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途」實戰鞋?馬路鞋?何必區分

想開【鞋途】專欄的文章,是遠超我寫籃球評論文的夢想,想想多少年前我連三十支NBA球隊都需要指著球標記好久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翻著《灌籃》和《扣籃》的最後一面,數著日子等著加內特的球鞋發售日了。

「鞋途」實戰鞋?馬路鞋?何必區分


(Emmm我夢中的神鞋...請各位準備開罵的朋友們放心,我爸看了發售價格後給我勸退了,沒有給我創造被罵的機會~)

既然【籃球生態】將籃球不僅僅只是定義成比賽本身,我覺得作為籃球產業的主要附屬品——籃球鞋,是有讓我在這個生態圈裡發文章的理由的。

【鞋途】本身是一個開放性的專欄,比起籃球觀感過程,數據採納與分析的主客觀區別,球鞋的主觀因素佔據個人選擇的80%以上。一雙球鞋的價值,有人認為穿著偶像的球鞋就是一份信仰,屬性的加成比價格的高低更為重要;有的人將球鞋定義為實戰穿著的消耗品,情懷不可能在你半轉身丟球時幫助你把球吸回手上,找到一雙適合自己的球鞋才是關鍵;自然也有穿著拖鞋也可以背後運球接後撤步投籃的球友,他們對於球鞋的定義就更加隨意,不過是一雙防止自己被踩到的保護工具,那些追求被市場炒熱的天價球鞋的人就是捨本逐末。

【鞋途】的定義,迪奧個人認為球鞋的態度終究是殊途同歸的。我們關注【籃球生態】,就是將自己定義為一名熱愛籃球比賽的球迷,而球鞋作為籃球運動的附屬品,或多或少是需要進入我們眼簾的,不過是仔細觀察,或是隨意帶過。如果我們不是家財萬貫,或是信仰至極可隨時隨地購入世界上任何一雙球鞋的鞋迷,那麼鞋子不過是我們人生旅途中的那麼一段,包含或者不包含青春記憶的路罷了,只是這條路可長可短,可以有故事,也可以穿完便進回憶的垃圾桶。

可能這麼說還是過於抽象,如果舉例而言,迪奧關注球鞋的內部結構與發售市場與市場走向可能僅有五年的時間,但是穿球鞋打球那就要回溯到十幾年前了,球星在球場上的閃光,迴歸到我們普通人的身上,可能也就是最希望讓他們的傳奇時刻能夠復刻在我們身上一樣,就像那時候穿著科3到科7不等的朋友們,爭相模仿著湖人絕殺熱火時科比在韋德面前投進的那個漂移三分。

如果說故事,肯定離不開LBJ 5。

「鞋途」實戰鞋?馬路鞋?何必區分


「鞋途」實戰鞋?馬路鞋?何必區分


(圖片來源SoleFresh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