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上哪些東西曾被當做笑柄,後來發現是真的牛逼?

用戶105099357779


曾經被當做笑柄、使用後發現再也離不開的汽車配置,真實體驗有以下這麼幾種。

第一種為汽車USB接口,作為資深音樂愛好者(曾經從業)有一種偏執,聽音樂要用CD揚聲器必須高端,所以U口一度被業內人士理解為低端的代名詞;然而在對音樂的理解逐漸深刻,小孩子在車上總要看動漫之後,終於發現車載CD和DVD機為什麼被淘汰,一枚小小的U盤能裝進去極其豐富的內容,汽車U口意義真的很大。

第二種是頭枕顯示器,在平板時代這項配置可能是古老的代名詞,然而在經常帶孩子駕車時能在前排控制後排同步播放內容,不會讓駕駛分神還是很有意義的;使用頭枕顯示器不在於播放的內容是什麼,有些時候只是共享同一內容增加交流的次數而已。

第三種是車頂行李架或行李箱,這一配置對於大部分車主而言總會被當做裝飾,然而是在兩條基礎杆上加上橫杆,在橫杆上裝上行李框或者行李箱,自駕出行時會發現能夠多攜帶幾百升的物品,而且整車的氣質會瞬間發生變化,這項配置還是很牛的。

第四種是智能化配置,比如遙控駕駛,這項配置在汽車上出現後一度成為笑柄,被定義為是對老司機駕駛技術的侮辱;但是在下雨的時候看著別的車主淋的溼漉漉的跑進車內,燃油淡定的掏出遙控器把車遙控到面前,這種體驗有一次就會發現科技與汽車的融合有多牛。

第五種是電動機,在燃油車時代對汽油機和柴油機都算熟悉而且很有感情,對於機械美感的理解已經僵化成為內燃式發動機的震動和聲音,對電機的理解也一度認為是玩具車和低速車使用;但在使用過第一臺有電機的插混汽車後,狀態基本是曾經的理解被瞬間否定,能接受被否定的話會認為打開了一片新天地,不能接受則要默默承受打擊繼續用謊言哄騙自己了是。

汽車上的配置曾經認為無用但使用後非常有意義的有這麼幾項,不過以上五種還不是普遍不能被接受的類型,個人認為比較實用但是太多人不能接受的是【中置儀表盤】。

中置儀表的第一點優勢是減少了正面可視範圍盲區,其次稍微有些角度偏向駕駛員一側的儀表盤方便觀察,因汽車在中間車道或快車道行駛時需要觀察的路況主要是左前方,尤其是在高速公路上駕駛,所以中置有角度的儀表是非常合理的;而且尺寸加大後顯示的內容會更豐富,每一項顯示的內容尺寸更大更便於觀察,這是喜歡中置儀表盤的原因,對配置的顛覆性理解大致有這幾項,供參考。


(上文由天和Auto撰寫,禁止站外轉載,平臺內歡迎轉發留言關注。)



天和Auto


首先我們要說的就是SUV車型。其實SUV車型出現後,一直被很多車迷嗤之以鼻,好像SUV≈不懂車大老粗首選。因為SUV在當時看來,除了空間大、離地間隙高,剩下的好像也就沒什麼優勢了。而對於當時的SUV而言,麋鹿測試、繞樁測試什麼的也確實讓工程師們頭疼。測試中的SUV簡直堪比翻滾的方盒子,就像下圖這樣:

所以在當時來看,SUV車型與操控性、安全性基本上是無緣的。

與此同時,由於SUV車型定位較為模糊,導致消費者總會拿它與很多硬派越野車型比越野性能。而這就比較尷尬了:因為SUV是基於功能性和舒適性所設計的,越野性能本身並不算SUV車型的強項。

(世界上第一臺SUV,雪佛蘭Suburban Carryall)

PS:簡單來講,SUV就是“多功能、多用途汽車”。SUV有著比轎車更高的離地間隙以及儲物能力,這也讓SUV車型兼具了一定越野與載貨能力。需要注意的是,SUV不一定是越野車,可越野車卻一定是SUV。

所以有時候,很多車迷評價SUV車型為:操控性能比不上轎車,越野性能比不了越野車,但是又長著一副高高大大好像很強的樣子。畢竟,很多人購買SUV就是衝著那種人高馬大的優越感去的。而當這種優越感並不純粹的時候,多少還是會心生怨念。哎,可憐的SUV,承受了本不該它們所承受的流言蜚語……

但是實話實說,當球杆放不進後備箱時,當路面略顯崎嶇時,當長途自駕旅行時,SUV車型的優勢也就顯現出來了。對於戶外旅行愛好者而言,SUV和休旅車絕對堪比實用性扛把子。

早期SUV車型的性能基礎差,主要是由於車輛自重較大、重心偏高、車身偏大導致了動態性能較差的情況出現,而這種情況完全是設計理念與結構優化方面的不足造成的。隨著汽車底盤動力技術的逐步提升,SUV車型在操控性能方面的短板也逐步被彌補。尤其是當我們將水平對置發動機+左右對稱全時四輪驅動系統+SUV高離地間隙、高實用性特點結合時,SUV真的可以擁有不輸轎車的操控性能。


解讀新車


五菱宏光

2010年北京車展,這玩意兒被擺在展臺上,但就算是公眾日都觀者寥寥

就算是五菱自己,當時都不會認為這款車能成為雄踞中國車壇半壁江山的神車,畢竟宏光之前的鴻途可是個實實在在的失敗車款。


日行燈

日行車燈的目的不是為了看清路面,而是為了提高車輛辨識度,由於日行燈為Led光源色溫在6000K以上高於日光色溫,在早晚太陽角度低,日光刺眼的環境下,有日間行車燈的車輛辨識度高。


尾翼(原廠自帶的)

尾翼不是用來增大下壓力的,而是給日以繼夜辛勤勞作的司機朋友們當餐桌的,每當嘀嘀拉活沒時間回去吃飯時,又怕停車在路邊吃飯要交停車費時,他們就會叫外賣,但又考慮到車裡吃完再拉活會讓車內留下異味,從而導致差評,因此他們到後尾門上吃飯是最好的選擇,此時就要用到大尾翼。


巴巴汽車


任何新事物的產生都會經歷一段“從不接受到接受”的過程,汽車的發展同樣是也吧例外,而關於汽車上的配置,有不少曾被當做笑柄,後來發現是真的牛逼的存在,下面讓筆者為大家介紹介紹幾個吧。

第一,安全帶。

安全帶算是有比較長的歷史了,剛剛衍生出雛形的時候正是在1885年,英國的一位工程師發明了馬車安全帶,用來防止乘客在顛簸的路面上從馬車上摔出去。至於發展到汽車上的時候,已經過了17年之久,當時還是一位賽車手防止自己在高速中被甩出賽車,用幾根皮帶將自己和同伴拴在座位上。

效果雖然不錯但是沒有人會去承認這個東西的實用性,或者說不願意用一根安全帶來束縛住自己嚮往自由的心,直到1959年,沃爾沃汽車的尼爾斯·博林發明了三點式安全帶。為了讓安全帶能夠被大眾所認可,1967年,他拿出了他們公司在使用三點式十年後的事故數據,證明了三點式安全帶對乘客的保護性。然後,美國政府就立法了,所有新車都得裝。

第二,車頂行李架或行李箱。

這一配置對於大部分車主而言總會被當做裝飾,感覺這個東西安裝上就是為了好看,和實用性更是不沾邊,然而事實情況並不是這個樣子,如果沒有搬運的行李你或許覺得這東西沒什麼用,但是當你需要搬運幾百斤的物品時,在兩條基礎杆上加上橫杆,在橫杆上裝上行李框或者行李箱,整車的氣質會瞬間發生變化,這項配置還是很牛的。

第三,汽車USB接口。

今天的社會我們會發現,以前流行的是車載CD和DVD機,但是現在還不如一個小小的USB方便。但是在當時那個年代,汽車上安裝USB接口反而是最LOW的存在,是要被人嘲笑的,CD揚聲器才能稱得上是高大上的配置,不過現在從車載CD和DVD機逐漸被淘汰的趨勢來看,汽車U口意義真的很大。

第四,頭枕顯示器。

這個剛出來的時候也是被人嘲笑了很長時間,原因也簡單,因為車行動的時候是晃動的,要是再聚精會神的看點東西,頭暈眼花的症狀不想來也不行啊。不過現在來看安裝頭枕顯示器的人數是越來越多,嘲笑的人也越來越少,主要的原因有兩點,一是坐在後排可以打發時間,經歷不用太過於集中就可以,有時候還能引發有趣的話題。二是面對那些有孩子的家庭,在後排有個顯示器播放畫面能很好的減少孩子的哭鬧,也算是不錯的配置了。

第五,智能化配置,一個是遙控駕駛,一個是自動駕駛。

雖然這兩項配置功能不同,但是在汽車上出現後無一例外的成為笑柄,並且被定義為是對老司機駕駛技術的侮辱。不過仔細想想,這些智能化的配置還是符合“存在即合理”的理念。先說遙控駕駛,如果你面臨下雨但是車輛距離你比較遠,這個時候是溼淋淋的跑過去呢,還是去旁邊避雨的角落將車遙控過來呢?

再就是自動駕駛,筆者認為這將是以後的大趨勢,畢竟只要車開的久,誰都能稱之為老司機,但是自動駕駛不同,除了能幫助你避免駕駛失誤的同時,還能在你忙的不可開交的時候發揮關鍵性的作用,這樣比較下來的話,自動駕駛也不是一種可有可無的配置吧。

第六,有電機的插混汽車。

在之前,人們對電機的理解不夠全面,也一度認為是玩具車和低速車才使用的配置,但是現在來看的話理解就有些片面了,畢竟國家都在積極推行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插混汽車也逐漸的被大多數消費者所認可,曾經的理解被瞬間否定,也算是打開了一個新的汽車理念吧。這是好事。


六臂車服官方


其實汽車上大部分設計,都屬於科技的結晶,都是凝聚無數技術人員的心血而產生的;我們覺得有些設計很搞笑、或許只是我們不懂,亦或者說我們站的角度不對罷了;很多配置一開始就是好的,只是我們不明白、所以發笑,而當我們明白後、才知道設計師得不易!


倒車影像,咱們國內的汽車文化起步的是比較晚的,所以早期的車輛配置很低、很多功能都沒有,雖然硬件不行、但也造就了一批基本功紮實的老司機;而後來出現了倒車雷達、以至於後期的倒車影像,都令這些老一代的技術流人士大笑不以,認為倒車影像、是傻瓜才需要的配置,正常駕駛者沒必要!而在他們大笑之後,倒車雷達、倒車影像完成了普及,沒錯這玩意的確能退化駕駛技術,但讓我們更方便的配置有什麼不好呢?


日間行車燈

與其它車燈不同,日行燈並不是給自己照亮用的燈具,而是給他人照亮的燈具,提示他人這塊有輛車?可能很多朋友不解,車子很大、誰又可能看不見呢?實際上日行燈是在特殊環境下、對其他駕駛者起到提示的作用;比如車輛在逆光行駛中、通過後視鏡來查看後車可能出現的情況,後車如果配備日行燈,那麼會顯示得更為清晰(如上圖所示);而現如今日行燈更是集成了各家車企的元素,所以當初日行燈剛出現的時候,被很多朋友嘲笑無用,而如今日行燈則是最精緻、巧妙、美觀的設計!


塑料車窗

現如今很多車子的後窗、往往會採用一種塑料質感的材料,很多朋友認為這是減配?實際上只是採用聚碳酸酯材料,實際上這種材料得成本並不低,它廣泛被用於醫療、航空領域,目的在於減重,所以用於汽車領域上、也不算委屈對吧?畢竟使用它替代玻璃,可以實現減重35%左右,這對於如今這個非常提倡燃油經濟性、輕量化得時代,減重是優先級、所以最近這十幾年間,咱們的車子越來越輕!

除此之外、其它的一些誤解依然很多,比如軟塌塌的機器蓋子,為什麼那麼軟?實際上並不是偷工減料,而是為了防止撞到人、頭部磕在機器蓋子上時不至於受傷;而用塑料保險槓取代金屬保險槓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說,設計師所設計的每樣東西、都有其存在的道理,不要用自己的好惡、去挑戰人家的飯碗,因為那樣做的結果只有啪啪打臉!還是那句話,有時候我們之所以會去嘲笑,只是因為我們不懂而已,就像青蛙會嘲笑天很小一樣,當層面上升後、才知道。。。


非專業車評


事實上汽車誕生的時候就被人當過笑柄,當時奔馳一號一度被戲稱為“鋼鐵怪物”。即便最高車速不過15km/h左右,但它的運行還是噪聲非常之大,加上鍊條質量一般,在跑動時容易發生斷裂,和當時的馬車相比很不實用。

因為汽車經常發生故障,人們經常看到的是人推車而不是人駕車,現在想想看,汽車不僅耐用度超強,還能進行激烈的極限駕駛,現階段人造車的速度最快的是 ThrustSSC(極速 1281 km/h),當時的人誰敢想到這一步呢?

類似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

比如自動駕駛。準確說,現在依然有大批人不認可自動駕駛,認為投入大量資金在這裡面毫無意義,而且安全性根本得不到保證。但如果你體驗過這項技術,我相信你很可能會愛上它。特別是長途駕駛(高速公路),前所未有的輕鬆感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雖然自動駕駛依然存在諸多難點,比如激光雷達、V2X、AI、超級芯片等需要攻克,但行業普遍認為自動駕駛會在未來大有可為,只不過需要時間和資金一步步發展。

又比如說可降解材料造汽車。

幾年前,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生物汽車團隊發佈出了一款可降解汽車Lina,這款車除車輪和懸架系統外均使用由亞麻和甜菜製成的生物基複合材料。

因為這種環保材料有接近玻璃纖維的強度重量比,所以Lina車體架構總重量僅為310kg,比同尺寸的汽車輕100kg多。

不過這種材料的強度還是不如鋼材和鋁合金,就現今嚴苛的碰撞測試來說,想要將可降解的生物材料使用在車身上確實很有難度,因此有些人批評說這種設計是不切實際。

不過現在已經有可降解的汽車零部件出現,像北汽純電動超跑概念車ARCFOX-7就採用了可降解的內飾板;早在2011年,美國Ecovative公司就利用蘑菇的菌絲研製出了可分解材料。他們與福特合作,利用這種材料生產汽車零部件,像擋板,保險槓、泡沫塑料和隔熱體等。


東拉西車


汽車是一個神奇的物種,有人說車輛上有百分之八十的功能,只會在購車初期帶有新鮮感的時候會使用,之後大部分功能都會被閒置,事實證明這句話的精準度非常高!之前購車會看中的一些配置,之後都會慢慢被時間帶走新鮮感,只留下一些被動配置和常用的,那麼汽車上哪些配置曾被當做雞肋,後來發現是真的是實用呢?

想來想去排名第一的應該是沃爾沃的外置氣囊了,有人大概會想內置安全氣囊聽說過,外置氣囊是什麼鬼,嫌人出事故撞的還不夠高再加點緩衝力嗎?

其實不然,有數據顯示在眾多交通事故發生時,頭部首當其衝。嚴重的頭部傷害主要來自汽車發動機罩下端的堅硬結構、風擋下端邊緣以及A柱部分,而這些部分往往很難有有效的緩衝措施減緩頭部撞擊。頭部一旦受到重創,危險不言而喻。

而官方稱,在發生撞擊時,沃爾沃引擎蓋的底部會被升起,氣囊會形成緩衝墊,減少撞擊時對行人頭部的傷害。這樣一聽是不是很靠譜?

定速巡航也是一個褒貶不一的配置,一般對於長期跑高速的朋友來說喜歡的成分還是居多的,這個配置在車輛行駛中,司機按要求的速度合開關之後,不用踩油門踏板就自動地保持車速,使車輛以固定的速度行駛。採用了這種裝置,當在高速公路上長時間行車後,司機就不用再去控制油門踏板,減輕了疲勞,同時減少了不必要的車速變化,既可以節省人長期踩油門的能量,也能節省車輛能量,往好的地方想,還會減少在高速上長期駕駛不經意的超速,是不是覺得實用多了呢?

最後還有一個汽車潰縮吸能設計,不少人肯定會說這個吸能就是日系車的謊言...但是汽車這玩意還真不是鐵越重越科技含量高的配置,不然也不會有這麼多豪車去追求碳纖維減重了。最早的汽車潰縮設計,使用在1959年的某型奔馳轎車上,它的目的是在發生碰撞時用產生的動能變形來吸收碰撞時的衝擊力。

汽車潰縮吸能是指在車頭到駕駛室之間,用不同強度的金屬材料,從車頭開始,設計成階梯式強度不同的區域,在發生碰撞時,最脆弱的車頭先發生潰縮變形,其次是第二段,第三段,在依次潰縮變形中,為乘客提供一定的緩衝時間。要知道現在在世界各國的汽車行業,潰縮設計,已經成為了衡量一輛汽車安全與否的重要依據,當然拿著縮減材料打折吸能潰縮這種wuchi的行為我們這裡就不聊了,真正的吸能還是非常有技術含量的..

汽車諜報


你好,我是懂哥

說起汽車剛發展起來不被人所接受的東西,安全帶必然是其中之一。

在汽車剛發展的時候,車廂是用馬車的車廂改裝的。馬車的輪胎在顛簸的路面上行駛的時候非常不穩定,所以需要安全帶的幫助。

但是在後來,汽車工業有了非常大的進步,車廂由馬車車廂改為舒服的汽車車廂。並且開始有了封閉式汽車車門。

在封閉的汽車車門裡,人們的安全感非常高。自然對安全帶這種東西,覺得有些多餘了。

世界上安全帶的標準形式是尼爾斯發明的三點式安全帶,剛開始人們還不願意接受安全帶

1967年,尼爾斯在美國發表了《28000宗意外報告》,當中記錄了1966年瑞典國內所有牽涉沃爾沃汽車的交通意外,數字清楚顯示,三點式安全帶不但在超過半數的個案中,降低甚至避免乘客受傷的機會,更能夠保住性命。

自安全帶面世以來至今,已有長達1000萬公里的安全帶,裝進全世界超過10億輛汽車。

然而,最重要的是40年內無數生命因而獲救,證明三點式安全帶是有效的單一汽車安全設備。

從20世紀末我國也明確規定了,汽車必須裝有安全帶才能進入市場銷售。

相信大家在平時做事的時候,上車第1件事就是系安全帶吧。

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



遊子蘇漂


汽車發展都是有過程的,起初汽車上很多配置都是不受認可的,但是隨著汽車普遍,很多配置在使用過程中得到了認可

第一:發動機蓋主動安全
目前很多車型都配備了發動機蓋緩衝撞擊主動安全功能,當前臉遭遇撞擊時,發動機蓋會彈起一些,緩衝撞擊力,減少了對人的傷害,這個配置很多車型都有配備,比如沃爾沃車型和本田雅閣,起初很多人對這項配置不認可,但是隨著使用,大家開始認可這項配置

第二車載CD
目前很多車型已經取消了汽車CD,但是很多愛好音樂的人,還是會加裝CD機,因為CD播放的音樂音質更突出,很多人認為優盤更加方便,但是CD機效果更加強

第三全液晶儀表盤



起初全液晶儀表盤並不受認可,很多人認為故障率高,但是現在很多車型都會標配全液晶儀表盤,另外工藝水平更突出,顯示的信息更全,更有科技感,消費者也普遍認可


色彩車圈


隨著科技的發展,汽車上的功能越來越豐富,各式各樣的按鈕也是令人眼花。很多新手甚至部分老司機,對車輛上功能的瞭解僅限於配置表上那一欄是否被勾選,至於這些功能的真正用途以及操作方法,則是知之甚少。這裡,我們就來談談那些容易被忽視卻實用的功能。

文:蘇州建設交通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陸俊超

座椅

在座椅的選擇上,絕大多數車主買車前都有糾結,很多車主之所以選擇貴幾萬塊的中高配置車型就是因為座椅的材質,真皮座椅似乎是中高配的必備項,當然除了真皮材質,座椅還有很多附加選項。

首先便是

座椅的多向調節,由於受駕校老舊車型的影響,我們上車做的最多的就是調節座椅的前後位置以及靠背的傾斜度,而在許多中高配車型上,我們可以對座椅進行高低、腰託、腿託甚至於頸託等多個項目的十幾項調節,總能找到最舒服的坐姿。

帶座椅記憶功能

一般來說,帶有座椅10 向調節以上的車型都會附帶座椅記憶功能

,在反覆調整找到合適坐姿之後需要及時地通過該功能進行記錄,這樣每次上車後,不管這輛車有過怎樣的變化,按下之前的記憶按鈕,都可以自動回覆到之前記錄的最佳坐姿。該功能一般可以記憶2到3名駕駛員的坐姿,對於普通三口之家來說,也是夠用了。

在一些中高級車型上,方向盤、後視鏡甚至於安全帶的高低也是可以電動調節的,部分汽車廠商會把這幾項的記憶功能集成到座椅記憶裡,實現上車後一鍵調節多個項目,大大提升了便利性,是不是很貼心呢?

另外,北方人鍾愛的座椅加熱,南方人鍾愛的座椅通風,被巧妙地安裝於座椅下面,這兩個功能的按鈕十分好找,座椅下有電熱絲圖案的按鈕就是座椅加熱,座椅上有風扇圖案的按鈕就是座椅通風。座椅加熱功能如今越來越普遍,以前次頂配以上車型才有配置,現在則下放到中配甚至於全系標配,而受限於成本,座椅通風一般只有頂配車型才有。

隨處可見的“AUTO”

隨著車輛電子化程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功能不需要人為主動操作,這些功能可以通過車內的“AUTO”標識找到,最為常見的就是自動空調、自動大燈和自動雨刷,這幾個非常實用的功能使用很簡便,平時只要撥在AUTO 這個檔位,便不用操心啦。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自動洗車機時,需要將自動雨刷調成手動模式,以防洗車時自動啟動而造成損壞。

隨著電子手剎的普及,自動駐車幾乎屬於“買一贈一”的配置,但這個通常被安置在電子手剎按鈕之後的“AUTOHOLD”鍵卻很少被使用。其實,對於習慣於等紅燈時掛D 檔踩住剎車的車主而言,這是個很好的解放右腳的功能。

自動駐車功能

該功能開啟時,停住車,鬆開剎車踏板,它便會自動剎住車輛,而不會溜車,再次踩下油門,它就會解除制動。在出入地庫時如果遇上堵車,這也是個非常有用的功能,要知道,在面對大坡度的時候,即使是自動擋也是難免會溜車的。

自動泊車這個功能很多車主買車之前挺重視,而真正買了車卻幾乎沒有用過,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們都沒有發現這個按鈕在哪裡。一般來說,這個按鈕會排布在擋把附近,以一個P 加方向盤圖案或者一個小車加箭頭的形式存在,可以說是一個隱藏的“AUTO”功能。

誠然,這個功能目前對車位有比較高要求,但隨著技術的逐步完善,必將成為一個非常實用的功能。

另一個隱藏的AUTO 功能便是後視鏡自動防眩目了,一般開關位於內後視鏡的中間,開啟這個功能,在夜晚行車時,如果碰到後車使用遠光燈的情況,後視鏡反射的光線會柔和許多,這樣可以大大改善夜晚的視線。

駕駛輔助功能

不得不說,現在車輛的智能化是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駕駛輔助功能使得駕馭車輛變得簡便,甚至一些車型幾乎實現了車輛的全自動駕駛。但對於絕大部分的車型而言,駕駛輔助功能的意義並不在於替代駕駛者,而在於減輕駕駛者的疲勞,並儘可能地降低事故風險。

單就減輕駕駛者疲勞而言,最容易想到的便是定速巡航系統了,在路況良好的城市快速路或者高速公路上,定速巡航極大地減輕了駕駛者的負擔,這算一項常見也常用的功能。而這項功能的升級版——自適應巡航系統也已經悄悄來到了我們身邊。不少車主並不太理解兩者的區別,也容易忽視自適應巡航系統帶來的一些“隱藏”功能。

自適應巡航系統又稱主動巡航系統,其主動性就在於會主動監測前車,保持合理的車距和車速,而不是盲目地保持駕駛者設定的車速。

“車距調節”和“車道保持“功能

早期的車輛巡航系統設置的最低車速往往比較高,這也使得很多“老司機”在城市道路下從不使用巡航功能,而近幾年的新車對於自適應巡航這項功能進行了加強,原地停車時都可以啟動,在擁堵路況下走走停停,車輛會自動跟隨前車,這樣就徹底解放了右腳。

該系統另外兩個“隱藏”功能便是“車距調節”和“車道保持”了。不同的駕駛者對於“車距”的控制並不相同,有些怕跟近了容易追尾,有些怕跟遠了容易被加塞,所以在使用巡航時調節自己所習慣的車距也很重要,可以有效減少把車輛交給電腦控制所帶來的緊張感。

而“車道保持”這項功能就更厲害了,會自動監測地面白線,控制車輛保持在當前車道,在長途駕駛時,在一定程度上能減少手部疲勞,更能防止因駕駛者注意力不集中而偏離車道,降低事故風險。

說到降低事故風險,就不得不提車上的各種電子輔助設備,從最基礎的倒車雷達、胎壓監測,到ABS、ESP,再到這兩年流行起來的360 度全景影像、盲區監測、自動剎車等,各大汽車廠商將這些輔助設備加以整合利用,並增加一些衍生功能,就變成了各家的“安全套裝”,有些直接搭載在高配車型上,有些則以“選裝包”的形式存在。

比較知名的有沃爾沃的City Safety 系統,奔馳PRE-SAFE PLUS 系統,豐田的Toyota Safety Sense 系統等。絕大多數廠商將這類安全系統設置為默認開啟狀態,一些進階功能則往往能在行車電腦的菜單中看到,並可以做適當調整。

車機互聯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我們對車載導航的需求越來越低,尤其是老舊的WIN CE 系統主機,功能少,升級麻煩,分辨率低下,說一無是處也不為過。於是近兩年,具備聯網功能、搭載智能系統的車載導航逐漸普及開來,部分車企甚至以此為賣點,賺“噱頭”。

但不得不承認,受限於車輛本身的研發週期,車載系統的更新會大大滯後於手機,所以車載系統雖然一直在更新,但始終不太好用。

車機互聯功能

很多車主仍然更習慣於使用手機進行導航、查詢等操作,然而手機在開車時無論是手持還是使用支架,操作便利性都比較差,並具有一定的危險性。

這時候我們便可以使用“車機互聯”功能,比較常見的便是蘋果的Car Play 和百度Car life,只需要連接數據線或者Wifi,你的手機便可以和導航同屏,並且兩邊都能操作,你還可以呼喚Siri 等語言助手,減少低頭操作,更大程度保障行車安全。

不易被發現的“隱藏功能”

如今幾乎已經見不到老式的升降天線了,車頂的“小辮子”也逐步被取消,然而車載收音機信號卻幾乎沒有受到影響,那麼,現在車輛的天線去了哪裡呢?答案就是車頂的“鯊魚鰭”

老一代的中高端車型也有“隱藏天線”的設計,不過往往會把天線置於後擋風玻璃內,而近幾年推出的中高端車型幾乎清一色採用了鯊魚鰭天線的設計,顯然,採用這樣的設計並不僅僅為了美觀。

得益於它的造型,在車頂還可以起到一定的擾流作用,並且由於突出的“鰭”樣結構,行駛中有“尖端放電”的效果,能有效減少車輛靜電,降低自燃風險。另外,鯊魚鰭天線內還集成了FM、GPS、GSM 等功能,可謂“時尚性”和“功能性”兩不誤。

前排氣囊關閉功能

另一個被隱藏的功能就是大燈自動清洗了,老式的大燈清洗會在大燈下部的保險槓上設有明顯的噴水孔,甚至還會給大燈配上雨刷,而現在則幾乎見不到這種設計了,大燈清洗的噴嘴被巧妙安放在大燈下面的小方盒子裡,在需要使用時自動伸出,不僅美觀,也避免了風沙堵塞噴嘴。

最後要說的就是前排氣囊關閉功能,安全氣囊作為重要的被動安全設施,一般來說是不允許關閉的,而在前排使用兒童安全座椅的情況下,安全氣囊對於幼小的寶寶來說反而是危險,為了極少數需要關閉前排安全氣囊的情況,廠家貼心地把這個開關藏在副駕手套箱裡或是側面,並且需要通過機械鑰匙才能關閉。


分享到:


相關文章: