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醉了余生?一曲成绝响?阮籍与嵇康的生命态度谁更好?

阮籍与嵇康,是竹林七贤里面代表人物。

竹林七贤的生活,正好处在魏晋两朝的交替时期,曹魏政权开始受到司马家族的威胁并且面临改朝换代,因为他们生活的时代比较特殊,所以人们对于时政的态度便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一种是主动、积极地向司马集团靠拢,这一类,以山涛、王戎等人为代表,他们最终也都官至司徒等高位;

一种是采取了消极的避世态度,这一类,又以阮籍、向秀等人为代表。他们通过醉酒、放浪等态度,来逃避俗世,可是在司马氏高政压迫的时候,也不得已出来担任一两任的散官;

其实,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人,是选择了积极地非暴力不合作态度,不愿与窃国者们同流合污。这种人,则以嵇康为主。因为不合作的坚决态度,最终,也让嵇康得罪了许多当时的权贵,像钟会这样的人,最终把嵇康送上了断头台。

一醉了余生?一曲成绝响?阮籍与嵇康的生命态度谁更好?

竹林七贤

在新旧政权交替的时候,有的人选择成为新政的代言人,并且飞黄腾达;有人表现出模棱两可的态度,最终以酒相伴,似醉非醉,似醒非醒地潦草一生;有人选择为心中的道义坚守,最后一同殉道。

关于他们的生活态度,到底谁好谁坏,后世之人,总是争论不休,却怎么论,也难论说清楚。

本文,也无意去评判谁是谁非,谁对谁错,只是想从生与死之间,聊一聊自己的些许看法,点滴感受。

活着,是不是比什么都还重要?

年前刚刚大结局的《大明风华》中,明英宗朱祁镇,以大明王朝开朝以来最窝囊的方式出场,作为大明王朝的皇帝,他不仅被瓦剌抓获,而且还被剥光了衣服,骑在猪背上,当着所有大明守城的将士们面前游行。

真是奇耻大辱。

一醉了余生?一曲成绝响?阮籍与嵇康的生命态度谁更好?

朱祁镇受辱

中国是个讲究气节的国家,特别是在明朝时期,更加注重气节的保持,要是换作女子受了一点小侮辱,她的周边,早就有一群的人,劝导她自尽,以求立个贞节牌坊,保持名节。

很奇怪,对于高高在上的皇帝,受了这样有辱国体的大辱,却没有人劝他自尽,以求立个牌坊,甚至就连朱祁镇自己本人,也没有过死的念头。甚至每每遇到危难的时候,求生的欲望还很强,总要想方设法先活下来才是。

最后,明英宗朱祁镇不仅活了下来,不仅回到了大明,还通过"夺门之变"复辟成功,再次成为九五之尊。

当朱祁镇再次黄袍加身,登上至尊皇位的时候,又有谁会记得当年他赤身裸体骑在猪身上的模样?或者,又有谁敢去记、去提他当年那些不堪的往事呢?

时间,总能够抹平岁月的许多不堪,也能让你不断继续前行,有所作为。

前提是你要能够活着。

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只要活着,就能够

"将有所为"

生与死,孰难?

有时候,活下来,真的比死去的人,来得容易吗?

毕竟要"将有所为",有时候,也不是一件比"死"容易的事情。

当年,春秋晋灵公时期,赵盾一家三百多口尽被屠岸贾谋害诛杀,就剩下一名孤儿,赵氏门客公孙杵臼和程婴商量着要周全赵氏孤儿,公孙杵臼就问"活下来完成任务和死去两件事情哪个比较难?",程婴说"活下来的更难"。于是公孙杵臼就说自己自私一些,就先选择了死,艰难的事情就交给活着的程婴了。

一醉了余生?一曲成绝响?阮籍与嵇康的生命态度谁更好?

赵氏孤儿剧照

活着的程婴,不仅要忍受着深山野林独自抚养幼儿的孤寂野蛮生活,不仅要忍受着时时处处明里暗里的追杀,还要忍受着举世不明,说他背负亲友,背叛故主,无情无义的骂名。其身心的煎熬,想来也确实是生不如死。

一样在生死之间作出选择的,还有伍子胥兄弟。当初,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因为被楚平王杀害,伍奢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商量,一人陪着父亲殉死守孝,一人以复仇为孝,为了复仇,伍子胥先是微服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发,到了吴国境地,人生地不熟,吹箫乞食,生活有多落魄困顿,就有多落魄困顿。

可以说,活着的伍子胥,一点也不比死去的伍尚轻松。

一醉了余生?一曲成绝响?阮籍与嵇康的生命态度谁更好?

伍子胥一夜白头

所以,有时候,一死了之容易,而要负重活着下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特别是像阮籍这样富有才气的人物。本来,他应该也是抱着满腔的热情要来拥抱这个世界,否则,他就不会登上广武城,观看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本来,他也是有着一身治世的本领,不然,他也不会在东平任上,就管了十几天的官员,就让当地政治清明了。

可是,拥有满腔的济世之志又怎样?拥有一身治世的才能又怎么样呢?他所生存的时代,却不允许他去施展自己的抱负,发挥他的才能。

英雄最痛苦的,就是明明有一身的抱负,却没有施展的平台。既然人生没有一番逞就豪情才气的机会,高洁的人,或许应该以死明志,方不会玷污自身高洁的品质。

可能阮籍自己明白,很多时候,死了永远比活着更容易,他是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他要把他的不甘,把他的才气,把他的豪情,用另外一种方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所以,我们看到了那个穷途而哭的阮籍,看到了那个醉酒避亲的阮籍,那个我行我素的阮籍,那个登高长啸的阮籍,那个放达超脱的阮籍。

一醉了余生?一曲成绝响?阮籍与嵇康的生命态度谁更好?

阮籍醉酒

既然能活,为什么还要选择死?

以嵇康和阮籍他们的交情,以嵇康自己的聪明才智,如果想要在那个特殊的年月里苟活自己的性命,会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吗?

可是,嵇康终于还是选择了不愿意低头,他宁愿选择得罪了钟会,得罪司马家族,也不愿意为了苟活而妥协。

在临刑的那一天,大家都来看他,他对着所有人弹了一首《广陵散》,叹息的是这所曲子要成为世间绝响。

可是人们除了叹息这所绝响,更叹息的是嵇康这个人的冥顽赴死。

一醉了余生?一曲成绝响?阮籍与嵇康的生命态度谁更好?

曲终人去

嵇康的选择是什么?

小时候,看到戊戌六君子,读到谭嗣同故事的时候,就一直很不明白,为什么像康有为、梁启超这些带头变法的人,都选择了逃走,留下性命,像梁启超,在他此后的人生,也确实过得比他的变法生活还更具意义。

而谭嗣同,却要选择留下?明明,他也一样有逃走,留下性命的机会。明明就可以留下一条命,来做许多革命未竟的事业,可是他还是选择了死。

这不是傻吗?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也许,谭嗣同选择留下来,是为了他心中的信念,他不愿以一己之生,去连累其他人无辜的死,更重要的是,他自己说"列国变法,无不是从流血牺牲开始,中国变法的流血,就从谭嗣同开始"。

能够用自己的流血牺牲,来换取更多的仁人志士,去探求变法,探索解救中国的道路。这一死,便比活着有意义。

他最后,可以说,是成功了。从戊戌六君子开始,中国的变法图强,轰轰烈烈,就没有停止过,一直到我们抗日战争胜利,一直到,我们新中国的成立。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这就像许多年前郑伊健等人主演的电影《忠烈杨家将》一样,明知道"七子去,六子回"的预言,既然有人要死,那就让我来吧!

一醉了余生?一曲成绝响?阮籍与嵇康的生命态度谁更好?

谭嗣同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意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这,故患有所不辞。

荀子说: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

唐朝时期,睢阳城陷,南霁云可能激于贺兰进明坐拥强兵而不救援这件事情,在城破被执的时候,没有表现得太过抵抗,张巡看到了,跟他说:“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

南霁云笑着说:"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于是从容赴死。

本来,南霁云也是想要留着性命,做一些"有所为"的事情,可是张巡让他选择了"不可为不义屈"的道路,于是,南霁云抛弃了"有所为"的生,选择了"不为不义屈"的死。

南霁云也好,谭嗣同也好,他们赴死的心境,大致都是从容淡然,问心无愧的,这是因为他们觉得,他们选择了死,远比苟活下来来得有意义。

所以,嵇康的选择,或许也是为了心中的傲骨与义气吧。

用后世的话来说:“不自由,毋宁死”。

一醉了余生?一曲成绝响?阮籍与嵇康的生命态度谁更好?

嵇康画像

生和死,是不是就永远都充满着矛盾的呢?

佛说:生亦何欢?死亦和哀?

许多人,在褒扬一面的时候,总喜欢顺带地去贬低他的对立面。

就如有人欣赏阮籍的生,就会鄙视嵇康的死,说嵇康的死是不负责任的,他本来可以更有所作为的,至少,他可以把《广陵散》流传下来,把他身上的其他本领流传下来了再死;至少,他不应该一边写信要跟山涛绝交,一边临死前,又把自己的遗孤托付给山涛。

人生总是很难选择,所以,无论是选择着苟活,以求完成未竟的事业;还是选择以死明志,把未竟的事业依托给别人,我们都无从苛责。

历史,需要有像阮籍这样,为了心中的理想而忍辱负重,苟存性命的英雄;同样,也一样需要有像嵇康这样,为了心中的道义而空留绝响,慨然赴死的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