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中國:圖3小販在天安門廣場賣蘿蔔,圖7笑容讓人如沐春風


【參加遊行的士兵們】照片中的士兵的軍裝是“六五式”,該系列軍裝從1965年6月1日至1985年5月1日期間,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裝備的軍常服。在很多軍迷心目中,“六五式”軍裝是最漂亮的軍裝。

【尼克松一行參觀故宮】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國總統尼克松正式訪華。2月28日,中美上海聯合公報發表,正式宣佈中美兩國關係走向正常化。當時中國對於接待尼克松確確定的規格是,“不冷不熱,不卑不亢,待之以禮,不強加於人。”尼克松訪華有著重大歷史意義,對世界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小販在天安門廣場賣蘿蔔】大家注意,此時的天安門廣場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廣場。明清時期,天安門廣場為一座“T”型宮廷廣場,面積不大,這裡是舉辦皇帝向全國發佈政令和舉辦盛大典禮的重要場所。1958年,為迎接來年的新中國成立十週年慶典,天安門廣場迎來了最大一次擴建,最終形成了如今的規模。


【故宮午門前的遊客】午門是明清紫禁城的正門,修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煉),清順治四年(1647年)重修。午門城門高8米,下有高大磚石墩臺通高37.95米,向左右伸展,建殿閣五座,稱五鳳樓。主樓面寬九間,重簷廡殿頂。左右設鐘鼓亭,凡皇帝視朝,則鳴鐘鼓以示威嚴,凡祭太廟、獻俘諸大典皆在此舉行。

【外國人到來】當時的中國還沒有對外開放,外國人簽證來中國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很多人,尤其是攝影師來中旅行,都有多次申請失敗的經歷。當然,當時的中國人對外國人的瞭解也非常有限,當外國人來到中國時,圍觀的現象就見怪不怪了。

【小學生們在上課】新中國成立初,全國5.5億人口中有4億多都是文盲,文盲率高達80%。掃除文盲,成為新中國成立後政府的一項迫切任務,隨即一場轟轟烈烈的掃除文盲運動便在全國範圍內展開。1964年,全國開展第二次人口普查時,15歲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經由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了52%。


【人們臉上笑容滿面,讓人感覺如沐春風】民風淳樸、對物質生活要求低、滿大街看不到胖子、統一著裝等,成為70年代社會最主要的標籤。事實上,70年代物資比較匱乏,絕大部分都需要憑票來購買,由此產生了糧票、油票、補票等,很多地方尤其是農村往往只有過年時才吃一頓豬肉。

【尼克松夫人帕特·尼克松在餵豬】這一張照片曾在世界廣為流傳。1972年,帕特跟隨尼克松訪華時,開展了第一夫人外交。在北京訪問期間,帕特參觀多個地地方,本張照片反映的是帕特在北京校區一戶農家餵豬的場景。美國總統里根曾這樣評價帕特:“她是個真性情的人,是尼克松政府背後的功臣,國家沒有給予她一個公正的評價。”

【正在操練的士兵們】事實上,“六五式”軍裝在當時得到很多老百姓的喜愛,走在大街小巷經常能看到。該軍服一實行,所有軍人摘下佩戴了將近10年的五五式帽徽、領章和肩章,再也沒有將軍,沒有校尉,只剩下軍長、師長、團長等職務,無論什麼級別都變成了 “一顆紅星頭上戴,革命的紅旗掛兩邊。”


【街頭賣冰棍的小攤位】70年代人們的穿衣以灰、藍、黑三種顏色為主。當時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當時實行棉布統購統銷,做衣服需要憑布票買布。衣服是家家戶戶的“傳家寶”,縫縫補補修修改改,一家人輪流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