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令式的教育孩子好嗎?

用戶3303230841700


“不許喝酸奶!”

“把拖鞋穿上!”

“把桌上的玩具拿走!”

“快去寫作業!”

有的父母總是喜歡以大人的姿態命令孩子做事情,很少考慮孩子的感受,因為他們認為,這種管教方式最省心,也最立竿見影,不必花費很多時間就能達到想要的效果。

然而,這樣做會直接導致權力之爭,可能引發孩子的不滿、反叛和報復,並不利於親子關係的和諧發展。

其實,只要我們同時給孩子一個規則和理由,就可以避免這種問題的發生。比如,我們可以這樣說,“媽媽知道你特別想喝酸奶,但是酸奶剛從冰箱裡拿出來,太涼了,媽媽擔心你喝了會肚子痛,所以最好先放一會兒再喝。不過,你可以自己做決定。”

給出一個恰當的理由,孩子自然會權衡利弊,選擇合乎時宜的做法。

還有一些情況我們可以藉助規則的力量,如果想讓孩子去寫作業,而不是玩手機,不要直接對孩子說,“現在馬上放下手機,去做作業!”

而是事先約定規則,可以約定每天必須在完成作業之後才可以看手機,並且堅定地做到言行一致、持之以恆,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那麼,孩子的行為就會有所規範,同時也在規則的範圍內擁有了更大的自治空間。

運用規則和理由,也讓做父母的我們在說話做事時,多了一個理性的停頓,能夠更客觀地看待與思考問題,而非僅憑本能任性地處理。與此同時,孩子也會更信任我們,有助於良好親子關係的發展。

我是@百合媽媽讀心理,育兒達人,多平臺簽約作者,我只寫有溫度的育兒文章,喜歡我的文章請點贊、關注、轉發、讚賞!原創不易,轉載請註明出處。

百合媽媽讀心理


家長們經常會對孩子提一些要求,比如“立馬去寫作業”“不要出去玩,在家裡彈琴”“這周跟我去姥姥家”等。有的時候孩子表面答應了,嘴裡卻嘟嘟囔囔,有的時候孩子充耳不聞,甚至作出相反的舉動,惹的父母們大為火光。


爸爸媽媽們簡直想要仰天長嘆:“我家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


孩子跟家長對著幹,其實是天性使然


孩子和父母的需求是不同的。孩子雖然還小,但和成人一樣,不喜歡被控制。


他們希望自己想什麼時候玩就什麼時候玩,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只不過因為自己還沒有自理能力所以才只好聽大人的話。大人卻要求小孩子守規矩,吃飯要定點,飯前要洗手,這其實是許多孩子都不願意面對的,是正常的心理狀態。


不如換個方式提要求


沒有人會喜歡被命令、被控制的方式。父母對孩子的口氣是很重要的,如果是居高臨下,高高在上的語氣,很可能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長能不能換一種思維,把對孩子的要求變為邀請呢?也許,家長改變一下策略,就能得到不一樣的結果。


比如,當孩子吵鬧時,家長可以試一試這樣對孩子說:“寶寶,你看叔叔阿姨都不講話呢,我們也加入他們吧。”


當孩子在牆上隨意塗鴉時,家長可以說:“寶寶,我們一起在紙上畫好嗎?”而不是“別畫了,都把牆弄髒了!”


為什麼邀請比要求更得孩子的心?因為要求意味著要求者是高高在上的,對被要求者是俯視的;邀請不同,雙方平等,無所謂誰高誰低。


邀請孩子,意味著對孩子的尊重。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了,自然也就更願意聽爸媽說話了。


Oceandaddy海洋爸爸


第一,命令你隱藏的角色身份是:父母是大的,孩子是小的,孩子要絕對服從。

可是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發展出獨立自我的過程,如果父母總用命令的語氣,孩子永遠長不大,他無法為自己做決定,更無法為決定負責。這樣的孩子會成為你眼中聽話的孩子,但卻發展不了獨立意識,所以內心總是依賴你,而這樣的孩子是你希望培養的嗎?

第二,命令你包含著對錯輸贏。孩子根本不用說,就輸了。父母一張嘴,就贏了。

在命令裡,父母會感受到作為強者帶來的掌控感,但在命令裡,孩子感受的是作為弱者被壓制,無奈服從的感覺。長期被這樣對待的孩子,要麼成為沒有自我的乖寶寶,要麼等自己發展出力量之後就跟父母對著幹,成為叛逆的孩子。

第三,命令裡沒有共情聆聽,孩子感受不到尊重。

一個不被尊重的孩子,也不懂得如何在社會交往上去維護自己的尊嚴,甚至也不懂得尊重別人。試想當這樣的一個孩子走入工作崗位,如果領導是強勢的,他就會表現出來,對權威的絕對服從。如果他成為領導,也不會允許別人提意見。這樣的人顯然在事業上很難有大的發展。

不去命令孩子,怎麼樣推動孩子去做事呢?

技巧一,把提出命令改為提出問題。

比如孩子,還有很多作業沒有做,你與其命令他“快,去做作業。”不如客觀描述加提問,“我看到你很多作業還沒做,怎麼辦呢?”一句客觀描述,把事情目前的發展狀態呈現到他面前。一句提問,把他從問題的製造者變成了問題的解決者。

技巧二,和孩子商量。

商量的前提裡是有相互的聆聽。你聽到孩子站在他的立場,提出他的想法。如果你能認真聆聽他,當你跟他訴說你的立場,你的想法的時候,他也會認真聆聽。然後兩個人一起找到第三種選擇,而這種第三種選擇是共贏的。

技巧三,請孩子協助。

每個人都願意看到自己給別人帶來價值,孩子也不例外。比如你做家務時,可以讓孩子來協助你,你會發現他是很樂意這樣做的。這就比你命令他去做家務要更加有效。

總之,教育孩子的關鍵原則是教育增強了孩子的力量,而不是打壓了力量。而命令的方式,多數情況下是打壓了孩子的力量,所以一定少用。

我是 ,歡迎關注並轉發,也請在評論區留言,一起交流輕鬆教養孩子!


親子故事蓮君說


命令式的教育孩子說不好的不全對、說好的不全錯。

比如孩子玩遊戲已上癮了,該打開書本做家庭作業了,但由於以前總是靠用勸說的方法養成了孩子不願丟下或拖拉的習慣,這次你叫了數遍、唬了多次仍不好使,孩子仍我行我素甚至興趣更濃――喜笑顏開、手舞足蹈、前仰後揚。這時你肯定還是像以前一樣忍氣吞聲乾著急吧!

面對即將要來家訪的老師你仍希望孩子能自覺罷手行嗎?你仍用耐心好言好語祈求管用嗎?你慣用的哄娃、獎勵等方式現實嗎?這時你不採用變臉色、喝令甚至準備動粗的等的方式來急一急、嚇一嚇成嗎?如果仍抱著耐心等的態度那要等到何時?老師來了又走了嗎?晚睡時間過嗎?三更半夜甚至公雞打鳴嗎?可憐啊!

孩子已臨近危險邊沿,比如崖邊、水邊、火邊等,你哄他、唬他仍不聽時,這時你是否還在等待他自己返身轉回呢?要是他不懂事和不知前面是危險繼續往前行時,你是否還輕言細語呢?你是否還不能用喝令等命令式的口氣挽救他呢?如不能強制性的話,那孩子只有被毀喲!

命令式的教育孩子不可不有,也不可全有!不命令是因為孩子自覺懂事不需要命令,用命令是因為孩子不自覺不醒事不得不進行命令。命不命令完全是看教不教育得好、幫不幫得了、對孩子成長好不好而定的。


東方G819


分情況。不能一概而論。孩子如果是此刻很調皮的狀態,這時候可以命令。如果不是,可以很孩子面對面的溝通,大人坐在小板凳上,或者讓小孩坐在沙發上,儘量一個高度。給孩子一個平等交流


教多多


在教育孩子的道理上永遠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無規矩不成方圓,如果沒有一定的命令要求,孩子是不能完成的,命令太多孩子容易逆反,得不償失,所以度很重要!


園園課堂


其實教育沒有絕對的好壞吧,如果孩子真的溫聲細語好言相勸不聽話,只有命令才能讓孩子老實一點,也不失為一個辦法,不過要掌握命令的場合,不要在人前讓孩子下不來臺,同時也要讓孩子清楚,玩鬧要分場合,不要在人前做熊孩子。

只要能讓孩子聽話,無論是什麼樣的教育方式都是好的,但是一定是要孩子真的認可這種方式,也不會有任何反彈,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招式應對,家長還要慢慢摸索,任重道遠。


小璐夫人


不好,家長要認真傾聽孩子。


旭東太陽


肯定不好,那樣會打擊孩子的自尊心,而且會更加增長孩子的叛逆心。有話好好說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和疼愛,這會關乎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