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天健:畫學石濤,我以為是一種笑話

賀天健:畫學石濤,我以為是一種笑話


常有人來和我談國畫傳統發展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我雖沒有什麼見地,但歷時既多,不免積累了一些談資。這對關心者或許可以引起一些興趣,故把它錄了下來。


賀天健:畫學石濤,我以為是一種笑話


(一)有人問:推“陳”要不要先把“古”復一下?他的理由是:優良遺產如果沒有接受過來,“陳”就無法推動,既如此,“新”從何處出來?


我的回答是:有了陳,才有新。沒有陳,就沒有新。這是天經地義。沒有傳統修養的畫人,為了出“新”,不妨再向遺產中下功夫,我看也不能算作復古吧?現在就只怕老年畫人有了點名望,不肯再“返老為童”了。因此“推陳出新”的問題,倒不在年輕人而在五十歲以上的畫人。年輕人毫無疑問會自覺地做繼往開來的功夫的。願我們老年畫人要實實在在做些功夫。


賀天健:畫學石濤,我以為是一種笑話


(二)有人問:學習傳統是否不必向古代人去學,應該向近百年間的人去學,這樣比較近便一些?


我說,學傳統的確是一個很難的問題。我認為應該向傳統中具有發展機能的流派去學。例如你向“小四王”派及“後四王”派的後人學,而它已經是“大四王”的強弩之末了,向它學些什麼?沒看清代末葉時候的山水畫風尚麼?花卉到朱夢廬、沙山春等的身上,還會發展出些什麼來?人物畫到俞達夫、倪墨耕等身上,任伯年的藝術機能已經停止了。吳昌碩是成功的,但是從淮揚(八怪)派到他身上已是無力發展下去了。他身上的“筆勢”,可以作為傳統的寫意法之一種,而物象的誇張如大葫蘆、大菊花,以至菊葉牡丹葉不分、墨葉的中間一大筆是枝還是莖這些疵病,是不能發展下去的。另如,石濤、八大山人的畫派,我認為只能觀賞探研,不能向他們一模一樣地學。因為它是“及身而止”的。所以人說:“某人畫學石濤。”我以為是一種笑話。


賀天健:畫學石濤,我以為是一種笑話


(三)有人說:現在國畫的面貌看上去是相同的,還覺得不像是當下的。這是不是因為傳統的功夫用得太久了?


我說,決不是的。傳統的性能是變動的,不是呆死不動的。否則,“統”就不會“傳”下來了。既然稱作傳統,就應該學它怎樣地傳著,而後再從我身上傳下去。要知“傳”的字義,就是一個動詞,傳統怎麼會不動呢?你說的情形可能是學傳統的人不知學法,把自己死在那個殼子裡了。如果那個殼子是好的,多少總還保留著一些好的東西。不然,要有躺在死衚衕裡做僵死鬼的危險。要知道給舊傳統束縛住的人,不僅缺少新的感受,同時往往也是在舊傳統上沒有用過深切苦功。


如果有了新的感受,又掌握得住傳統的表現規律,有了傳統的修養工夫,正有助於中國畫的推陳出新;不但不會為傳統所束縛,而且能發展和豐富傳統。我以為向好的傳統學習,而且認清傳統中動力的機能條件,學了就決不會僵化。至於國畫面貌不突變,倒也不必著急。要一剎那間變得不像中國畫,那就不是中國畫了。


賀天健:畫學石濤,我以為是一種笑話


(四)有人比喻:傳統是網,學者是魚。學傳統是魚兒入網而又從網中跳出。問者說,學習傳統是不是這樣?


我說,我對傳統的理解是莊子所說的“指窮於為薪火傳也”的傳統觀。學習傳統應該學前人像拿著火去燒薪一樣,這是一方面;學習傳統的又一面是要做傳統的繼承者。如果傳統是網,學者是魚,網為網魚而制,魚當然見網而逃,兩者就不能合作了。畫人與畫的傳統不能合作,則傳統從何而存留?傳從何而發動?或者說,傳統是會像網一樣網住人的,所以人要像魚一樣,既入網又要跳出來。我以為學者如果不把自己當作魚,那麼傳統在學者眼裡也就不會像網了。網與魚的看法,這是不把繼承傳統當作自己的天職,而又昧於歷史與人的關係。這的確是一個問題。


賀天健:畫學石濤,我以為是一種笑話


(五)有人問:創新是不是隻要膽大就行?


我說,諸葛亮在歷史上相傳是一生謹慎的。他的空城計獲勝,我以為是謹慎的效果,不是膽大的效果。為什麼?因為諸葛亮的大膽計劃是因謹慎而做出的。如果一無周防,一無計劃,司馬懿不是愚夫,定會看破諸葛亮的這套把戲。膽大作畫,膽大創新,是可以的,但要有條件。如果敢於大膽創新的人是一個深具傳統修養的作者,對於傳統的利弊洞察清楚,知道什麼非破不可,什麼非立不可,那就儘可大膽。如果並無傳統修養而主張脫離傳統膽大創新,那就害人不淺,害傳統不淺。總結一句話,我以為:如果是學“古”而為“化”,那就儘可膽大包天地去創新;如果是怕“古”而圖“化”,那就不過是妄自膽大,謀取驚奇而已!

(本文摘自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賀天健畫山水自述》。)

賀天健:畫學石濤,我以為是一種笑話


賀天健:畫學石濤,我以為是一種笑話


賀天健:畫學石濤,我以為是一種笑話


賀天健:畫學石濤,我以為是一種笑話


賀天健:畫學石濤,我以為是一種笑話


賀天健:畫學石濤,我以為是一種笑話


賀天健:畫學石濤,我以為是一種笑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