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曾國藩打出驅除韃虜口號再爭取到列強支持,能否和清廷抗衡?

獨自行走s


我是向日葵,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絕對不能抗衡,

早在曾國藩攻取太平天國大本營天京的時候,慈禧太后就已經派李鴻章和左宗棠率軍分別率軍在曾國藩的兩翼,防止曾國藩兵變,慈禧太后這招以漢治漢,已經夠曾國藩吃一壺了,最後還在周邊佈置了以滿人為主的軍隊,玩起了“雙保險”。並且慈禧太后這招其實是一箭三雕的,如果曾國藩說服了左李二人,就算他們三個人合兵一處,也對清廷構成不了多大危險,畢竟滿州八旗軍已經在外圍包了個圈子,使的他們三個人合兵一處,對於滿清政府暫時構不成危險。隨著時間的推移,清廷會一個個分而擊之。

而所謂的列強支持,完全就是下賭注。正所謂行為背後有動機,列強支持曾國藩,為的是在華利益。你曾國藩能給,滿清政府是更能給的,西方列強肯定是站在能給於自己利益最多的人的背後,所以曾國藩找列強支持。完全是自尋死路。

現在筆者將通過還原歷史闡述分析這個問題。

曾國藩和他的湘軍將領


第一,清廷會以漢治漢,用其他三位晚清名臣對付曾國藩。

晚清時期,有四位名臣,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李鴻章,這四個人的實力和威望都在伯仲之間、

曾國藩手中有湘軍,左宗棠手上有楚軍,李鴻章手上有淮軍,而張之洞則擁湖廣之兵,曾國藩敢反,這三個晚清名臣將會對曾國藩進行合圍,一對一,尚且曾國藩率軍打一支軍隊都很有問題,同時面對三支,勝算基本沒有。

其次,會有人說,策反他們,就算策反他們成功,滿清政府已經早早開始培養新一屆的軍士人才,其中的核心人物就是日後如日中天的袁世凱,袁世凱是什麼樣的人,三國時期,司馬懿一樣的人物,要能力,有能力,要手段,有手段,而且他還是一個極度崇尚權利的“政治瘋子”,他後續敢於復辟,就能充分說明這一點。

所以說,滿清政府早早都未雨綢繆了,滿清政府的核心人物慈禧太后,她是一個不會信任任何人的一個統治者,她只會利用一個人,而不是去信用一個人。這才垂簾聽政的事蹟中就能看出來,因此,清廷的以漢之漢,將會對曾國藩的湘軍全面壓制。


晚清的中興四大臣(上圖),清廷新貴袁世凱(下圖)<strong>


第二,曾國藩以一己之力對抗舉國之力,等於自尋死路。

曾國藩率領湘軍攻進天京城,洗劫了太平軍的國庫,暫時在財政上可以和清廷匹敵,但僅僅只是暫時的,曾國藩現在只佔了個江蘇省,而滿清政府是舉國之力,從各方面來說差了一大截子。

並且,如果雙發打起相持戰,曾國藩的劣勢將會進一步被放大,江蘇一省的財政,人力,糧食,在舉全國之力的清廷面前,就是小巫見大巫。這場戰爭將會在幾個月之內結束,因為一省之力維持不了太長時間,就會資源枯竭。無法相持下去。

所以說,曾國藩以一己之力對抗舉國之力,等於以卵擊石。自尋死路。歷代的起義者,就是因為孤軍作戰,資源有限,導致無以為繼,最終兵敗身死。

曾國藩的湘軍攻入天京,洗劫了太平軍的國庫,


第三,清廷會以更高的在華利益為交換條件,獲取西方列強支持。

先前的太平天國以基督教建國,令西方列強非常興奮,想拉攏太平天國作為他們中國的代言人,卻遭受到了天王洪秀全拒絕。使的西方列強惱羞成怒,反過來支持左宗棠和李鴻章二人。

其次,曾國藩本身就和洋人關係不是太友好,在加上曾國藩要想獲得西方列強的援助和支持。必定要向西方列強給予利益。但是你只要敢給,滿清政府會毫不猶豫的跟進,並且手上的籌碼比“曾國藩”的還要貴重。而西方列強是典型的前頭草,兩邊倒,只認利益,剩下的不認。

因此,曾國藩想要獲取西方列強的支持和承認的這個大門,會一直關著的。畢竟主動權在一直在滿清政府手上,而不是在你曾國藩手上,曾國藩在西方人眼裡也只是一個可以利用的棋子。而不是一個可以得到承認的政治夥伴。

<strong>

在華的西方列強,他們的首要任務是擴大本國的在華利益。而不是考慮和誰結盟


第四,曾國藩只要敢於打出“驅除韃虜”的這句口號,他就是第二個吳三桂,他將會步吳三桂的後,憂鬱而終。

想當年,吳三桂的處境比曾國藩的處境要好很多,滿清剛剛入關,百廢待興,吳三桂趁康熙立足未穩,打了滿清一個閃電戰,使的滿清措手不及,丟失了大部分領土,但是後面的結果是什麼結果,吳三桂兵敗身死。留下一世罵名。

並且吳三桂和曾國藩兩個人手上都沾滿了太多了漢族同胞的血,他們還打著驅除韃虜的口號,這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說一套,做一套,想得到全天下漢人的支持,基本是不可能的,曾國藩只要“驅除韃虜”的口號喊出去,將會遭受到天下漢人的唾棄,他的天京屠城,是曾國藩為官為政一輩子的汙點。畢竟死在他手上的漢人太多了,天下的漢人誰都可以支持。但是曾國藩是一定不會支持的。

所以說,曾國藩打“驅除韃虜”的口號,會被天下的漢人噴死,漢人不可能接受滿手都是漢人鮮血的漢臣,因此,曾國藩想靠口號來團結漢人,基本不可能。

<strong>

<strong>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殺了許多漢人(上圖),湘軍攻入天京,開始屠城(下圖)


綜上所述,如果曾國藩想憑藉一己之力,對抗清廷舉國之力,必定會失敗,因為曾國藩兵力有限,地盤也有限,資源也有限,是打不了持久戰的,在加上曾國藩想依靠西方列強的支持,其根本就是在與虎謀皮,自找不痛快,而驅除韃虜的口號,誰都可以喊,曾國藩不能喊,畢竟他的這個“曾剃頭”不是白叫的。


<strong>


向日葵愛歷史


如果曾國藩打出驅除韃虜口號再爭取列強支持,能否和清庭抗衡?

在曾國藩一生中,特別是攻下金陵後,前前後後不下四次有人慫恿曾國藩上演“陳橋兵變”,就是他的弟弟九帥曾國薈也曾提議過。但是曾國藩每次都是嚴詞呵斥!因為在他的思想腦子裡幾乎沒有過這樣的“雜念”,他是一心一意做一個忠君的賢臣。

那麼,正如題主所說,來個假設打出驅除韃虜的口號爭取列強支持,還是無法和清廷抗衡!

為什麼呢?



一,單靠湘軍孤掌難鳴!

大家都知道,湘軍的鼎盛時期就是攻下金陵的時候!但是,朝廷知道曾國藩和他的湘軍打下金陵後已無仗可打,也擔心他擁兵自重,立即下旨讓他裁軍。

這明顯就是擔心他坐大後,做出對抗朝庭之事。

為了消除朝廷的疑慮,經過一番權衡,曾國藩還是立即響應朝廷旨意,裁軍。

如果,曾國藩不裁湘軍,擁有20萬人馬,喊出韃虜口號可以自立嗎?

答案是肯定的:不可以。

放眼看去:當時湘軍的文士有哪些?能戰將帥有哪些?

其實寥寥無幾。就拿指揮作戰的帥才,彭玉粼擅於水戰,曾國薈的軍事才能相比於左宗棠,那是小巫見大巫!

所以,單憑湘軍的實力,如果要與清廷抗衡那是自不量力。



二,就算喊出韃虜的口號,支持響應者幾乎無人。

就算曾國藩喊出韃虜的口號,響應和支持他的人可以說是很少,甚至是沒有!

為什麼呢?我們逐一分析。

1,李鴻章和他的淮軍。大家都知道,李鴻章是曾國藩的門生,之所以李鴻章官運青雲直上,跟曾國藩鼎立推薦分不開。可是,李鴻章做大後就跟曾國藩反目了。他當然不會響應支持了。

2,左宗棠!左宗棠的軍事才能眾所皆知,也自詡真亮,也是忠君賢臣,別看他跟曾國藩是同鄉,如果曾國藩要反,他也不會支持!

3,僧格林僧和他的八旗子弟,更加不會支持曾國藩!

更重要的是:在湘軍攻下金陵時,朝廷也擔心曾國藩生反意,在其周邊都駐紮軍隊。一旦曾國藩有異常,朝廷一聲令下,周邊呈合圍之勢,就是一個大口袋!



由此可見:就算湘軍攻下金陵後,朝廷也時時提防著曾國藩和湘軍的。所以湘軍根本沒有跟清朝抗衡的機會和條件!


媚之夭夭


既然你誠心誠意地發問了,那我就大發慈悲地告訴你,這根本不可能。

驅除韃虜的口號會讓曾國藩站在整個滿清民族的對立面。

驅除韃虜是孫中山等革命先輩提出來的,其中“韃虜”是指滿清政府。

但在後來,孫中山先生不再提起驅除韃虜的口號,而是專講民族主義。

原因是革命目的是推翻滿清政府統治,而不是激化滿漢民族矛盾。

因此,孫中山先生將驅除韃虜改為五族共和,即漢、滿、蒙、藏、回五族平等,團結統一。

曾國藩作為滿清臣子,如果提出“驅除韃虜”的口號,一為不忠,二則引起滿清人民不滿。

而當時滿清政府雖然腐敗,但大勢依舊掌握在滿清人手裡,而且有不少人對滿清政府忠心耿耿。即使是孫中山也不得不拜訪原清朝攝政王載灃,來安撫滿清遺族。

曾國藩曾大肆屠殺太平天國義軍,無法得到下層民眾的支持。

曾國藩想要驅除韃虜,就必須得到下層民眾的支持,否則他勢單力薄,難以成功。

但曾國藩偏偏參與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更是肆無忌憚地殺害了不少普通民眾,人送外號“曾剃頭”。

曾國藩曾在攻破南京後,實施三光政策,分段搜捕太平天國民眾,然後殘忍殺害,人數竟多達十萬。

如此殘忍行徑,即便曾國藩提出驅除韃虜的口號,也不會有多少民眾肯支持他。

無論曾國藩能否得到列強的支持,都是一個死局。

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確實可以有能力與滿清政府抗衡,但西方列強最喜歡的就是利益。

滿清政府與各國列強簽訂不平等條約,西方列強紛紛得到自己想要的土地、白銀,又怎麼會輕易為曾國藩將自己的錢袋子給捅漏呢?

除非,曾國藩能讓西方列強得到更多的好處。可這樣做,曾國藩與滿清政府又有什麼區別呢?

所謂抗衡變成了謀取一己私利,只怕到時候,曾國藩更不如歷史上原本的曾國藩了。

【自己的一點小小的看法,希望大家互相交流學習。】


暖暖的三眼君


首先,曾國藩起家靠的是孔孟之道,以忠君愛國保衛聖教而建湘軍,如以此為憑,起兵造反,意識形態上站不住腳。

其次,列強從來都願意扶持一個不太得人心的政府,如此才能讓他更依賴帝國主義的支持,除非實在不中用,難以確保國內穩定。

第三,造反難度太大,此時的清政府尚有蒙古僧格林沁部,或有一戰之力,左右左宗棠、李鴻章又未必與自己一心,風險很高。

最後,曾國藩之子曾紀澤文弱,若是陳橋兵變,不正便宜了九弟曾國荃嘛,千秋萬代之後,罵名歸於曾國藩,便宜歸了曾國荃,可真是虧得慌。

如此買賣,不幹也罷。



歷史的行程


我們假設他會怎麼做(當然在封建體系下成長的官僚是根本不可能的),他也不可能抗衡以慈禧為首的封建體系。首先驅除韃虜的口號不會有人響應,列強支持他的前提是有利益瓜分,在曾國藩的身上完全沒有任何利益可得,所以你的假設根本不切實際。還不如假設太平天國來的更實際點。


瀟灑快消人


曾國藩是一個儒家思想深厚並知道審時度勢的智者,後世之人如毛澤東和蔣介石都對其推崇,可見此人非同一般。平定太平天國的內亂長達13年,多年的內戰導致生靈塗炭,民不聊生,需要休養生息,此時提出驅逐韃虜之口號,必再生戰亂。故曾國藩解甲歸甲,不生戰事,給深受戰亂的人民提供一個長達30年(從1864年平定太平天國到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休養生息的機會,這30年中,給李鴻章、張之洞等洋務派人物引進西方工業技術,走實業救國的道路,給左宗棠收復新疆創造條件。如果不是日本於1894---1895年發動甲午戰爭打碎實業救國的美夢,那麼,中國的歷史進程必是另外的模樣。故,曾國藩,智者也。


青山不敗2


能,藉此滅了清朝也可能,但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因此西藏就會分離,滿人會退到東北來個北清,曾國藩充其量能弄到明朝末期的模樣,然後在日本等因素下日子過得更艱難。


用戶8251667240991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以文而勝以文而敗

以愛君而聚兵,兵氣已散,用不了了

整個士大夫也不支持,沒有道德高地,當事人比我們看的明楚


四時變化而能久成


不能,實力差距太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