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中国:图3小贩在天安门广场卖萝卜,图7笑容让人如沐春风


【参加游行的士兵们】照片中的士兵的军装是“六五式”,该系列军装从1965年6月1日至1985年5月1日期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装备的军常服。在很多军迷心目中,“六五式”军装是最漂亮的军装。

【尼克松一行参观故宫】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2月28日,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正式宣布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当时中国对于接待尼克松确确定的规格是,“不冷不热,不卑不亢,待之以礼,不强加于人。”尼克松访华有着重大历史意义,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小贩在天安门广场卖萝卜】大家注意,此时的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明清时期,天安门广场为一座“T”型宫廷广场,面积不大,这里是举办皇帝向全国发布政令和举办盛大典礼的重要场所。1958年,为迎接来年的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庆典,天安门广场迎来了最大一次扩建,最终形成了如今的规模。


【故宫午门前的游客】午门是明清紫禁城的正门,修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炼),清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午门城门高8米,下有高大砖石墩台通高37.95米,向左右伸展,建殿阁五座,称五凤楼。主楼面宽九间,重檐庑殿顶。左右设钟鼓亭,凡皇帝视朝,则鸣钟鼓以示威严,凡祭太庙、献俘诸大典皆在此举行。

【外国人到来】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对外开放,外国人签证来中国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很多人,尤其是摄影师来中旅行,都有多次申请失败的经历。当然,当时的中国人对外国人的了解也非常有限,当外国人来到中国时,围观的现象就见怪不怪了。

【小学生们在上课】新中国成立初,全国5.5亿人口中有4亿多都是文盲,文盲率高达80%。扫除文盲,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的一项迫切任务,随即一场轰轰烈烈的扫除文盲运动便在全国范围内展开。1964年,全国开展第二次人口普查时,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由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了52%。


【人们脸上笑容满面,让人感觉如沐春风】民风淳朴、对物质生活要求低、满大街看不到胖子、统一着装等,成为70年代社会最主要的标签。事实上,70年代物资比较匮乏,绝大部分都需要凭票来购买,由此产生了粮票、油票、补票等,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往往只有过年时才吃一顿猪肉。

【尼克松夫人帕特·尼克松在喂猪】这一张照片曾在世界广为流传。1972年,帕特跟随尼克松访华时,开展了第一夫人外交。在北京访问期间,帕特参观多个地地方,本张照片反映的是帕特在北京校区一户农家喂猪的场景。美国总统里根曾这样评价帕特:“她是个真性情的人,是尼克松政府背后的功臣,国家没有给予她一个公正的评价。”

【正在操练的士兵们】事实上,“六五式”军装在当时得到很多老百姓的喜爱,走在大街小巷经常能看到。该军服一实行,所有军人摘下佩戴了将近10年的五五式帽徽、领章和肩章,再也没有将军,没有校尉,只剩下军长、师长、团长等职务,无论什么级别都变成了 “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


【街头卖冰棍的小摊位】70年代人们的穿衣以灰、蓝、黑三种颜色为主。当时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当时实行棉布统购统销,做衣服需要凭布票买布。衣服是家家户户的“传家宝”,缝缝补补修修改改,一家人轮流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