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胶》播出13年,依然有人重复着胡丽娟的"作死"人生


《双面胶》是一部拍摄于十三年前的家庭伦理剧,只有短短的二十二集。这是一部高度还原生活鸡毛蒜皮的作品,在它的原型家庭里,体验过"双面胶生活"的亚平在母亲的挑唆下,将拳头一下下打在丽娟的太阳穴上,导致对方死亡。电视剧将残忍的结局转了一个弯,让脱离伴侣关系的两个人有了自主选择的机会。

赤裸的婚姻真相在告知我们,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事,也是两个家庭的事。它是一场漫长的"三观碰撞"、"互探底线"的博弈。当爱情消散、婚姻解体,没有赢家,也没有无辜者。

《双面胶》播出13年,依然有人重复着胡丽娟的


胡丽娟:"我为了爱捧出一颗真心,有什么错?"

胡丽娟是上海本地姑娘,从小父母捧着长大,颇有些眼高于顶的娇气,即便许多人追,也从未动心。

可她遇见了自己的命定克星李亚平。


这个男孩既有少年的羞涩也有东北小子的豪放,尤其嘴甜,一字一句硬生生地将丽娟的心融化。为了和她的爱情在一起,丽娟不惜在父母面前佯装怀孕也要结婚。

哪有倔强过孩子的父母呢?老两口到底认了这门亲事,拿出半生积蓄给女儿买了房子。作为"回馈",李亚平家中也掏出两万块钱,"一手买断"包括买房、装修、新婚在内的所有贡献值。

《双面胶》播出13年,依然有人重复着胡丽娟的

没多久,亚平的父母奔着儿子而来,吃住在小两口家里。从吃饭到睡觉,丽娟无一样不被婆母捏圆揉扁的摆弄。当丈夫甜言蜜语地央求老婆回娘家借钱以壮自己姐姐姐夫荷包的时候,丽娟再三犹豫,却抵挡不住丈夫软硬兼施的"强迫"。

"能怎么办呢?我这样爱他,如何能够坐视不理?"


从佯装怀孕结婚的那一刻起,丽娟的所有软肋正好攥在亚平的手心。于是,丽娟孤身一人面对李家三口无休止的"纠正"、"要求"、"服从"....所有在丽娟意识中感到不合理的事件,都在"我爱他,我要接受"的理念洗涤中,变得再平常不过。

最终,丽娟将娘家的积蓄骗出来,交给亚平姐姐打了水漂,亲妈急得中风,无法自理;她明明想离开这段吸血的婚姻,却因亚平的哄骗真正怀了孩子,进退维谷;小说中,当她与亚平争吵时,亚平带着气愤与犹豫的拳头在亚平母亲咬牙切齿的低骂声中一下下砸了下去,丽娟七窍流血,犹如没有筋骨的面袋,就这样死了。

《双面胶》播出13年,依然有人重复着胡丽娟的

胡丽娟的人生在我们的生活中被一再重复,是因为不幸的婚姻,十有八九夹杂着我们的"作死":

1、 并不是只有"服从",才叫"爱"

在这段婚姻中,丽娟始终把自己摆在付出的位置上。原本经营一段感情,彼此放弃或让步都无可厚非。但当婚姻生活变成了"你爱我就要服从我,我爱你所以我主宰你"。这不过是一种最传统的PUA。

请别用自己"无私的爱"去浇灌婚姻。无私也必然代表着无自我的付出、无休止的退让、无底线的认同。

《双面胶》播出13年,依然有人重复着胡丽娟的

"三无"的服从式婚姻,并不会换来别人的尊重与疼爱。

2、 对钱不清算的婚姻,就是耍流氓

当亚平无限地夸大自家两万块钱作用的时候,这段爱情的物质性已经无限暴露。在亚平的意识当中,自家的两万块是如今幸福生活的全部来源,他自动忽略了妻子及其娘家的贡献,只看到了自己:"我都拿出两万了,我足够对的起你"

《双面胶》播出13年,依然有人重复着胡丽娟的

因此他与父母一同理所当然地侵占着胡家的各种资源,办事儿时是亲家,完事儿时是冤家。

而丽娟的选择,实在太容易解释:她实在不想背负上不能与夫家同甘苦共患难的骂名,她怕戳脊梁骨。

事实证明,谈感情真的伤钱。在婚姻之外,你与伴侣组成的家庭是独立个体,不应该与父母家庭存在"哺育关系";在婚姻之内,你与伴侣是单独的个体,"我既然没有要求你把所有工资上交,那你也不应当要求我倾尽所有地支持你。"

婚姻中,对女性大部分的伤害来自"圣母婊",我们害怕不被肯定,所以一再付出。然而事实证明,你在婚姻中的独立性,将直接影响你在伴侣眼中的地位。

虽然这样的"独立"看似有些冷血甚至残酷,但请相信,真正愿意与你风雨共担的人,不仅不会觉得你残酷,更加不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因为这样的人能够明白,婚姻中珍贵的,莫过于"将心比心"。


李亚平:"我是凤凰男,但我想拥有更好的人生。"

李亚平这厮,初登场时毫无杀气,日子过下去,他的鸡贼全面铺开:

与胡丽娟恋爱多年,他若有似无地灌输着"爱情自由"的观念;在亚平的循循善诱中,丽娟自然以为父母的择偶观太过势利。一来二去,两人"冲破桎梏,奔向爱的自由"。

可是请不要忘了啊,他们的"自由"是在丽娟父母为丽娟购入的房子中实现的。

如果亚平敢说一句"不要,我会凭自己能力"那我倒愿意敬他是条汉子,然而深究下去,你会发现他对丽娟的"深情",竟有六分是奔着"上海本地、独生女"的身份去的。


婚姻嫁娶,穷小子李亚平的日子犹如登天,不仅稳住了脚跟、有了一份还算不错的工作、上海户口近在眼前;就连别人奋斗八百年才能买到的房子,他只是贡献两万就到手了。


诚然,两人婚后过了一段好日子:丽娟爱美、好享受,他便统统由她去;这还远远不够,无论胡丽娟在他面前如何使小性子,他都全盘接受并且将家务琐事一手包办,女方深感自己嫁对了人。

然而,信任建立了,狐尾也露出来了。剧中有一幕何其讽刺:李亚平父亲病重,母亲不愿卖老李家的祖业,亚平果断温言软语求丽娟回娘家要钱。还没等丽娟想明白个中的弯弯绕,就被丈夫指责"隔着心、不是一家人"。平时被哄惯的丽娟哪能承受得住如此大的帽子,她将父母的养老钱抠出来,转手填了夫家的窟窿。而李亚平呢,用得心安理得,没有任何犹豫、内疚甚至感激。

《双面胶》播出13年,依然有人重复着胡丽娟的

至于后来,李家父母常住上海,亚平在李母的挑唆下日益看不惯这娇小姐做派,又是一串可以讲一天一夜的妈宝故事。

如果我们迟早步入婚姻,那么即将成为伴侣的那个人,到底还有得选:

1、 能考验爱情的不是"嘴",而是"事儿"。

关于什么样的人是"良人",金庸老先生曾经写过无比精彩的两段戏,一则是郭靖与黄蓉,两人初相遇,郭靖便对这"小叫花子"慷慨解囊毫不吝啬,即便被坑被骗,他也一腔真诚;一则裘千尺与公孙止,两人初相遇,公孙止张口闭口尺姊姊,诓得裘千尺呕心沥血为公孙家补足错招,立威绝情谷。两者的结局也显而易见,郭靖黄蓉共守襄阳,成就大义;公孙止与裘千尺互为怨偶,堕谷成泥。

《双面胶》播出13年,依然有人重复着胡丽娟的

三个故事都有同样的开始,娇纵小姐初涉江湖。只不过黄蓉的选择是用事看人,没有过早的表露身份;胡丽娟与裘千尺突破次元壁选择了用嘴看人,轻易亮出了自己的底牌。

请不要相信情感绑架,是海市蜃楼还是花团锦簇,总要多看一看啊,毕竟真诚,只有对同样真诚的人才有作用。

2、 妈宝男的思维,永远不会变。

剧中,亚平与丽娟的多次争执并非来源于亚平对两人生活的不满,而是李母对小两口生活方式的"看不惯"。他看似顶天立地却一身软骨,始终默许父母在自己的生活里指手画脚,反将老婆的诉求视若无睹。

《双面胶》播出13年,依然有人重复着胡丽娟的

千万不要对妈宝男抱有任何期待,因为随时有一只属于亲人的手在你们中间搅弄人生,轻则关系受损,重则伤筋动骨。

嫁给妈宝男,犹如嫁给一个无脑躯壳。谈情说爱时,他与你的缠绵缱绻或许是真的;谈生论活时,他对你的强压支配也是真的。


李母:"别说我是儿子的寄生虫,那是我儿子"

剧中的婆婆,着实恶毒,连儿媳妇吃了几块肉都要数上一数,全然忘了对整个家付出最多、贡献最多的恰是她的儿媳妇儿。

她并不以为儿媳多么纯良,反倒觉得自己的儿子何等能耐,是带着老李家飞黄腾达的一把好手。

《双面胶》播出13年,依然有人重复着胡丽娟的

说真的,她是农村人,男尊女卑思维根深蒂固,早就不记得自己也曾是个小媳妇儿。她那短浅的文化见识使她只能犹如泼妇一般地将目之所及的好处往"自己人"身上搬,她的狭隘与偏见是由环境决定的,而她的彪悍又反压了自己的儿子。

"那是我儿子",所以我吃住心安理得。

"那是我儿子",所以所有女人必须像我一样心疼他,否则我便要出手。

"那是我们老李家的老爷们",所以胡家合该为我们家鞠躬尽瘁...

这一连串不符合逻辑的逻辑背后,是她不会摆放自我位置;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亚平的一代纵容,又何尝不是这个农村女人年轻时所经受过的悲哀呢?

她年轻时,大抵也为老李家奉献到没有自我吧。

《双面胶》播出13年,依然有人重复着胡丽娟的

所以,门当户对,真的很重要。哪怕伴侣的家庭不是高门大户,至少在走入婚姻之前,了解你未来公婆是怎样的人、了解婆母与丈夫有怎样的相处方式。

比物质更难弥合的鸿沟,是来自精神的。别不信那句老话:"公婆的相处方式中,可能藏着你婚姻的模样;公婆的插手参与,必然断送婚姻的幸福。"



这一段辛辣讽刺,却也无奈现实的故事,取了一个极为贴切的名字——双面胶。

在一段婚姻中,婆媳关系需要由"儿子"/"丈夫"这一胶面来弥合,毕竟他是两个陌生女人聚在一起的唯一理由;不能太向,也不能太偏,"持中而立"永远是经营家庭的智慧。


《双面胶》播出13年,依然有人重复着胡丽娟的

这场婚姻悲剧中,都是罪人,无一幸免。

婚姻关系里,从来没有"你站着,我跪着",是平等的握手,哪怕你我席地而坐。

婚姻需要合谋,才能长久。但在这之前的感情里,请让我们彼此旗鼓相当,至少在真诚与付出上,务必同一水平面。

想明白这一些,愿以后重复着胡丽娟"作死"人生的,越来越少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