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為何不幫自己女婿扶蘇上位,反而幫了胡亥呢?

小林創可貼


古往今來,在權力鬥爭場,對於很多人而言,親情是不值錢的,道德也是不值錢的,唯有利害二字,這或許就是權力鬥爭的殘酷性。

且不論親戚關係,就以扶蘇的資質與歷練,以扶蘇的秉性與人品,以扶蘇的聲望與才具,扶蘇無疑是二世皇帝的最佳人選。況且還有始皇帝的遺詔在——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史記.李斯列傳》)但是,李斯最終還是選擇與趙高、胡亥同流合汙了,無非還是私慾之心太甚,利害之心太重。

以利害關係而論,擁立扶蘇上位,李斯恰恰可能是最大的受害者。這一點,在說服李斯參與合謀的密談中,趙高揭示的非常清楚。趙高說:“丞相與蒙恬,功勞孰大?無怨於天下,丞相孰於蒙恬?天賦才具,丞相孰於蒙恬?得扶蘇之心,丞相孰於蒙恬?謀遠不失,丞相孰於蒙恬?”李斯回答說:“這五個方面我都不如蒙恬,足下責之何深也?”李斯自有他的過人才具,他的回答不完全是事實,但確實戳到了他的痛處。趙高繼續說:“以此論之,扶蘇一旦即位,蒙恬必代丞相總領國政,丞相安得不失其位哉!到時候,恐怕不得不懷揣通侯之印告老還鄉吧。”

此時的李斯,已經不是上蔡的那個巷閭布衣了,丞相之職,通侯之爵,舉家與皇帝多重聯姻;普天之下,除了皇帝,其光輝榮耀,富貴尊崇,能有幾人可比?更何況,李斯正處於功業的鼎盛時期,他還要盡情的揮灑他的法治才具,秉持法治大道,開創一個無與倫比的帝國文明盛世。這一切,李斯能放得下嗎?李斯會甘心急流勇退嗎?對於一個權力慾和功業心極強的人來說,這很難。

或許李斯能做到,但是趙高接下來的話,讓他細思極恐。趙高說:“更有甚者,扶蘇即位,丞相必有滅族之禍。”

細細想來,趙高此言並非危言聳聽,始皇帝千古偉業,然也有暴政之名。若扶蘇蒙恬當國,為息民怨,必以李斯為替罪羊來為始皇帝的暴政開脫。天下皆知,李斯主行郡縣制,開罪於可以封建諸侯之貴胄功臣;李斯主張焚書,開罪於華夏文明;舉凡刑殺大政,丞相莫不預為謀劃,可說件件皆是丞相首倡。如此,天下凡恨秦政者,必先恨丞相也,商鞅就是前車之鑑。其時,扶蘇蒙恬殺丞相以謝天下,朝野必拍手稱快。

相反,擁立胡亥,就當時的實際情勢論,李斯不僅反危為安,而且獲利極大。這個趙高也說的十分明白,“胡亥為君,必聽丞相之策;如此丞相可長有封侯而世世稱孤,享喬松之壽而具孔墨之智。舍此不從,則禍及子孫。”

李斯對自己的治國才能,深具信心。扶蘇固然良才美質,然其剛強過度而柔韌不足,則未必善始善終。蒙恬固然近乎完人,然其大爭之心並非那麼濃烈,則未必能扛得天下風浪。李斯固然有不如扶蘇蒙恬處,然論治國領政長策偉略,則一定是強過兩人多矣!

要說完全考慮私慾,李斯也不服。畢竟,帝國文明的創制浸透著李斯的心血,李斯可以毫無愧色地說,只有他與始皇帝是帝國新文明的創制軸心!任何人都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輕忽帝國文明是否改變,唯獨李斯不能。這是李斯內心最深處的戒備,也是李斯對扶蘇蒙恬的最忌憚處。扶蘇蒙恬當國,必然地要矯正帝國大政,帝國的法治文明必然要扭曲變形。李斯固然有權位後路之慮,但對帝國新文明的維護確是堅如磐石。李斯堅信,只要老夫矗立廟堂,帝國文明便不可能變形。

此時的李斯大概是比較分裂的,作為大政治家的正義原則,作為奮爭者的性惡底蘊,並存於李斯一身,李斯最終選擇了同流合汙。

然而,讓李斯意想不到的是,自以為能憑藉赫赫權勢和崇高聲望,掌控二世胡亥朝局,讓帝國法治大道在自己的駕馭下穩步向前,不料一個政治白痴,一個大奸巨惡,一步步將李斯逼向死角,但李斯終未能恢復法家名士當有的烈烈雄風,而對下作昏聵的君主始終存有無盡的奢望,對奸險陰毒的兇徒始終沒有清醒的決斷,以致自己以最屈辱的非刑被殺戮,最終也葬送了傾注心血的大秦帝國。

或許,執公器而謀私慾,必遭天算也。


積翠古亭


我們都知道在秦始皇的兒子當中,扶蘇因為最賢德,最愛惜百姓,得到了很多有志之士的認可,可為什麼身為老丈人的李斯不選擇女婿反而選擇了一個外人胡亥立為二世呢?

在筆者看來,首先是蒙恬與扶蘇關係好

我們來回到當初李斯與趙國對話的這一段,來看

趙高告訴李斯,我立胡亥為帝,其實也是為你著想。你想想若是扶蘇當了皇帝,你還能當宰相嗎?

趙高一看李斯不說話了,接著又說:丞相你和蒙恬的關係,來和扶蘇比,誰遠誰近?李斯無奈的回答道;是他們關係好。

您說這一下子,李斯能想不明白麼,如果此時公子扶蘇上位,那麼,他的丞相之位肯定要交出去,可已經在丞相位待了這麼多年的李斯哪裡捨得啊,這是在割他的肉呀,所以李斯一權衡利弊就立刻選擇了胡亥。

第二點,迫於時局,李斯選擇了自保。

我們都知道當時是趙高當權,而趙高已經聯合上了胡亥,擁有著大軍指揮權,只要當時的李斯敢拒絕這個提議,那麼李斯下一刻就隨時可能面臨死劫,至於讓李斯公開說出始皇駕崩消息,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一件事,只要他李斯當時敢拒絕趙高,那趙高一定會讓李斯血濺五步的。

李斯明白這個道理,他不想與趙高拼命,再加上扶蘇與他政見不和,所以他選擇了妥協。

第三點,李斯自視甚高,看不起趙高

李斯何須人也,那是始皇帝陛下的丞相,幫助始皇帝陛下掃清寰宇,統一天下的大功臣,而趙高呢,一介閹人,你指望大丞相對一個閹人如何看中,那就算了吧。

更何況,先秦時期弄權者重來不是閹人,閹人只有被支配的命運,所以,李斯是有理由看不起趙高的,他是可以認為自己隨便就能收拾了趙高的。

結果就是因此,他同意了趙高提議。


道盡風流事


李斯本來只是一個窮苦人家出身,只不過機遇非常的好,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一下子成了秦國的宰相。當然李斯本身也是非常有才能的,他無愧於秦始皇的信任,幫助秦始皇最後統一了天下,也算得上是一代名相。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李斯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一般情況下,身居高位的人是非常害怕喪失權力的,他們一般都希望永久的佔有權利,任何企圖剝奪他們權利的行為都是他們的生死大敵。所以李斯在秦始皇將要去世的時候,最關心的自然是他能否保住既有的權力,這也是他當時最大的弱點。

因為秦始皇信任他,所以能夠讓他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但是新的皇帝是否也這麼信任他,他心裡完全沒有底。趙高看了李斯的這個弱點,然後就從這一方面入手跟李斯說,如果扶蘇繼位,那麼他最信任的是蒙恬,蒙恬自然就會取代李斯的位置,李斯恐怕就會喪失既有的權利。

李斯非常恐懼的,因為對於這樣的人最害怕的就是權力喪失了。也許扶蘇和李斯之間有著一定的關係,但是在權力面前這種關係根本就不可靠。所以當趙高拿權利來勸說李四的時候,李斯就加入了趙高的一方,和趙高合謀修改紹書,最後扶持胡亥登位。當然歷史上也有一種說法,就是秦始皇非常喜歡自己的幼子胡亥,林中的遺沼也是讓胡亥繼位。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秦始皇病死後,趙高、李斯合謀,讓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上位,對這個事情後人多有不解,因為扶蘇是李斯的女婿,而且從日後事態的發展,胡亥繼位後不久便將李斯腰斬,夷三族,李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那麼李斯當時為何要幫胡亥呢?

原因一:事發突然,扶蘇遠在天邊,胡亥近在眼前

公元前211年十月,秦始皇外出巡遊。左丞相李斯跟隨著,而小兒子胡亥也跟隨著秦始皇。

秦始皇在半路上就病重了,第二年七月在沙丘暴斃。臨死前秦始皇召來兼管著皇帝符璽和發佈命令諸事的趙高,讓他代擬一道詔書給長子扶蘇。這個時候扶蘇正監軍在上郡,始皇命他將軍事託付給蒙恬,趕回咸陽主持喪事。這實際上已確認了他繼承者的身份。詔書封好後,始皇吩咐趙高火速派使者發出。

但是趙高卻將詔書扣押,在秦始皇死後更是藏匿了這個詔書,沒有了遺詔加上扶蘇遠在邊疆而胡亥又是秦始皇非常疼愛的小兒子,是這個時候唯一在始皇帝身邊的兒子,這為胡亥的上位加分不少。

原因二:李斯和扶蘇政見不和

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為人寬仁,有政治遠見。直言勸諫秦始皇,因為反對坑殺“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一事,觸怒秦始皇。受命前往上郡,協助大將蒙恬修築長城、抵禦匈奴。

扶蘇確實是個好的繼承人,但是作為的丞相李斯是秦始皇政策的積極執行者,兩人政見不和有很大的矛盾,雖然扶蘇娶了李斯的女兒,但是這是一場政治婚姻,對權力很看重的李斯對於扶蘇上臺還是心存戒心的,他寧肯選擇看上去容易控制的胡亥。

原因三:李斯權力慾望重,低估了趙高和胡亥

李斯的權力慾望很重,對權力很沉迷,當年害死韓非就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力。扶蘇如果上臺肯定推行的是仁政,那麼李斯自然靠邊站。

在趙高的軟硬兼施下,李斯自以為是丞相,認為擁立胡亥後自己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胡亥雖然遠不如父親秦始皇有才能,但是殘暴卻有過之而無不及,而趙高則被李斯嚴重低估,胡亥上臺後重用趙高,朝廷大權被趙高保持,李斯這個丞相反而被架空。

但是李斯失算了,扶蘇上臺他最差的結果無非是權力減少,而胡亥上臺他就被滅族了。

沙丘之變

於是趙高和丞相李斯等人與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陰謀篡改秦始皇的遺詔,立胡亥為太子。 同時偽造一封遺詔賜給扶蘇,列舉扶蘇和蒙恬的罪過,命令他們自殺。這就是著名的沙丘之變。

被夷三族的李斯

胡亥繼位後露出了兇殘的本性,司馬遷的《史記》中共輯錄出秦始皇的子女共34位,除了胡亥本人外其餘33人全部被胡亥殺死,他們的死法也各有不同,有的被逼自殺,如扶蘇和將閭三兄弟;有的被集體殺戮後示眾,如杜縣殺死六公子,咸陽殺死十二人;有的被分裂肢體,如在杜縣殺死十公主;有的殉葬秦始皇,如公子高。

李斯也被胡亥和趙高所厭惡,兩人隨便找了個理由將李斯下獄,有誣陷李斯父子謀反,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李斯被腰斬於咸陽,夷滅三族。


我家的貓叫皮蛋


胡亥上位並不是李斯的主張,而是宦官趙高的主意,李斯只是被趙高說中要害被策反從而跟著一起密謀了此事。那麼他為何會同意呢?趙高又為何要支持胡亥呢?

胡亥是贏政二十多個兒子當中最受寵的小兒子,當年贏政出遊就是帶著胡亥,丞相李斯,還有宦官一起出去的,結果回來路上病重,臨終之前發詔書讓長子扶蘇回來準備參加喪事,但是趙高寫好了詔書之後並沒有將信送出去。贏政駕崩之後,李斯擔心引起不必要的動亂,所以秘不發桑,一路繼續裝作皇帝還活著的樣子。

趙高跟胡亥關係好,深受寵愛

趙高之前非常得贏政的器重,任用他為中車府令,同時讓他教小兒子胡亥跟他學習審理判決公案,所以趙高也非常受胡亥的寵愛。

趙高跟扶蘇的寵將蒙恬及其兄弟有仇怨

  • 蒙恬有一兄弟蒙毅,兄弟倆一文一武,蒙恬跟著扶功守衛邊疆,蒙毅在朝內為官,有一次趙高犯下大罪,始後派蒙毅懲治他,蒙毅認為論罪當斬,但誰知趙高深得始皇喜歡,給他開後門赦免了他。趙高因此恨上了這兄弟倆。
  • 一旦扶蘇上位,那麼蒙恬這兄弟倆毫無疑問是最受信任,而他趙高的末日也就來了,所以他當然不能讓扶蘇上位。


李斯擔心自己的丞相位置受到威脅

趙高主張胡亥繼位,胡亥當然是求之不得的,但是這件事光他倆唱雙簧還不行,必須得有一個舉足輕重的大臣添把火才行,所以趙高使出功心計:您看,丞相您跟蒙恬將軍的才能、謀略、功勳、人緣以及受扶蘇的信任,這五點哪一點比得上他呢?李斯一想自己確實樣樣不如蒙恬,一旦扶蘇上位,蒙恬兄弟倆完全可以取代自己,哪還有他的位置呢?怕是連活命都成問題,所以儘管扶功是他的女婿,但是在權力和政治面前,在生命面前,親情又算得了什麼呢?

最後的結局是李斯和趙高、胡亥一起合謀偽造了詔書,批評扶蘇和蒙恬在外沒有開疆擴土,創立功業,還造成大量軍士死亡,命他們自殺以謝罪。老實又梗直的扶蘇見了詔書真的就自殺了,蒙恬和蒙毅也被胡亥殺了,胡亥的兒子子嬰曾極力阻止,但終究是勸不過父王,忠臣都被除掉了,秦二世而亡也就終於成了真。


歷史隨筆


“六王畢,四海一”在這偉大的歷史進程中,李斯無疑是秦奪取天下的重要參與者,是之後穩定天下的策劃者,更是中國兩千年封建制度的奠基者和創造者。這麼一個人肯定是胸有溝壑,聰明睿智的,他選擇胡亥的緣由肯定不是那麼簡單的,我們不能以結果論英雄。

個人認為,李斯既被局勢所逼,迫不得已,又為維護自己的權欲,助紂為孽。

一、趙高的威逼利誘

李斯孤身一人來到秦國,從一介小吏,經過數十年的打拼,終於位極人臣,實屬不易,他最在意的就是權力和地位。趙高十分清楚李斯的心思,因此,他對李斯說:“您的才能、謀略、功勳、人緣相比蒙恬如何?”這可是李斯的痛處,李斯雖然大權在握,但那是始皇時代,扶蘇對蒙恬的信任遠超自己,一旦扶蘇即位,他的丞相地位就岌岌可危。

再者趙高承諾只要李斯擁護胡亥,可保其世代榮寵,大權仍握。反之如果胡亥登基,一定會罷免李斯的丞相職位,讓李斯身敗名裂,甚至身首異處。

二、李斯和扶蘇的執政理念相悖

李斯的老師雖然是儒家荀子,但是信奉的是法家的帝王之術。法家在治理國家時,強調中央集權,注重鐵腕治世,“刑罰”治國。所以才有“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推行郡縣制。”等強硬政策。

而扶蘇師從儒學大師淳于越,受儒家影響很深。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時,扶蘇就曾竭力反對,為此還和秦始皇鬧得很不愉快,肯定和李斯也有較為激烈的衝突。

再者春秋戰國以來,雖然百家爭鳴,但是學術上的紛爭異常激烈,從孔子誅少正卯中可見一斑。

三、李斯輕視趙高,缺乏防範之心

在李斯的心中,趙高只是一個得寵的宦官,沒法和蒙恬相比,只要能保住自己的丞相之位,就有很多機會收拾趙高。而胡亥並不英明,容易控制,到時候才真可謂大權在握,所有國家大事均由他決斷!


青雲不孤


(李斯與趙高)


李斯之所以不扶持扶蘇而選擇胡亥,傳統解釋都是李斯受到了秦始皇寵幸的宦官趙高的蠱惑以及威脅,才不得不同意改立胡亥的。

而至於李斯為什麼那麼容易被脅迫,為什麼會同意趙高的要求,大家可以去看《史記》,《史記》裡寫的非常清楚。

但是,我今天要提另一種可能,基於出土文物和竹簡的另一種可能。

也許,不是李斯受到趙高的蠱惑拋棄扶蘇改立胡亥,而是秦始皇臨死前更改了自己的繼承人,秦始皇自己要求胡亥繼位的。

李斯和趙高只是奉秦始皇遺詔行事。

我之所以提出這種可能,當然是有理由的。

2009年北京大學獲得了一批非常珍貴的捐贈,入藏了一批海外迴歸的竹簡,共3346枚,包含17種抄寫於西漢中期的古書。這些古書或亡佚已久,可以說這批竹簡的意義不亞於發現馬王堆。


(出土的秦簡)

這批竹簡裡其中就有名為《趙正書》的完整典籍,《趙正書》主要記述了自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回程途中病亡,秦二世繼位後誅殺諸公子大臣,直至秦亡國的歷史過程,總字數近1500字,以大部分篇幅記錄了秦始皇臨終前與李斯的對話、李斯被害前的陳詞及子嬰的諫言等,經過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共同努力,目前學界一致認為《趙正書》成書時間比《史記》更早。

《趙正書》與《史記》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胡亥究竟是怎麼繼位的。

《史記》大家都知道胡亥是“篡位”;而《趙正書》竹簡則表示胡亥是秦始皇臨終時指任的繼承者,他是合法繼位,並不是篡位。

而2013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益陽兔子山遺址9號古井出土的簡牘中,發現了一枚秦二世元年的文告。(湖南益陽兔子山遺址系2013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


(湖南兔子山出土竹簡)

這份秦二世元年文告裡最要緊的是一句話是“朕奉遺詔”,也就是說至少秦二世頒佈文告裡說的很清楚,他繼位是根據秦始皇的遺詔。

而這份文告和《趙正書》關於胡亥繼位的內容正好可以互相印證。

當然,我並不是主張《趙正書》和《秦二世元年文告》所披露的事實就是真的,《史記》就是假的。

我只是根據目前最新出土的考古發現以及竹簡解讀,給大家提供一個嶄新的視角和另一種可能性。

根據《趙正書》所說,那麼就很好理解李斯為什麼這麼容易服從胡亥了,因為胡亥是秦始皇認定的繼承人,他作為秦始皇的臣子和秦朝的丞相,服從秦始皇指定的繼承人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蘭臺


中國有句老話,叫“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於沙丘駕崩時,李斯的處境即是在“屋簷下”——當時皇帝身邊唯一能夠繼位的兒子,胡亥。李斯可以選擇“不低頭”嗎?當然可以了,但是他不低頭的後果,一定非常慘。

當時,能夠決定大秦帝國命運的人,一共有3個,分別是: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車府令趙高。

中車府令是個什麼官職呢?

在古代,車府令乃是掌管車駕的官員;由於趙高乃是個太監,即所謂的中人,因此秦始皇特封他為中車府令,也就是秦始皇的專職司機。在這層身份之外,趙高還有個特殊身份——胡亥的老師。

《史記》記載:

“高既私事公子胡亥,喻之決獄。”

翻譯過來就是:趙高這個人,精通獄法,對於以“法”立國的秦始皇來說,此人大有用處;於是,在胡亥很小的時候,秦始皇就讓趙高去教授他獄法。

從這一層關係來看,趙高與胡亥兩人的關係,非同一般。

如此一來,秦始皇死時,能夠決定帝國命運的仨人,實際上分成了涇渭分明的兩派:胡亥和趙高是一派,丞相李斯自成一派;還有一眾矇在鼓裡的大臣,受制於秦律,他們完全是工具人一般的存在。

秦始皇臨死之際,又是怎樣的狀態呢?《史記》記載: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趙高為書賜公子扶蘇曰:“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翻譯過來就是: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的車駕走到沙丘時,秦始皇忽然病重,命令趙高寫一封詔書給扶蘇,並要求扶蘇將兵權交給蒙恬,自己來咸陽主持葬禮。但是,這封詔書剛剛寫完,還沒來得及交給信使,秦始皇就死了。

讓公子扶蘇主持葬禮,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即,傳帝位於扶蘇。

只要這封詔書交給公子扶蘇,那麼,扶蘇就一定能夠成為大秦未來的皇帝,蒙恬則將成為扶蘇的左膀右臂。彼時,不論胡亥也好,趙高也罷,甚至連丞相李斯,都有可能回家種紅薯。

一切,止在此三人的一念之間。

站在胡亥的立場,說他不覬覦帝位那是不可能的。不過,胡亥雖然貴為公子,沒有丞相李斯的點頭,僅憑他和趙高兩人,想要謀奪皇位,難度係數比較大。因此,問題的關鍵,還是在李斯。

於是,胡亥和趙高經過一番商量,決定去找李斯。

高乃與公子胡亥、丞相斯陰謀破去始皇所封書賜公子扶蘇者,而更詐為丞相斯受始皇遺詔沙丘,立子胡亥為太子。

這三人具體商量了什麼,後人已經不得而知。

從《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所瞭解的情況來看,這三人經過縝密商議,決定篡改秦始皇的遺詔,改立胡亥為太子,並賜死公子扶蘇和蒙恬。

李斯有的選嗎?他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

如果他不答應篡改遺詔。那麼,以趙高的毒辣手段,憑藉胡亥的特殊身份,同樣精通獄法的他,可以找出無數個藉口,將李斯治以死罪;而且,即便李斯僥倖不死,扶蘇即位之後,李斯仍然免不了一番敲打,告老還鄉是一定的。

不管哪種結果,對於貪戀權力的李斯來說,都無法接受。

兩害相加權其輕,幾番思想鬥爭之後,李斯決定幫助胡亥,也就是篡改遺詔。

胡亥當上皇帝之後,李斯依舊是大秦帝國的丞相。可是,此時的丞相與彼時相比,已經打了三分折扣,因為橫亙在丞相與皇帝之間,還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即中車府令趙高。

更何況,李斯參與了沙丘之謀,他多活一天,就有可能影響秦二世的皇位。所以,秦二世對李斯並不感冒,史書記載:

吾常多閒日,丞相不來。吾方燕私,丞相輒來請事。丞相豈少我哉?且固我哉?

翻譯過來就是:朕閒著的時候,李斯不來找我;現在朕正跟妃子們嘿嘿嘿,丫李斯就跑過來找我;特麼的,李斯是誠心跟我過不去嗎?

僅僅兩年,胡亥便授意趙高,將李斯拿下大獄,並以謀反罪將其腰斬。

李斯臨死之前,哭著對兒子說:

“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哎!吾兒啊,爸爸真的很想和你一起牽著咱家的小黃狗,在上蔡老家的荒野裡打獵啊!可惜啊可惜,這輩子是沒機會了。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呢?

如果李斯強當年拒絕與胡亥等人同流合汙,就算當時被謀害,他的兒子也會聞風而逃,不至於落個滿門抄斬。


祗樹


大家好,我是熱衷學習歷史知識的裝腔君。

個人認為李斯合謀趙高陰謀讓胡亥繼位而不支持扶蘇,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法家、儒家之爭

李斯師承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成為諸子百家中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而扶蘇同情儒生,素有賢名,非常重視儒家。而秦始皇本身就信奉法家,焚書坑儒,而扶蘇新儒家太過於“婦人之仁”,對鐵血大秦來說,絕對不是一個好的繼承人。

李斯、蒙恬之爭

在秦始皇病亡後,趙高勸說李斯支持胡亥,趙高問李斯:你和蒙恬相比,誰更有本事?誰的功勞更高?誰的謀略深遠不失誤?天下百姓更擁戴誰?與扶蘇的關係誰更好?

李斯也承認在這五個方面我都不如蒙恬,因而擔心扶蘇繼位後重用蒙恬拋棄自己,被趙高說服。

擔心被扶蘇誅殺

李斯貴為丞相位高權重,扶蘇正值壯年繼位後肯定要收拾朝堂,李斯大概率是以被殺而告終。而胡亥年幼,李斯聯合趙高可以繼續把持朝政,保證自己的身家性命。

最終,前210年趙高與李斯合謀更改秦始皇的遺詔,改立胡亥為太子,又派使者矯詔以戍邊無功和誹謗不孝的罪名賜死扶蘇;以為臣不忠的罪名賜死蒙恬,將兵權交予副將王離。扶蘇得到詔書後自殺,蒙恬不肯自殺,被囚禁於陽周,史稱“沙丘之變”。


裝腔小組


李斯之所以不幫助扶蘇上位,而是幫助胡亥登基,原因可以從趙高勸李斯幫胡亥上位的對話中探知。

高曰:“君侯材能、謀慮、功高、無怨、長子信之,此五者皆孰與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則長子即位,必用蒙恬為丞相,君侯終不懷通侯之印歸鄉里明矣……”丞相斯以為然,乃相與謀,詐為受始皇詔,立胡亥為太子。——《資治通鑑·卷第七·秦紀二》

當時李斯的確受到秦始皇的重用,但是當時按照遺詔即將登基的扶蘇,卻與蒙恬的關係最緊密,因此這成為趙高拉攏李斯的重要籌碼。趙高用如果扶蘇繼位,必然會任用蒙恬為丞相,而李斯則得不到重要的理由,成功說服李斯與自己一起,篡改遺詔立胡亥為太子。

這其中便可以知道幾點李斯願意立胡亥做太子的緣故:

1、 李斯與扶蘇之間存在政令主張上的差異

趙高與李斯分析形勢,如果扶蘇繼位後,肯定不會任用李斯為丞相,便可以窺見當時李斯與扶蘇關係並不親密。再結合但是扶蘇因反對坑殺秦始皇坑殺“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才被秦始皇發配到上郡。而李斯又是秦始皇立郡縣、焚書等活動的主要建議者,因此可以推測當時李斯的政治主張,與當時的太子扶蘇可能並不相合。

這也是在趙高能用幾句話就講李斯拉攏成功的潛在原因,李斯清楚自己所行之主張與按照遺詔即將登基的扶蘇並不相合,因此在扶蘇繼位之後,可能自己並不會受到重用。這不僅是在材能、謀慮、功高、無怨和信任上的不足,而且是在政令主張上的差異。

因此,李斯才答應了趙高的拉攏,幫助胡亥登基稱帝。

2、 李斯出於自身前程的考量

李斯出身貧寒,年幼時就“從荀卿學帝王之術”,可見其在仕途一道上極為熱衷。因此,在面對關乎自己仕途前程的問題面前,李斯選擇了更加利於自身的選擇,符合其一貫所主張的為官之道。

需要知道的是,如果扶蘇登基,自己因為政令主張上的不和,以及扶蘇重用蒙恬的緣故,很可能不會再如秦始皇在世時那般受到重要。這也是趙高去拉攏出身貧寒,好不容易才身居高位的李斯的重要原因。由此,李斯在面對趙高許諾之下的拉攏,便很快答應下來。

3、 李斯對於形勢的錯誤估計

再有一種可能的緣故是因為當時李斯身居丞相之職,以為擁護了胡亥和趙高之後,可以依舊如同之前那般保持自己的地位。但是,沒想到胡亥繼位之後,重要宦官趙高,讓李斯的期待落空。

之前李斯妒忌韓非之才,誣陷韓非,最終毒死韓非,可見當時李斯為了鞏固自己權勢可謂是手段用盡。而為了權謀不擇手段的李斯,面對擁護扶蘇自己地位受損和擁立胡亥還可能保持尊顯的兩個選擇中,很快地就作出了自己的選擇。

這除了是其為了前程考慮之外,還是錯誤地估算了趙高和胡亥對自己的威脅,相比有蒙恬等人支持的扶蘇,李斯選擇擁護能力不強的胡亥和宦官趙高,這本是出於權勢鬥爭優劣的考量,但是最終李斯在與胡亥和趙高的鬥爭中,落得個被腰斬的結局。


綜上所述,李斯之所以支持胡亥而放棄擁立扶蘇,與其職權的政令主張並不被扶蘇接受有關,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扶蘇繼位,自己很可能會失去大好前程。並且,出身貧寒的李斯,好不容易身居高位,並且為了權勢能不擇手段,選擇看似可以控制的胡亥和趙高,也是出於權勢鬥爭的考量。不過,李斯放棄了支持扶蘇,卻沒有控制住胡亥和趙高,最後落得個悲慘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