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沙丘之變,扶蘇順利繼位,能否讓大秦不滅?

文涵耀宗


後世很多人心中都有這個疑問,如果扶蘇繼位是不是能讓大秦帝國如秦始皇所希望的那樣,萬世長存?可以肯定的是,萬世長存好比秦始皇追求長生不老一樣,絕對是不可能的。但是能像歷代王朝那樣好歹存活一兩百年,有沒有可能呢?

我的回答是有可能。



很多人認為秦朝苛政積弊太久,已經積重難返,即使扶蘇是治國良才,也無力迴天了。 真的嗎?

首先,我們分析一下大秦國滅亡的主要原因:

第一,秦國奉行法家的治國理念,實行嚴刑峻法。

秦國從商鞅變法之後,一直奉行“戰國”法治,說白了就是國家的一切設置都是為戰爭準備,比如獎勵耕戰;軍功受爵等,戰爭結束,如何更好治理國家,秦始皇一直在尋求。

第二,秦國統一後大興工程——修皇陵、修直道、修阿房宮、修長城,大量的青壯年四處流動服役 ,耗損民力的同時埋下社會不穩定的隱患,要知道陳勝和劉邦就是他們中的一員。之後軍隊南征吳越死傷很多,民間怨憤。



第三,胡亥非法繼位,殘害眾兄弟姐妹、蒙恬蒙毅兄弟以及朝中大臣、宗族,導致整個朝廷上下人心惶惶,整個國家機器逐漸懈怠、癱瘓,國家喪失了凝聚力。

尤其李斯一族被腰斬後,秦朝失去了一個治世能臣。殺能臣毀良將,軍心民心渙散,甚至南征吳越的大軍,面對國內反秦起義,作壁上觀,拒絕回援。

第四,秦統一後,將秦國的治理模式推行到六國,卻沒有得到六國的認同。

試想,燕楚齊從西周之初就立國,即便三晉分家後的韓趙魏,國家也演習了幾百年,整個國家的子民對於故國的歸屬感已經根深蒂固,荊軻、高漸離等民間反秦力量洶湧,他們不過是冰山一角。



始皇帝晚年,帝國統治已經危機四伏,如果扶蘇上位,他能挽救秦帝國於水火嗎? 有人認為扶蘇收到詔書就自殺,實在不堪而懦弱,不是可造之材。

我覺得扶蘇,能! 理由如下:

一、扶蘇仁慈寬厚,有賢良之才輔助

扶蘇接始皇帝”偽詔”,不調查清楚事情的原委,就自殺,有人指責他懦弱,但從中至少說明一點:扶蘇是一個忠孝之人,但凡忠孝之人,一定是仁慈、溫厚的,再加上扶蘇跟蒙恬戍邊多年,深刻體會民間疾苦,當政後一定會在苛政重徭役的方面進行改革。

而這樣忠厚的帝王對於一個已經被強勢君王始皇帝折磨的非常疲弊的國家來說,他的忠厚理念若貫穿到治國上,如漢文帝一樣,寬仁待民,與民休養生息,對於秦王朝來說,就等於緩和了社會根本矛盾,再加上軍事上有蒙恬輔佐,政治上即便沒有李斯,也還有蒙毅等協助。 只要朝廷上下一心,加上秦國的軍事實力,即便六國遺緖興風作浪造反,也不足以為患。



二、扶蘇正直敢言,有民意基礎

秦始皇焚書坑儒實行暴政,滿朝文武都噤若寒蟬,無人發聲,唯有扶蘇站出來,始皇帝也還算是一個能納諫的皇帝,早年納諫如流,愛惜英才不用說,到了晚年除了乖戾,也還沒有昏聵,這次如果扶蘇不是跟始皇帝發生激烈衝突,不至於把他發配去守邊,當然這裡面可能也有始皇帝為鍛鍊他的用心良苦,但是從中可以看出扶蘇是一個有膽識、有見地的人。



扶蘇和蒙恬帶三十萬大軍鎮守河套地區(後來還遷徙一部分民眾過去),扶蘇在那裡獲得蒙氏兄弟和軍民的愛戴,側面也說明他不是一個碌碌無為的公子哥。而且始皇帝在立太子時,曾經考慮過胡亥,這在使者問罪蒙毅時透露出來,當時二世皇帝質問蒙毅的時候說,當年先帝想立我為太子,是你從中作梗。

但是始皇帝帶著胡亥第五次巡遊,而最後沒有立胡亥為太子,而是選擇扶蘇,也從側面印證,始皇帝還是認可扶蘇的能力,才能最終決定把繼承權給扶蘇。

後來,陳勝吳廣起義,曾經一度打著扶蘇和項燕的旗號。打著項燕的旗號不難理解,因為項燕是楚國最後一位戰死的將軍,但是反秦為什麼要打秦國已故公子扶蘇的旗號呢?就讓人費解了,有專家研究得出一個大家比較認可的答案,那就是扶蘇的母親可能是楚國人,他身上流著一半楚國人的血統。如果真這樣,扶蘇若當了皇帝,六國反秦最強烈的楚國,無疑反抗力就弱了。



三、天下戰亂太久,民心思安

周王室衰微之後,天下戰亂頻繁,已經延續幾百年,老百姓都希望過上太平日子,如果不到萬不得已,除了六國遺緖,沒有人真正願意起來造反,即使有人造反,也不會那麼多人響應。

楚漢爭霸之後,一屆平民劉邦稱帝,而不是六國貴胄,可知天下人心歸向,尋求復國畢竟是少數貴胄的孜孜以求(譬如項梁、張良等),絕大多數平民百姓僅僅是希望能過上安寧的生活 ,誰來掌權管理天下,對他們來說,並不重要。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對天下的百姓一直一視同仁,甚至承認各國民眾對現有土地的佔有,也算進行了一場土地革命,他沒有像蒙古統治中原之後那樣對征服者區別對待,這一點很難能可貴。如果秦王朝建國後,愛惜民力,不苛待百姓,久而久之,天下萬民遲早會歸心,認同並熱愛這個國家。

這一點,我相信扶蘇能做到!


開涮歷史


可以肯定的說扶蘇繼位秦國依然會滅亡,只是相對延緩一些時日而已,秦朝是大勢,非秦始皇不能駕馭。

首先,扶蘇這個人相對來說比較闇弱,而且一味的愚忠不知變通,當他在北長城蒙恬軍中作監軍的時候接到趙高矯詔的詔書賜他自裁的時候他沒有猶豫,沒有懷疑,直接自裁,蒙恬攔截讓他申辯都無濟於事,扶蘇還是進到室內自裁而亡,沒有一絲一毫的猶豫與懷疑,竟說到:父叫子死不能存活。愚忠與愚蠢到了至極,這樣的人如果他掌控了秦帝國的大朝別說外朝,就是內朝宮廷他能看察大臣,調理國政?至於外朝,他的時代已經有蟄伏鄉野民間已久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項氏一族;陳勝的狂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更有豐沛人物劉季的鬼魅伎倆,這些人他掌控的了嗎?他玩的了嗎?沒有了秦始皇決絕的手段一切都將結束,時間的節點就趕在哪兒,這就是歷史,歷史的節點。

其次,當秦始皇以雄天之力並六國,合一統,廢分封,行郡縣,他要用他的思維貫穿於原六國的貴族臣民,他的決絕,他的意志不可避免的會觸動原六國的貴族臣民,一些打著儒生招子的方士術士出來蠱惑、誹謗秦國的政治行為,妖言惑眾,擾亂民心,秦始皇從而焚六國的詩書,坑這些方士,這個時候扶蘇出來為這些人伸冤叫屈,他沒有看到他的父皇是為了秦帝國這個天下創造一個立思想、正大統,行萬里、繼萬世的大朝大勢,這樣的問題扶蘇在他父親身邊他都體諒不到,歷練不成,你想,這樣的人還能駕馭秦始皇開創的秦朝大朝大勢,休矣?



楊柳青青春之聲


難長生的嬴政

如果沒有沙丘之變,繼位的人也不一定是扶蘇,歷史就是無數偶然連接在一起形成的必然。始皇帝嬴政也沒有想到自己會在趙武靈王被囚而死的沙丘去世,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這位勤勉的君主還在批閱奏摺。


始皇帝派出徐福就是謀求自己的長生之路,因為在他眼裡,無論扶蘇還是胡亥都不是繼位的最佳人選。如果能實現長生不老的目標,皇帝的位置還是我自己來吧,這才是始皇帝真正的想法。

不成器的胡亥

胡亥繼位的結局我們已經看到了,在內憂外患下,大秦帝國轟然倒塌,胡亥也被“指鹿為馬”的趙高所害。透過司馬遷的《史記》,我們看到胡亥絕對不是個糊塗蛋那麼簡單,只不過他被自己最信任的人所害,這個人就是和胡亥亦師亦友的趙高。


被高估的扶蘇

至於被很多人寄予厚望的扶蘇,在很多人眼裡,扶蘇就是那個能夠扭轉乾坤的人。但是透過各種史料的記載,我看到的扶蘇只是個難堪大用、量小無識的人而已。

扶蘇總是現在百姓的立場上,說秦法苛刻,要對百姓行仁政。但是大秦帝國的滅亡不是仁不仁政的問題,而是六國復辟勢力死灰復燃的問題。對於這些舊貴族最好的辦法就是扼殺,和他們講仁政是脫離實際的不智行為。



扶蘇眼中只看到了百姓的疾苦,但沒有看到反對勢力和內部不穩定因素的存在。在我看來,讓扶蘇繼位不僅不會讓大秦帝國國祚永續,反而會讓秦亡國亡的更快。

大人長者劉邦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始皇帝對扶蘇這個兒子還是寄予了很大希望的。因此才希望扶蘇能北方對抗匈奴的過程中,在蒙恬、蒙毅兄弟的點播下發生改變。


但是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一切都隨著始皇帝的去世而不可逆轉,大秦帝國的崩塌不可避免,因為歷史選擇了合適的繼任者劉邦。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扶蘇繼承王位,大秦王朝可以延續下去,這個回答是肯定的。為什麼呢?扶蘇性格寬厚尊崇儒術且能禮賢下士,他如果繼位為帝我們可以稱他為文皇帝,在他前面的秦始皇我們當然稱呼為武皇帝了。先看看西漢王朝初期的統治我們就會得到答案。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爭奪天下戎馬一生,靠征伐武略奠定了自己的統治地位,實際上漢初和秦末的社會是差不多的,天下崩而複合人心不定,需要寬刑法養民生息,收天下人心認可王朝統治,這兩點期末漢初完全相同,可惜的是漢高祖後面跟著漢文帝,而秦始皇后面丟了秦文帝–扶蘇

扶蘇繼承王位,他的執政理念是可行的,憑藉他生前對秦始皇的歷次諫言就可以看出來。他建議秦始皇輕徭薄賦養民生息,禮賢下士重用文人尤其是儒生,禁止大規模的修建長城陵墓等等,雖然秦始皇不以為然,但也只是覺得他性格柔弱缺乏鍛鍊不夠霸氣,對這個兒子換是認可的,所以雖然惹惱了秦始皇但也只是安排到心腹愛將蒙恬的長城軍團補習功課,培養他缺乏的帝王心術王霸才能,對其執政理念換是默許的。

然而認為扶蘇也不能挽救大秦的人則認為,扶蘇性格柔弱愚笨,一封假的詔書就輕言自殺,這樣的人也當不了好皇帝,其實這個看法是錯的,任何事物都脫離不了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秦始皇在位時一統六國威望權勢前所未有,誰敢串改詔書?秦始皇出巡時一切安好,誰能料到會中途暴斃?扶蘇不是神人,而我們卻在用21世紀的思維邏輯和眼光去評判公元前的事情,扶蘇若是知道了心裡豈不冤枉?

更有人認為,即使扶蘇當上秦王,他是劉邦和項羽的對手麼?西楚霸王可是天下無敵的,劉邦也是獨一無二的。媒體人想說,如果扶蘇當上皇帝,哪有劉邦項羽什麼事?只怕也是淹沒在云云眾生之中,哪有登上歷史舞臺的機會?透過現象看本質,秦的滅亡和漢的興起都是社會矛盾分化符合的產物,正應了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歷史顯然已經證明了扶蘇和漢文帝一樣是順應歷史潮流的,只是運氣稍微差了點。漢高祖的龍椅是新的,坐上的時間不長也有居安思危的意識,而秦始皇的龍椅坐了大秦歷代君王,早已千瘡百孔而自己的權威又那麼重,換沒傳到扶蘇手裡龍椅就倒了……


Brucegong43


首先,公子扶蘇不一定是秦始皇立下的接班人。在《史記·蒙恬列傳》,《史記·李斯列傳》中,都只寫了陰謀立儲,而沒有寫臨時換人。趙高跟胡亥關係好,而秦始皇出遊又帶著胡亥,在秦始皇駕崩後,趙高李斯陰謀假託秦始皇遺詔立胡亥為帝,並沒有說秦始皇之前就已經決定了要立扶蘇為儲。

秦始皇不立儲君的做法是可以合理解釋的,他希望長生不老永遠為帝,所以十分排斥立儲君,因為一但立儲,似乎就象徵著老皇帝時日無多了,這是秦始皇很忌諱的。

再說如果扶蘇繼位,能否扶大廈之既倒?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六國的基礎還在,秦末起義大軍還是打著六國的旗號,秦末戰爭其實是一場六國貴族的復國運動。秦始皇還活著,他的統治力足以掌控全局,既能保證秦廷不生內亂,也能壓制蠢蠢欲動的六國老貴族,並且通過同化運動逐漸消磨六國精神,磨平六國的民間基礎。

秦始皇一去世,秦廷內部先是分裂,導致秦國控制力支離破碎,給了各地六國貴族以起事的機會。在這種情況下,扶蘇沒有能力壓制朝廷裡的反對力量,也無力應對各地的起義,他只不過人設不錯,頗有人望,但手上沒有軍事力量。長城軍團如果真的聽命於他和蒙恬,他倆還至於自盡?秦廷內部的傾軋可一點都不和諧,充滿了血腥,扶蘇常年耳濡目染,能不懂得宮內的權力鬥爭?他之所以無奈自盡,無非是自己的勢力要麼倒戈趙高李斯,要麼就已經被清除了。所以,連秦國內鬥都處理不好的公子扶蘇,根本沒有能力迎戰各地風起雲湧的起義軍。


廁讀大歷史


首先,秦國推行的是軍國主義模式。所謂軍國主義,就是將人民都綁在戰車上用軍功法鼓勵軍隊殺人升官,用戶連法威逼農民種糧生孑。所以秦國只有兩種人:軍人和農民。500年曆史裡就沒有任何有價值的東西留給中華文明。連秦國最有名的散文《諫逐客書》作者李斯也是楚國人。

其次,推行軍國主義的人都是心狠手辣的人。沒有任何仁義道德,將人民都看成奴隸和螞蟻,隨時隨地可以殺戳和碾死。這種暴虐和愚昧在秦戎中已形成風氣。只有胡亥才能繼承,他大殺兄弟姐妹就證明這點。而扶蘇連為自已辯解都不敢,悄然躲進房間自殺,難道敢枉殺天下人?既使他不枉殺人,但軍國主義車輪也會將他和秦朝碾碎。這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大局勢。從古到今,搞軍國主義的都沒有好下場。


嚴家慶


鄙人感覺是有可能的,因為當時的扶蘇公子已經建立了聚賢堂,廣招六國舊人,幾乎所有的人沒有生命的威脅是不會拿生命開玩笑。雖說六國被滅多少有怨恨在其中,復國之念也不在少數,但是扶蘇公子創辦的聚賢堂就是在慢慢消減六國舊恨,可惜秦始皇不能明白這一點。


來看大消息


不能,秦國建國就是建立在仇恨之上的,是用累累白骨堆砌的,雖然扶蘇有政治遠見,為人仁慈,又勇武。但是在秦國以前的戰爭中都是小打小鬧,雖有死亡但不會觸及底線,俘虜及無辜百姓不會坑殺,秦國卻開了先河,坑殺俘虜百姓,以殘忍手段統一六國,建國後有太多的六國貴族懷有很強的復仇之心,加之秦國在百姓心裡就是暴政,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

加之修建長城,阿房宮搞的怨聲載道,國家經濟廖弱

就算扶蘇稱帝也為時已晚,秦國可以說早在長平之戰就埋下了種子,秦始皇后面的所作所為成了肥料,當秦始皇死了以後就結成滅亡的果實。


哆觀


首先擺在扶蘇面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處理李斯的位置,他和李斯政見不合是肯定的,他有沒有魄力大膽用之要打個問號,畢竟廢分封立郡縣這些李斯的治國能力是有體現的。一時之間扶蘇能不能用他或者能不能找到比他更優秀的丞相這個有難度。

還有對於之前的六國貴族以及士大夫這些人的處理也是大問題,單純的殺戮解決不了,仁政就更加扯淡了,恩威並施非常考驗統治者的能力和胸懷。

最後也是最根本的,商君之法戰爭時期是好東西,幫助秦國凝聚起所有人的力量,但是天下一統了,並不需要繼續高壓政策了,需要休養生息,大秦帝國浩浩蕩蕩,金戈鐵馬,普通黔首百姓卻不一定過得幸福。秦法使百姓只知道耕戰,不打仗了百姓只剩下耕田這一個出路了,階級固化,秦法的激勵作用變得微乎其微。必須繼續改革,這個人才不一定有,即使有,扶蘇不見得駕馭得了這個改革。不改革,大秦覆滅在所難免,最多就是晚幾年。


清風照佳人


秦始皇的豐功偉績在現代看來是世界奇蹟,但是在當時卻是百姓的劫難,秦始皇太想快速的實現自己的理想了,所以不惜勞民傷財,在百姓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認為被統一後過的還不如從前,其次六國統一的代價是白骨砌成,家國仇恨無不在各國貴族心中蠢蠢欲動,即便扶蘇仁慈,也只可能減緩秦國的衰亡,唯有大力發展農業,讓百姓安居樂業,體恤百姓,安撫各國貴族,才能站穩腳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