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安置房房產證上是國有劃撥,要不要轉成國有出讓?

笑面虎1177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看什麼是安置房?安置房就是因城市或者鄉鎮集體規劃、土地徵用等等原因進行拆遷,對被拆遷戶進行安置所建的房屋。

那“國有劃撥”和“國有出讓”又是什麼意思呢?國有劃撥和國有出讓是房地產開發取得用地的兩種方式。國有劃撥是指開發商在當初獲得土地的時候,是沒有花費一分錢取得的,沒有向國家繳納土地出讓金(劃撥一塊地給你無償使用)。國有出讓,指開發商在當初獲得土地的時候,根據評估地價的相關比例,支付了土地的出讓金,即以有償的方式取得土地的。兩者雖然一字之差卻有區別,前者土地沒有使用期限,後者土地使用權是有年限限制的。

我們知道了什麼是安置房,什麼是國有劃撥,什麼是國有出讓,現在再回過頭來看看安置房上產權證註明國有劃撥就明白是怎麼一回事了吧。意思就是國有劃撥的土地使用權仍屬於國家,國有出讓的土地使用權屬於個人。換句話說,這套安置房只能你自己住,不可交易。

那如果想將“國有劃撥”轉為“國有出讓”怎麼辦呢?

個人建議去諮詢當地政府,看看能否在補交完土地出讓金的前提下,同意讓你的產權證變更土地使用方式。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希望對你能有一點點幫助。




筆之歌


安置房房產證上是劃拔,如自住,可以不轉為國有出讓;

通過房屋贈與、房產交易導致安置房的產權發生變化,則需補繳土地出讓金;

如土地基準地價上漲,建議及早補繳土地出讓金,將劃拔轉為出讓。

01

安置房用於自住,可以不轉為國有出讓

這是我們的父母常唸叨的一句話。自己的房子自己住,幹嘛要轉,還得花錢。

是否補繳土地出讓金,只要該套安置房的產權沒有發生轉移,而是自己住,法律沒有強制規定一定要將劃拔轉為出讓。

在什麼情況下,可以不強制補繳土地出讓金呢?

(1)房屋繼承

子女繼承父母的遺產,辦理繼承登記時,如土地的取得方式為劃拔,子女可以維持這種劃拔方式不變,當然,也允許繳納土地出讓金,從劃拔轉為出讓。

(2)夫妻加名字

房產證是老公的名字,土地的取得方式為劃拔,現在加老婆的名字,和上面一樣,可以維持劃拔方式不變。

02

安置房產權發生轉移,需補繳土地出讓金

以下三種情況,需補交土地出讓金:

(1)房屋贈與

比如父母名下的房產,贈與給自己的子女,辦理過戶時,需先繳納土地出讓金。

(2)房產交易

也就是將房產賣給第三人時,如土地取得方式為劃拔,補交土地出讓金後,轉變為出讓;

(3)父母一方去世,子女繼承

比如父母名下的房產,父親去世,母親還健在,婚生子女繼承父親的房屋產權遺產,這個時候,就要繳納土地出讓金,將劃拔轉為出讓。

03

如土地基準地價上漲,建議及早補繳土地出讓金,將劃拔轉為出讓

土地基準地價是房地產估價的一個專業術語,我們只要知道,從劃拔轉出讓時,需要依據它來計算補交的土地出讓金就行。

今年3月初,我接到一位朋友的電話諮詢,他的父母名下有套房產,是房改房,位於鬧市區,也是學區房,自己的小孩到了讀書的年紀,想將這套房子過戶到自己的名下。

房改房的建築面積大約90平,分攤的劃拔土地使用權面積為12平,問需繳納多少錢。

經查閱文件,本地土地級別為一級住宅類的基準地價為4690元/平,土地出讓金的計算公式是:

4690×12×10%=5628(元)

而在此之前,土地基準地價只要幾百元,等於多出了幾千塊錢。

很多人為此在這個時間前就將土地的取得方式從劃拔轉為出讓。

04

結語

土地的取得方式為劃拔,是否需要轉變為出讓,從基準地價的變動趨勢看,最好補交土地出讓金,從劃拔轉為出讓,因為,房屋所有權和出讓的建設用地使用權,它代表的是完整產權。


我是江南的文蘊世界,與你暢談房地產話題。


江南的文蘊世界


原通過行政劃撥獲得土地使用權的土地使用者,將土地使用權有償轉讓、出租、抵押、作價入股和投資,買賣都要,按規定補交的土地出讓價款。

中國的土地獲取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招拍掛的出讓方式,另一種是國家劃撥。《土地管理法》對土地出讓金的使用範圍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土地出讓收入主要用於徵地和拆遷補償支出、土地開發支出、支農支出和城市建設支出等。如果你只是自住的話就不用改變性質。



黃湖


小編打胡亂說,產權證上土地性質為國有劃拔的房産一樣能買賣,只是要多一筆費用而以。


話醜理端


不懂就別說,夠年限一般是五年以後允許買賣以後就能轉,住宅一般是房款總額的1%。如果是底商就麻煩了要到市交易中心辦理大概一個月時間。


知足常樂231387172


換成出讓後就正式變成商品房了,就可以以商品房的價格出售


貴陽置業顧問陳佳樂


那不是你想轉就轉的問題,如果能轉也是整體都轉,不可能給某個人轉,劃撥土地轉為出讓土地,需要經過審批交納各種稅費,不是你想的那麼簡單,劃撥的安置房用地,想轉為出讓土地,就不要想了。


夢繞丹陽湖


每個地方政策不一樣,應該去相關單位諮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