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急救中心“机动班”冲锋在转运第一线

上海市急救中心“机动班”冲锋在转运第一线

上海市急救中心“机动班”冲锋在转运第一线

负压救护车内景。

上海市急救中心“机动班”冲锋在转运第一线

昨天上午,医护人员冲向申城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转运的前沿战线。 记者 孟雨涵 摄

“兄弟,抓紧穿防护服,我们马上出发。今天第一单,‘开张’时间有点早!”昨天11时39分,120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机动应急保障班的急救医生许家宝,右手筷子刚夹起值班盒饭的红烧大排,就扭头看到左手紧握手机上的“紧急命令”。他和搭班驾驶员的“第一单”,是要把一名确诊患者,从同仁医院平安转运至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约15分钟后,蓝色车警示灯闪烁,救护车专用警报响起。身材健硕的许家宝已穿好两层防护服、戴上医用N95口罩和护目镜。120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有关人士表示:“平时小事我们不找机动班,一旦上海碰到重大突发事,碰到最苦、最危险的战役,他们就是冲锋队,是战斗力最强的机动部队!”

一次转运至少4小时

除崇明、金山、青浦等郊区外,申城市区的所有确诊患者,都由120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机动应急保障班的10多名急救医生、驾驶员完成转运。要么在略显简陋、物资俱全的出发区整装待命,要么在设备先进、专业定制的负压救护车上辛勤工作,要么就是下班后在急救中心宿舍内养精蓄锐——这就是“机动应急保障班”抗击疫情时的日常状态。

“在市区,我们机动班配备3辆负压救护车,专门负责确诊患者的转运。市区还有12辆负压救护车,承担发热疑似患者的转运任务。”许家宝从1995年开始担任随车急救医生,也曾参与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四川抗震救灾、2009年H1N1流感防治等重大战役。

他拆开一个类似“旅游套装”的塑料袋,里面是1套防护服、2个N95口罩、2个普通口罩、1个护目镜、2个鞋套、1个黄色医废收纳袋。“领导关心我们,让我们穿2件防护服出发。我们转运时,要和确诊病人密切接触。因为接受培训的时间长、次数多、大战经验相对丰富,像这种相对危险的工作,当然是我们机动班班组成员上。到现在运了几个确诊病例?加起来大概20个了吧……”

每次出车,救护车都要接受严格的消毒。接完病人送到定点医院后,第一次是在医院里清洗消毒,第二次是前往指定的专业场所,进行二次深度车辆消毒。“我们出一次车,前后起码要4小时。这4个小时里,人都闷在防护服里,全身是汗,耳朵面部也被勒得麻木了。即便如此,完成转运、做好防护是第一位的。”

“流动的N95口罩”

全副武装的许家宝,打开印有“上海急救”字样的救护车后门,脸上洋溢着自豪神情:“这是转运确诊病例的负压救护车,内部构造根据我们平时工作实际需要特别改装定制,就连这些改装设计的专利权也是中心自己的。”

“最近很多朋友来问我,这次疫情防治为啥一定要用负压救护车?”同样担任机动应急保障班急救医生的瞿承康介绍,虽然负压救护车外形没什么特别,但它的作用就像是有4个轮子、能移动的大型N95口罩,“负压救护车里有负压装置,确保空气在自由流动时只能由车外流向车内,随后负压装置就像厨房中抽油烟机,把车内被污染的空气抽走,并按照设定的管道排放。除了负压装置,还有臭氧、紫外线等灭活装置核心部件,一起组成三道防线,消毒设备可杀灭99.97%以上的病菌,确保避免污染源排出车外。”

对比起来,普通救护车没有负压装置,病毒很容易残留在空气中。在病患转运途中,这些危险的病毒会从普通救护车中外泄,很容易增加急救医生、驾驶员甚至其他人的感染风险。有了负压救护车,这样的概率被降低到最小限度。

在急救医生出发区的墙壁上,记者看到一个落款时间为2019年12月31日的“感染病专用救护车配置通知”,对隔离仓、氧气瓶、面罩和口罩等品类和数量,做出详细规定。原来,早在去年年底,120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就已研判部署,特别腾出5辆负压救护车,提前应对可能潜在的传染疾病风险。当时通知显示:2辆用于疑似病例转运,2辆用于确认病例转运,还有1辆作为备车。”

许家宝认为,随着确诊病例从无到有,班组成员的工作强度明显上升,早期病人较少的时候,一般都是晚上接转运任务,把对医院和其他患者的影响降到最低。后来,确诊病例增多,任务量变大,“救护车白天和晚上都要开工,我们也是分两班,争分夺秒转运确认患者”。

120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主任朱勤忠介绍,包括机动应急保障班在内,整个队伍施行半军事化管理,“只要一声令下,每个人都明白,当救护车蓝色警示灯闪起,就是守护上海市民健康战斗打响的时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