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和鍾南山共赴一線,被稱“人間聖手”,到底是什麼來頭?


十七年風雨,而今國難當頭,共赴一線、白髮相見。在無數官媒報道中,鍾南山、李蘭娟院士的身影常現,早已經深深牽動無數國民感動的注目。兩位老人,一位如今84歲高齡,一位73歲;十七年前共同抗擊非典,今日又臨危受命共赴武漢一線再次抗擊新型冠狀病毒。


她和鍾南山共赴一線,被稱“人間聖手”,到底是什麼來頭?

國士無雙,令人感慨無言。


李蘭娟院士,被人民視為十七年來唯一可與鍾南山院士比肩的“人間聖手”。疫情爆發之時,本可享受兒孫滿堂、美滿安逸的除夕之夜,李蘭娟院士卻毅然奔赴疫情重災區、衝在了一線,將全國人民的安全、國家的安全放在了第一位。

她和鍾南山共赴一線,被稱“人間聖手”,到底是什麼來頭?

李蘭娟於1947年出生於浙江紹興夏履橋村,家境非常貧寒。尤其是在一個仍處於動盪、戰亂的年代,很多平民百姓的生存依然都成問題。李蘭娟的父母都是平凡樸素的農民,父親更是在她很小的時候就患上眼疾,無法勞作、臥病在床,家中經濟負擔非常沉重。


撐起家庭的重任落在了母親和李蘭娟的身上。父親的久疾使他長期忍受病痛折磨,一個家庭在難以喘息的狀況下勉強支撐著——這些都在小李蘭娟的心中深深埋下了某些信念的種子。她明白,要改變現狀,只有一條路可以走。

她和鍾南山共赴一線,被稱“人間聖手”,到底是什麼來頭?

很早就展現出超乎常人的聰慧和堅韌的李蘭娟,敏而好學、聰敏堅定,在學習上從來沒有落下半分。儘管初中時因為要幫助家裡幹農活,不得已只能輟學在家自學的她,依舊以相當優異的成績一舉考上了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中學——一所省屬重點高中。因為家庭經濟狀況實在太拮据,她在老師和很多人的資助下完成了高中學業。


高中畢業之後,或許是因為經濟條件的問題,李蘭娟沒有繼續堅持自己的求學路。她放棄了高考,回到了夏履橋村,在村裡的學校做代課老師。本以為一生就這樣平平淡淡、安安穩穩地度過,她卻選擇了一條不一般的、非凡的路——自學成醫。

她和鍾南山共赴一線,被稱“人間聖手”,到底是什麼來頭?

吃過了太多的人間疾苦,卻也感受到了太多人間溫暖。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中,李蘭娟逐漸明晰了自己的人生髮展方向。她逐漸成為了一名赤腳醫生,幫助貧苦、落後、沒錢醫治病痛的鄉人看病,風雨無阻、從無抱怨,滿是無私。那時的李蘭娟,已經是村人心中“神仙”、“活菩薩”一般的存在。


從最簡單的針灸入手;踏遍山野,仿“神農嘗百草”;走遍各個村頭無私醫治……後來,已經有了多年從醫經歷、逐漸小有名氣的李蘭娟,被推薦至浙江醫科大學(如今的浙江大學醫學院)繼續讀書。此時的李蘭娟,不過才23歲,雖從未接觸過醫學領域的正規學習,卻已經是無數村民眼中救死扶傷的恩醫。

她和鍾南山共赴一線,被稱“人間聖手”,到底是什麼來頭?

在步入醫學聖殿、得到更好的學習深造機會後,李蘭娟更加全身心地投入於醫者仁心的救治事業之中。那個年代,肝炎依然是中國最嚴重、研究最薄弱的醫學疾病之一,面對巨大的挑戰和死亡的威脅,李蘭娟成為第一批投入肝炎研究的醫學工作者,義無反顧地將自己的所有奉獻給醫學。


而正是李蘭娟的以身試險,創造了中國醫學領域的一大飛躍性奇蹟。在1996年,她與團隊研製出“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統”,大大增加了急性重型肝炎治癒好轉率,為重型肝炎衰竭的治療開闢了新途徑。從那時起,中國人眼中“感染就是死亡”的肺炎才被“制服”,成為可以治療和控制的疾病。

她和鍾南山共赴一線,被稱“人間聖手”,到底是什麼來頭?

而李蘭娟院士所作出的貢獻還遠不止此。從肝炎、禽流感、AIDS、非典,一直到如今的新型冠狀病毒,中國傳染學專家李蘭娟院士的身影一直都出現在第一線。和鍾南山院士一樣,“哪裡的病毒最危險,哪裡最需要我,哪裡就有我”,“李蘭娟”這個名字成為了全國人民為之動容的淚點。

她和鍾南山共赴一線,被稱“人間聖手”,到底是什麼來頭?

如今,73歲的李蘭娟院士依然在每日為抗疫不斷奔波。知情人稱,李老的睡眠一天不足三小時。幾十年風雨過去,這些偉大的人們,為了人民的健康和安全,或許從來就沒有安逸過多少時日。還有多少個十七年留給這些偉人們呢?讓我們為他們獻上最高的敬意、最深的祝福,永遠記住他們前行的身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