作所為。如果,他不尊從這個制度,他可以在李承乾,李泰無緣太子一位時,直接把不是嫡子而又是他心中理想人選的李恪立為太子,而不是李治。

最終,李世民選擇李治為太子,證明了,李世民是認可這個繼承製度的。只是,當這個制度針對他時,他不願受此束縛而己。

所以,從這一點上講,李世民是蓄意謀反。

個人角度從上講。

無論任何人,在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的思想支配下,都會竭盡全力去建功立業。

作為統領千軍萬馬之統帥的李世民,和作為太子的李建成也是如此想法。但是,當功業達到某種程度時,人的另一種本性就又會暴露出來,那就是人的安全性。

為了自身的安全,他們可以用任何手段,正當的,不正當的,光明正大的,陰很毒辣的等等不一而足。

所以,可以說是李世民一直蓄意謀反,也可以說是被兩個兄弟逼迫謀反的。至於說,誰是始作甬者也無從考究了。

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三個人的出身,功績,地位,心胸,謀略,智慧都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安份守已,所以,李世民是否一直蓄意謀反,還是被李建成,李元吉所逼是分不出個子醜寅卯來的。


一葉小舟168521774


有備無患,李世民內外的苦功練的好。做到了天時、地利、人合佔優、佔先、占強之勢。始終是以一個民的位置求險中的富貴,而不是以一個王、爺去保、守自以為是、自欺欺人的位置…。自知之明、先見之鳴、識時務、有團隊、有人才這是成功的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