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防疫的輿情戰場,他衝在了應急科普的第一線

“發信息難就不難,關鍵是要準確,要轉發來自權威媒體的信息,都是些科普大眾的內容”。2月9日,星期天。筆者在防城港市科技館辦公室看到,龐淵正在忙過不停地敲打著鍵盤。帶著口罩,桌上放著一個消毒液噴壺。從農曆二十九到正月十六,整整18天,龐淵沒休息過一天。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後,防城港科技館閉館,但科技館人都沒閒著。根據防城港市科協的工作指示,疫情期間,全市科技工作者要發揮引領作用,開展應急科普宣傳。科技館制定了應急科普工作方案,緊急成立防控科普宣傳小組,並號召全體館員利用個人微信、朋友圈、QQ群、紅豆社區防城港論壇等平臺轉發權威信息,助力全市疫情防控社會宣傳工作。龐淵是科普策劃組骨幹,專門負責在微信公眾號、科技館官網等媒體上發佈信息。方案一出,他搶先領了任務,成為線上科普的其中一個“鍵盤俠”。

在防疫的舆情战场,他冲在了应急科普的第一线

防城港科技館龐淵工作照

“網上信息太多了,轉發時一定要謹慎”。疫情發生後,網上各種信息鋪天蓋地,面對魚目混珠的各種信息,龐淵首先想到的是把好科學關。“發力一定要精準。”龐淵說。

在電腦桌面一個新建的文件夾裡,收藏有數十條來自中國科協網、中新網、人民網等權威網站發佈的科普信息和視頻。在海量的信息中,龐淵反覆分析權衡,每天都精挑出幾條發到網上。“我儘量選些通俗易懂,大家容易接受,好理解的發出去”。 記錄表顯示,1月23日至2月9日,發佈信息45條。

點擊這些信息,除了有科學防控內容,也有正面引導、科學闢謠的內容。“這段時間很多人都備有酒精,但不一定都會用。”龐淵說:“有些人以為用酒精消毒,濃度越高越好,但其實不是的”。2月7日,針對這個問題,山東大學口腔醫學院和北京大學藥學院藥事管理與臨床藥學系闢謠專家作了科學解析,科普中國網發文《謠言:酒精濃度越高,消毒效果越好》。龐淵搜索到這條信息後,轉發了出去。“科普中國這條信息很及時,應該對大家很有用”。

“其實,每天都看那麼多信息,我也學到了很多防控知識,我和家人親友都得到受益。”龐淵說,每天除了把信息發在網上,也順手發到親友群。一開始,群裡個別親友對疫情不以為然,有的甚至連口罩也不願意帶,防控意識很差。於是,茶餘飯後,龐淵便充當起了宣傳員,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性有多強?如何遠離新型冠狀病毒?家中如何消毒?這些網上學來的知識,成了龐淵向家人科普的內容。龐淵的苦口婆心,加上看了這麼多信息,家人終於自覺防控了,每次見到龐淵在群裡發出的信息,還“OK、OK”給予點贊。

由於防城港市科技館的公眾號是個服務號,每月發佈信息數量受限。考慮到目前正值疫情嚴峻的關鍵時刻,為了拓寬網絡信息發佈渠道,把牢正確的輿論導向,防城港市科技館領導決定把服務號遷移為訂閱號,還申請了個抖音號。這兩天,龐淵正忙著準備申請材料,爭取早日報批。“改成訂閱號後,防城港市科技館公眾號每天都可以發佈信息,再加上抖音,我們的信息量就會大大增加了。”龐淵如是說。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科普網絡輿論正在發揮其威力,作為一名年輕的科技工作者,龐淵正拿著這把利器默默地戰鬥著。 (朱洪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