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民國初期民俗老照片,北京街頭的小販訴說著當年的歷史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民國初期北京民俗之街頭的小販,說到小販,大家都十分熟悉,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賣家。在舊中國時,大一點的門店稱為掌櫃的。小販是本小利微的無固定沒有門店的商販,小販一般是沿街叫賣或挨戶出售日用雜貨等的人。小販還有一種稱謂叫貨郎。圖為賣雞毛撣子的,雞毛撣子是靠手工來完成,目前,雞毛撣子至今還有。

賣糖麵人的小販,糖麵人是用熬製的糖稀和麵粉加工而成,當然造型完全取決於師傅的手藝,師傅會捏製成各式各樣的人物或動物造型,小販會敲擊銅鑼來吸引孩子們。

隆副寺的鳥市,鳥市上有各種各樣的鳥,還有各種樣式的鳥籠及鳥糧。遛鳥是那個年代十分流行的愛好,不過遛鳥的大多是家庭條件好的少爺、老爺們。鳥籠奢華程度也是這些名門望族身份的象徵。

一名老人坐在路邊欣賞他的蜂鳥,遛鳥的路上累了,隨時可以坐在路邊休息,也是一種愜意。

一名女顧客在隆副寺市場上,她身邊的貨品都是生活用具,大多是竹編用具,純手工製作,物廉價美。

古玩市場,玩古董有很多講究,逛古玩市場的一般都是想撿漏,不過眼神一定要好使,要不很可能撿到贗品。圖為一位紳士在仔細地挑選古玩。

臨近春節的集市,年畫和字畫是一道獨特的風景,過年張貼年畫,堂屋掛中堂畫,增添過年的氣氛。不過那時的年畫大部分是靠手工繪製的,也有印刷的年畫。

賣幹棗的的小販,幹棗堆放成小堆,不過稱,按堆賣。小販悠閒地抽著旱菸,等待著顧客。這些幹棗是他自家種植的。

賣串糖葫蘆的小販,糖葫蘆一直延續到現在,不過那時的糖葫蘆要比現在有吸引力,製作原料相對較好。

賣布的小販,此時他正在睡覺,看來生意不是很好,布料應該不是一般家庭買的起的,在那個年代,普通人基本上都是自己紡紗織布。

賣棉被和棉衣的的小販,與賣布料的一樣,生意不是很好,因為真正買起的人不多。

賣五穀雜糧的小販,糧食在任何時候都是必不可少的,糧食店鋪的生意相對比較穩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