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经济拉锯战,全面打响

肺炎在肆虐,经济被封印。


从上到下,从大到小,所有人都不能幸免,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对于所有人,在家思考的问题只有2个:


1、安全保命;

2、守住钱包。


其他,统统都是次要的。


1


确诊破3万、各地抢物资、最迟3月复工,只能说明一件事:肺炎疫情依旧很严重,对于经济的负面影响仍然在线。


疫情扫荡,整个经济一下子被“捶了一拳”!


半道被人打了一闷棍!


经济重创的案例,波及方方面面:


单单一个春节,电影票房就损失了70亿;

零售餐饮和旅游服务各损失了5000亿;

全国旅客人次,同比去年下降至少8成;

房地产更是交易基本断裂、成交锐减;

沪指开盘砸了8.7%的大坑,收盘跌了7.7%;

……


从大了说:


大行业、大企业也在难受。万达减租,仅仅租金高达数十亿;恒大停工,旗下员工十几万、民工数百万;西贝莜面村更是宣称,其现金流撑不过3个月;富士康的全球订单受阻,苹果的全球供给都受影响;等等。


以恒大为例,旗下十几万的员工,全国项目民工约260万人,每天的工资、社保、利息、现金流,等等乱七八糟的开支,想必每天许老板睁开眼,至少都是几亿、几十亿的营收,难啊!


从小了说:


随着疫情不断恶化,并没有彻底遏制,整个经济开始下探,从上层到下层,从大企业到小个体,甚至开始冲击到普通人。不能上班,没有工资,还不了房贷,还不起房租,一堆的信用卡要还,水电燃气家庭开销。对于富贵人家来说,熬一熬就过去了,对于普通人来说:


这可是要了命呀!


卖包子的,卖衣服的,开出租的,卖化妆品,做游乐场,家里种草莓,都是小本买卖,都是挣扎在温饱线的普通人,怎么过?怎么熬?


一场肺炎秋风扫落叶,一拳捶到胸口上,上气不接下气。不管有钱人、赤贫者,不管大企业、小买卖,无一幸免。都难,各有各的难处。


疫情下的经济拉锯战,全面打响


2


疫情扫荡,未来经济如何走?


我的态度:非常谨慎的乐观。


1、乐观是一定的,你必须如此。


虽然19年的GDP增幅不断下探奔6,虽然还有毛衣战左冲右突,再加上2020年的经济形势更加严峻。但是,放眼全球,中国的经济体量、经济韧性,仍旧是最强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整个全球市场,经济体量、经济增幅、经济韧性,能三合一绝无仅有。


郭德纲说过,都是同行衬托。


中国经济,放在全球经济中,更是如此。


2、我用的词汇是“非常谨慎”。


2020年本身就不乐观,再加上肺炎疫情的扫荡,前两个季度基本报销。从上到下,从大到小,有钱人没钱人,公司个体,负面影响非常大。


大家随便看网上的数据,随便搜索网上的案例,不管大企业,还是开出租、摆地摊、送外卖、开店做生意,哪有收入。


伤筋动骨一百天,出院了还需要细心调理。


经济也是如此。


长远看经济一定向好,这句话是空话,就像楼市长期看好一样。没用,只能安慰人心,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经济复苏不是一个政策、一个口号就能挽回的。


大家想一下,哪怕4月彻底解决,经济就能立马恢复?


肯定不能啊!


全国经济的流动性、活跃性,会立马转好?

餐饮背后的物流、原料储备、人员,能立刻解决?

全国范围内的电影、高铁飞机、旅游,能立马激活?

房地产的复工建设、交房日期、买卖,能立马解决?

中小企业的现金流,银行直接就给、给了就能用?

……


哪怕疫情彻底解除,哪怕风险彻底消除,经济活力也不能立刻恢复,肯定需要几个月,需要卧病在床,需要细心调理,需要文火慢熬。


这是我非常谨慎乐观的原因。


3


难受归难受,还得继续抢救。


一方面,肺炎疫情仍然不断蔓延,另一方面,全国救市的脚步越来越近,不断有企业开始加入,不断有城市开始加入,不断有个体开始想出路。


阿里来了,苏州来了,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城市,更多的企业站出来,也许在疫情的大背景下,不会有非常明显的起色,但是对于经济的信心提振、托底,对经济的复苏、疗伤,会起到非常明显的带动作用。


足够的耐心,足够的信心,托底基本盘。


说白了,不能垮。


比如说阿里:


从捐款10亿,到物流配合,再到平台化,背后的管理制度、启动速度、敏感度、效率为先、大事不糊涂,已经为所有的企业,做出做好的表率。


达摩院、盒马鲜生、菜鸟物流、大数据等,为前方提供数据支撑、检测平台,为后方也解决人员就业、收入等。


疫情下的经济拉锯战,全面打响


其他企业:


京东的物流还是那么快;

九州通的处置效率;

中建10天建成一座小汤山;

……


比如说苏州:


苏州、上海、北京、福建先后出台扶植政策,苏州是最好的模板。


在一片赞扬中,也有人认为苏州的政策,有漏洞、有瑕疵,魄力不够,没有落到点子上。


例如:


将国有、其他经营用房区分,不能惠及大部分中小企业;如何缓解企业支付工资的压力,政策中提都没提;等等。


他们说的都对,但是在这个关键点上,我反而觉得,千万不要吹毛求疵,苏州已经做得非常到位。


时间上:肺炎升级为全国范围内的疫情警报,不过2周,苏州是第一个拿出政策的城市,这样的速度,这样的态度,这样的诚意,我觉得足够;


内容上:除了批评,我希望大家看一下政策,在每一项条款的背后,都有对应的部门、单位,牵扯繁多,需要一一通气,需要一一落实,需要有落地政策,需要有执行策略,需要统一调度,需要跨部门配合,背后甚至隐隐可现问责的机制。


2周内,协调众多部门,第一个站出来。


不管是速度上、内容上,苏州已经做得非常完美,不要吹毛求疵,不要纸上谈兵,把理论落地才是最难的。


还有北京、上海、福建,很多人认为“政府请客、企业买单”,我也觉得不完美,但是全国这么多城市,仅有苏州、北京、上海等几个城市出台政策,要鼓掌,要鼓励,不要一棒子打死,不要旁观做看客。


4


来自四面八方的信心,各地汹涌而来:


1、很多地产商,已经在减免房租,缓解小商户压力;

2、央行开始开闸救市,虽然不多,但是至少救救急;

3、央行上海:全力保障疫情跨境资金安全、高效、畅通;

4、北京:隔离人员、防控人员等特殊人员,可延期还款;

5、多家房企宣布减免租金,全国超560家商场减免租金;

6、除了海河医院,天津再备3座“小汤山”,床位2130张;

……


1、这些企业、行业开始复苏。


金融证券保险业已经逐渐启动;

京东、淘宝等互联网公司开始复苏;

房地产企业实行线上交易;

朋友圈的微商开始大肆蔓延;

物流行业基本没有停;

医疗行业时时刻刻在第一线;

等等。


互联网、金融、物流、医疗,至少这4大行业将率先复苏。他们的到来,能够挽回经济,最重要的是能够激活经济,给到足够的耐心、信心。


2、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


大城市、大行业、大企业、有钱人,不断向下渗透,扩张市场份额,吸收客户资源,更多人才落户,塑造企业口碑,等等。这一点,很现实。


银行的政策会越来越宽松,降准降息会比预期更低,政府出台的利好会越来越多。问题是,你能不能接住?利好从来不会雨露均沾,雷厉风行、眼疾手快的人肯定拿到第一手的,犹豫观望的只能喝汤。


对于普通人,楼市股市开始启动,老油条抄底;


对于互联网,阿里京东抢占先机,不断扩大市场;


对于大城市,苏州北京上海杭州已经抢先一步;


对于医疗,拿到抗病毒药物的公司,收益更大;


别抱怨了,干吧!


5


讲个故事:


我表弟,在他们小区开了一家水果店,受疫情影响,不敢开业。可是一家人吃喝全靠这个店,房贷、车贷、奶粉、水电暖气,杂七杂八一个月至少万把块。


最开始他还挠头,但是幸好之前弄了一些微信群,现在全靠微信群线上下单,自己吃喝就在店里,找人送货,基本顾着本。


我想告诉你什么?


1、国运即人运,灾难面前,没有幸存者,都是不幸者;


2、对于未来的经济,我是非常谨慎的乐观;


3、先保命,再说钱。活人不能让尿憋死,办法总比困难多;


4、我们盘算的100块,跟大老板盘算的1个亿,性质是一样的;


5、朝前走,向前看,没有过不去的坎;


6、耐心比黄金更重要,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7、不要只关注大企业,不要只关注大城市,还有更多的老百姓,还有更多的普通人,要重视他们,要认真对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