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中學了,關於上寄宿還是走讀,有什麼看法嗎?

高跟鞋xin


我的兒子今年上的是初一,我兒子是走讀,自律的孩子選走讀、寄宿都問題不大,走讀的孩子跟父母的感情更好一些,會有家庭感,安全感,對青春期孩子性格的形成有幫助。寄宿的孩子缺少父母的愛,溝通少,對孩子的性格形成不太好。不自律的孩子選寄宿好一些,父母要跟孩子多交流,增加父母和孩子的感情,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更多的愛。


廉保讓


個人觀點:能走讀莫寄宿 初中生缺乏自制能力,特別容易受到外界人、物、環境的影響。白天學習時到不至於發生什麼事,晚上休息時呢?一個寢室住幾十個學生,誰敢保證沒一個同學影響你的孩子?如果你孩子身旁的那個學生特別鬧怎麼辦?再說寢管老師真能百分百負責?最主要的是寄宿會讓孩子有濃烈的被拋棄感。這方面我是有切身體會的。兩個侄子的孩子都該上初中了,開學初我們三個聚一起喝酒,談到了學生是走讀還是寄宿的問題。剛開始兩個侄子都想孩子寄宿上學,這樣他們夫婦都可以出外打工掙錢。我把我的顧慮說給兩個人聽。一個侄子聽從了我的建議,堅決讓妻子陪讀,一個侄子認為學校招生廣告說的那麼神乎其神肯定可信,他到底選擇了孩子寄宿。初一半學期下來,寄宿的學生成績明顯優於走讀學生。選擇寄宿的侄子不時在我面前誇他兒子如何優秀。選擇走讀的侄子也有了點小動搖。初一下半期開學沒多久,選擇寄宿的侄子就給我打電話讓我去他孩子的學校見校長。校長告訴我孩子玩其他同學的手機被沒收,學生出現過激行為。校長要停孩子的課。我是好說歹說,再加上我一個同事的面子,才勉強撤銷了對孩子的處分。八年級一年我替寄宿的侄子到學校接受批評五次。2020年春節前臨近放假時,寄宿侄子的學生再次違規違紀。這次學校誰的面子都不給,堅決開除。一個挺優秀的苗子毀了。返觀選擇走讀侄子的孩子,因為有母親的陪伴,隨時能享受家庭的溫暖和幸福,隨時接受母親的管教和約束,成績一步一個腳印往上衝。我年前看他的期末成績非常有把握上我們縣的重點高中~睢中。培養孩子是一輩子甚至幾輩子的事,掙錢倒不急於一時。所以,還是讓孩子走讀吧!當然如果你孩子有很強的自制力,你儘可以選擇打工。掙錢上學兩不誤是最好的結局。



見得別人好


關於這一點,我覺得主要看孩子自己的。

我親戚家的小孩成績一直是班上的前三名的,他家人要他走讀,這樣家人照顧的要好些,但是小孩自己不願意的,說跟同學在一起才有學習的氛圍的。

所以說決定權在小孩自己的,現在小孩都有自主選擇權的!


奢入儉


你好!

您說孩子上初中了,面臨“走讀”和“住宿”這兩個選擇。

【走讀】自然就是要孩子住在自己家、親友家,或是留學選擇的“寄宿家庭homestay”。

【住校】就是選擇有住宿條件的私立學校,當然這個資源相對比較緊張,而且多數是私立學校才有的資源。

在討論“走讀”還是“住校”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毫不猶豫的推薦所有的留學生選擇“住校”。 為什麼呢?我有四個方面的關鍵原因。

安全,永遠是第一位

無論是走讀還是住宿,學生都面臨著安全問題。

在自己家當然很安全,但前提是監護人在家,不能獨自把孩子放在家裡

而住宿家庭的安全會因為各家的經濟情況、生活習慣、所在區域甚至是家庭成員的背景而各有不同。

Fei現在已經是大學生了,她告訴我,在8年前她來到美國,被安排的寄宿家庭是在一個治安不太好的黑人區,由於家長白天要工作,獨自在家時就有多次陌生人敲門說“要借東西”之類的事情,還有時說“我知道你在家”。還好剛剛12歲的她沒開門——但她獨自在家會經常感到非常緊張。

安全問題是很難通過短期的觀察或是背景資料審查而能夠判斷的,同時,如深夜不睡、長時間打遊戲等不良習慣出現的時候,住宿家庭也沒有責任對此進行管束,出現問題時,甚至會出現一些責任糾紛。

從這個角度來說,雖然說沒有一個解決方案是百分之百的安全,但是校舍與校園一樣,都是受相關機構嚴格監管的,學校附近經常會有校警巡邏並裝有監控錄像,治安相對安全。同時,學校有出入的登記、刷卡、攝像頭記錄,出入的請假制度等,也在保障著學生的安全。同時,在學校到住宿之間的交通上,由於住校而最大程度上避免了這中間的安全問題。這個風險係數遠遠要低於住宿家庭。

專業,教育工作者的絕對優勢

我們可以看到,孩子留學期間的監護人不同,住宿家庭監護人是【家長】,住校監護人是【教師】。【家長】和【教師】其實也都屬於是教育工作者。

有的家長都認為自已照顧過孩子後,就有一定的經驗了。從這個角度來說,家長是“天然的教育工作者”,這個角色是從我們成為家長的一刻就被賦予了,這個角色都是被委託的、被動的,有了孩子你就成為家長,就成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沒有篩選、考核的過程。

而教師是“專業的教育工作者”。因為在美國,教育是一門科學,觀察、分析、跟蹤學習者的學習、心理和行為方式,然後建構理論,建立模型,再建範式,供教師們教學使用。

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作為監護人在對學生的監護中,主要包括“養、育、教”三個方面的工作內容。下面我們分別來聊一下在這三個方面裡,【家長】和【教師】的不同之處。

“養”一般的意思就是我們如何把孩子吃好、生活好。這裡講的“養”其實是比較狹隘的說法,對應的概念就是生長。

"養"還有一個重要的內涵就是"科學餵養"。

由於我們家長沒有多少人有專業的營養學知識,或是專業訓練,更多的是從“健康”和“口味”的角度來感性地去提供每日的飲食。而學校提供的食物,家長最不喜歡的就是“美式快餐”,然而,學校都有專人來從“營養”和“科學攝入”的角度來提供食品的,我們看到集體生活吃食堂的孩子,沙拉未必會覺得“喜歡”,但挑食現象會下降,偏食的很少。因為在集體食堂,大家最注意的最重要的是營養,而不是隨意的多加點辣椒,多加點醋,多加點鹹鹽調整味道。調整味道最後的結局就是孩子的味覺喪失功能以後,偏食,追求味覺,追求感官,而忽視了食物的根本要素是營養。

所以有數據說明,住宿學校孩子營養普遍高於家庭孩子。未來走向社會,我們的孩子們也需要接受各種口味餐食,這也是適應社會的第一步。

“育”意思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長,在心理上、精神上幫助孩子。

我們家長有多少人受過心理學、教育學的培訓?應該沒有太多。很多家長說我在“持續學習”,尤其是現在微信、現代自媒體很發達,有很多文章可供大家選擇、讀取、學。但是我們必須承認,自媒體上大多數文章都不是系統的,都是碎片化的東西,很多文章是業餘人士、家長之間的交流。

因此,從“育”的角度來說,教師往往比家長更有辦法、更專業。家長一般關心的是考試成績、作業完成度、孩子的學習態度等,2018年的調查表明,美國教育工作者所關心的內容是成長型思維、創客學習、個性化學習、項目化學習等內容。

從這裡,我們就看出了,在對待學生的成長方面,教育工作者顯然比家長顯得更為專業和有前瞻性。

“教”指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這一點就不用討論了,雖然我們中國家長一直在輔導孩子功能,家長自已可能在學校期間成績表現一向優秀,但是,這不意味著我們有能力完成“教”的工作。從學前到小學,一直到高中,這是一個基礎教育階段,我們的教學對象是孩子。我們無法用一個成年人的理解方式,去教會一個思維不成熟的、還沒有系統知識體系的未成年人。所以在教未成年人學習知識的時候,有方法上的特殊性。

因此,在輔導孩子作業的時候,當然教師去輔導去做這件事當然更有優勢。住校的學生,無疑會有更多的機會得到教師的輔助指導。

以上從“養、育、教”三個方面的內容來看,作為監護人的住宿家庭的家長,遠遠不如學校裡的教師專業。

7小時之外的高質量生活

走讀的孩子生活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7小時的學校內生活,學校內的生活有學校來保障質量。但是,另外17小時的生活質量過的如何呢?

7小時外的課餘時間對孩子的成長塑造同樣是非常重要的,校外的生活是教育的一部分,比如體育。體育在生活、升學、社交、性格培養等多方面的重要性。但家長要為此付出超常的努力,比如每個週六,孩子們都是在比賽中度過,如果成績好的孩子,還要去不同的城市參加比賽。

此外,興趣的培養也是在7小時之外的重要任務,不論是哪一種興趣班,都需要額外的接送,按照季節,還要常常發生變化。

我們要清醒的看到,多數願意成為“寄宿家庭”的家庭,經濟條件都不是特別好,需要更多的經濟收入作為補充。於是,出現了很多家庭洗澡限定時間不能多於五分鐘,收著2000美金卻不負責午飯,早晚餐都是應付了事,暖氣限制溫度,燈光限制使用……如果我們很幸運,找到了雪莉這樣充滿愛心的家庭,但是,他們多數都是有全職工作,無法按照孩子的需求每天接送孩子興趣班、體育項目訓練的。

由於條件所限,孩子不能夠參加體育運動,得不到美國同學的理解,他們會直接的認為我們沒有團隊意識,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我們這些不遠萬里而來的學生因此受到美國同學的排斥。他們不會想象到,我們由於無人接送而只能宅在寄宿家庭,因為這在他們的眼裡是不可能發生的,他們的父母會盡全力支持自己的孩子參加一切活動。可惜寄宿家庭的主人不會也不想這樣做!

而住在學校的孩子,7小時課程外的生活,則非常豐富多彩。所有孩子被分成不同運動隊、俱樂部等等,有專業老師帶領各種活動、有同齡孩子一起玩耍互動。

同時,專業的老師和孩子本身的交流在很多時候是個體之間的深入交流,這一點非常重要,在上課期間是集體之間的交流,而下課以後的club、運動隊、藝術活動則是個體之間的深入交流,那麼這個時候孩子所能得到的指導會多很多。這個時候孩子完全可以保證去發展自己的愛好,而不受家長時間的限制。

同齡朋友圈的正向力量

Leo是一個高一才轉來美國的孩子,現在已經在BU讀書。他曾經說過,能讓他度過求學中的各種困難的,是一直在相互鼓勵、相互扶持他的,同樣來自上海的另一個同宿舍的好朋友。現在,他們仍然是關係最密切的朋友。

一項研究表明,幾乎每個留學生,都要經歷類似上面的文化衝擊後的情緒曲線。而在第3點,就是在情緒的谷底的時候,是孩子最容易產生精神、行為問題的時候。如果能在此時,交到新的朋友——這對於緩解情緒低點,比任何工作都幫助更大。

我們看到,住校的孩子在下課後的時間,一直是在跟同學密切互動的,當然,其中包括非常順利,非常愉快的情景,也包括各種矛盾和衝突。而同齡人之間的衝突正是孩子成長成熟的過程,而這一點上在家庭內、尤其在中國家庭內很難實現。

可以想像,住宿的孩子們天天在一起吃住行,還有俱樂部的共同興趣愛好的孩子一起交流,這樣建立起的非常牢固的友誼,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同時,不同的文化交融,更會拓展視野,瞭解彼此文化。

“朋友圈”的形成,不僅僅可以讓孩子融合成長的更快,同時,也多了排遣出國期間的孤獨、無助,一起能相互理解,相互鼓勵。未來在社會上也會成為彼此的成長夥伴。

今天的學習是未來生活的預演。學生學習的內容關注是生活本身,運用知識在真實的場景中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住校生活過程強調的是學生間的團隊合作,融入社會責任、交流合作能力,提前走向未來生活和完成未來公民的塑造。

所以,從以上幾方面綜合來講,在家庭能夠選擇的情況下,“住校”這個選擇是我認為給小留學生的最佳解決方案。

以上就是我的一點觀察和思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曉楠老師


中學階段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階段,也是孩子成長髮育以及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階段,因此,每個家庭對孩子的中學教育極為重視。

針對孩子是進行寄讀或還是走讀,我的看法是:各有利弊。

一、走讀生

(一)利

1、日常生活,能得到家庭的無微不至的呵護

2、在家裡受到的約束性相對較小

3、親情關係有了很好的融洽空間

4、體現了很好的開放性

5、引導好的話,孩子具有潛力

(二)弊

1、集體生活帶來的樂趣,一定程度上得不到體驗。

2、獨立生活的能力相對較弱,甚至有可能生活不規律

3、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缺乏約束力

4、團隊意識淡薄

5、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參加學校的課外輔導班和興趣小組

二、寄讀生

(一)利

1、日常生活,按學校的規定進行自我管理

2、受到的約束性相對較大

3、加強了和同學之間的交往

4、和同學、老師生活學習在一起,體現了很好的開放性

5、基本上能夠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

6、一定程度上的團隊協作精神得以體現

7、可以很好的享受學校所提供的課外輔導和興趣小組帶來的樂趣

(二)弊

1、學習上的自我安排和時間上的自由支配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2、學習的主動性以及主觀能動性相對減弱

3、學習上的靈活性欠缺

4、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造成孩子的學習後勁不足

鑑於上述利弊分析(上述分析僅供參考),自由職業者、留守兒童的父母以及夫妻雙方都有工作的家庭,應該根據自己的家庭情況做出恰當的選擇。





圩鑫法務


感謝你的提問,我是位從事了十年義務教學工作者,接觸到了很多孩子,和很多孩子談過心交過朋友,也和很多家長聊過孩子的教育問題,看到這個提問我很有感觸,想在這裡談談我的想法,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在現在的社會中孩子的父母壓力大,白天要工作,晚上要帶孩子,週末想休息,都可以理解。但是我們需要明白,父母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和課堂,也將會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老師。既然給予了孩子生命我們就需要把這份責任一直承擔下去,孩子在繁重的學校任務後需要父母的陪伴、談心、支持和理解。孩子從出生到成人有三個叛逆期,每一個叛逆期都需要父母的精心呵護和陪伴,不要有幻想,不能指望其他任何人,只有父母。

至於是讓孩子在學校寄宿還是走讀,需要根據孩子的情況來判斷。如果孩子願意和父母溝通平時學校的日常,生活中的點滴,並且屬於比較聽父母話的類型,可以讓孩子寄宿,每隔一個星期回家一次,因為這樣的父母可以及時瞭解孩子精神和心理狀態,一旦孩子出現一定狀況,父母可以及時幫他們疏通心理,答疑解惑,孩子不會出現心理問題。

如果孩子本就不願和父母溝通,又不聽父母話,這樣的情況本身孩子和父母就已經產生溝通的隔閡,再讓他們去寄宿,父母和孩子溝通的渠道進一步減少,孩子如果遇到什麼自己想不通的事情或者其他心理問題,及時得不到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就會隨著在學校的寄宿生活越積累越多,不僅對孩子的學習有影響同時還會對孩子成人後的心理產生很大影響。

最後希望家長根據孩子自身情況,來做選擇,不論選擇哪一種,都將陪伴和引導孩子的這份責任進行到底。



小弋解憂鋪子


這個需要根據孩子的情況及自身家庭的不同情況來做決定。

但整體來說,我建議能走讀就儘量不要寄宿,具體原因放在最後說。

1.    看孩子

如果孩子本身比較自律,放學後可以自行學習,完成作業,複習功課等,可以選擇走讀,反之可以選擇住宿。

2.    看家長

如果父母的工作不太忙,下班後有時間和孩子相處,可以適當輔導孩子的功課,以及有時間和孩子溝通交流,瞭解他最近的想法/心態等,建議走讀比較好,反之建議住宿。

3.    看學校

如果學校對於寄宿生的管理比較規範,學習風氣比較好,可以選擇寄宿,這樣有比較好的學習氛圍,帶動一起學習,反之建議走讀。

我自己身邊有不少同學是初中開始寄宿的,也不過是13歲,14歲左右的孩子,一日三餐在食堂,衣服襪子自己洗,確實是能在一定程度上鍛鍊自主能力。

但作為父母,您可以想一下,如果孩子在初中就寄宿了,高中也大概率也會寄宿,到了大學很有可能就到了外地,回家的日子屈指可數,親子陪伴的時間其實很短暫,如果是我的孩子,我大概率不會讓他在中學就去寄宿的。





小飛少兒英語


作為一個過來人,關於寄宿還是走讀這個問題,我有很多的話演講。

寄宿制基本都是離家非常遠的孩子,實在沒有辦法,才會選擇寄宿制。這種現象在農村非常常見,有不少農村出來的,當地又沒有中學,只能坐著長途汽車來到縣城讀書。

寄宿制有利也有弊

利端

1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主獨立性

2可以增進室友同學間的感情

3擁有更多的機會去探討學習的內容

弊端

1宿舍條件畢竟沒有那麼好,人很多可能很雜亂,畢竟學習也是需要一個單獨安靜的場所,這樣學習的效率會大幅度提高。

2沒有家中父母陪伴的安全感,缺乏自信,容易產生自卑心裡。

3寄宿制也可以說是全封閉式的出了事情,父母又遠在外地,一時之間,找不到合適的人解決傾訴。

在我個人看來,有條件的還是選擇走讀,擁有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又有父母親人的陪伴,學習效率會大幅度提升。

畢竟學習看重的是效率,而不是軍事化管理的形式





傳播種子的蒲公英


各有各的好,作為家長第一要考慮的是這所學校的學風,或者孩子所在班級的學風如何,這個最重要,如果本身班級的學習風氣差,你還讓孩子寄宿,這必然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甚至會影響到他的心理健康(請重視學風不好的學校隱藏的校園欺凌)反之,如果班級屬於實驗班或者學習風氣良好,那寄宿可以讓孩子更好的融入集體,也可以培養孩子獨立獨處的能力,所以,不管怎麼選,都有個前提。謝謝!


舊街驚鴻


你好,我是一名多年的教育從業者,我來分享下我的觀點。

我個人建議能走讀就不要寄宿。因為初中階段是學生的青春期,也可以說是叛逆期,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已經從內心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不想聽家長的,所以如果選擇寄宿他們是非常樂意的,不受家長約束了。但是他們在學校很容易受環境影響,染上不好的習慣,由於學生多一般情況下,老師肯定不能全部照顧到,這就會造成學生很多的在學校的情況家長不能及時知道,等家長知道的時候一定是比較嚴重的時候。所以從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角度講,我們一定要選擇走讀,這樣家長可以及時瞭解學生的情況,並且還可以多一些陪伴,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讓孩子良好的度過青春期。以上是個人意見,希望對你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