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養結合模式能給農民帶來哪些好處?

新大風歌


目前,我國養豬業主要有三種業態:其一,集約化餵養,單個養殖場規模較大,年出欄量在數千乃至萬頭左右,集中於養殖的頭部企業,約佔全國養殖量的8%;其二,專業戶養殖,年出欄量在數百至數千頭之間,約佔全國養殖量的70%左右;其三,農民家庭散養,隨著城市化發展,養殖量快速下降,目前約佔全國養殖量20%強。

從養殖技術、防疫、效益等方面來看,規模化養殖競爭力強,無疑是今後發展的方向,還可以拿到國家的養殖補貼;但另一方面,也有不可避免的弊端,如肉質下降、運輸成本增加、治汙難度加大等。

結合我國土地公有的實際和目前的養殖水平,我更推崇家庭農場、種養結合的養殖模式。其一,有利於提高豬肉品質;其二,防疫壓力較小;其三,農作物副產品餵豬,豬糞肥田,實施循環農業,提高土壤肥力,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生產健康、有機食品,提高國民身體素質;其四,分散餵養,廢物循環利用,節約能源,減少環境汙染;其五,擴大就業,增加老、少、邊、窮地區農民及留守老人、婦女收入。


北大屠夫陸步軒


種養結合的模式是近兩年比較受農民朋友歡迎的一種複合種植方式,一方面可以節省養殖所需的場地,一方面也能節省一些養殖所需的飼料成本,還有一方面就是可以在某些程度上提高種植農作物的產品品質,來獲得種植和養殖雙向的效益。

1、節省養殖場地。傳統的農業養殖,都需要一定規模的場地,即便是小規模的散養,也需要一定的場地。比如說我們自己養的雞、鴨,也都需要場地。但是通過種養結合,就能解決這個問題。比如說現在的鴨稻,就是在稻田裡放養鴨子,就節省了鴨子養殖所需的場地問題;比如說果園裡放養土雞,也能解決規模放養土雞所需的場地問題。可以說,種養結合的模式對於降低養殖所需場地的投入還是比較突出的。

2、節省飼料成本。農田的生態是比較多樣化的,特別是在種養結合的地塊,基本不會存在使用農藥的情況。這樣的化,農田裡的雜草、害蟲、地下生物等都能成為養殖的雞、鴨、蟹等附加值相對高的經濟動物的飼料,能在一定程度上節省飼料的成本。而且,通過這種方式養殖的雞、鴨、蟹等經濟動物的品質也是很高,在市場上也很受歡迎。比如說我們黑龍江農墾推廣的鴨稻種養模式,每隻鴨子的飼料成本大概只有10元錢,成本還是比較低的。

3、提高農作物的品質。種養結合,主要的目的就在於通過在田間增加養殖的經濟動物,來提高有機或者綠色農產品的品質和質量。因為田間有了經濟動物的存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杜絕農民朋友施用一些農藥的情況,也能減少化學肥料的施用量。所以,種養模式下的田塊種植的農作物,在品質和質量方面上更有保證,因為農田裡的經濟動物就是一個證明。特別是在農田裡放養蝦、蟹,對農藥的施用更加的敏感。

4、提高經濟效益。種養結合,效益是複合的。農作物的產品,是一種經濟效益;種養模式下的經濟動物,也是一種經濟效益。雖然說,種養模式下農作物的產量會有一定幅度的降低,但是品質提高了,價格也提高了。比如說我們農場的蟹稻種植戶,2018年的水稻是1.8元/斤的價格出售的。同時,還有大概40-50斤/畝的河蟹產量,又是一份收入。想對比單純的種植水稻,效益增加在60-80%左右。據說有一些在稻田裡養殖泥鰍的農戶,每畝地的效益能達到1000元/上,但是技術難度要求比較高。

所以,種養結合模式在現在來看,對於規避農產品價格低、難出售還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種養結合也需要結合科學的種養模式來進行,控制放養的數量、使用科學的養殖技術以及做好市場調研等,都是需要做的功課。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 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種養結合方式到底有哪些好處?這一提問對某些農村地區很具現實指導意義。

例遼西地區,人均山地只有一畝多一點。豐收年景平均畝產1500斤,每斤賣0.80元,畝毛收入1200元,完全靠自家完成種收全過程,畝支出也需450元。畝收1200元減支出450元,純收750元。一般家庭4到5口人耕地也就8畝地,種地純收入每年最多也就6000元,這還是豐收景。

6OOO元收入對於4到5口人家庭一年必須開支例米,油鹽,衣服,醫藥費,人情份子等必花費用,是怎麼也難以應付,不要說富欲,保持正常生活水平也很艱難。這還是豐收年景,災年生活水平之低下想而知。

在完全靠農業致富道路走不通情況下,逼迫農民除農業種植之外還要另增收入來源。但在遼西農村無工業可言。除年輕人進城打工之外,唯一能增加收入只有殖業。

養殖業中養什麼呢?最先發展的是養豬,但在養殖實踐中以失敗而告終。最初開始大戶也不少,其中一戶一年就賺了20萬。

利潤刺激下,養豬開始掀潮。掙了2O萬這戶借貸又籌一百萬。買地皮興土木,買豬崽都到了山東。可這一年豬行情大跌,他也已賠80萬而告終。

在養豬潮中,部分農戶開始養牛羊。這種養殖業開始並不顯眼。以養牛為例,買好母架子牛兩頭就一萬多,投資大。當年牛雖長的水靈,可並沒產犢。

五年以後,再看當年只買兩頭牛的人家,賣掉的架子公牛不計,每家都有4到5頭價值15000到20000的大乳牛,還帶有4到5頭價值5ooo元的幼牛。算一算僅五年這二頭牛給農戶帶來了多少年農業也掙不到的錢!

在示範戶帶領下養牛己成為種地外遼西地區養殖業主體。也有一部分養羊戶整體效益都很高,都強於養豬業。

當地有一牧業公司,以養羊為主,屠宰銷售一條龍,羊肉供應到天津北京。內蒙的很多羊販子收了羊拉到這裡屠宰場賣。這個公司帶動了一些農戶養羊。但它們飼養方法很獨特,不養基礎母羊,只養育肥羊,買後3個月出欄,每隻羊利潤在100元左右。

在耕地少山區走種植與養殖結合道路是實踐證明完全正確。如果地本來少,不能發展高效農業,特色產品或其它渠道致富情況下,種養結合是農業收入極少地區唯一可走之路!




海納百川21210


看來大家都很關心這個很有價值的問題,種養殖結合有多方面的意義,能夠幫農民實現實實在在的好處,從而促進農業進一步的發展,給農業帶來新的活力。下面我結合自己經歷和體驗與各位共同分享幾個觀點:一是種植業為養殖業業提供優良的養殖環境,比如果樹林下養雞;二是養殖業產生的家禽糞便為種植業提供很好的有機肥,減少化肥使用量,從而進一步降低生產經營成本;三是種養殖結可以使農民有效地規避風險,種植業受氣候影響大,養殖業受疾病影響大,避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的風險,所以合理的種養結合很重要;四是種養殖結合是一個簡單的生態鏈,是一種循環農業,是一種典型的可持續發展,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空間資源,使在資源有限情況下產生更高的綜合效益。五是種養殖結合可以降低成本,獲得綠色有機農產品,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價值,進而增加農民綜合收益;六是種養殖結合可以有效地減少環境汙染的同時改善土壤結構,是農業發展的趨勢,實現經濟效益和環保效益雙收。以上是本人生活在日常中的親身經歷和體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同時希望大家多批評指正,謝謝。


多彩貴州哥


種養結合,顧名思義,就是種植業和養殖業相結合的生態農業模式,與傳統種植業和養殖業分離的養殖模式相比,不僅養殖業汙水、汙糞排放問題得到解決,還可以再利用於種植業,一舉兩得。這叫充分利用資源獲得利益最大化,還也是生態養殖的一個方向,國家在一塊都有補貼政策支持的。前段時間國家環保政策的施行,關閉的大批的養殖場都是比較落後的,養殖方式,環境汙染很大,而得以保留的都是一些進行深入思考,能及時跟上時代發展要求,進行種養結合模式的養殖場。

那麼,要種什麼,養什麼呢?其實,種啥、養啥都要因地制宜、適應當地土壤、適應當地氣候的品種!資源利用合理化、最大限度的優勢互補!

豆科和禾本科植物,中草藥、果木類,這些都是不錯的選擇。至於養殖什麼品種才能跟種植匹配上,這個你自己要琢磨好,研究透,最主要是兩者完美結合。種養結合的好處主要有以下幾點:

①減少環境汙染,節約肥水資源種養結合能夠解決畜禽養殖帶來的汙染和歷來畜禽生產中尿液和沖洗水處理的難點,做到了資源化利用。而且糞尿無害化處理肥田技術是種養結合家庭模式重點主要推行的技術。畜禽產生的糞尿流入收集池,經過處理可以使其變成具有一定肥效的肥料,這樣既可以節約肥料和水,還能減少環境汙染,解決畜禽糞尿不能及時處理的問題。

②優化資源配置,形成專業化經營種養結合的家庭農場由於是農戶自己經營,其在生產經營時會根據自己農場的條件,選擇適宜生產的產品,同時會利用更多的時間進行管理,可促進農業生產向精細的專業生產方向發展。

③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提高農村經濟整體水平隨著家庭農場的不斷髮展,其經營模式也會隨之而改變,即由單一的經營模式向多元化的經營模式轉變,最後會向農業企業轉變,最終註冊成企業。

④促進生態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的有機結合,實行農、林、水、草合理的農田佈局,增加有機肥的投入量,實行有機與無機相結合,減少無機肥及農藥的施用量,同時養殖業、種植業的發展,必將促進並推動農副產品深加工為主的鄉鎮企業的發展,提高農村經濟綜合實力,形成種養加一體化的生態農業綜合營體系,大大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的綜合生產力水平。


種子種植


種養結合模式能給農民帶來哪些好處?最大的好處就是實現糧食就地轉化,提高種田收入,同時,還能夠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為鄉村發展產業打下基礎。

首先,發展種養結合,可以改善種植結構。可以根據養殖業的發展需要,安排種植計劃,比如,發展養牛養羊等,就可以拿出部分土地種植牧草,這樣就有利於改善種植結構,豐富種植品種,解決種植結構單一,土地使用時間高度趨同等問題,可以對部分土地實行錯時使用,提高種植效益。

其次,實行種養結合,可以實現糧食就地轉化。這樣避免低價出售糧食,種糧虧損情況出現。比如,可以針對城鎮居民消費需要,大量養殖鵝、鴨、雞等家禽產品,直接餵養糧食,這樣的品種比飼料餵養的產品,能夠賣出高價,更比賣糧收益更高。

第三,種養結合,還能催生新的生產力。現在有些地方已經嘗試稻鱉魚蝦混養模式,這種種養模式是生態農業的一種新趨勢,通過混養,建立微型生態食物鏈,最終生產出生態大米,生態魚蝦和鱉,能夠獲得更高的收益。道理很簡單,稻田放養魚蝦鱉,正好建立食物鏈,老鱉在稻田爬行,又讓蟲子🐛被撞落,魚和老鱉食蟲蝦生長。值得借鑑。


可以說,種養結合糧食未來農業生產的一種趨勢,能夠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應該引起足夠重視。


無夢到天明


大家好,我是天義,專注於三農領域。題目中所說的種植與養殖相結合的模式,在很多地方已經實行了,像我老家這邊,種植的果園裡面養殖雞鴨等家禽,兩者發展的也比較和諧。

那麼種養結合的模式,能給農民帶來哪些好處呢?

我的看法是有3點好處,接下來詳細的為大家介紹一下:

》》》1,收入方面

在農業上,把種植和養殖相結合的方式,最為直觀的好處就是增加收入了。同樣一片田地,我光種植果樹,而你在種植果樹的基礎上面,做了養殖項目,那這樣收入會多一些的。同樣在南方地區,將種植水稻和養殖小龍蝦結相合,最後也取得了很不錯的收益和利潤。本身採用這樣的農業模式,有時候兩者也會相互促進的,對於減少成本,或者是種植類比的產量增加,也起到了一些輔助作用。

》》》2,土地利用方面

現在農村裡面田地寸土寸金的,通過這樣的種植養殖模式,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實現土地的利用效率最大化,創造出來的價值也是比較高的。除了上面提到的果園養雞,稻田養殖小龍蝦,像稻田養魚,桔子樹養雞, 柚子等果園養雞,或者種植樹木和養殖金蟬,以及種植小麥和養殖牛羊相結合的方式,都是比較鮮明的例子。好多人印象裡面,養殖的領域或者和種植有衝突,或者是有可能破壞掉我們種植的農作物, 但實際上通過科學管理是可以減少這樣的風險。

》》》3,可持續發展方面

單一種植農作物,時間久了會造成土壤的肥力下降,或者容易出現病蟲害。但種植和養殖結合起來,特別是像雞鴨鵝這樣的家禽,散養活躍在地裡面,對於土壤的疏鬆調節作用是有一些作用的,包括一些小蟲子也會成為了它們的食物。這樣通過自身的食物鏈的調節,反而對於我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也比較有利。之前我老家這邊,有一戶人家,光種植蘋果樹,栽種了很多,也不注意日常的施肥管理和病害防治,最近幾年蘋果產量也低,後來都換成種植地瓜,結果收穫後很多果實被蟲咬等,相當於種植環境被破壞了。


知識補充,在選擇種植養殖相結合的時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一方面是注意當地的自然土壤環境特點,以及氣候變化規律,從而選擇適合我們當地種植或者養殖的類別。舉個例子,老家在比較寒冷的北方,冬天氣溫都零下好幾度,這樣我們外面環境下養殖小龍蝦不太現實,所以反而南方一些四季溫度都挺溫暖的地方,種植水稻和養殖小龍蝦,結合起來才會有好的結果。

另一方面是注意日常的管理,本身光種植或者養殖某一個類別,就需要用心,現在兩個方面都需要我們保持平衡。比如種植農作物防蟲噴農藥的時候,要考慮到給養殖帶來的危險或者不便,施肥澆水同樣要兼顧兩方面的影響才好。同樣在養殖方面,要提前防範給種植對象帶來的破壞,做好監督科學管理才好。

以上就是我對問題的完整看法和觀點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讓我們一起學習到更多的三農知識。

天義說


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話題。

種養結合模式能給農民帶來哪些好處?

何謂種養結合模式?顧名思義,就是種植和養殖相結合的一種農業模式。有很多農民朋友覺得種養結合嘛,無非就是在稻田裡養養蝦,直接果樹園裡放點雞鵝鴨嘛,很簡單,事實是我身邊很多種植果樹的農民朋友也這麼幹了,結果就是非但沒得到好處,反而還造成了土壤板結,果樹病蟲害滋生,然後武斷得出決定:這個方式不可取!最後人的問題變成了這種模式的問題。這就是典型的拿起半截就開跑,最後得到的就是“方法不對,努力白費”這個深刻的教訓。所以,我們要搞清楚一個道理:不是所有的種養結合模式都能叫種養結合!

那麼何謂真正意義上的種養結合?畜禽糞汙的處理,環保的要求,畜禽糞便需要發酵後才能用於果樹的特性,決定了種養結合模式必須是一套系統的工程!絕不僅僅是字面上的種養這麼簡單。真正的種養結合模式一定是一種對的方式。

目前各地出現了很多好的種養結合模式,比如魚稻共生,鴨稻共生,稻蝦共生等。因為本人是從事林果業的種植,所以我今天想著重談一下林果業的種養結合模式,林果業的種養結合,我覺得要具備以下幾個要件:

  1. 就一般種植戶而言,林果業的種養結合模式一定是種植和養殖場結合的模式,種和養是獨立存在的倆個個體,單純的林下養殖絕不可能達到種養結合的目的,也無法產生效益。
  2. 適度規模化,問規模要效益,怎麼種,養多少,提前都應該有一個預案,都要做到心裡有譜,合理佈局,達到種養模式的完美結合。
  3. 要有一套完整的糞汙處理系統,沼氣池,糞便堆放棚,汙水存儲池,固液分離機等設施都應具備,讓畜禽糞便變成真正的有機肥,這個技術要求不高,但成本是比較大的。

如果我們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種養結合,好處還是顯而易見的。

  1. 有效解決畜禽糞汙的汙染問題,使糞汙汙染無害化,資源化。
  2. 把養殖汙染變成有機肥,不但改良了土壤,培育了地力,而且減少了化肥的使用量,節約了生產成本。
  3. 實現了農業規模化生產和畜禽糞尿的資源化利用,提高了農民收入。
以上就是本人對這個問題的一點見解,歡迎大家留言交流指正。

天山張果佬


種養業結構配置是農業產業結構的基本框架,優化種養業結構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主體任務。長期以來,我國種養業失衡,資源利用沒有形成鏈條,隨著農產品產出數量的不斷增加,農業廢棄物隨之劇增。南方規模化養殖場的畜禽糞汙無法就地消納,造成面源汙染;東北地區玉米收穫後,秸稈不能充分資源化利用,焚燒成災。

要從源頭上解決發展生產、保護生態之間的平衡問題,以生態建設為導向發展農業生產,需應用中醫的“治標先治本”的思維方式,推廣種養業循環農業模式,構建循環農業體系,讓廢棄物變成資源,讓資源變得有效益,緩解資源、生態和環境壓力,提高農業收益。

國家農業部規定,到2020年,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和糧食主產縣基本實現區域內農業資源循環利用,到2030年全國基本實現農業廢棄物趨零排放,而推進種養結合生態循環農業正是實現該目標的重要途徑。

據農業專家介紹,以農戶為單位推行“種養結合、以養促種”,實行循環農業生產方式,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從經濟效益來看,這是一條發展農業經濟、農民致富奔小康的好路子。當前農民種地大多依賴化肥,過去種養分離導致土壤有機質下降,土質退化,使化肥利用率降低,用量增大,大大增加了種植成本。實行種養結合,以動物排洩物替代化肥,極大地減少了化肥使用量,降低了種植成本,同時還可以獲得綠色有機農產品,提升了農畜產品附加價值。農戶橫跨種養兩業,在市場博弈中掌握更多的資源和規避市場風險的工具。

從社會效益來看,種養結合、以養促種,徹底改善了農村環境條件,提高了農民的健康水平,村容村貌大為改觀,同時也提高了農民的科技意識,讓農民懂得了農業生產必須從傳統農業中走出來,採用先進技術,講究標準管理、規模經營,很大意義上增強了持續發展意識。

從生態效益來看,種養業相輔相成,資源充分利用,變廢為寶,極大地促進了生態的良性循環,土壤結構及耕作性能得到改善,提高了農產品品質,週而復始,使自然界(水、肥、氣、熱、土壤)和人、動植物以及微生物處於一個共生和諧的良性生態環境,不斷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最終達到“經濟、生態、社會”效益三者的高度統一,有利於農業持續、穩定地發展。

目前,各地都已經對“種養結合”高效生態循環模式進行了大量的探索與實踐,也取得了很多顯著的成效,但也存在著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

市場瞬息萬變,到底種多少、養多少,這個度也難以把握。

目前,套養模式雖然效益好,但大多以自產自銷為主,規模較小,而一旦加大規模,因缺乏行業組織協會,沒有形成訂單農業,其銷路和效益就會出現問題。雖有龍頭企業聯合,但農戶與企業之間基本上都是鬆散型的合作形式,無法做到風險共擔、利益共享。部分龍頭企業習慣於依賴政府和管理部門,基地建設的熱情不高,信心不足,主動性不強,措施辦法不得力,存在政府、農戶兩頭熱,龍頭企業中間冷的現象,極大地制約了這一模式的產業化發展。

據瞭解,目前,“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模式在全國各地都還處於試驗、示範階段,種養結合的經濟效益還未完全顯現出來,業內人士建議,各級各部門要採取有效的保障措施,促進種養模式健康發展。

政府要加強種養結合模式的宣傳推廣,結合農村實際,制定一些扶持政策,鼓勵更多的人回鄉創業;研究出臺相應的措施,引導和推動傳統農業發展模式向現代高效種養模式轉變;結合現行水稻種植補貼及標準化水產養殖補貼標準,在水稻良種和特色水產苗種的引入、種養基地的建立等方面給予財政補貼。

現代農產品的競爭,最終是科技的競爭。各地要有針對性地加大科技成果的引進、試驗、示範、開發力度。引進的技術成果鑑定必須是當地需要的,特別是對培育各地的新興優勢產業有促進作用的技術;還必須是以提高質量、效益為主,結合省工節本綜合配套技術。對適於本地實際的能提高農產品規模、質量和效益的傳統技術,要通過送科技下鄉、開展技術培訓和鼓勵科技人員下田、下車間進行技術承包等方法加快應用和推廣。

要重點培育龍頭企業,特別是要培訓一批上規模、有特色的農業產業化基地,著力建設一批帶動農戶能力強、科技開發能力強、加工增值能力強和市場開拓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分門別類進行引導、扶持和指導。同時要加強農村專業合作社和農民營銷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各類協會、學會和社團的作用,加大對它們的扶持力度,以不斷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增強應付市場風險的能力。

各地在推廣應用種養模式中,要根據作物、畜牧和水產的實際需要供給,嚴防過多過濫投入而影響環境,同時要加快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替代品的引進開發和使用工作;要大力推行畜牧業排洩物的循環利用,因地制宜,加大政策引導和扶持力度,充分發揮生物間的降價和利用作用,減少面源汙染。

加強科技創新,拓展種養選擇。在政府主導的基礎上,推動相關高校開展“種養結合”品種選擇的技術研究;在相關區縣設立“種養結合”的技術示範點,探索研究不同品種“種養結合”技術規模化推廣的可行性;加快農業科技高端人才的引入,搭建人才發展平臺,確保高端人才對於產業發展的有力支持。

此外,還要利用媒體大力宣傳水稻-水產“種養結合”模式,著重突出“種養結合”模式在生態環境保護和食品安全保障方面的積極作用,引導廣大群眾正確認識“種養結合”的農業生產模式,充分了解其農產品和水產品的質量優勢,以培育更為廣大的消費群體。


航Sir


你好,你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種植養殖結合的話,他肯定能給,農戶帶來大一點的收益,其實,其實有條件的話,這兩個結合的話,可以考慮一下,畢竟他能給農戶們帶來更多的收益。在我們老家這邊,像這些都很多,打個比方就果園,養殖一些雞或者鴨都可以,如果你想這樣做的話,也要考慮一下你種的什麼東西適合養殖什麼東西。我給你舉例說明一下吧

我們這邊有一些葡萄園,他們就會在裡邊養著一些雞什麼的,但可以增加一些收入,雞還可以吃果園裡邊的害蟲,而且這個雞子養出來都是,純天然無公害的,咋還能賣的高一些

如果是魚塘的話,你可以養一些鴨子,也能減少很大的成本,這些都是可以的,我就不一一給你舉例了,如果有這方面的想法,可以多找一些相關的資料,看你打算種植什麼,然後去考慮養一些什麼動物。

近幾年,無公害農產品,還是比較受歡迎的,而且價格賣的都還行,渠道也很多比如說像咱 都可以幫咱們銷售,所以有這方面的想法可以考察一下,有很大的市場前景,好了,今天我的分享就到這裡,希望對您的提問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